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包括幕墻立柱、兩個懸挑支撐和兩個轉接梁,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一端用于與建筑主體結構固定連接,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另一端分別與一轉接梁連接,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間隔預設距離,所述幕墻立柱夾持于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且與所述兩個轉接梁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通過選擇適當長度的懸挑支撐,來適應不同的建筑主體樓層邊梁截面高度,也即對不同的建筑主體,都可以使用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來安裝幕墻,從而使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廣泛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幕墻與建筑主體結構的連接結構,具體涉及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建筑幕墻是由面板與支撐結構體系組成、可相對建筑主體有一定位移能力、不承擔建筑主體荷載與作用的建筑圍護結構。幕墻立柱是幕墻的“骨架”,是保證幕墻結構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關鍵部位。根據幕墻立柱的實際支承情況,可構成單跨梁、雙跨梁受力模式,而雙跨梁受力模式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單跨梁,尤其在建筑主體樓層層高較高時,其優勢更加明顯。但是,由于受到建筑主體樓層邊梁截面高度的限制,現有的幕墻連接結構往往無法做成雙跨梁結構。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可以適應不同建筑主體樓層邊梁截面高度的雙跨.墻轉接結構。
[0004]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包括幕墻立柱、兩個懸挑支撐和兩個轉接梁,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一端用于與建筑主體結構固定連接,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另一端分別與一轉接梁連接,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間隔預設距離,所述幕墻立柱夾持于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且與所述兩個轉接梁連接。
[0005]優選地,所述轉接梁的橫截面呈“L”形,“L”形的兩內側邊與所述懸挑支撐接觸,“L”形的一外側邊則夾持所述幕墻立柱。
[0006]優選地,所述轉接梁與所述幕墻立柱之間夾持有墊塊,所述墊塊與所述轉接梁及幕墻立柱接觸的表面上具有粗糙結構。
[0007]優選地,所述墊塊為絕緣橡膠材料。
[0008]優選地,所述墊塊包括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均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光滑面互相接觸,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粗糙面分別與幕墻立柱和轉接梁接觸。
[0009]優選地,所述幕墻立柱與所述兩個轉接梁通過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連接,所述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均穿過所述兩個轉接梁及幕墻立柱,將所述轉接梁與幕墻立柱連接,所述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分別位于所述懸挑支撐的兩側。
[0010]優選地,所述幕墻立柱呈長方形,所述轉接梁上開設有長橢圓通孔,所述長橢圓通孔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幕墻立柱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螺栓結構與所述長橢圓通孔配口 O
[00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通過選擇適當長度的懸挑支撐,來適應不同的建筑主體樓層邊梁截面高度,也即對不同的建筑主體,都可以使用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來安裝幕墻,從而使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廣泛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的立體圖。
[0013]圖2是圖1中的A部放大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的后視圖。
[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的側視圖。
[0016]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的俯視圖。
[0017]圖6是圖5中的B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9]請參考圖1至圖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包括幕墻立柱14、兩個懸挑支撐12和兩個轉接梁15。
[0020]兩個懸挑支撐12的一端用于與建筑主體結構固定連接,兩個懸挑支撐12的另一端分別與一轉接梁15連接。具體來說,兩個懸挑支撐12的一端與建筑主體結構上的埋件板11連接,且兩個懸挑支撐12之間間隔一定距離。兩個轉接梁15之間間隔預設距離,幕墻立柱14夾持于兩個轉接梁15之間,且與兩個轉接梁15連接。幕墻立柱14用于連接幕
m ο
[0021]在一優選實施例中,轉接梁15的橫截面呈“L”形,“L”形的兩內側邊與懸挑支撐12接觸并連接,“L”形的一外側邊則夾持幕墻立柱14。此處所指“L”形的兩內側邊,是指“L”形靠右、靠上的兩側邊,反之另外兩側邊則為外側板。兩轉接梁15大致以背靠背的方式布置,且彼此間隔預設距離。
[0022]請參考圖6,在一優選實施例中,轉接梁15與幕墻立柱14之間夾持有墊塊19,墊塊19與轉接梁15及幕墻立柱14接觸的表面上具有粗糙結構,如此設置可以使轉接梁15與幕墻立柱14之間的連接更為穩定可靠。進一步優選地,墊塊19為絕緣橡膠材料。
[0023]請參考圖6,在一優選實施例中,墊塊19包括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均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光滑面互相接觸,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粗糙面分別與幕墻立柱14和轉接梁15接觸。
[0024]在一優選實施例中,幕墻立柱14與兩個轉接梁15通過第一螺栓結構16和第二螺栓結構17連接,第一螺栓結構16和第二螺栓結構17均穿過兩個轉接梁15及幕墻立柱14,將轉接梁15與幕墻立柱14連接。具體來說,第一螺栓結構16、第二螺栓結構17均包括兩個以上的螺母和一個螺桿,螺桿穿過兩個轉接梁15和幕墻立柱14,螺桿的兩端分別連接至少一個螺母,螺母抵壓轉接梁15的側壁。第一螺栓結構16和第二螺栓結構17分別位于懸挑支撐12的兩側,并大致對稱分布。
[0025]在一優選實施例中,幕墻立柱14呈長方形,即其縱剖面呈長方形,轉接梁15上開設有長橢圓通孔20,長橢圓通孔20的長度方向平行于幕墻立柱14的長度方向,第二螺栓結構17與長橢圓通孔20配合,如此設置以便于安裝第二螺栓結構17。
[002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通過選擇適當長度的懸挑支撐,來適應不同的建筑主體樓層邊梁截面高度,也即對不同的建筑主體,都可以使用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來安裝幕墻,從而使該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可以廣泛使用。
[002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跨.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墻立柱、兩個懸挑支撐和兩個轉接梁,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一端用于與建筑主體結構固定連接,所述兩個懸挑支撐的另一端分別與一轉接梁連接,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間隔預設距離,所述幕墻立柱夾持于所述兩個轉接梁之間,且與所述兩個轉接梁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接梁的橫截面呈“L”形,“L”形的兩內側邊與所述懸挑支撐接觸,“L”形的一外側邊則夾持所述幕墻立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接梁與所述幕墻立柱之間夾持有墊塊,所述墊塊與所述轉接梁及幕墻立柱接觸的表面上具有粗糙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塊為絕緣橡膠材料。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墊塊包括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均包括光滑面和粗糙面,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光滑面互相接觸,所述第一墊塊和第二墊塊的粗糙面分別與幕墻立柱和轉接梁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幕墻立柱與所述兩個轉接梁通過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連接,所述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均穿過所述兩個轉接梁及幕墻立柱,將所述轉接梁與幕墻立柱連接,所述第一螺栓結構和第二螺栓結構分別位于所述懸挑支撐的兩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雙跨幕墻轉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幕墻立柱呈長方形,所述轉接梁上開設有長橢圓通孔,所述長橢圓通孔的長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幕墻立柱的長度方向,所述第二螺栓結構與所述長橢圓通孔配合。
【文檔編號】E04B2/96GK204081174SQ201420560205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6日
【發明者】曹廣勝, 劉建林, 姜福臨, 岳長飛, 趙慶娜, 隋寶虎, 徐永法, 宋建 申請人:山東天元裝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