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包括石材塊、混凝土構造和窗體,混凝土構造上固定有“L”形干掛件,“L”形干掛件包括豎壁和橫壁,豎壁上設有調節孔,橫壁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分別與豎壁相平行;石材塊上下兩個邊沿設有卡槽,石材塊通過上卡爪和下卡爪與卡槽的配合間隔掛裝在混凝土構造表面。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適用于石材塊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表面的間距為50mm的情況,便于實施,操作簡便;調節孔為水平方向的長孔,便于水平調節,“L”形干掛件一端通過化學錨栓固定、另一端掛裝在石材塊上,可保證石材塊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表面的間距為50mm時仍能操作,以便消除施工誤差。
【專利說明】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幕墻【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建筑幕墻施工中,當遇到石材幕墻完成面與鋼筋混凝土構造表面的間距為50mm時,工程中常見的方法是:在具有角鋼的部位采用掛件,50mm的部位采用無固定點的方式,在石材端部采用插銷直接插到窗戶立柱上。這種方法的缺陷是:嚴重破壞了窗戶的立柱,懸挑數量較多時插銷直接插入會導致混凝土結構的不穩定性,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便于實施和安全可靠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包括石材塊、相鄰的混凝土構造和窗體,所述混凝土構造上通過化學錨栓固定有“L”形干掛件,“L”形干掛件包括相互垂直的豎壁和橫壁,豎壁上設有與化學錨栓相應的調節孔,橫壁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分別與豎壁相平行;石材塊上下兩個邊沿設有卡槽,石材塊通過上卡爪和下卡爪與卡槽的配合間隔掛裝在混凝土構造表面。
[0005]所述石材塊與窗體之間、上下兩石材塊之間、垂直相交的兩石材塊之間均填充有泡沫棒,泡沫棒外部填充有耐候密封膠層。
[0006]所述混凝土構造一側面固連有由縱向布置的槽鋼和水平設置的角鋼構成的框架,角鋼上設有通過螺栓固定的“一”形干掛件,“一”形干掛件包括掛件本體和掛件本體上的安裝孔,掛件本體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垂直于掛件本體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通過卡槽與石材塊相掛裝。
[0007]所述卡槽內填充有包覆在“L”形干掛件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一”形干掛件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的環氧樹脂AB膠層。
[0008]所述石材塊內側面與混凝土構造外表面或者框架外輪廓的間距為20mm-30mm。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0010]1、本實用新型包括石材塊、相鄰的混凝土構造和窗體,所述混凝土構造上通過化學錨栓固定有“L”形干掛件,“L”形干掛件包括相互垂直的豎壁和橫壁,豎壁上設有與化學錨栓相應的調節孔,橫壁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分別與豎壁相平行;石材塊上下兩個邊沿設有卡槽,石材塊通過上卡爪和下卡爪與卡槽的配合間隔掛裝在混凝土構造表面,其結構簡單,適用于石材塊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表面的間距為50mm的情況,便于實施,操作簡便;調節孔為水平方向的長孔,便于水平調節,“L”形干掛件一端通過化學錨栓固定、另一端掛裝在石材塊上,可保證石材塊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表面的間距為50mm時仍能操作,以便消除施工誤差。
[0011]2、在石材塊與窗體之間、上下兩石材塊之間、垂直相交的兩石材塊之間均填充有泡沫棒,泡沫棒外部填充有耐候密封膠層,可保證石材幕墻的整體效果,泡沫棒能支撐相鄰的石材塊,提高結構穩定性,防止石材塊走形,延長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橫截面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縱截面示意圖;
[0014]圖3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0015]圖4為圖2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0016]圖5為圖1中“L”形干掛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6為圖5的俯視圖;
[0018]圖7為圖5的側視圖;
[0019]圖8為圖1中“一”形干掛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9為圖8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如圖1-圖9所示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其包括石材塊7、相鄰的混凝土構造I和窗體2,在混凝土構造I的其中一側面上固連有由縱向布置的槽鋼3和水平設置的角鋼4構成的框架。
[0022]在混凝土構造I上通過化學錨栓5固定有“L”形干掛件6,“L”形干掛件6包括相互垂直的豎壁61和橫壁62,豎壁61上設有與化學錨栓5相應的調節孔65,橫壁62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上卡爪63和下卡爪64,上卡爪63和下卡爪64分別與豎壁61相平行。在石材塊7上下兩個邊沿設有卡槽8,石材塊7通過上卡爪63和下卡爪64與卡槽8的配合間隔掛裝在混凝土構造I表面。同時,在角鋼4上設有通過螺栓12固定的“一”形干掛件13,“一”形干掛件13包括掛件本體131和掛件本體131上的安裝孔132,掛件本體131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垂直于掛件本體131的上卡爪133和下卡爪134,上卡爪133和下卡爪134通過卡槽8與石材塊7相掛裝。上述掛裝須確保石材塊7內側面與混凝土構造I外表面或者框架外輪廓的間距為20mm-30mm。卡槽8內填充有包覆在“L”形干掛件6的上卡爪63和下卡爪64上、“一”形干掛件13的上卡爪133和下卡爪134上的環氧樹脂AB膠層9。
[0023]為了保證石材幕墻的整體效果,在石材塊7與窗體2之間、上下兩石材塊7之間、垂直相交的兩石材塊7之間均填充有泡沫棒10,泡沫棒10外部填充有耐候密封膠層11。
[0024]在本實施方式中,石材塊7內側面與混凝土構造I外表面或者框架外輪廓的間距為25mm ;石材塊7與窗體2之間、上下兩石材塊7之間、垂直相交的兩石材塊7之間的間距均為8mm,泡沫棒的直徑為10mm,;調節孔65為水平方向的長孔,便于水平調節,“L”形干掛件6 —端通過化學錨栓5固定、另一端掛裝在石材塊7上,可保證石材塊7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I表面的間距為50mm時仍能操作。
[0025]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石材塊7完成面與混凝土構造I表面的間距為50mm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包括石材塊、相鄰的混凝土構造和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構造上通過化學錨栓固定有“L”形干掛件,“L”形干掛件包括相互垂直的豎壁和橫壁,豎壁上設有與化學錨栓相應的調節孔,橫壁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分別與豎壁相平行;石材塊上下兩個邊沿設有卡槽,石材塊通過上卡爪和下卡爪與卡槽的配合間隔掛裝在混凝土構造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材塊與窗體之間、上下兩石材塊之間、垂直相交的兩石材塊之間均填充有泡沫棒,泡沫棒外部填充有耐候密封膠層。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構造一側面固連有由縱向布置的槽鋼和水平設置的角鋼構成的框架,角鋼上設有通過螺栓固定的“一”形干掛件,“一”形干掛件包括掛件本體和掛件本體上的安裝孔,掛件本體端部分別向上、向下設有垂直于掛件本體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卡爪和下卡爪通過卡槽與石材塊相掛裝。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內填充有包覆在“L”形干掛件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一”形干掛件的上卡爪和下卡爪上的環氧樹脂AB膠層。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柱面與石材幕墻間隔掛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石材塊內側面與混凝土構造外表面或者框架外輪廓的間距為20mm-30mm。
【文檔編號】E04B2/88GK204081175SQ201420571874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30日
【發明者】蔡沖, 馬建, 賀穎, 邱光輝 申請人:中建七局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