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建筑工程中的建筑構件及其組裝方法,尤其涉及一種模塊化墻體及其組裝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隔墻是由施工人員現場進行加工和組裝,施工復雜、時間長,隔墻質量容易受施工人員和環境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將產生較多的廢料、廢渣,并伴有噪聲、粉塵的污染。若隔墻位置需要改動時,原有的隔墻必須進行破壞性拆除,不能重復利用、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裝配式隔墻系統是將輕鋼龍骨石膏板隔墻標準化、模塊化,工廠或制作車間組裝制作,運到施工現場直接安裝。制作和施工過程更加標準規范,墻體質量有了可靠的保證,不會產生廢料、廢渣。墻體可二次拆裝分解再利用,節能、環保、省工、資源利用率高。
如何實現模塊化墻體與上下的水平構件如梁或板之間快速拼接,是實現模塊化墻體全面推廣應用的關鍵。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原因,本申請提供一種模塊化墻體及其組裝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對模塊化墻體的龍骨及連接件進行設計,實現在模塊化墻體與頂面和底部連接件的快速連接,從而提高施工效率。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申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模塊化墻體,包括墻體骨架和墻板,所述墻板貼敷在所述墻體骨架的兩側,還包括帶槽木龍骨,所述墻體骨架為帶螺桿天龍骨、帶螺桿地龍骨、左側的帶螺桿豎龍骨以及右側的帶槽木龍骨首尾插接形成的矩形框架,所述 帶螺桿天龍骨、所述帶螺桿地龍骨、所述帶螺桿豎龍骨與所述帶槽木龍骨插接連接,所述左側的帶螺桿豎龍骨與右側的帶槽木龍骨插接連接。
其中,所述帶槽木龍骨包括長方形本體、通長槽和短槽,所述通長槽沿所述長方形的延長向通長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短槽和所述通長槽貫通。
進一步地,所述通長槽和所述短槽位于所述長方形本體的同側。
其中,所述帶螺桿豎龍骨包括U型本體、折邊、螺桿和螺母,所述U型本體為截面為U型的細長件,其雙肢邊緣均向內彎折形成折邊,所述螺桿間隔設置在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上,所述螺桿通過所述螺母與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螺桿露出所述本體背板的內外表面。
進一步地,所述螺母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螺桿露出所述本體內外表面的區段。
其中,所述帶螺桿天龍骨包括U型本體、螺桿和螺母,所述U型本體為截面為U型的細長件,所述螺桿間隔設置在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上,所述螺桿露出所述U型本體內外表面,所述螺桿通過所述螺母與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固定。
其中,所述帶螺桿地龍骨結構與所述帶螺桿天龍骨結構完全相同。
上述的模塊化墻體的組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如下:
步驟一、將帶螺桿天龍骨、帶螺桿豎龍骨、帶螺桿地龍骨及右側的帶槽木龍骨插接為墻體骨架;
步驟二、在墻體骨架正反兩側安裝墻板形成模塊化墻體;
步驟三,將頂部的帶槽木龍骨帶槽面朝下,與帶槽面相反面與頂部樓板固定,將底部的帶槽木龍骨以同樣的方式和與頂部的帶槽木龍骨在同一豎向平面位置與底部樓板固定;
步驟四,模塊化墻體的帶螺桿地龍骨的螺桿放入帶槽木龍骨的短槽內,并向通長槽內整體推動模塊化墻體直至螺桿完全進入通長槽內;
步驟五,模塊化墻體沿通長槽縱向推動,使模塊化墻體的螺桿與帶槽木龍骨的短槽完全錯開。
進一步地,在步驟二安裝墻板前,在所述墻體骨架內填充有保溫或隔聲材料。
本申請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中的模塊化墻體骨架之間相互無損插接連接,連接形式簡單,連接過程快速。
本申請中的模塊化墻體其在安裝之前通過在墻體骨架側面安裝板材實現裝飾,此工序不同于現有模塊化墻體的施工方法,實現了模塊化墻體的自裝飾,無需施工現場二次裝修。
本申請中通過設置特別設置的連接件--帶槽木龍骨,其細長型的本體上,設置的短槽和通長槽,短槽實現天龍骨、地龍骨、豎龍骨的連接,通長槽實現模塊化墻體位置的調整以及連接的鎖緊。此連接方式屬于無損連接,且施工現場連接快速便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模塊化墻體立體圖;
圖2是帶槽木龍骨詳圖;
圖3是左側豎龍骨立體圖;
圖4是左側豎龍骨主視圖;
圖5是帶螺桿天(地)龍骨立體圖;
圖6是帶螺桿天(地)龍骨主視圖;
圖7是模塊化墻體組裝順序示意圖;
圖8為模塊化墻體之間的連接方式示意圖;
附圖標記:1-帶槽木龍骨、101-長方形本體、102-通長槽、103-短槽、2-帶螺桿天龍骨、201-U型本體、202-螺桿、203-螺母、3-左側豎龍骨、301-U型本體、302-折邊、303-螺桿、304-螺母、4-帶螺桿地龍骨、5-右側帶槽木龍 骨、6-墻板、7-頂部的帶槽木龍骨、8-頂部樓板、9-底部的帶槽木龍骨、10-底部樓板、11-模塊化墻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參見圖1,一種模塊化墻體,包括墻體骨架和墻板6以及頂部的帶槽木龍骨(由于尚未連接,帶槽龍骨為單件,此圖中未顯示),所述墻板6貼敷在所述墻體骨架的兩側,所述墻體骨架為帶螺桿天龍骨2、帶螺桿地龍骨4、左側豎龍骨3和右側帶槽木龍骨5首尾插接形成的矩形框架,所述帶螺桿天龍骨2、所述帶螺桿地龍骨4、左側豎龍骨3及右側帶槽木龍骨5與所述帶槽木龍骨插接連接。
其中,帶槽木龍骨1的結構參見圖2,包括長方形本體101、通長槽102和短槽103,為了在連接過程中實現連接鎖定(即帶螺桿天龍骨2和帶螺桿地龍骨4不從短槽103中滑槽以及調整模塊化墻體沿軸向的位置微調),所述通長槽102沿所述長方形的延長向通長設置,所述短槽103和所述通長槽102貫通。
為了實現在連接過程中,通長槽102和短槽103的配合,所述通長槽102和所述短槽103位于所述長方形本體101的同側面,其相反面為與頂部構件或底部構件的連接面,相反面平直或設置有一些卡接結構比如邊緣部帶卡槽等。
其中,左側豎龍骨3的具體結構參見圖3和圖4,包括U型本體301、折邊302、螺桿303和螺母304,所述U型本體301為截面為U型的細長件,其雙肢邊緣均向內彎折形成折邊302,所述螺桿303間隔設置在所述U型本體301的背板上,所述螺桿303通過所述螺母304與所述U型本體301的背板固定。
其中,右側帶槽木龍骨5的結構與帶槽木龍骨1的結構相同。
為了在模塊化墻體與左側豎龍骨3和右側帶槽木龍骨5相互插接連接,所述螺桿303露出所述U型本體301背板的內外表面。
所述螺母304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螺桿303露出所述U型本體301內外表面的區段。
其中,帶螺桿天龍骨2及帶螺桿地龍骨4結構完全相同。兩者的具體結構參見圖5和圖6,其包括U型本體201、螺桿202和螺母203,所述U型本體201為截面為U型的細長件,所述螺桿202間隔設置在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上,所述螺桿202露出所述U型本體201內外表面,所述螺桿202通過所述螺母203與所述U型本體的背板固定。
具體實施時,與帶螺桿豎龍骨相同,為了在模塊化墻體與頂部或底部構件插接連接,所述螺桿202露出所述U型本體201背板的內外表面。
所述螺母203為兩個,分別位于所述螺桿203露出所述U型本體201內外表面的區段。
在具體實施時,螺桿202在U型本體301的背板上的分布間距與短槽103在長方形本體101上的分布間距相等,為了便于螺桿202方便的插入短槽并在短槽103內活動,短槽103的寬度略大于螺桿202直徑。
上述模塊化墻體的組裝方法,參見圖7所示:
步驟一、將帶螺桿天龍骨、帶螺桿豎龍骨和帶螺桿地龍骨插接為墻體骨架;
步驟二、在墻體骨架正反兩側安裝墻板形成模塊化墻體;
步驟三,將頂部的帶槽木龍骨7帶槽面朝下,與帶槽面相反面與頂部樓板8固定,將底部的帶槽木龍骨9以同樣的方式和與頂部的帶槽木龍骨在同一豎向平面位置與底部樓板10固定,參見圖7中的(a);
步驟四,模塊化墻體11的帶螺桿地龍骨的螺桿放入底部的帶槽木龍骨9的短槽內,并向通長槽內整體推動模塊化墻體直至螺桿完全進入通長槽內,參見圖7中的(b)及(c);
步驟五,模塊化墻體沿通長槽縱向推動,使模塊化墻體11的螺桿與底部的帶槽木龍骨9的短槽完全錯開,參見圖7中的(d)。
上述步驟為模塊化墻體安裝過程中的關鍵步驟,相鄰兩塊模塊化墻體之間的連接參見圖8,通過一塊模塊化墻體一側的帶螺桿豎龍骨3與相鄰另一塊模塊化墻體相應側的右側帶槽木龍骨5插接,實現無縫連接。
在具體實施時,為滿足墻體的保溫或/和隔聲功能,在步驟二安裝墻板前,在所述墻體骨架內填充有保溫或隔聲材料。
其中,為實現自裝飾功能,避免施工現場的二次裝修,墻板為石膏板與裝飾面的復合。
雖然本發明所揭示的實施方式如上,但其內容只是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采用的實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任何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核心技術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實施的形式和細節上做任何修改與變化,但本發明所限定的保護范圍,仍須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