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建筑裝修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建筑裝修工程中的吊頂板減震結構。
背景技術:
首先,在吊頂施工中,主龍骨和次龍骨交接位置往往需要進行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現有的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方式為通過在次龍骨端部預先設置的連接件,在次龍骨與主龍骨交接時,通過端部連接件插接實現交接位置的連接,此連接方式存在的問題是,在主龍骨和次龍骨交接位置,僅在主龍骨和次龍骨接觸面進行連接,且由于連接件設置在龍骨本體上,本身會對連接位置處的截面有所削弱,所以當吊頂受到震(振)動時,此位置容易由于震(振)動發生礦棉板脫落或結構變形。
其次,在吊頂施工中,由于龍骨尺寸的限制,往往需要將龍骨在延長向加長,現有的龍骨加長方式為通過龍骨端部預先設置的連接件,在龍骨相互對接的時候,通過端部連接件插接實現加長,此連接方式存在的問題是,在龍骨加長連接部位屬于平面連接,當吊頂受到震(振)動時,此位置容易由于震(振)動發生脫落或變形。
再次,在吊頂系統中,邊龍骨與骨架龍骨的連接,現有的連接方式為骨架龍骨直接搭設在邊龍骨的底板,一般不采取任何連接措施,這種搭接的方式,當吊頂系統受到振動或沖擊時,骨架龍骨容易移位,從而影響整個吊頂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最后,現有的吊頂系統中,吊頂板直接擱置在龍骨的底板上,與底板之間無連接,亦無其他的限位措施即屬于自由狀態,當吊頂板受到底部向上的推力(比如較大的風力或震(振)動),吊頂板可能被掀起甚至脫落,為避 免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上述問題,在吊頂安裝過程中,尋求一種對固定吊頂板的措施成為必須解決的工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工程實際,本申請提出一種吊頂板減震結構,其通過設置龍骨間的連接結構或接長節點以及吊頂板定位結構,實現龍骨結構與吊頂板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整個吊頂體系的減震(振)性能。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申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吊頂板減震結構,包括主龍骨、次龍骨、邊龍骨以及吊頂板,主龍骨和次龍骨構成骨架龍骨,吊頂板設置于骨架龍骨上,骨架龍骨設置于邊龍骨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主龍骨或次龍骨間的組合式龍骨接長節點、邊龍骨與骨架龍骨連接結構以及吊頂板定位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包括主龍骨和次龍骨,所述主龍骨和所述次龍骨相交設置,在所述主龍骨和所述次龍骨相交位置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與所述主龍骨插接連接,所述連接件與所述次龍骨卡接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件與所述次龍骨通過螺栓連接。
具體地,所述連接件為t型腔體,所述t型腔體的上部為倒u型,下部為所述倒u型邊緣向內頸縮后向下延伸而成。
具體地,所述t型腔體下部的腔體壁上預先開設有栓孔。
優選地,所述栓孔為長圓孔。
具體地,所述連接件通過插槽與所述主龍骨插接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插槽位于所述連接件的延長向中部。
進一步地,所述栓孔位于所述插槽兩側。
具體地,所述連接件為第一組件和第二組件扣合而成。
具體地,所述第一組件具有倒l型本體,所述倒l型本體頂邊邊緣有彎鉤,側邊向與頂邊相同向彎折形成第一凸臺。
具體地,所述第二組件具有板狀本體,所述板狀本體在與所述第一凸臺對應位置彎折形成第二凸臺。
具體地,所述第一組件頂邊的邊緣有間隔的卡槽,所述第二組件頂部邊緣有與所述卡槽對應的卡片。
進一步地,所述卡片關于所述板狀本體偏心設置。
進一步地,多根主龍骨或次龍骨間的所述組合式龍骨接長節點,包括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對接,在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對接位置設置有組合式加長連接件,所述組合式加長連接件包括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對接位置的中上部,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在所述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對接位置的底部。
具體地,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兩者卡接在所述第一龍骨和第二龍骨的同一位置,且兩者等長或不等長。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件與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的腹板通過螺栓連接。
具體地,所述第一卡接件包括頂部卡接部及腹板卡接部,所述頂部卡接部為開口腔體,所述腹板卡接部由所述頂部卡接部的開口處腔體側壁延伸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頂部卡接部為倒u型。
進一步地,所述腹板卡接部為所述頂部卡接部的開口處腔體側壁向內頸縮后向下延伸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頂部卡接部的開口處腔體側向下延伸而成的長度不等。
進一步地,所述腹板卡接部上開設有穿螺栓的栓孔。
優選地,所述栓孔為可調節螺栓位置的長圓孔。
進一步地,所述栓孔數量不少于兩個。
具體地,所述第二卡接件包括與所述第一龍骨和所述第二龍骨的底板貼合的平板部及卡合部,所述卡合部由所述平板部邊緣翻折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邊龍骨與骨架龍骨連接結構,包括邊龍骨和骨架龍骨,所述骨架龍骨端部搭在所述邊龍骨底板上,還包括收邊連接件,所述收邊連接件同時與所述邊龍骨和骨架龍骨卡接連接,且在所述骨架龍骨的腹板位置通過螺栓側向固定。
具體地,所述收邊連接件為包括邊龍骨連接部和骨架龍骨連接部的一體件,所述邊龍骨連接部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垂直,所述邊龍骨連接部為平板結構,其上形成有與所述邊龍骨卡接的卡接結構,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為開口腔體結構,其卡套在所述骨架龍骨上。
進一步地,所述邊龍骨連接部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呈l型或t型。
具體地,所述邊龍骨連接部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底面平齊,頂面不等高。
進一步地,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包括肋部卡接部和腹板連接部,所述腹板連接部由所述肋部卡接部向下延展而成。
具體地,所述肋部卡接部為倒u型,所述腹板連接部為倒u型邊緣向下延伸形成平行的板體。
優選地,所述肋部卡接部和所述腹板連接部之間通過斜面過渡。
進一步地,所述腹板連接部上開設有栓孔。
優選地,所述栓孔為可以進行螺栓固定位置調整的長圓孔。
具體地,所述卡接結構包括形成于所述平板結構上的外凸卡片。
進一步地,所述卡接結構還包括形成于所述平板結構上的倒刺。
進一步地,所述外凸卡片與所述倒刺位于所述平板結構的同側。
進一步地,所述倒刺分布于所述外凸卡片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吊頂板定位結構,包括龍骨和吊頂板,所述吊頂板搭設在所述龍骨底板上,還包括定位連接件,所述定位連接件卡套在所述龍骨頂部并壓抵所述吊頂板頂面,所述龍骨為主龍骨或次龍骨。
具體地,所述定位連接件沿所述龍骨長度通長或間隔設置。
具體地,所述定位連接件為包括連接部和壓頂部的一體件,所述連接部為與所述龍骨頂部形狀吻合的腔體結構,所述壓頂部由所述連接部邊緣延伸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為倒u型腔體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壓頂部為平板結構,其由連接部的邊緣向遠離所述連接 部方向水平延展而成。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部的邊緣向內頸縮形成卡接龍骨腹板上的頸縮部。
優選地,所述頸縮部與所述壓頂部通過弧面連接。
優選地,所述壓頂部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龍骨底板的寬度。
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請通過兩個片狀分體相配合,實現主龍骨和次龍骨十字交接位置處的包圍式固定方式,相對于現有的面接觸式固定方式其具有連接位置的固定的更牢靠,其抗沖擊的性能更強,整個龍骨骨架更穩定。另外,由于本申請的組合連接件其連接件設置在龍骨本體之外,對龍骨端部的截面無削弱,確保了龍骨端部的強度與龍骨本體相同,避免了連接位置成為強度薄弱區域。再者,本申請中的兩個組件均為一體件,其本身的整體性良好。本申請中的兩個組件扣合連接,其連接方式簡單,施工方便。
(2)本申請通過組合連接件的方式,使龍骨連接部位實現空間連接,即通過第一卡接件卡接在被加長龍骨的側面,實現水平方向的固定,然后進行側向固定,從而實現龍骨連接部位的空間連接,其相對現有的平面連接具有更好的整體性,基本可以實現連接部位與龍骨本體的一體性。然后在第一卡接件的基礎上,通過第二卡接件在第一卡接件基礎上實現底部固定,從而實現從頂部到底部的完全固定,進一步實現全方位的固定,提高了龍骨連接部位整體性及減震性能。另外,第一卡接件腹板卡接部上的栓孔為長圓孔,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螺栓連接位置,從而確定最佳的連接位置,進一步優化連接部位的整體性。
(3)本申請通過在邊龍骨和骨架龍骨連接位置設置輔助的連接件,從而在邊龍骨和骨架龍骨連接的角部實現包圍式連接,增強了邊龍骨與骨架龍骨的整體性,提高了整個吊頂體系的減震(振)性能。本申請的收邊連接件為包括垂直設置的邊龍骨連接部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一體件,其在邊龍骨和骨架龍骨夾角位置為一體成型,避免了夾角位置成為連接的薄弱區域,另外,一體成型件其自身具有良好的整體性能。本申請的連接件與邊龍骨和骨架龍骨的連接為卡接或外包式連接,屬于無損連接,對邊龍骨和骨架龍骨的截面無削弱,不影響龍骨自身的強度及安全性能。本申請中,骨架龍骨腹板 連接部上開設栓孔,可在卡接的基礎上從側面對連接件和骨架龍骨進行固定,實現全方位立體式連接,另外,栓孔為長圓孔,可根據連接需要選擇合適的連接位置。本申請中,邊龍骨連接部中通過外凸卡片自頂部卡住邊龍骨的同時,通過倒刺與邊龍骨的棱卡接形成雙保險,加強了邊龍骨與收邊連接件的連接可靠性。
(4)本申請的定位結構,通過將特定的定位連接件將吊頂板限定在龍骨底板和定位連接件之間,確保了吊頂板在外力的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風抗沖擊及震(振)動的能力。本定位結構中,定位連接件與龍骨卡套連接,其借助了整體性良好的龍骨及其骨架來定位吊頂板,在不損傷吊頂板及龍骨本體的情況下實現對吊頂板的定位。本定位結構中,定位連接件本身即為一體件,其具有良好的整體性,由于其通過空心的連接部卡套在龍骨頂部,其與龍骨的連接穩定,確保了整個連接結構具有良好的整體性及抗震(振)動的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吊頂板減震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是連接件立體圖;
圖4是第一組件立體圖;
圖5是第二組件立體圖;
圖6為組合式龍骨接長節點示意圖;
圖7是第一卡接件立體圖;
圖8是第二卡接件立體圖;
圖9是邊龍骨與骨架龍骨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收邊連接件立體圖;
圖11為吊頂板定位結構剖視圖;
圖12為定位連接件詳圖;
附圖標記:1-第一組件、101-頂邊、102-卡槽、103-彎鉤、104-側邊、105-第一凸臺、106-第一栓孔、107-第一插槽、2-第二組件、201-板狀本體頂部、202-卡片、203-第二凸臺、204-第二栓孔、205-第二插槽、3-主龍骨、4-第一次龍骨、5-第二次龍骨、6-螺栓;
21-第一卡接件、2101-頂部卡接部、2102-腹板卡接部、2103-長圓孔、22-第二卡接件、2201-平板部、2202-卡合部、23-螺栓、24-第一龍骨、25-第二龍骨;
31-收邊連接件、3101-邊龍骨連接部、3101a-平板本體、3101b-倒刺、3101c-凸槽、3101d-外凸卡片、3102-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a-肋部連接部、3102b-腹板連接部、3102c-斜面、3102d-栓孔、32-螺栓、33-第一邊龍骨、34-第二邊龍骨、35-骨架龍骨;
41-定位連接件、4101-連接部、4102-頸縮部、4103-弧面、4104-壓頂部、42-龍骨、4201-頂部、4202-腹板、4203-底板、43-吊頂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和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組合。
請參見圖1,圖1為吊頂板減震結構示意圖,包括主龍骨、次龍骨、邊龍骨以及吊頂板,主龍骨和次龍骨構成骨架龍骨,吊頂板設置于骨架龍骨上,骨架龍骨設置于邊龍骨上,還包括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主龍骨或次龍骨間的組合式龍骨接長節點、邊龍骨與骨架龍骨連接結構以及吊頂板定位結構。
請參見圖2,圖2為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示意圖;一種主龍骨和次龍骨連接結構,包括主龍骨3和次龍骨(通常情況下次龍骨為兩根,如圖2中所示,包括第一次龍骨4和第二次龍骨5,第一次龍骨4和第二次龍骨5線性設置在同一平面內),所述主龍骨3和所述次龍骨相交設置,在所述主龍骨和所述次龍骨相交位置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與所述主龍骨3插接連接,所述連接件與所述次龍骨卡接連接,為了從側面將所述連接件與龍 骨骨架固定,形成立體式的連接方式,連接件同時與所述次龍骨通過螺栓6連接。
所述連接件的具體結構,請參見圖3,它包括第一組件1和第二組件2,所述第一組件1和第二組件2扣合連接,扣合后形成t型腔體,所述t型腔體的上部為倒u型,下部為所述倒u型邊緣向內頸縮后向下延伸而成,t型腔體上下貫通。為了與主龍骨插接,第一組件1和第二組件2上均開設有插槽,扣合后形成主龍骨穿行的插槽。
由于通常情況下,主龍骨為倒t型龍骨,倒t型龍骨的頂部寬度大于腹板厚度,因此,用于與主龍骨卡接的主龍骨卡槽上部的寬度大于下部的寬度。
上述第一組件1的具體結構如圖4所示,第一組件1具有倒l型本體的一體件,其頂邊101向其板面內凹形成的卡槽102,此卡槽102為非連續卡槽,其頂邊101邊緣有向下彎折形成的彎鉤103(此彎鉤用于卡合第二組件2的邊緣),其側邊104向內彎折形成與次龍骨肋部接觸的第一凸臺105,
第一凸臺105以上部分形成次龍骨一側的肋部卡接部,以下部分充當次龍骨一側的腹板卡接部,在第一凸臺105以下的側邊上開設有兩個第一栓孔106,在兩個第一栓孔106之間的側邊上開設有主龍骨一側第一卡槽107,由于主龍骨通常為倒t型龍骨,其頂部的肋寬度較腹板厚,所以主龍骨一側第一卡槽107上部的寬度大于下部的寬度。
上述第二組件2的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第二組件2具有板狀本體的一體件,板狀本體頂部201有向板狀本體兩側不對稱延伸的卡片202,所以卡片202相對于板狀本體為偏心設置(即卡片202在寬度方向關于板狀本體不對稱),板狀本體的中部向內彎折形成第二凸臺203,第二凸臺203的上部形成次龍骨另一側的肋部卡接部,第二凸臺203的下部形成次龍骨另一側的腹板卡接部,在腹板卡接部開設有兩個第二栓孔204,在兩個第二栓孔204之間的側邊上開設有主龍骨另一側第二卡槽205,由于主龍骨通常為倒t型龍骨,其頂部的肋寬度較腹板厚,所以主龍骨另一側第二卡槽205也是上部的寬度大于下部的寬度。
需要說明的兩點:
(一)在第二組件2中,與第二凸臺203相同方向的卡片202部分較窄, 其用于與第一組件1的卡槽201卡接,與第二凸臺203相反方向的卡片202部分較寬,其用于與第一組件1和第二組件2扣合時的握持。
(二)第一組件1上栓孔位置、凸臺位置和主龍骨插槽位置均與第二組件2上的位置一一對應。
參見圖6,一種組合式龍骨接長節點,包括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所述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對接,在所述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對接位置設置有組合式加長連接件,所述組合式加長連接件包括第一卡接件21和第二卡接件22,所述第一卡接件21卡接在所述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對接位置的中上部,所述第二卡接件22卡接在所述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對接位置的底部。
在具體實施時,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一般情況下為高度相等的同型號龍骨。
在具體實施時,為使第一卡接件21和第二卡接件22協同工作,共同加強所述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對接位置的整體性,第一卡接件21和第二卡接件22兩者卡接在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的同一位置,通長情況下,第一卡接件21和第二卡接件22長度相等,但也可以根據上下加強強度及第一卡接件21的設置高度不同,選擇第一卡接件21和第二卡接件22不等長。
在具體實施時,為了在卡接的同時,從側面提高組合式加長連接件與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的整體性,在對接位置形成空間式連接,第一卡接件21與所述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的腹板通過螺栓23連接。
第一卡接件21的具體結構參見圖7,如圖7所示,第一卡接件21包括頂部卡接部2101及腹板卡接部2102,所述頂部卡接部2101為開口腔體,所述腹板卡接部2102由所述頂部卡接部2101的開口處腔體側壁延伸形成。
由于現有的吊頂龍骨一般為倒t型龍骨,其頂部帶有凸肋,其寬度小于底板寬度,大于腹板寬度,為了和倒t型龍骨的外形相符合,所述頂部卡接部為倒u型。對于其他類型的龍骨其龍骨肋卡接部可以為與龍骨頂部形狀相匹配的其他形狀。
在具體實施時,由于龍骨腹板的寬度小于頂部的凸肋寬度,因此,腹板卡接部2102為所述頂部卡接部2101的開口處腔體側壁向內頸縮后向下延伸 而成。
在具體實施時,為了便于第一卡接件21從頂部順利的卡入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所述頂部卡接部的開口處腔體側向下延伸而成的長度不等,較長一側用于與腹板連接,較短一側形成便于進入的入口。因此,較長的延長肢為平板,較短肢可以為平板或向外凸的弧形板,形成龍骨進入的導向口便于被加長龍骨進入倒u型。
在具體實施時,預先在所述腹板卡接部2102上開設有穿螺栓23的可調節螺栓位置的長圓孔2103。由于腹板卡接部2102需要至少同時與第一龍骨24和第二龍骨25同時連接,因此所述栓孔數量不少于兩個。
第二卡接件22的具體結構參見圖8,如圖8所示,所述第二卡接件22包括與所述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的底板貼合的平板部2201及卡合部2202,所述卡合部2202由所述平板部2201邊緣向上翻折而成。
在具體實施時,為防止第二卡接件22沿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底板滑動,卡合部2202的高度不大于第一龍骨24和所述第二龍骨25底板的厚度,兩者基本吻合。
如圖9所示,一種邊龍骨與骨架龍骨連接結構,包括邊龍骨(邊龍骨可以為一根通長龍骨或兩根龍骨對接,本實施例給出的是第一邊龍骨33和第二邊龍骨34對接的情況,第一邊龍骨33和第二邊龍骨34位于同一平面內)、骨架龍骨35以及收邊連接件31,所述骨架龍骨35端部搭在所述邊龍骨底板上,收邊連接件31與邊龍骨及骨架龍骨35同時卡接,并通過螺栓32與所述骨架龍骨35的腹板側向連接。
其中,收邊連接件31的具體結構請參見圖10,圖10為收邊連接件立體圖。所述收邊連接件31為包括邊龍骨連接部3101和骨架龍骨連接部3101的一體件,所述邊龍骨連接部3101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垂直,所述邊龍骨連接部3101為具有平板本體3101a的平板結構,其上有與所述邊龍骨卡接的卡接結構;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為開口腔體結構,其包括肋部卡接部3102a和腹板連接部3102b,所述腹板連接部3102b由所述肋部卡接部3102a向下延展而成。
在具體實施時,由于通常情況下,骨架龍骨為倒t型龍骨,即其頂部有 寬度大于腹板小于底板的肋部,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的肋部卡接部為與倒t型龍骨的頂部形狀吻合,其形狀為倒u型,當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的肋部卡接部3102a向下延展至腹板位置時,由于腹板的寬度小于與頂部肋部寬度,為了確保與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不與骨架龍骨35脫離,肋部卡接部3102a在頂部肋部和腹板交接位置向內頸縮,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斜面3102c過渡來實現,然后向下延伸形成一組平行的板體即腹板連接部3102b。
由于收邊連接件31與骨架龍骨35在腹板位置通過螺栓32固定,因此預先在所述腹板連接部3102b上開設有栓孔3102d。作為一種優選的方式,所述栓孔3102d為可以進行螺栓固定位置調整的長圓孔。
在具體實施時,邊龍骨連接部3101上卡接結構包括自邊龍骨連接部3101中上部向外凸出的凸槽3101c,其與邊龍骨連接部3101平板本體連接的外凸卡片3101d。外凸卡片3101d上邊緣與邊龍骨連接部3101平板本體連接,其與三個邊均處于自由狀態。
在具體實施時,為了外凸卡片3101d從頂部卡接邊龍骨的同時,從靠近平板本體一側對收邊連接件31定位,在外凸卡片3101d兩側的平板本體上形成有三角形倒刺3101b,三角形倒刺3101b的底邊與平板本體連接其余兩個邊自由,三角形倒刺3101b用于卡接在靠近平板本體一側邊龍骨的棱上。
在具體實施時,三角形倒刺3101b和外凸卡片3101d位于所述平板結構的同側。
在具體實施時,所述邊龍骨連接部3101可以設置在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的一側或兩側同時設置,當邊龍骨連接部3101設在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的一側時,兩者之間呈l型或當邊龍骨連接部3101設在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的一側時兩者之間呈t型。
在具體實施時,由于邊龍骨一般較骨架龍骨高度小,因此,邊龍骨連接部3101與所述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底面平齊,頂面不等高(骨架龍骨連接部3102高度略大于邊龍骨連接部3101的高度)。
圖11是吊頂板定位結構示意圖,吊頂板定位結構包括定位連接件41、龍骨42和吊頂板43,所述吊頂板43搭設在所述龍骨42的底板4203上,所 述定位連接件41卡套在所述龍骨42的頂部4201并向下延伸壓抵所述吊頂板43頂面。
本吊頂板定位結構通過定位連接件41與龍骨42形成吊頂板的限位空間從而確保吊頂板在外力作用下不至于被掀翻。
在具體實施時,定位連接件41可以沿龍骨42長度方向連續或間斷設置,具體是連續設置還是間斷設置取決于吊頂板的長度及對吊頂系統穩定的要求及成本的考慮。
在本實施例中,吊頂板43為礦棉板,在具體實施時,吊頂板43可以為鋁塑板等其他類型及材質的吊頂板。
參見圖12,圖12是定位連接件41的立體圖,其展示了定位連接件41的具體結構形式,定位連接件41包括與吊頂龍骨42的連接部4101和用于限制吊頂板向上移動的壓頂部4104,本實施例中,定位連接件41的一體件,其中,連接部4101為倒u型的腔體結構,其卡套在龍骨頂部,壓頂部4104為平板結構,其由連接部4101的邊緣向遠離所述連接部方向水平延展而成。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確保連接部4101與龍骨的可靠連接,所述連接部4101的外殼邊緣向內頸縮形成卡接龍骨腹板上的頸縮部4102,之所有形成頸縮部4102是因為龍骨的腹板的寬度一般較頂部小,而且只有腹板的寬度小于頂部寬度時,才可以實現定位連接件41與龍骨42的牢固卡套,防止在外力作用下,定位連接件41與龍骨42脫離。在本實施例中,頸縮部4102是由與倒u型外殼側壁成一定角度的斜面和立面形成。
為了確保整個定位件連續光滑過渡,所述頸縮部4102與所述壓頂部4104通過弧面4103連接。
在具體實施時,為了確保定位連接件41的壓頂部分與吊頂板43之間有足夠的接觸面,所述壓頂部的寬度大于或等于與所述連接部連接的龍骨底板的寬度。
在本實施例中,龍骨42為常用的倒t型吊頂龍骨,因此,定位連接件41的結構與倒t型吊頂龍骨的形狀相吻合,當吊頂龍骨選用其他結構形式的龍骨時,定位連接件41的形狀可根據與其連接的龍骨外形進行相應的改進, 即只需滿足定位連接件41與龍骨卡套連接部4101并具有壓頂吊頂板43的壓頂部即可。
雖然本發明所揭示的實施方式如上,但其內容只是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采用的實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任何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內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核心技術方案的前提下,可以在實施的形式和細節上做任何修改與變化,但本發明所限定的保護范圍,仍須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