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氣膜建筑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氣膜。
背景技術:
氣膜建筑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殼,通過風機向氣膜建筑內充氣,使氣膜建筑內外形成壓力差而維持穩定的形狀。氣膜建筑以其低成本、快速、便于拆裝、輕便等特點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各行各業。
而而氣膜作為氣膜建筑的主體,其通常為由內膜及外膜組成的雙層膜結構,通過在內膜與外膜中間夾設保溫材料,以起到較好的隔熱保溫作用。由于保溫材料的尺寸一般小于內膜的尺寸,當氣膜建筑吹氣后,在內膜與外膜之間放入保溫材料,保溫材料會隨內膜一起彎折、下垂,從而使得內膜與外膜之間出現沒有保溫材料的無保溫區域,在無保溫區域,氣膜兩側能夠進行快速的熱交換,從而造成熱量或冷量的快速散失,使得氣膜的保溫性能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保溫性能較好的氣膜。
一種氣膜,包括氣膜單元及連接片,所述氣膜單元為多個,任意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之間通過所述連接片相連接,所述氣膜單元包括:
外膜;
內膜,與所述外膜間隔設置;
第一保溫材料層,設于所述外膜與所述內膜之間;及
第二保溫材料層,固定于所述內膜上朝向所述第一保溫材料層的一側的邊緣處,至少部分所述第二保溫材料層與所述第一保溫材料層層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溫材料層包括保溫層本體及鋁箔層,所述鋁箔層設于所述保溫層本體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保溫層本體的兩側均設有所述鋁箔層。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溫材料層的寬度大于所述內膜與所述第一保溫材料層的寬度差的一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任意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的兩個所述外膜相連接,任意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的兩個所述內膜相連接,所述連接片設于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的連接處,且所述連接片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內膜及所述外膜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氣膜單元還包括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設于所述內膜的邊緣,所述第二延伸部設于所述外膜的邊緣,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中,兩個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貼合,兩個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貼合,所述連接片的一側與第一延伸部連接,另一側與第二延伸部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片的兩端分別彎折形成第一折彎部及第二折彎部,在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中,所述第一折彎部與所述第一延伸部相貼合,所述第二折彎部與所述第二延伸部相貼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氣膜單元中,其中一個所述氣膜單元的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連接片連接,另一個所述氣膜單元的所述第二延伸部與所述連接片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與所述內膜一體成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與所述外膜一體成型。
上述氣膜中,通過在氣膜單元的內膜的邊緣處固定設置第二保溫材料層,以使得當內膜與外膜之間會出現沒有第一保溫材料層的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時,第二保溫材料層能夠對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進行保溫,從而與第一保溫材料層相配合,以在氣膜單元內形成連續的保溫結構,有效的提高氣膜的保溫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氣膜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發明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發明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發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氣膜10包括多個氣膜單元100及連接片200。氣膜單元100為多個。任意相鄰兩個氣膜單元100通過連接片200相連接,從而形成面積大于氣膜單元100的氣膜10。
氣膜單元100包括外膜110、內膜120及第一保溫材料層130及第二保溫材料層140。外膜110與內膜120均為具有一定柔性的、致密的建筑膜材制成。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為保溫材料制成,且具有保溫性能。內膜120與外膜110間隔設置。第一保溫材料層130設于外膜110與內膜120之間,以減少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的熱交換,從而起到保溫效果。
氣膜單元100還包括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為保溫材料制成,且具有保溫性能。第二保溫材料層140固定于內膜120上朝向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一側,且位于內膜120的邊緣處。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的部分與第一保溫材料層130層疊,且部分超出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邊緣。
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縫制于內膜120的邊緣處。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保溫材料層140還可以通過粘接劑粘貼于內膜140上。
當在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放入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第一保溫材料層130會隨內膜120下垂,此時,在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會出現沒有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而設置于內膜120邊緣處的第二保溫材料層140能夠覆蓋此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以對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進行保溫。第二保溫材料層140與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相配合,以在氣膜單元100內形成連續的保溫結構,有效的提高了氣膜10的保溫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邊緣還可以與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的邊緣平齊,只要使得在第一保溫材料層130隨內膜120下垂后,第二保溫材料層140能夠完全覆蓋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即可。
具體的,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的寬度大于內膜120與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寬度差的一半,即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的寬度不能小于內膜120邊緣處出現的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的寬度,從而使得第二保溫材料層140能夠完全覆蓋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避免出現保溫遺漏區。
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二保溫材料層140包括保溫層本體(未示出)及鋁箔層(未示出)。鋁箔層覆蓋于保溫層本體上。具體的,保溫層本體的兩側均設有鋁箔層。此時,第二保溫材料層140兩側的鋁箔層具有較強的反射作用,能夠起到較好的隔熱保溫效果。而且,第二保溫材料層140不透氣、不透水,在第一保溫材料層130隨內膜120下垂后,第二保溫材料能夠對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出現的沒有第一保溫材料的無保溫區域進行有效的保溫。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保溫材料層140中,還可以僅在保溫層本體的一側覆蓋鋁箔層,其也同樣具有較好的保溫效果。
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氣膜單元100在連接時,兩個氣膜單元100的外膜110相連接,兩個氣膜單元100的內膜120相連接。連接片200設于相鄰兩個氣膜單元100的連接處,且連接片200的兩端分別與內膜120及外膜110連接。即氣膜單元100的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通過連接片200連接,從而形成能夠容納第一保溫材料層130及第二保溫材料層140的腔室。
具體的,氣膜單元100還包括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第一延伸部150設于內膜120的邊緣,第二延伸部160設于外膜110的邊緣。兩個氣膜單元100在連接時,一個氣膜單元100上的第一延伸部150與另一氣膜單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相貼合。一個氣膜單元100上的第二延伸部160與另一氣膜單元100上的第二延伸部160相貼合,從而使兩個氣膜單元100之間形成嚴密的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50與內膜120一體成型。第二延伸部160與外膜110一體成型。
連接片200的兩端分別彎折形成第一折彎部210及第二折彎部220。在相鄰兩個氣膜單元100中,第一折彎部210與第一延伸部150相貼合,第二折彎部220與第二延伸部160相貼合,從而使得第一折彎部210與第一延伸部150、第二折彎部220與第二延伸部160之間分別呈面面連接,不僅能夠增加連接片200與兩個氣膜單元100的接觸面積,提高連接穩定性。而且,也增加了兩個氣膜單元100連接處的厚度,提高了連接處的保溫性能。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個氣膜單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與第一折彎部210連接,另一個氣膜單元100的第二延伸部160與第二折彎部220連接。即連接片200的兩側連接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分別屬于兩個氣膜單元100,此時,兩個氣膜單元100的連接更為牢固。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片200的兩側連接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還可以屬于同一氣膜單元100。此時,一個氣膜單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及第二延伸部160同時設于另一氣膜單元100的第一延伸部150與第二延伸部160之間。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對氣膜10進行組裝時,需要先將第二保溫材料層140固定于內膜120上,再將兩個氣膜單元100的外膜110與內膜120通過連接片200進行連接,之后再將第一保溫材料層130放入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再將供第一保溫材料層130放入的開口處進行連接,以此類推,從而將多個氣膜單元100進行連接。
上述氣膜10中,通過在氣膜單元100的內膜120的邊緣處固定設置第二保溫材料層140,以使得當內膜120與外膜110之間會出現沒有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的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時,第二保溫材料層140能夠對第一保溫材料層缺失區進行保溫,從而與第一保溫材料層130相配合,以在氣膜單元100內形成連續的保溫結構,有效的提高氣膜10的保溫性能。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