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制磚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制磚機,不是連續化布料,故布料的效率不高,制磚的工作效率當然不會高;現有的攪拌裝置采用攪拌葉攪拌的方式,不具有翻料的功能,故攪拌不夠均勻。
現有的墻磚,上表面和下表面都是平面,在砌墻時,經驗豐富的人,有時所砌的墻難免發生了傾斜,對與新手來說,就更不用說了,故需要對磚模進行新的設計,來解決上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之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連續化上料作業并能保證產品質量的帶有機械手的制磚機。該機生產出來的磚,能保證所砌的墻不會發生傾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帶有機械手的制磚機,包括布料裝置,所述布料裝置包括有間歇式輸送帶、多個磚模、布料斗和螺旋上料器,多個磚模并排設在間歇式輸送帶上,相鄰磚模之間沒有縫隙,所述布料斗設在磚模的上方,布料斗的下端口與磚模之間的間隙小于0.5mm,所述螺旋上料器將磚料送入布料斗中,布料斗中的磚料落入磚模中,間歇式輸送帶向右行進,布料斗的下端口的右側壁上設有刮料板,所述刮料板,用以將磚模中的磚料抹平;
還包括攪拌裝置,包括混料倉、電機和兩個攪拌軸,所述混料倉的底部設有排料斗,排料斗排出的磚料送入螺旋上料器的進料斗中,所述兩個攪拌軸并排水平設在混料倉的底部,每個攪拌軸上設有兩段旋向相板的攪拌螺旋,電機用以帶動攪拌軸轉動;
還包括振動裝置,所述振動裝置包括振動棒和升降機構,間歇式輸送帶將磚模向右移動,將布料后的磚模,移動到振動棒的下方,升降機構帶動振動棒向下插入到磚模中進行振動;
還包括補料裝置,所述補料裝置包括補料斗、送料泵和送料管,所述補料斗設在磚模的上方,補料斗的下端口與磚模之間的間隙小于0.5mm,補料斗的下端口的右側壁上設有磚料刮平板,以送料泵為動力,將所述的布料斗中的磚料經送料管送入補料斗中,所述補料斗中的磚料落入振動后的磚模中;
還包括液壓成型裝置,所述液壓成型裝置包括機架、液壓氣缸、成型模頭、導向柱和導向滑板,導向柱設在機架上,液壓氣缸設在導向柱的上端部,導向滑板穿插在導向柱上且能相對導向柱滑動,成型模頭固定在導向滑板的底部,液壓氣缸帶動導向滑板向下移動,成型模頭跟隨導向滑板向下移動,對補料后的磚模中的磚料壓制成型;
所述磚模是由底面板、兩個端面板和兩個側面板圍合而成的框形結構,兩個端面板和兩個側面板與底面板鉸接,所述底面板上設有2個方形柱,所述成型模頭的下表面設有與所述的2個方形柱相對應的方形槽;
還包括機械手,所述機械手將磚料壓制成型的磚模從間歇式輸送帶上取走并放到脫模機結構中。
進一步地,所述布料斗的下端口中的前側邊和后側邊分別設有軟膠條,所述軟膠條將下端口與磚模之間的間隙封住。
進一步地,所述振動棒設有4個,由升降機構同時帶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增設了振動裝置和補料裝置,使料在磚模中填的更充實,再經補料裝置進行補料,從而保證了產品質量;由于間歇式輸送帶帶動磚模從布料斗的下端口穿過,布料斗和刮料板的配合,可以使螺旋上料器不停地上料,使布料斗中在工作過程中一直有磚料,實現了連續化上料作業,提高了布料的工作效率;由于采用兩個旋向相板的攪拌螺旋結構,不僅使攪拌更均勻,而且還便于排料;
由于對磚模進行了改進,生產出來的磚發生了改變,在磚的上表面出現了定位柱,在磚的下表面出現了定位槽,在砌墻時,上層磚上的定位槽與下層磚上的定位柱相插接,能保證在砌墻的過程中,墻體不會傾斜;
由于增設了機械手,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磚模放大的俯視圖。
圖中:1、間歇式輸送帶; 2、磚模; 3、布料斗; 4、螺旋上料器; 5、刮料板; 6、軟膠條;7、混料倉;8、電機;9、攪拌軸;10、排料斗;11、攪拌螺旋;12、振動棒;13、升降機構;14、補料斗;15、送料泵;16、送料管;17、磚料刮平板;18、機架;19、液壓氣缸;20、成型模頭;21、導向柱;22、導向滑板;23、底面板;24、端面板;25、側面板;26、方形柱;27、方形槽;28、機械手;29、脫模機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帶有機械手的制磚機,包括布料裝置,所述布料裝置包括有間歇式輸送帶1、多個磚模2、布料斗3和螺旋上料器4,多個磚模2并排設在間歇式輸送帶1上,相鄰磚模2之間沒有縫隙,所述布料斗3設在磚模2的上方,布料斗的下端口與磚模之間的間隙小于0.5mm,減少磚料的外泄,所述螺旋上料器4將磚料送入布料斗3中,間歇式輸送帶1向右行進,布料斗3的下端口的右側壁上設有刮料板5,所述刮料板5,用以將磚模2中的磚料抹平。
所述布料斗3的下端口中與間歇式輸送帶的側邊平行的兩個側邊設有軟膠條6,所述軟膠條6將下端口與磚模之間的間隙封住,避免了磚料從兩側邊泄出。
還包括攪拌裝置,包括混料倉7、電機8和兩個攪拌軸9,所述混料倉7的底部設有排料斗10,排料斗10排出的磚料送入螺旋上料器4的進料斗中,所述兩個攪拌軸9并排水平設在混料倉7的底部,每個攪拌軸9上設有兩個旋向相板的攪拌螺旋11,電機8用以帶動攪拌軸9轉動。當電機轉動,帶動兩個攪拌軸9上的攪拌螺旋11,使磚料向中間移動,然后向上移動,最后外翻;當電機反轉時,兩個攪拌軸9上的攪拌螺旋11,使磚料向兩側并向下移動,最后從排料斗排出。
還包括振動裝置,所述振動裝置包括振動棒12和升降機構13,間歇式輸送帶1將磚模2向右移動,將布料后的磚模2,移動到振動棒12的下方,升降機構13帶動振動棒12向下插入到磚模2中進行振動。升降機構具體采用氣缸帶動振動棒升降的結構形式。
所述振動棒12設有4個,由升降機構13同時帶動。
還包括補料裝置,所述補料裝置包括補料斗14、送料泵15和送料管16,所述補料斗14設在磚模2的上方,補料斗14的下端口與磚模2之間的間隙小于0.5mm,補料斗14的下端口的右側壁上設有磚料刮平板17,以送料泵15為動力,將所述的布料斗3中的磚料經送料管16送入補料斗14中,所述補料斗14中的磚料落入振動后的磚模2中。
還包括液壓成型裝置,所述液壓成型裝置包括機架18、液壓氣缸19、成型模頭20、導向柱21和導向滑板22,導向柱21設在機架18上,液壓氣缸19設在導向柱21的上端部,導向滑板22穿插在導向柱21上且能相對導向柱21滑動,成型模頭20固定在導向滑板22的底部,液壓氣缸19帶動導向滑板22向下移動,成型模頭20跟隨導向滑板22向下移動,對補料后的磚模2中的磚料壓制成型。
如圖2所示,所述磚模2是由底面板23、兩個端面板24和兩個側面板25圍合而成的框形結構,兩個端面板24和兩個側面板25與底面板23鉸接,所述底面板23上設有2個方形柱26,所述成型模頭20的下表面設有與所述的2個方形柱相對應的方形槽27。由于對磚模進行了改進,生產出來的磚發生了改變,在磚的上表面出現了定位柱,在磚的下表面出現了定位槽,在砌墻時,上層磚上的定位槽與下層磚上的定位柱相插接,由于在磚體的表面增設了定位方形柱和定位方形槽,沒有砌墻經驗的新手,也能將墻砌的很直,不會發生傾斜。
如圖1所示,還包括機械手28,所述機械手28將磚料壓制成型的磚模2從間歇式輸送帶1上取走并放到脫模機結構29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