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砌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用砌塊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混凝土砌塊。
【背景技術】
[0002]現代建筑一般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建筑的非承重墻一般采用的是砌塊皇砌的方式填充。如今,砌塊的種類繁多,品種多樣,比如泡沫混凝土砌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等等,不同的砌塊用于不同的建筑場合。
[0003]如今,環保、節能已經成為了建筑行業的一個發展趨勢,在混凝土砌塊方面,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砌塊正朝向質輕、環保和節能的方向發展。人們開發出了具有各種不同中空結構的混凝土砌塊以滿足不同的需求。但是普通的中空混凝土砌塊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普通的中空混凝土砌塊在皇砌的過程中需要在上表面和端面涂覆上一層砂漿,然后把混凝土砌塊皇砌在下方的混凝土砌塊上,依此類推。
[0004]現有技術存在的冋題是:
[0005]第一: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砌塊由于上表面和下表面水平,所以混凝土砌塊之間粘接不牢固,容易發生橫向的相互移動的問題,即容易開裂。
[0006]第二:普通的非中空混凝土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在需要釘入釘子滿足人們釘掛的需求時,釘入的釘子不牢固、不滿足人們的釘掛需求。
[0007]第三:普通的中空混凝土砌塊為開孔結構,自防水能力差。
[0008]第四:普通的混凝土砌塊的高度一般是190mm,豎向灰縫的質量(厚度、飽滿程度、密實程度)難控制,粘接不夠牢固,影響節能效果。
[0009]第五:加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砌塊的導熱系數是0.19-0.22W/(m.K),保溫性能不夠理想,碎石混凝土的導熱系數是1.28-1.51W/(m.K),保溫性能較差,在住宅外墻上還需要涂覆一層保溫層來進行保溫。
[0010]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砌塊存在的問題是:混凝土砌塊粘接不牢固、灰縫的質量難控制、保溫性能差和自防水能力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11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凝土砌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混凝土砌塊粘接不牢固、灰縫的質量難控制、保溫性能差和自防水能力差的問題。
[0012]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本體、第一凸條、中間凸條、第二凸條、第三凸條10、第四凸條11、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12、第四凹槽13、中間凹槽14、第一凸榫和第二凸榫;
[0013]所述第一凸條、所述中間凸條和所述第二凸條設置于所述砌塊本體的上表面,所述中間凸條位于所述第一凸條和所述第二凸條之間,所述第一凸條和所述中間凸條與砌塊本體之間形成第一凹槽,所述中間凸條和所述第二凸條與砌塊本體之間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凸條10設置于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一側,所述第四凸條11設置于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另一側,所述第三凸條10與所述第一凸條垂直,所述第四凸條11與所述第二凸條垂直,所述第一凸榫和所述第二凸榫設置于所述砌塊本體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凸條10與所述第一凸榫之間形成第三凹槽12,所述第一凸榫與所述第二凸榫之間形成中間凹槽14,所述第二凸榫與所述第四凸條11之間形成第四凹槽13;所述砌塊本體內部設置有腔室9;
[OOM]多個混凝土砌塊砌筑時,所述第一凸榫卡接于所述第一凹槽內,所述第二凸榫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內,所述中間凸條卡接于所述中間凹槽14內,所述第一凸條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12內,所述第二凸條卡接于所述第四凹槽13內。
[0015]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與所述第一凸榫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上,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第二凸榫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上,所述中間凸條與所述中間凹槽14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上。
[0016]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條、所述中間凸條、所述第二凸條、所述第一凸榫和所述第二凸榫設置為長方體結構或梯形截面結構。
[0017]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凹槽12和所述第四凹槽13設置為缺角凹槽結構,所述中間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設置為U型凹槽結構。
[0018]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寬度比所述第一凸榫和所述第二凸榫的寬度寬6?9mm,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凸榫和所述第二凸榫的高度大3?6mm。
[0019]更進一步地,所述中間凸條的寬度不小于10mm,所述第一凸榫和所述第二凸榫的間距大于所述中間凸條的寬度至少6_。
[0020]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凸條、所述第二凸條、所述第三凸條10和所述第四凸條11高出砌塊本體的高度為4?11mm,寬度不小于6mm。
[0021 ] 更進一步地,所述腔室9設置為兩個,兩個所述腔室9對稱設置于所述中間凸條兩側。
[0022]更進一步地,所述腔室9設置為單個或多個組合的圓柱形腔室9或者矩形腔室9。
[0023]更進一步地,所述腔室9內部填充有聚苯顆粒保溫砂漿或玻化微珠保溫砂漿。
[0024]結合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第一:由于不同的混凝土砌塊縱向排布時,第一凸榫卡接于第一凹槽內部,第二凸榫卡接于第二凹槽內部。這樣的設計增加了砌塊的粘合面,可以避免混凝土砌塊之間的橫向位移,保證混凝土砌塊皇砌過程中的牢固粘接和強度。
[0026]第二:混凝土砌塊的凸條之間圍起的空間,讓砂漿的厚度、飽滿程度、密實程度在砌筑時得到保障,砌筑質量得到控制。
[0027]第三:由于粘合面的增加以及粘合線路的方向改變,增強了砌體結構自防水的效果O
[0028]第四:砌塊本體內部設置有腔室9,腔室9的設計可以減輕混凝土砌塊本身的重量,因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可以達到質輕的效果。腔室9內部填充了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6W/(m.K)]、玻化微珠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7S0.085W/(m.K)]等保溫性能好的材料的良好的隔熱、保溫作用,故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
[002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的有益效果為:粘接牢固、灰縫質量易受控、保溫性能好、自防水效果好。
【附圖說明】
[003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31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2為混凝土砌塊的皇砌方式示意圖;
[0033]圖3為圖1的俯視圖。
[0034]附圖標記
[0035]1-砌塊本體;2-第一凸條;3-第一凹槽;
[0036]4-中間凸條;5-第二凹槽;6-第二凸條;
[0037]7-第一凸榫;8-第二凸榫;9-腔室;
[0038]10_第三凸條;n-第四凸條;12-第三凹槽;
[0039]13-第四凹槽;14-中間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41]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42]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004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混凝土砌塊,包括砌塊本體、第一凸條、中間凸條、第二凸條、第三凸條10、第四凸條11、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12、第四凹槽13、中間凹槽14、第一凸榫和第二凸榫;
[0044]如圖3所示,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設置于混凝土砌塊的上表面,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均貫穿于砌塊本體I的上表面。中間凸條4位于第一凸條2和第二凸條6之間,第一凸條2和中間凸條4與砌塊本體I之間形成第一凹槽3,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與砌塊本體I之間形成第二凹槽5。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設置為長方體結構或者梯形截面結構。
[0045]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與砌塊本體I 一體連接。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與砌塊本體I 一體澆筑成型。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的支撐力在支撐上部混凝土砌塊重量的同時還可以保證砌塊本體I自身的強度。
[0046]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中間凸條4的寬度不小于10mm。由于中間凸條4是應力集中區,中間凸條4如果寬度過小,在整個混凝土砌塊的受力過大的情況下,應力集中在中部區域,極有可能造成中間位置折斷的問題發生。
[0047]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對稱設置于中間凸條4的兩側,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設置為U型凹槽結構,如圖2所示,皇砌混凝土砌塊時,不同的混凝土砌塊之間,第一凸榫7卡接于第一凹槽3內,第二凸榫8卡接與第二凹槽8內,依此類推。
[0048]需要說明的是,U型凹槽結構在工藝上容易加工生產,而且U型凹槽結構容易實現卡接的組裝方式。
[0049]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凹槽的深度不小于6mm。當凹槽的深度過大,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的強度會相應降低;當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受到橫向的剪切應力時容易發生折斷的現象,而且在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和第二凸條6深度過大的情況下,混凝土砌塊之間組裝比較困難;如果凹槽的深度過小,混凝土砌塊的凹槽和凸榫之間橫向固定不夠牢固,容易發生橫向位移。所以恰當的凹槽深度對混凝土砌塊的強度至關重要。
[0050]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凹槽3或者第二凹槽5的寬度比第一凸榫7或者第二凸榫8的寬度大6?9mm,第一凹槽3或者第二凹槽5的深度比第一凸榫7或者第二凸榫8的高度大3?6mm。
[0051 ]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寬30mm或者80mm(視砌塊的寬度而定),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深8mm,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寬24mm或74mm(視砌塊的寬度而定),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高5_。
[0052]第三凸條10和第四凸條11設置于砌塊本體的前后表面。第三凸條10設置在砌塊本體的一側,第四凸條11設置在砌塊本體的另一側,所述第三凸條10與所述第一凸條垂直,所述第四凸條11與所述第二凸條垂直。
[0053]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三凸條10設置有兩條,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別對應設置一條。
[0054]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四凸條11設置有兩條,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別對應設置一條。
[0055]需要說明的是,第三凸條10和第四凸條11可以滿足混凝土砌塊橫向皇砌時,橫向的不會發生位移。
[0056]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設置于砌塊本體I的下表面,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的貫穿于砌塊本體I的下表面。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對稱設置于中間凸條4的兩側。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設置為長方體凸起結構。皇砌混凝土砌塊時,第一凸榫7卡接于第一凹槽3內部,第二凸榫8卡接于第二凹槽5內部。
[0057]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設置為長方體的凸起結構。
[0058]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設置為截面為方形的凸起結構。
[0059]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凸出下表面的高度不小于3mm。當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凸出下表面的高度過小,那么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分別插入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的深度較小,則達不到相互之間緊固的目的,當混凝土砌塊受到較大的橫向剪切力時,第一凸榫7和第一凹槽3或第二凸榫8和第二凹槽5之間的配合容易發生松動的現象。
[0060]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式,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凸出下表面的高度為5mm。
[0061]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凹槽3與第一凸榫7或者第二凹槽5與第二凸榫8之間的固定除了結構上的相互配合還需要通過黏著劑進行最終的固定,建筑上通常采用的黏著劑是水泥砂漿,混凝土砌塊之間涂覆的黏著劑的厚度約為3mm,所以第一凸榫7與第一凹槽3或者第二凸榫8與第二凹槽5的接觸面之間需要預留不少于3_的間隙,又由于第一凸榫7或第二凸榫8是兩個側面與第一凹槽3或者第二凹槽5配合,第一凹槽3或者第二凹槽5的寬度比第一凸榫7或者第二凸榫8的寬度大至少6mm,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5的深度比第一凸榫7或第二凸榫8的高度高至少3mm。
[0062]第三凹槽丨2、中間凹槽14和第四凹槽13設置于砌塊本體I的下表面,第三凹槽12設置在第三凸條10與第一凸榫的轉角位置,第四凹槽13設置在第四凸條11和第二凸榫的轉角位置,中間凹槽14設置在第一凸榫和第二凸榫的中間位置。第三凹槽12和所述第四凹槽13設置為缺角凹槽結構,所述中間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設置為U型凹槽結構。
[0063]當多個混凝土砌塊縱向皇砌時,第一凸條2卡接在第三凹槽12內,中間凸條4卡接在中間凹槽14內,第二凸條6卡接在第四凹槽13內。
[0064]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多個凹槽和與多個凹槽相配合的凸榫。例如可以設置3個凹槽和與之配合的3個凸榫,也可以設置5個凹槽和與之配合的5個凸榫。設置凹槽和凸榫的原則之一為:凹槽和凸榫相配合的界面預留至少3mm的空隙。
[0065]砌塊本體I設置有腔室9,腔室9的數量設置為2個,2個腔室9對稱設置于中間凸條4兩側。腔室9設置為單個或多個組合的圓柱形腔室9或者矩形腔室9。
[0066]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地可實施方式,腔室9設置為圓柱形腔室。
[0067]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地可實施方式,腔室9設置為矩形腔室。
[0068]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地可實施方式,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不小于10mm。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設置為不小于1mm的原因在于:保證混凝土砌塊的強度。如果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過小,那么可能發生混凝土砌塊側邊折斷的問題,如果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過大,就有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從成本和強度上綜合考慮,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設置為不小于1mm較為合適。
[0069]更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地可實施方式,腔室9的最外側距離砌塊本體I側邊的距離設置為15mm。
[0070]需要說明地是:腔室9的存在對混凝土砌塊的質輕效果和保溫效果至關重要。首先,腔室9減少了砌塊本體I內部的重量,達到質輕的效果。其次,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6W/(m.K)]、玻化微珠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7S0.085W/(m.K)]等保溫性能好的材料的導熱系數比混凝土砌塊本體I的隔熱系數小很多,腔室9內部的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層可以有效阻隔冷空氣從室外傳遞到室內,也可以防止熱空氣從室內傳遞到室外,因而腔室9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
[0071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的有益效果在于:
[0072]第一:由于不同的混凝土砌塊縱向排布時,第一凸榫7卡接于第一凹槽3內部,第二凸榫8卡接于第二凹槽5內部。這樣的設計增加了砌塊的粘合面,可以避免混凝土砌塊之間的橫向位移,保證混凝土砌塊皇砌過程中的牢固粘接和強度。
[0073]第二:混凝土砌塊的凸條之間圍起的空間,讓砂漿的厚度、飽滿程度、密實程度在砌筑時得到保障,砌筑質量得到控制。
[0074]第三:由于粘合面的增加以及粘合線路的改變,增強了砌體結構自防水的效果。
[0075]第四:砌塊本體內部設置有腔室9,腔室9的設計可以減輕混凝土砌塊本身的重量,因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可以達到質輕的效果。腔室9內部填充了聚苯顆粒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6W/(m.K)]、玻化微珠保溫砂漿[導熱系數是0.07S0.085W/(m.K)]等保溫性能好的材料的良好的隔熱、保溫作用,故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混凝土砌塊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
[007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包括砌塊本體(I)、第一凸條(2)、中間凸條(4)、第二凸條(6)、第三凸條(10)、第四凸條(11)、第一凹槽(3)、第二凹槽(5)、第三凹槽(12)、第四凹槽(13)、中間凹槽(14)、第一凸榫(7)和第二凸榫(8); 所述第一凸條(2)、所述中間凸條(4)和所述第二凸條(6)設置于所述砌塊本體(I)的上表面,所述中間凸條(4)位于所述第一凸條(2)和所述第二凸條(6)之間,所述第一凸條(2)和所述中間凸條(4)與砌塊本體(I)之間形成第一凹槽(3),所述中間凸條(4)和所述第二凸條(6)與砌塊本體(I)之間形成第二凹槽(5),所述第三凸條(10)設置于砌塊本體(I)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一側,所述第四凸條(11)設置于砌塊本體(I)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另一側,所述第三凸條(10)與所述第一凸條(2)垂直,所述第四凸條(11)與所述第二凸條(6)垂直,所述第一凸榫(7)和所述第二凸榫(8)設置于所述砌塊本體(I)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凸條(10)與所述第一凸榫(7)之間形成第三凹槽(12),所述第一凸榫(7)與所述第二凸榫(8)之間形成中間凹槽(14),所述第二凸榫(8)與所述第四凸條(11)之間形成第四凹槽(13);所述砌塊本體(I)內部設置有腔室(9); 多個混凝土砌塊砌筑時,所述第一凸榫(7)卡接于所述第一凹槽(3)內,所述第二凸榫(8)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5)內,所述中間凸條(4)卡接于所述中間凹槽(14)內,所述第一凸條(2)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12)內,所述第二凸條(6)卡接于所述第四凹槽(13)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3)與所述第一凸榫(7)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I)上,所述第二凹槽(5)與所述第二凸榫(8)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I)上,所述中間凸條(4)與所述中間凹槽(14)對應設置在砌塊本體(I)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條(2)、所述中間凸條(4)、所述第二凸條(6)、所述第一凸榫(7)和所述第二凸榫(8)設置為長方體結構或梯形截面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12)和所述第四凹槽(13)設置為缺角凹槽結構,所述中間凹槽(14)、所述第一凹槽(3)和所述第二凹槽(5)設置為U型凹槽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3)和所述第二凹槽(5)的寬度比所述第一凸榫(7)和所述第二凸榫(8)的寬度寬6?9_,所述第一凹槽(3)和所述第二凹槽(5)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凸榫(7)和所述第二凸榫(8)的高度大3?6_。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凸條(4)的寬度不小于10mm,所述第一凸榫(7)和所述第二凸榫(8)的間距大于所述中間凸條(4)的寬度至少6mm。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條(2)、所述第二凸條(6)、所述第三凸條(1)和所述第四凸條(11)高出砌塊本體(I)的高度為4?IImm,寬度不小于 6mm ο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9)設置為兩個,兩個所述腔室(9)對稱設置于所述中間凸條(4)兩側。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9)設置為單個或多個組合的圓柱形腔室或者矩形腔室。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砌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9)內部填充有聚苯顆粒保溫砂漿或玻化微珠保溫砂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混凝土砌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粘接不牢固、灰縫質量難控制、保溫性能差和自防水能力差的問題。第一凸條、中間凸條和第二凸條設置于砌塊本體的上表面,第一凸條和中間凸條與砌塊本體之間形成第一凹槽,中間凸條和第二凸條與砌塊本體之間形成第二凹槽,第三凸條設置于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一側,第四凸條設置于砌塊本體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另一側,第一凸榫和第二凸榫設置于砌塊本體的下表面,第三凸條與第一凸榫之間形成第三凹槽,第一凸榫與第二凸榫之間形成中間凹槽,第二凸榫與第四凸條之間形成第四凹槽;砌塊本體內部設置有腔室。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粘接牢固、灰縫質量易受控、保溫性能好、自防水效果好。
【IPC分類】E04C1/41, E04C1/00
【公開號】CN205387777
【申請號】CN201620228287
【發明人】簡華熾
【申請人】簡華熾
【公開日】2016年7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