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在混凝土建筑施工過程中,樓層之間的樓板可能會因為混凝土本身的性質,而發生膨脹或者收縮,使得樓板發生沉降的現象。一般為了防止樓板發生沉降,會在樓板施工完成之后的保養期,設置沉降后澆帶來防止混凝土被破壞。目前大多數的沉降后澆帶的斷口處的支撐體系均為整體支模、支撐架分離支撐等形式,然而模板支撐容易在施工時發生損壞;支撐架又會使用到較多的金屬材質,成本較高,而且沒有一種統一穩固的形式,使得下部支撐不穩定。我們急需一種節省金屬材料,但是結構又十分穩固且可以周轉使用的沉降后澆帶支撐來解決以上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情況,我們需要一種對沉降后澆帶的端口進行支撐的支撐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柱,支撐于上下樓板之間,所述支撐柱的頂部頂撐于上樓板的沉降后澆帶斷口處;
固定筋,圍設于所述支撐柱底部,且固定于所述下樓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將支撐柱的底部用固定筋固定在下樓板上,將支撐柱的頂部頂撐于上樓板沉降后澆帶斷口處,避免了因沉降后澆帶帶來的結構不穩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同時具有周轉性高、易于搭設、結構簡單以及節省材料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柱頂部頂撐于所述沉降后澆帶斷口處的結構梁,并與所述結構梁之間設有加固楔。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加固楔為金屬加固楔,所述金屬加固楔的楔面插設于所述支撐柱與所述結構梁之間。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結構梁底部設有對所述加固楔進行限位固定的限位件。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限位件為螺栓或者水泥釘。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柱為長鋼管。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支撐柱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鋼管,相鄰兩個所述鋼管通過連接件相連。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連接件為連接套管,所述連接套管套設于相鄰所述鋼管的連接處,并固定連接于相鄰所述鋼管。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固定筋通過植筋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下樓板,所述固定筋焊接于所述支撐柱的外壁。
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固定筋插設于所述下樓板處澆筑有加固作用的加固砂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一種結構的A處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一種結構的B處放大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利于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的了解,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進行說明。
請參照圖1,圖1顯示了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包括:支撐柱3,支撐于上下樓板之間,所述支撐柱3的頂部頂撐于上樓板的沉降后澆帶1斷口;
固定筋5,圍設于所述支撐柱3底部,且固定于所述下樓板2。
本實用新型旨在于對樓板因沉降后澆帶的斷口處1的支撐,加強樓板完工前的結構強度。對上樓板與下樓板2之間的支撐,一般都是作用在結構梁上,即本實用新型包括一支撐于沉降后澆帶斷口處1的結構梁11與下樓板2之間的支撐柱3。
如圖1所示,支撐柱3作為主體支撐部件,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結構強度;另一方面,要足夠的輕便,便于施工人員搭設。優選地,支撐柱3為一長鋼管。
請參照圖4,圖4顯示了是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針對支撐柱為長鋼管,其結構還可以為圖4所示的結構:
支撐柱3a包括多個首尾相連的鋼管,相鄰的鋼管之間通過連接件7相連,連接件7為連接套管,連接套管套設于相鄰所述鋼管的連接處,并固定連接于相鄰所述鋼管,優選地,該連接套管為一金屬管。
本實施例中,連接件7為連接套管為優選實施方案,其連接件7還可以為鋼筋,該鋼筋一端焊接于鋼管的底端外壁,另一端焊接于相鄰鋼管的頂端外壁,從而起到相鄰鋼管之間連接的作用(未予以圖示)。
當支撐柱制作完成需要被豎起時,施工人員在沉降后澆帶斷口處1的結構梁11與下樓板2之間的有限距離內,對支撐柱進行搬運以及豎起,如果支撐柱與結構梁11與下樓板2之間的距離相同,從數學角度(底部有固定筋5)來看是不能被豎起的。所以支撐柱需短于此距離,支撐柱的頂部與的結構梁11之間存在縫隙,不能起到支撐的作用。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支撐柱頂部與結構梁11之間設有加固楔6。優選地,加固楔6為金屬加固楔,該金屬加固楔的楔面插設于支撐柱3與的結構梁11之間,來填補二者之間的縫隙。
請參照圖2,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一種結構的A處放大圖,以支撐柱為長鋼管為例,由于建筑施工會有大型機器的運作,樓板常常會發生共振,使得加固楔6容易掉落,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加固楔6插設于支撐柱3與結構梁11之間時,在結構梁11上貼靠加固楔6處設有限位件8,該限位件8固定于結構梁11并抵靠住加固楔6。優選地,限位件8為螺栓或者水泥釘。
請參照圖2,圖2顯示了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一種結構的B處放大圖,結合圖1和圖2可知,支撐柱3的底部通過圍設于所述支撐柱3的固定筋5固定于下樓板2上,該固定筋5具有插設于所述下樓板進行固定的插設端,優選地,固定筋5一端固定于支撐柱3底部外壁,另一端通過植筋的方式插設固定于下樓板2(可通過外力設備先進行打孔在插設,此為現有技術,不做多余描述)。為了進一步加固固定筋5與下樓板2之間的固定連接,并對固定筋5進行保護,優選地,在固定筋5插設于下樓板2處澆筑有加固作用的加固砂漿4,使得該加固砂漿4埋沒支撐柱3與下樓板2之間的接縫和固定筋5與下樓板2的插設處。
需要標明的是,該植筋5的個數應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限定。
以支撐柱為一長鋼管為例,本實用新型沉降后澆帶支撐結構的具體實施操作為:
首先,將長鋼管搬運至所述支撐處;然后,在長鋼管的底部焊接作為固定筋的植筋,調整長鋼管位置,將長鋼管豎起,并將固定筋通過植筋的方式插入下樓板中(可通過外力設備先打孔再插入)固定;最后,在長鋼管的頂部與結構梁之間插設加固楔,并用螺栓或者水泥釘限位住加固楔,將加固砂漿澆筑埋設住植筋與下樓板插設表面和長鋼管與下樓板之間接縫即可。
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后,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通過將支撐柱的底部用固定筋固定在下樓板上,將支撐柱的頂部頂撐于上樓板沉降后澆帶斷口處,避免了因沉降后澆帶帶來的結構不穩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同時具有周轉性高、易于搭設、結構簡單以及節省材料等優點。
以上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可根據上述說明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多種變化。因而,在不違反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宗旨的前提下,實施例中的某些細節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本實用新型將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界定的范圍作為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