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灰泥攪拌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灰泥攪拌機,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攪拌筒,攪拌筒上設置有進料口、出料口,攪拌筒內設置有轉軸,轉軸與電機連接,轉軸上至少設置有1個攪拌機構,攪拌機構包括多個與轉軸連接的連桿,連桿的非固定端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葉片為弧形塊,攪拌葉片上設置有凹槽,凹槽內設置有載油塊,載油塊吸收有潤滑油。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葉片設置為弧形塊,并且在攪拌葉片上設置凹槽,凹槽內設置吸收了潤滑油的載油塊,不僅能夠減弱攪拌葉片在攪拌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能夠提高攪拌葉片表面的光滑度,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上。
【專利說明】
一種灰泥攪拌機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灰泥外墻施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灰泥攪拌機。
【背景技術】
[0002]在某些民族特色保留較為完全的地區,其建筑也是別具風格。在羌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地,其民居的外墻會采用灰泥進行施工,打造出極具特色的民房。
[0003]灰泥外墻施工為在民居的外墻上附著灰泥。灰泥的成分主要包括水泥、砂、稻草肩和著色劑,采用不同顏色的著色劑所制備的灰泥最終的顏色會有所不同。
[0004]在灰泥外墻施工過程中,灰泥的制備尤為重要。灰泥是將多種原料混合制成,因此,制備灰泥需要攪拌裝置進行混勻處理。
[0005]現有的攪拌裝置的攪拌效率低,不易混勻,且耗費能源較多。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灰泥攪拌機,解決現有攪拌機攪拌效率低的問題,提高灰泥混合的均勻性,降低攪拌時的動能損失的問題。
[0007]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8]—種灰泥攪拌機,包括機架,機架上設置有攪拌筒,攪拌筒上設置有進料口、出料口,攪拌筒內設置有轉軸,轉軸與電機連接,轉軸上至少設置有I個攪拌機構,攪拌機構包括多個與轉軸連接的連桿,連桿上設置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葉片為弧形塊,攪拌葉片上設置有凹槽,凹槽內設置有載油塊,載油塊吸收有潤滑油。
[0009]由于灰泥側成分中包括了水泥、稻草肩和顏料,且灰泥是用于外墻施工,灰泥中的水分不能太多,灰泥需要具備一定的粘稠度,這樣導致灰泥的粘度較大,在攪拌過程中,不僅具有較大的阻力,而且在攪拌過程中,灰泥易附著在攪拌葉片上,影響攪拌葉片的攪拌速度,降低攪拌速率,而且耗費的電能也較多,造成動能的損失,也不易將灰泥攪拌均勻,因此,現有的攪拌裝置不適用于灰泥的攪拌。
[0010]本實用新型所述攪拌筒為臥式的筒狀結構,所述進料口設置在攪拌筒的上端,所述出料口設置在攪拌筒的下端,所述連桿可通過焊接方式固定在轉軸上,每一個連桿上可設置有多個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葉片為弧形塊,弧形塊的弧度方向指向轉軸,所述弧形塊具體是指攪拌葉片的外表面向內凹陷形成的凹槽,可是穿過弧形塊徑向的通槽,也可以是不穿過弧形塊徑向的槽體結構,所述攪拌葉片的外表面具體是指遠離轉軸的一面;所述載油塊具體是指一種采用吸油材料制成的結構,不僅能吸收潤滑油將潤滑油儲存,而且質軟,能夠在被擠壓的條件下壓縮在凹槽內。
[0011 ]優選的,攪拌葉片、轉軸和連桿為光滑結構。
[0012]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葉片設置為弧形塊,弧形塊的圓心指向轉軸,弧形塊在轉動過程與灰泥接觸時,由于弧形塊的外表面為曲面,會沿著曲面的切線方向長生一個切應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攪拌葉片在灰泥中的運動阻力,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
[001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攪拌葉片上設置凹槽,凹槽內設置吸收了潤滑油的載油塊,在攪拌過程中,當灰泥接觸到攪拌葉片并擠壓攪拌葉片時,對凹槽內的載油塊施加壓力,在壓力的作用下載油塊的潤滑油被擠出且溢出凹槽,流到攪拌葉片的外表面上,增加攪拌葉片外表面的光光滑度,有效的減弱灰泥在攪拌葉片上的阻力,進而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上。
[0014]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葉片設置為弧形塊,并且在攪拌葉片上設置凹槽,凹槽內設置吸收了潤滑油的載油塊,不僅能夠減弱攪拌葉片在攪拌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能夠提高攪拌葉片表面的光滑度,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上,如此,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攪拌機攪拌效率低的問題,提高灰泥混合的均勻性,降低攪拌時的動能損失。
[0015]進一步地,所述凹槽為縮口結構。
[0016]所述縮口結構具體是指一種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即凹槽的內部尺寸較大,外部出口的尺寸較小。
[0017]所述凹槽優選為橢球結構,或梯形結構。
[0018]縮口結構的凹槽有利于將載油塊牢牢的固定在凹槽內,避免在攪拌過程中載油塊脫落與凹槽。
[0019]所述凹槽優選與攪拌葉片的徑向非平行設置。
[0020]如此結構進一步地增加了載油塊在凹槽內的固定的牢固性。
[0021]進一步地,載油塊為海綿或吸油棉。
[0022]海綿和吸油棉均為現有技術材料,具有較好的吸油、儲油效果。
[0023]進一步地,多個連桿繞轉軸圓周設置。
[0024]連桿至少設置有2個,圓周的連桿使得攪拌葉片繞轉軸圓周設置,圓周設置的多個攪拌葉片在攪拌過程中形成環形結構,與轉軸的轉動相配合,更有利于攪拌葉片的轉動,進一步提高了攪拌葉片的轉動效率。
[0025]進一步地,攪拌葉片的一個側壁設置有刀片。
[0026]所述攪拌葉片的一個側壁具體是指攪拌過程中運動的前端,刀片的設置能夠將灰泥中稻草肩進行進一步的切割,有利于將灰泥混合的更加均勻。
[0027]進一步地,攪拌葉片的內側設置有填充塊,所述填充塊剛好填充滿攪拌葉片的內腔。
[0028]所述攪拌葉片的內腔具體是指攪拌葉片在徑向上的2個端部連線與攪拌葉片本體之間形成空間。
[0029]弧形塊在攪拌過程中,在離心力的作用下,一部分灰泥會附著在攪拌葉片的內腔,填充塊的設置能夠避免攪拌葉片的內腔附著灰泥,進一步避免了影響攪拌葉片的攪拌速度,提高了攪拌效率和灰泥混合的均勻性。
[0030]進一步地,填充塊上設置有凹槽I,凹槽I為縮口結構,凹槽I內設置有載油塊。
[0031 ]能夠避免灰泥附著在填充塊上影響攪拌葉片的攪拌速度。
[0032]進一步地,攪拌機構包括固定環,所述連桿圓周設置在固定環外壁;所述固定環與轉軸連接。
[0033]固定環的設置一方面能夠增加連桿與轉軸之間的連接穩定性,提高結構穩定性,另一方面,便于攪拌機構的固定。
[0034]進一步地,攪拌筒的外壁設置有齒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與齒帶配合的齒輪。
[0035]在外力的驅動下,齒帶與齒輪的配合能夠實現攪拌筒繞自身軸向轉動,在放料時,有利于將攪拌筒側壁附著的灰泥導入到出料口。便于對攪拌筒內壁的清理。
[0036]進一步地,攪拌筒遠離電機的一端設置為開端,開端配合設置有端蓋。
[0037]可以通過從攪拌筒開端人工對攪拌筒內壁殘留的灰泥進行清理。
[0038]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39]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攪拌葉片設置為弧形塊,并且在攪拌葉片上設置凹槽,凹槽內設置吸收了潤滑油的載油塊,不僅能夠減弱攪拌葉片在攪拌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能夠提高攪拌葉片表面的光滑度,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上。
【附圖說明】
[0040]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0041 ]圖1是攪拌機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2是攪拌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43]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0044]1-機架,2-電機,3-攪拌筒,4-轉軸,5-攪拌機構,6_端蓋,7_齒輪,8_載油塊,31-出料口,32-齒帶,33-進料口,51-固定環,52-連桿,53-攪拌葉片,54-凹槽,55-刀片,56-填充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45]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46]實施例1:
[0047]如圖1、圖2所示,一種灰泥攪拌機,包括機架I,機架I上設置有攪拌筒3,攪拌筒3上設置有進料口 33、出料口 31,攪拌筒3內設置有轉軸4,轉軸4與電機2連接,轉軸4上設置有4個攪拌機構5,攪拌機構5包括多個與轉軸4連接的連桿52,連桿52上設置有攪拌葉片53,所述攪拌葉片53為弧形塊,攪拌葉片53上設置有凹槽54,凹槽54內設置有載油塊8,載油塊8吸收有潤滑油;所述載油塊8為海綿,也可以是吸油棉。
[0048]在本實施例中,能夠有效避免灰泥附著在攪拌葉片53上,進而提高攪拌效率。
[0049]實施例2:
[0050]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凹槽54為縮口結構。
[0051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將凹槽54設置為縮口結構,能夠有效避免載油塊8脫落于凹槽54。
[0052]實施例3:
[0053]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多個連桿52繞轉軸4圓周設置。
[0054]實施例4:
[0055]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攪拌葉片53的一個側壁設置有刀片55。
[0056]在本實施例中,刀片55的設置能夠實現在攪拌的同時對灰泥中的稻草肩進行切害J,提高灰泥攪拌的均勻性。
[0057]實施例5:
[0058]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攪拌葉片53的內側設置有填充塊56,所述填充塊56剛好填充滿攪拌葉片53的內腔;所述填充塊56上設置有凹槽I,凹槽I為縮口結構,凹槽I內設置有載油塊8。
[0059]實施例6:
[0060]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攪拌機構5包括固定環51,所述連桿52圓周設置在固定環51外壁;所述固定環51與轉軸4連接。
[0061 ] 實施例7:
[0062]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1,所述攪拌筒3的外壁設置有齒帶32,所述機架I上設置有與齒帶32配合的齒輪7;所述攪拌筒3遠離電機2的一端設置為開端,開端配合設置有端蓋6。
[0063]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I),機架(I)上設置有攪拌筒(3),攪拌筒(3)上設置有進料口(33)、出料口(31),攪拌筒(3)內設置有轉軸(4),轉軸(4)與電機(2)連接,轉軸(4)上至少設置有I個攪拌機構(5),攪拌機構(5)包括多個與轉軸(4)連接的連桿(52),連桿(52)上設置有攪拌葉片(53),所述攪拌葉片(53)為弧形塊,攪拌葉片(53)上設置有凹槽(54),凹槽(54)內設置有載油塊(8),載油塊(8)吸收有潤滑油。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54)為縮口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載油塊(8)為海綿或吸油棉。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連桿(52)繞轉軸(4)圓周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葉片(53)的一個側壁設置有刀片(55)。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葉片(53)的內側設置有填充塊(56),所述填充塊(56)剛好填充滿攪拌葉片(53)的內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塊(56)上設置有凹槽I,凹槽I為縮口結構,凹槽I內設置有載油塊(8)。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機構(5)包括固定環(51),所述連桿(52)圓周設置在固定環(51)外壁;所述固定環(51)與轉軸(4)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筒(3)的外壁設置有齒帶(32),所述機架(I)上設置有與齒帶(32)配合的齒輪(7)。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灰泥攪拌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筒(3)遠離電機(2)的一端設置為開端,開端配合設置有端蓋(6)。
【文檔編號】B28C7/16GK205704689SQ20162067109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30日
【發明人】朱慶江, 易成燕
【申請人】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