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屬于建筑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一次結構指主體結構部分,為剪力墻結構,是承重構件,先完成。隨后進行的一些非承重的砌體,構造柱,過梁等一些在裝飾前需要完成的部分一般稱為二次結構(The two structure)。之所以稱二次結構,是因為它的工序進行時間是在那些承重構件施工完畢以后才施工的。二次結構是相對于主體結構而言的,為非承重結構,比如構造柱、圈梁、止水反梁、女兒墻、壓頂、填充墻、隔墻等等。
近幾年商品住宅樓的建筑規模越來越大,作為住宅樓的主要承重結構形式的砌體結構出現的問題也隨之增多,特別是墻體裂縫是最常見的問題。砌體裂縫的產生導致墻體滲漏,有的危及結構安全,從外觀上影響建筑物的美觀,可見預防砌體裂縫的產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現有技術中,預防砌體裂縫的幾種方法,但不太理想或有不足之處:
1.玻纖網格帶,一般加了兩層,出現裂縫的時間只能說是推遲了,不能杜絕。
2.抹灰中加鋼板網,局部仍然出現,只是延緩了出現的時間。
3.抹聚合物抗裂砂漿,效果比以上都好一些,但少量還可以,大面積使用,成本太高。
天津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文件[建質安[2010〕1208號]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新建工程墻體拉結筋、構造柱鋼筋、梁鋼筋的設置應采用預留、預埋方式。而采取在一次結構上預留拉結筋的方式對墻拉筋的位置準確性 要求很高,一次結構支模也不宜施工,極易出現以下問題:
1)一次結構支模不便,模板損耗較大;
2)墻拉筋位置在主體結構施工過程中很難保證,極易出現位置不準確的情況,墻拉筋位置不對,無法深入到填充墻灰縫當中;
3)墻面抹灰后,一次結構(剪力墻)與二次結構(填充墻)交接處容易產生裂縫。
如何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一次結構(剪力墻)與二次結構(填充墻)交接處容易產生裂縫問題,成為建筑業界工程技術人員極其關注的問題,亦是建筑施工工程技術人員亟待開發和研究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操作簡單,方便安全,實用性強的一種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結構和二次結構分別為剪力墻和填充墻,所述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由位于為一次結構的剪力墻與為二次結構的填充墻交接處加設的的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砌筑在為二次結構的填充墻墻體兩側的留置馬牙槎和預埋拉結鋼筋組成,其中所述加設的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其外形結構形狀呈馬牙槎形狀。
所述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其寬度設計為200mm~300mm,所述寬度設計不得小于200mm。
所述預埋拉結鋼筋,沿馬牙槎高每200mm~500mm處設置2根Φ6水平拉結鋼筋,每邊伸入墻體內拉結鋼筋的長度,從留槎處算起每邊均不宜小于 1000mm。
有益效果
1、加設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為在執行地方標準時,提供墻拉筋一個過渡區域,順利深入墻體灰縫當中。
2、加設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的馬牙槎形式達到了構造柱的作用,減少、控制墻體的裂縫產生,增強砌體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示意圖。
圖1中:1為二次結構;2為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3為一次結構;4為拉結鋼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如圖1所示,所述一次結構3和二次結構1分別為剪力墻和填充墻,所述防止一次結構與二次結構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構造,由位于為一次結構3的剪力墻與為二次結構1的填充墻交接處加設的的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2,砌筑在為二次結構1的填充墻墻體兩側的留置馬牙槎和預埋拉結鋼筋4組成,其中所述加設的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2,其外形結構形狀呈馬牙槎形狀。
所述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2,其寬度設計為200mm~300mm,所述寬度設計不得小于200mm,本實用新型過渡帶2的寬度設計為200mm。
所述預埋拉結鋼筋4,沿馬牙槎高每200mm~500mm處設置2根Φ6水平拉結鋼筋4,每邊伸入墻體內拉結鋼筋4的長度,從留槎處算起每邊均不宜小于1000mm。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C20微膨混凝土過渡帶2,是指過渡帶為混凝土強 度等級為C20的微膨混凝土。所述微膨混凝土,是指混凝土中加入膨脹劑來保證混凝土的無收縮或微膨脹,減小了混凝土硬化后的體積變化。微硬化混凝土具有無收縮或微膨脹的性能,一般要求14d限制膨脹率≥1.5×10E-4。混凝土限制膨脹率測定方法GBJ1 19—88。微膨脹混凝土過渡帶混凝土結構不僅能減少空洞、蜂窩、麻面等質量問題,而且提高過渡帶混凝土結構密實性,避免產生裂縫。
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二次結構1的填充墻砌筑兩側需留置馬牙槎,支模時不允許對拉螺栓穿砌體墻過。
在本實用新型中,預埋拉結鋼筋4達到減少一次結構3與二次結構1交接處產生裂縫的效果,并避免預埋墻拉筋位置不準確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