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充氣帳篷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多功能充氣帳篷。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在野外露營、探險、騎行等活動的日益頻繁,帳篷日趨成為人們旅行時的必備物品。
然而,傳統帳篷仍處于一種簡單的遮風避雨功能,隨著人們日益增大的多用途要求,在很多特殊要求的領域難以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多功能充氣帳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多功能充氣帳篷,包括充氣骨架、苫布、充氣裝置、固定裝置;
所述充氣骨架包括設置在底部的基架、拱形梁、頂梁;所述拱形梁底部與所述基架相連,所述拱形梁頂部與所述頂梁相連,所述充氣骨架包括多個所述拱形梁;
所述充氣裝置包括充氣嘴、快速排氣閥、調壓閥;
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所述第一連接裝置設用于連接所述充氣骨架和所述苫布,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充氣骨架和地面;
所述充氣裝置設置在所述充氣拱形梁上,所述苫布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覆蓋在所述充氣骨架外。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骨架還包括頂梁柱,所述頂梁柱設置在所述頂梁底部。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骨架還包括加強條,所述加強條用于加固所述充氣骨架。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第三連接裝置,所述第三連接裝置設置在所述充氣骨架的端口處,用于連接多個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骨架采用雙層套管形式,包括內管和外管,充氣后當所述外管破損時,所述內管仍充有氣體,保證所述充氣骨架不會坍塌。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骨架設置有分隔倉,多個所述分隔倉組成充氣骨架,充氣后當個別所述分隔倉破損時,其他所述分隔倉仍充有氣體,保證所述充氣骨架不會坍塌。
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還包括調溫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調溫裝置為設置在所述充氣骨架上的換熱管道,使用時所述換熱管道內充入循環水,利用循環水換熱。
進一步的,所述調溫裝置為空調口,所述空調口外接空調,利用空調進行換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設置有調壓閥,不會因氣壓過大發生爆炸;多個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可以自由組合,實現分區的功能;充氣骨架內部的結構設置防止了因局部破損造成坍塌。
附圖說明
參照以下附圖,將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許多方面。附圖中的組成部分不一定成比例,重點在于清楚地例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原理。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
如圖1-2所示的一種多功能充氣帳篷,包括充氣骨架1、苫布4、充氣裝置2、固定裝置3;
所述充氣骨架1包括設置在底部的基架11、拱形梁12、頂梁13;所述拱形梁12底部與所述基架11相連,所述拱形梁12頂部與所述頂梁13相連,所述充氣骨架1包括多個所述拱形梁12;
所述充氣裝置2包括充氣嘴、快速排氣閥、調壓閥;
所述固定裝置3包括第一連接裝置和第二連接裝置所述第一連接裝置設用于連接所述充氣骨架1和所述苫布所述第二連接裝置用于連接所述充氣骨架1和地面;
所述充氣裝置2設置在所述充氣拱形梁12上,所述苫布4通過所述第一連接裝置覆蓋在所述充氣骨架1外。
所述苫布4包括端布和頂布,圖2中示出了頂布,與頂布活動連接的端布在圖中未示出。·
在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側壁各方向均包裹所述苫布4,圖2中未示出。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充氣骨架1還包括頂梁柱14,所述頂梁柱14設置在所述頂梁13底部。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充氣骨架1還包括加強條,所述加強條用于加固所述充氣骨架1。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固定裝置3還包括第三連接裝置,所述第三連接裝置設置在所述充氣骨架1的端口處,用于連接多個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充氣骨架1采用雙層套管形式,包括內管和外管,充氣后當所述外管破損時,所述內管仍充有氣體,保證所述充氣骨架1不會坍塌。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充氣骨架1設置有分隔倉,多個所述分隔倉組成充氣骨架1,充氣后當個別所述分隔倉破損時,其他所述分隔倉仍充有氣體,保證所述充氣骨架1不會坍塌。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多功能充氣帳篷還包括調溫裝置。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調溫裝置為設置在所述充氣骨架1上的換熱管道,使用時所述換熱管道內充入循環水,利用循環水換熱。
本實施例所述的,所述調溫裝置為空調口,所述空調口外接空調,利用空調進行換熱。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先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