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隔聲保溫板。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對于建筑材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需要進一步提高建筑樓層間的隔熱保溫水平,以減少住戶空間采暖或制冷時的戶間冷熱量的傳遞,達到節能的目的。此外,因活動產生的振動及物體掉落、小孩奔跑或鞋跟撞擊地面產生的噪音會大大影響樓下住戶的生活品質,這對建筑地面提出了樓板隔聲的要求。
現有技術中,常用的隔聲保溫處理是在墻體或底面增加一層具有隔聲保溫性質的材料,但現有技術中的隔聲保溫材料存在結構復雜導致需采用特殊施工步驟以保證最終的強度要求,使得施工操作復雜的缺點,且有的隔聲保溫板的隔聲和保溫效果達不到設計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隔聲保溫效果好、施工便捷的隔聲保溫板。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隔聲保溫板包括:隔聲保溫板本體;所述隔聲保溫板本體包括隔聲保溫層;所述隔聲保溫層表面設置有多個且相互平行的連接槽;所述連接槽為梯形槽,所述連接槽的底面與側面的夾角大于90°。
隔聲保溫層也就是具有隔聲和保溫功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聚乙烯泡沫、聚氯乙烯泡沫、橡膠泡沫、酚醛樹脂泡沫、脲醛樹脂泡沫、氮尿素泡沫、聚氨酯泡沫等。隔聲保溫層表面設置有多個相互平行的凹槽即連接槽,所述連接槽的槽結構的橫截面為梯形,且該梯形位于隔聲保溫層表面的邊長長度大于連接槽底面的邊長長度。這樣,在實際施工時,隔聲保溫層表面的連接槽結構可以使得整個隔聲保溫層能夠與原墻體或地面貼合后增加其隔聲保溫效果,同時梯形槽形狀的連接槽也能使得整個隔聲保溫層與原墻體或地面粘接時接觸面積增大、結合更加緊密、牢固。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層上下兩個表面均設置有所述連接槽。也就是說隔聲保溫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設置有連接槽,這樣一方面能夠與原基層連接緊密牢固,另一方面,在隔聲保溫板安裝好后其外表面通常會涂覆如混凝土材料對隔聲保溫板進行保護的保護層,而隔聲保溫板與保護層的連接也能夠更加緊密牢固。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層上下兩個表面設置的連接槽的槽方向平行;所述隔聲保溫層上表面的連接槽凹陷位置與下表面的連接槽凹陷位置錯開。也就是說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連接槽的相互平行,并且上表面向隔聲保溫層內凹的部位其對應的下表面為隔聲保溫層向外突出的部位,這樣可以避免隔聲保溫層兩面同一個位置均向內凹而使得隔聲保溫層此處厚度減小,降低強度。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相鄰兩個連接槽的距離為20mm,所述連接槽的槽底寬度為10mm。
相鄰兩個連接槽的距離即在隔聲保溫層表面,兩個連接槽之間的距離。在實際安裝中,原建筑基層上涂抹一層混凝土粘結層后,再將隔聲保溫板設置有連接槽的一面貼合混凝土粘結層中,施以一定壓力后使其粘結在一起,采用上述參數能夠使得其與混凝土結合時能夠保證連接面的平整的同時,也能使得連接槽與混凝土能夠結合緊密防止槽內出現大量空穴。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層的材質為聚苯乙烯發泡塑料。因為聚苯乙烯的玻璃轉化溫度高,其耐高溫性能好,在遭遇火災等突發情況下能夠最大限度維持原形態,降低因其變形使得建筑物墻體或底面發生變形而引發的次生災害。同時其成型性能好易于加工,還具有輕質高硬度的優點。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層的厚度為5-50mm。隔聲保溫層過厚則會使得整體強度減小,若過薄則隔聲保溫效果不理想。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層一表面設置有混凝土保護層。混凝土保護層用于保護整個隔聲保溫板不受外界環境的破壞,同時可增加整個隔聲保溫板的強度。
優選地,上述隔聲保溫板中所述隔聲保溫板本體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粘結層和玻纖水泥氈層;所述隔聲保溫層與玻纖水泥氈層通過粘結層粘結。也就是說隔聲保溫層設置有連接保溫層的一面的相對一面粘結有玻纖水泥氈層,玻纖水泥氈層即玻纖水泥氈構成的層狀結構,玻纖水泥氈即玻纖布混合有水泥的結構,設置該層結構是進一步提高整個隔聲保溫板的自身的強度,使其便于運輸和安裝,同時玻纖水泥氈層能夠進一步提高隔聲保溫層與表面裝飾層的粘結強度。
優選地,上述的隔聲保溫板中所述玻纖水泥氈層表面還設置有混凝土保護層。也就是說,在玻纖水泥氈層的外表面還涂覆有混凝土,用于保護整個隔聲保溫板不受外界環境的破壞。
優選地,上述的隔聲保溫板中所述粘結層的材質為聚氨酯或丙烯酸。也就是說隔聲保溫層與玻纖水泥氈層是通過聚氨酯膠或丙烯酸膠進行粘結的,所述兩種膠的粘結強度高、粘結效果好。
優選地,上述的隔聲保溫板中所述玻纖水泥氈層的厚度為1-2mm。
優選地,上述的隔聲保溫板中所述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為30-100mm。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隔聲保溫板通過在隔聲保溫層表面設置多個梯形槽使得隔聲保溫板的安裝更為簡單,其與原建筑物基層連接更牢固,其隔聲保溫的效果也更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隔聲保溫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提供的隔聲保溫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說明,本申請使用的技術術語或者科學術語應當為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通常意義。
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內”,“外”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根據圖1和圖2提供的優選實施例進行如下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隔聲保溫板包括隔聲保溫板本體;隔聲保溫板本體包括隔聲保溫層2;隔聲保溫層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設置有多個且相互平行的連接槽1,上下兩個表面設置的連接槽1的槽方向平行,隔聲保溫層上表面的連接槽1的凹陷位置與下表面的連接槽1的凹陷位置相互錯開,如圖1中虛線所示,即上表面的連接槽1的凹陷部分在下表面的投影處為下表面的連接槽1間隔的部分;相鄰兩個連接槽1的距離為20mm,連接槽1的槽底寬度為10mm。連接槽1為梯形槽,所述連接槽1的底面與側面的夾角大于90°。隔聲保溫層2的材質為聚苯乙烯發泡塑料,其厚度為15mm。隔聲保溫層2的下表面還設置有混凝土保護層5,混凝土保護層5的厚度為30mm。
根據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種隔聲保溫板包括隔聲保溫板本體,所述隔聲保溫板本體包括隔聲保溫層2;所述隔聲保溫層2表面設置有多個且相互平行的連接槽1;相鄰兩個連接槽1的距離為20mm,所述連接槽1的槽底寬度為10mm。所述連接槽1為梯形槽,所述連接槽1的底面與側面的夾角大于90°。隔聲保溫層2的材質為聚苯乙烯發泡塑料,其厚度為35mm。
隔聲保溫板本體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的粘結層3和玻纖水泥氈層4;隔聲保溫層2與玻纖水泥氈層4通過粘結層3粘結,在玻纖水泥氈層4表面還設置有混凝土保護層5。粘結層3材質為聚氨酯膠,其厚度為0.2-0.5mm。玻纖水泥氈層4的厚度為1.5mm;混凝土保護層5的厚度為30mm。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