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墻體保溫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建筑墻體保溫一直是建筑設計者關注的內容,常用的建筑外墻保溫板的連接,主要采用單一條形的保溫材料,但這種結構的連接方式存在連接強度不高,傳熱面積小等問題,導致保溫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這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利用特殊的結構,不僅增強了連接強度,而且加大了傳熱面積,保溫效果顯著。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外墻保溫板和與其連接的第二外墻保溫板,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和第二外墻保溫板之間連接有保溫板,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第二外墻保溫板和保溫板之間相互緊密接觸,所述保溫板的兩側設有向第一外墻保溫板和第二外墻保溫板的內部凸起的傳熱部。
優選地,所述傳熱部的端部截面呈矩形。
優選地,所述傳熱部的端部截面呈圓弧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其第一外墻保溫板、第二外墻保溫板和保溫板之間相互緊密接觸,不僅增強了保溫外墻板之間的連接強度,而且更利于保溫傳熱。
2、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在保溫板的兩側設有向第一外墻保溫板和第二外墻保溫板的內部凸起的傳熱部,增加了第一外墻保溫板、第二外墻保溫板分別與保溫板的接觸面積,因而增加了傳熱面積,提高了傳熱效率。
3、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傳熱部的端部截面呈矩形,不僅確保了連接緊密,而且易于加工制造。
4、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傳熱部的端部截面呈圓弧形,進一步增加了傳熱面積,也方便了安裝,而且易于加工制造。
5、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設計合理,具有容易制造,成本低,使用安裝方便,保溫效果顯著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外墻保溫板,2-第二外墻保溫板,3-保溫板,31-傳熱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的一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與其連接的第二外墻保溫板2,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第二外墻保溫板2之間連接有保溫板3,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1、第二外墻保溫板2和保溫板3之間相互緊密接觸,所述保溫板3的兩側設有向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第二外墻保溫板2的內部凸起的傳熱部31。
所述傳熱部31的端部截面呈矩形。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2,本發明提供的一種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與其連接的第二外墻保溫板2,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第二外墻保溫板2之間連接有保溫板3,所述第一外墻保溫板1、第二外墻保溫板2和保溫板3之間相互緊密接觸,所述保溫板3的兩側設有向第一外墻保溫板1和第二外墻保溫板2的內部凸起的傳熱部31。
所述傳熱部31的端部截面呈圓弧形。
工作原理:使用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時,首先將保溫板3的一端凸起的傳熱部31對準第一保溫外墻板1的相應位置,然后將其壓入保溫外墻板1,最后將第二保溫外墻板2平行推向第一保溫外墻板1和保溫板3,并使其與第一保溫外墻板1和保溫板3相互緊密接觸,因此,該保溫外墻板的連接結構不僅增強了連接強度,而且加大了傳熱面積,保溫效果顯著。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