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31032閱讀:571來源:國知局
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現場檢修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



背景技術:

脫硫吸收塔下部配套通常設有低位液位計、溫度計、ph計、密度計等相關的儀表,以及吸收塔攪拌器等設備,儀表和設備的設置在2m左右的高度處,該段位置一般沒有設置固定平臺,特殊情況除外。但是隨著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對脫硫系統的運行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之現在的脫硫系統都是與電廠機組同步啟動和運行,脫硫系統的運行狀況直接影響電廠的運行,因此脫硫系統的運行可靠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目前技術下,當脫硫吸收塔底部的儀表或設備需要檢修或維護時,都需要臨時搭設復雜的腳手架等設施才能完成檢修或維護工作。對于脫硫吸收塔日常的巡視和維護工作無疑存在巨大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該檢修平臺可以通過簡易操作實現上下部分的拆卸,從而能夠便于檢修平臺的移動;同時該檢修平臺的高度可以延伸,不但能夠滿足脫硫吸收塔底部設備和儀表的日常維護和檢修工作,同時對于更高處的設備和儀器也能夠實現檢修與維護。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該平臺包括:

一號支撐架,其一側與四號支撐架一側連接,所述一號支撐架另一側與二號支撐架一側連接,且所述一號支撐架兩側分別垂直于所述二號支撐架和所述四號支撐架;

三號支撐架,其一側與所述二號支撐架另一側連接,所述三號支撐架另一側與所述四號支撐架另一側連接,且所述三號支撐架兩側分別垂直于所述二號支撐架和所述四號支撐架;

一號支承梁、連接梁、二號支承梁、三號支承梁、四號支承梁,其中,所述一號支承梁、連接梁、二號支承梁以相同間距均勻設于所述一號支撐架和所述三號支撐架之間,且所述一號支承梁、連接梁、二號支承梁均平行于所述一號支撐架,所述一號支承梁、連接梁、二號支承梁的上端均與所述二號支撐架連接,所述一號支承梁、連接梁、二號支承梁的下端均與所述四號支撐架連接;三號支承梁、四號支承梁以相同間距均勻設于所述二號支撐架和所述四號支撐架之間,且所述三號支承梁、四號支承梁均平行于所述二號支撐架,所述三號支承梁、四號支承梁的左端均與所述一號支撐架連接,所述三號支承梁、四號支承梁的右端均與所述三號支撐架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一號支撐架包括上、下兩部分,其中所述一號支撐架上部分包括:

一號縱梁、二號縱梁、三號縱梁,其三者相互平行,且所述一號縱梁、二號縱梁、三號縱梁的上端均與一號橫梁連接;

二號橫梁、三號橫梁,其二者與所述一號橫梁相互平行且與所述一號縱梁垂直,所述一號橫梁、二號橫梁、三號橫梁左端均與所述一號縱梁連接,所述一號橫梁、二號橫梁、三號橫梁右端均與所述三號縱梁連接;

一號平臺支撐腿,其通過槽鋼與所述一號縱梁、二號縱梁、三號縱梁的下端連接;

一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一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一號連接管兩端分別與兩個一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一號通孔,其設于所述一號連接管與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連接處下方的一號平臺支撐腿上,且每個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上至少設有兩個所述一號通孔;

所述一號支撐架下部分包括:

二號平臺支撐腿,其垂直于地面;

二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二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二號連接管兩端分別與兩個二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二號通孔,其設于所述二號連接管與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連接處上方的二號平臺支撐腿上,且每個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上至少設有四個所述二號通孔;

一號底板,其設于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底部,且平行于水平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二號支撐架包括上、下兩部分,其中所述二號支撐架上部分包括:

四號縱梁、五號縱梁、六號縱梁,其三者相互平行,且所述四號縱梁、五號縱梁、六號縱梁上端均與四號橫梁連接,所述四號縱梁、五號縱梁、六號縱梁下端均與七號橫梁連接;

五號橫梁、六號橫梁,其二者與所述四號橫梁、七號橫梁相互平行,且所述五號橫梁、六號橫梁左端均與所述四號縱梁連接,所述五號橫梁、六號橫梁右端均與所述六號縱梁連接;

三號平臺支撐腿,其垂直于地面,且所述三號平臺支撐腿上端與所述七號橫梁連接;

三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三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三號連接管兩端分別與兩個三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所述二號支撐架下部分包括:

四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四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四號連接管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四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二號底板,其設于所述四號平臺支撐腿底部,且平行于地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三號支撐架包括上、下兩部分,所述三號支撐架上部分包括:

五號平臺支撐腿,其垂直于八號橫梁,且所述五號平臺支撐腿上端均與所述八號橫梁連接;

八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五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八號連接管兩端分別與兩個五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五號連接管、七號連接管,其二者均垂直安裝在所述八號橫梁和所述八號連接管之間,且所述五號連接管、所述七號連接管上端均與所述八號橫梁連接,所述五號連接管、所述七號連接管下端均與所述八號連接管連接;

六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所述五號連接管和所述七號連接管之間,且所述六號連接管一端與所述五號連接管連接,所述六號連接管另一端與所述七號連接管連接;

三號通孔,其設于所述八號連接管與所述五號平臺支撐腿連接處下方的五號平臺支撐腿上,且每個所述五號平臺支撐腿上至少設有兩個所述三號通孔;

三號支撐架下部分包括:

六號平臺支撐腿,其垂直于地面設置;

九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兩個六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九號連接管兩端分別與兩個六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四號通孔,其設于所述九號連接管與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連接處上方的六號平臺支撐腿上,且每個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上至少設有四個所述四號通孔;

七號平臺支撐腿,其垂直于所述九號連接管,且所述七號平臺支撐腿上端與所述九號連接管連接;

十號連接管,其垂直安裝在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和所述七號平臺支撐腿之間,且所述十號連接管一端與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連接,所述十號連接管另一端與所述七號平臺支撐腿連接;

三號底板,其設于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七號平臺支撐腿的下端,且平行于地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四號支撐架與所述二號支撐架結構相同。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一號縱梁與所述二號縱梁的間距為1000mm,所述二號縱梁與所述三號縱的間距為500mm,所述一號橫梁與所述二號橫梁、所述二號橫梁與所述三號橫梁的間距均為375mm,所述一號連接管與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的連接處與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上端的間距為305mm,所述一號通孔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和所述二號連接管的連接處與所述一號底板的間距為500mm,所述二號通孔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兩個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1500mm,兩個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1500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四號縱梁與所述五號縱梁的間距、所述五號縱梁與所述六號縱梁的間距均為1000mm,所述四號橫梁與所述五號橫梁的間距、所述五號橫梁與所述六號橫梁的間距均為375mm,所述六號橫梁與所述七號橫梁的間距為440mm,所述三號連接管和所述三號平臺支撐腿的連接處與所述三號平臺支撐腿上端的間距為305mm,所述四號平臺支撐腿和所述四號連接管的連接處與所述二號底板的間距為500mm,兩個所述三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2000mm,兩個所述四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2000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八號橫梁與所述八號連接管的間距為355mm,所述三號通孔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所述五號連接管與左側的五號平臺支撐腿的間距為450mm,所述五號連接管與所述七號連接管的間距為300mm,所述七號連接管與右側的五號平臺支撐腿的間距為750mm,所述四號通孔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所述九號連接管與所述十號連接管的間距、所述十號連接管與所述三號底板的間距均為250mm,左側的六號平臺支撐腿與所述七號平臺支撐腿的間距為350mm,兩個所述五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1500mm,兩個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之間的間距為1500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一號支承梁、所述二號支承梁、所述三號支承梁、所述四號支承梁材質均為角鋼,所述連接梁、所述一號縱梁、所述一號橫梁、所述二號橫梁、所述三號橫梁、所述二號縱梁、所述三號縱梁、所述四號縱梁、所述四號橫梁、所述五號橫梁、所述六號橫梁、所述五號縱梁、所述六號縱梁、所述七號橫梁、所述八號橫梁材質均為槽鋼,所述一號平臺支撐腿、所述一號連接管、所述三號連接管、所述三號平臺支撐腿、所述八號連接管、所述五號平臺支撐腿均為ф57*3的無縫鋼管,所述二號平臺支撐腿、所述四號平臺支撐腿、所述六號平臺支撐腿均為ф89*4的無縫鋼管。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可以通過簡易操作實現上下部分的拆卸,從而能夠便于檢修平臺的移動;同時該檢修平臺的高度可以延伸,不但能夠滿足脫硫吸收塔底部設備和儀表的日常維護和檢修工作,同時對于更高處的設備和儀器也能夠實現檢修與維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平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一號支撐架上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一號支撐架下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二號支撐架上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二號支撐架下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三號支撐架上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三號支撐架下半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

1、一號支撐架;2、二號支撐架;3、三號支撐架;4、四號支撐架;5、一號支承梁;6、連接梁;7、二號支承梁;8、三號支承梁;9、四號支承梁;11、一號縱梁;12、一號橫梁;13、二號橫梁;14、三號橫梁;15、二號縱梁;16、三號縱梁;17、一號平臺支撐腿;18、一號連接管;19、一號通孔;111、二號平臺支撐腿;112、二號通孔;113、二號連接管;114、一號底板;21、四號縱梁;22、四號橫梁;23、五號橫梁;24、六號橫梁;25、五號縱梁;26、六號縱梁;27、七號橫梁;28、三號連接管;29、三號平臺支撐腿;211、四號平臺支撐腿;212、四號連接管;213、二號底板;31、八號橫梁;32、五號連接管;33、六號連接管;34、七號連接管;35、八號連接管;36、三號通孔;37、五號平臺支撐腿;311、六號平臺支撐腿;312、四號通孔;313、九號連接管;314、十號連接管;315、七號平臺支撐腿;316、三號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7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是一種新型現場檢修平臺,該平臺包括:

一號支撐架1,其一側與四號支撐架4一側連接,一號支撐架1另一側與二號支撐架2一側連接,且一號支撐架1兩側分別垂直于二號支撐架2和四號支撐架4;三號支撐架3,其一側與二號支撐架2另一側連接,三號支撐架3另一側與四號支撐架4另一側連接,且三號支撐架3兩側分別垂直于二號支撐架2和四號支撐架4;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其中,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以相同間距均勻設于一號支撐架1和三號支撐架3之間,且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均平行于一號支撐架1,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的上端均與二號支撐架2連接,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的下端均與四號支撐架4連接;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以相同間距均勻設于二號支撐架2和四號支撐架4之間,且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均平行于二號支撐架2,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的左端均與一號支撐架1連接,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的右端均與三號支撐架3連接。

一號支撐架1、二號支撐架2、三號支撐架3和四號支撐架4的兩側分別依次連接組成一個四方框體,一號支承梁5、連接梁6、二號支承梁7、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分別設置于四方框體的頂部,形成縱橫交叉的十字框架,當脫硫吸收塔內設備需要檢修或維護時,將木板或鋼板一類的板材放置于十字框架之上,檢修人員即可站在十字框架的板材之上進行檢修或維護作業。

進一步的,一號支撐架1包括上、下兩部分,其中一號支撐架1上部分包括:一號縱梁11、二號縱梁15、三號縱梁16,其三者相互平行,且一號縱梁11、二號縱梁15、三號縱梁16的上端均與一號橫梁12連接;二號橫梁13、三號橫梁14,其二者與一號橫梁12相互平行且與一號縱梁11垂直,一號橫梁12、二號橫梁13、三號橫梁14左端均與一號縱梁11連接,一號橫梁12、二號橫梁13、三號橫梁14右端均與三號縱梁16連接;一號平臺支撐腿17,其通過槽鋼與一號縱梁11、二號縱梁15、三號縱梁16的下端連接;一號連接管18,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一號平臺支撐腿17之間,且一號連接管18兩端分別與兩個一號平臺支撐腿17連接;一號通孔19,其設于一號連接管18與一號平臺支撐腿17連接處下方的一號平臺支撐腿17上,且每個一號平臺支撐腿17上至少設有兩個一號通孔19;

一號支撐架1下部分包括:二號平臺支撐腿111,其垂直于地面;二號連接管113,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二號平臺支撐腿111之間,且二號連接管113兩端分別與兩個二號平臺支撐腿111連接;二號通孔112,其設于二號連接管113與二號平臺支撐腿111連接處上方的二號平臺支撐腿111上,且每個二號平臺支撐腿111上至少設有四個二號通孔112;一號底板114,其設于二號平臺支撐腿111底部,且平行于水平面。

一號支撐架1的上下兩部分通過一號平臺支撐腿17和二號平臺支撐腿111進行連接,在一號通孔19和二號通孔112中插入鋼筋或螺栓進行固定,同時一號通孔19和二號通孔112也起到調節平臺高度的作用,根據需要檢修設備的高度來選擇將鋼筋或螺栓插入對應高度的一號通孔19和二號通孔112中。

進一步的,二號支撐架2包括上、下兩部分,其中二號支撐架2上部分包括:四號縱梁21、五號縱梁25、六號縱梁26,其三者相互平行,且四號縱梁21、五號縱梁25、六號縱梁26上端均與四號橫梁22連接,四號縱梁21、五號縱梁25、六號縱梁26下端均與七號橫梁27連接;五號橫梁23、六號橫梁24,其二者與四號橫梁22、七號橫梁27相互平行,且五號橫梁23、六號橫梁24左端均與四號縱梁21連接,五號橫梁23、六號橫梁24右端均與六號縱梁26連接;三號平臺支撐腿29,其垂直于地面,且三號平臺支撐腿29上端與七號橫梁27連接;三號連接管28,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三號平臺支撐腿29之間,且三號連接管28兩端分別與兩個三號平臺支撐腿29連接;

二號支撐架2下部分包括:四號連接管212,其垂直安裝在兩個四號平臺支撐腿211之間,且四號連接管212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四號平臺支撐腿211連接;二號底板213,其設于四號平臺支撐腿211底部,且平行于地面。

二號支撐架2的上下兩部分通過三號平臺支撐腿29和四號平臺支撐腿211進行連接。

進一步的,三號支撐架3包括上、下兩部分,三號支撐架3上部分包括:五號平臺支撐腿37,其垂直于八號橫梁31,且五號平臺支撐腿37上端均與八號橫梁31連接;八號連接管35,其垂直安裝在兩個五號平臺支撐腿37之間,且八號連接管35兩端分別與兩個五號平臺支撐腿37連接;五號連接管32、七號連接管34,其二者均垂直安裝在八號橫梁31和八號連接管35之間,且五號連接管32、七號連接管34上端均與八號橫梁31連接,五號連接管32、七號連接管34下端均與八號連接管35連接;六號連接管33,其垂直安裝在五號連接管32和七號連接管34之間,且六號連接管33一端與五號連接管32連接,六號連接管33另一端與七號連接管34連接;三號通孔36,其設于八號連接管35與五號平臺支撐腿37連接處下方的五號平臺支撐腿37上,且每個五號平臺支撐腿37上至少設有兩個三號通孔36;

三號支撐架3下部分包括:六號平臺支撐腿311,其垂直于地面設置;九號連接管313,其垂直安裝在兩個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之間,且九號連接管313兩端分別與兩個六號平臺支撐腿311連接;四號通孔312,其設于九號連接管313與六號平臺支撐腿311連接處上方的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上,且每個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上至少設有四個四號通孔312;七號平臺支撐腿315,其垂直于九號連接管313,且七號平臺支撐腿315上端與九號連接管313連接;十號連接管314,其垂直安裝在六號平臺支撐腿311和七號平臺支撐腿315之間,且十號連接管314一端與六號平臺支撐腿311連接,十號連接管314另一端與七號平臺支撐腿315連接;三號底板316,其設于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七號平臺支撐腿315的下端,且平行于地面。

三號支撐架3的上下兩部分通過五號平臺支撐腿37和六號平臺支撐腿311進行連接,且通過在三號通孔36和四號通孔312中插入螺栓或鋼筋進行固定,同時三號通孔36和四號通孔312也起到調節平臺高度的作用,根據檢修設備的高度,將螺栓或鋼筋插入對應高度的三號通孔36和四號通孔312中。三號支撐架3主要起到“梯子”的作用,便于工作人員爬上檢修平臺。

進一步的,四號支撐架4與二號支撐架2結構相同。四號支撐架4與二號支撐架2形成對稱分布,且結構完全相同,主要起到支撐檢修平臺的作用。

進一步的,一號縱梁11與二號縱梁15的間距為1000mm,二號縱梁15與三號縱梁16的間距為500mm,一號橫梁12與二號橫梁13、二號橫梁13與三號橫梁14的間距均為375mm,一號連接管18與一號平臺支撐腿17的連接處與一號平臺支撐腿17上端的間距為305mm,一號通孔19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二號平臺支撐腿111和二號連接管113的連接處與一號底板114的間距為500mm,二號通孔112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兩個一號平臺支撐腿17之間的間距為1500mm,兩個二號平臺支撐腿111之間的間距為1500mm。

進一步的,四號縱梁21與五號縱梁25的間距、五號縱梁25與六號縱梁26的間距均為1000mm,四號橫梁22與五號橫梁23的間距、五號橫梁23與六號橫梁24的間距均為375mm,六號橫梁24與七號橫梁27的間距為440mm,三號連接管28和三號平臺支撐腿29的連接處與三號平臺支撐腿29上端的間距為305mm,四號平臺支撐腿211和四號連接管212的連接處與二號底板213的間距為500mm,兩個三號平臺支撐腿29之間的間距為2000mm,兩個四號平臺支撐腿211之間的間距為2000mm。

進一步的,八號橫梁31與八號連接管35的間距為355mm,三號通孔36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五號連接管32與左側的五號平臺支撐腿37的間距為450mm,五號連接管32與七號連接管34的間距為300mm,七號連接管34與右側的五號平臺支撐腿37的間距為750mm,四號通孔312的相鄰孔間距為100mm,九號連接管313與十號連接管314的間距、十號連接管314與三號底板316的間距均為250mm,左側的六號平臺支撐腿311與七號平臺支撐腿315的間距為350mm,兩個五號平臺支撐腿37之間的間距為1500mm,兩個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之間的間距為1500mm。

上述尺寸是結合實際工況以及脫硫吸收塔的尺寸綜合設計,便于檢修人員對設備進行檢修個維護,且本檢修平臺的高可調,檢修人員可以根據需要檢修設備的高度來調節檢修平臺的高度,該檢修平臺的最低高度為1855mm,最高高度為2755mm,每次可以根據通孔間隔100mm在1855-2755mm之間來調節檢修平臺的高度。

進一步的,一號支承梁5、二號支承梁7、三號支承梁8、四號支承梁9材質均為角鋼。連接梁6、一號縱梁11、一號橫梁12、二號橫梁13、三號橫梁14、二號縱梁15、三號縱梁16、四號縱梁21、四號橫梁22、五號橫梁23、六號橫梁24、五號縱梁25、六號縱梁26、七號橫梁27、八號橫梁31材質均為槽鋼,之所以采用槽鋼是便于一號支撐架1、二號支撐架2、三號支撐架3和四號支撐架4之間通過焊接連接。一號平臺支撐腿17、一號連接管18、三號連接管28、三號平臺支撐腿29、八號連接管35、五號平臺支撐腿37均為ф57*3的無縫鋼管,二號平臺支撐腿111、四號平臺支撐腿211、六號平臺支撐腿311均為ф89*4的無縫鋼管,采用無縫鋼管便于各個支撐架上下部分的連接,同時也便于檢修平臺的拆卸。若需要移動檢修平臺時,將各個支撐架的上下部分拆開再進行移動即可省時省力。將一號平臺支撐腿17插入二號平臺支撐腿111中即可實現一號支撐架1上下部分的連接;將三號平臺支撐腿29插入四號平臺支撐腿211即可實現二號支撐架2上下部分的連接;將五號平臺支撐腿37插入六號平臺支撐腿311中即可實現三號支撐架3上下部分的連接。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