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土建工程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模板支撐搭設高度超過5m就算高空模板支撐,部分工程搭設高度通常達到十幾米乃至幾十米。目前鋼骨梁混凝土樓板高空模板支撐一般需要從地面開始搭設腳手架,直至搭設到高空模板底部,需要耗費大量的鋼管、竹串片腳手板等腳手架材料,并且施工周期冗長;此外,由于高空作業量大,工人施工時危險性極高。可以看出,若采用大量的腳手架來作為鋼骨梁混凝土樓板的高空模板支撐,人力成本及材料成本均較高,且極大地影響了工期。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旨在解決現有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耗費大量措施材料且施工周期較長的問題。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
一個方面,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該支撐體系包括:支撐裝置、一對間距調整裝置和一對緊固裝置;其中,兩個所述間距調整裝置和兩個所述緊固裝置均置于所述支撐裝置上,并且,兩個所述緊固裝置分別與兩個所述間距調整裝置相連接,兩個所述間距調整裝置中的至少一個與所述支撐裝置位置可調地相連接,用于調節兩個所述緊固裝置之間的距離;兩個所述緊固裝置還用于與結構鋼骨梁相連接,以夾持所述結構鋼骨梁。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支撐裝置上設置有第一齒條,兩個所述間距調整裝置中的至少一個通過所述第一齒條與所述支撐裝置位置可調地相連接;與所述支撐裝置位置可調的所述間距調整裝置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齒條相配合的第一調節機構。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包括:第一齒輪、第一連接桿和第一旋鈕;其中,所述第一齒輪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桿且與所述第一齒條嚙合連接,所述第一旋鈕與所述第一連接桿相連接,用于驅動所述第一連接桿帶動所述第一齒輪轉動。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緊固裝置包括:固定部與活動部;其中,所述固定部與所述間距調整裝置相連接,所述活動部與所述固定部位置可調地相連接,并且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活動部之間形成夾持所述結構鋼骨梁的通道。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固定部上設置有第二齒條,所述活動部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齒條相配合的第二調節機構。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第一齒條為直齒條;和/或所述第二齒條為直齒條。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包括:第二齒輪、第二連接桿和第二旋鈕;其中,所述第二齒輪穿設于所述第二連接桿且與所述第二齒條嚙合連接,所述第二旋鈕與所述第二連接桿相連接,用于驅動所述第二連接桿帶動所述第二齒輪轉動。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中,所述支撐裝置為h型鋼結構。
本發明中,通過支撐裝置、間距調整裝置和緊固裝置將模板支撐荷載傳遞給結構鋼骨梁,避免了搭設大量的腳手架,節約了措施材料;通過間距調整裝置調整兩個緊固裝置相對于支撐裝置的距離,能夠適應不同跨距的樓板,大大提高了施工的便利性,縮短了施工周期。另一方面,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安裝步驟,將兩個間距調節裝置安裝于支撐裝置的兩端,在兩個間距調節裝置上分別連接一個緊固裝置;緊固步驟,將所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吊裝至結構鋼骨梁下方,并通過兩個緊固裝置夾持所述結構鋼骨梁兩側的下翼緣;模板搭設步驟,在與所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緊固連接的結構鋼骨梁的頂部搭設模板。
進一步地,上述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中,所述緊固步驟中,通過調節所述間距調整裝置上的第一調節機構和緊固裝置上的第二調節機構使得兩個所述緊固裝置的固定部分別緊固夾持所述結構鋼骨梁的下翼緣。
本發明中的施工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并且節省了大量措施材料及人工成本,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此外,該施工方法中的支撐體系可以重復利用,符合綠色施工的要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左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俯視圖;
圖5為圖4中1-1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4中2-2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安裝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應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裝置實施例:
參見圖1至圖4,圖中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優選結構。如圖所示,該支撐體系包括:支撐裝置1、一對間距調整裝置2和一對緊固裝置3。
其中,兩個間距調整裝置2和兩個緊固裝置3均置于支撐裝置1上,并且,兩個緊固裝置3分別與兩個間距調整裝置2相連接,兩個間距調整裝置2中的至少一個與支撐裝置1位置可調地相連接,用于調節兩個緊固裝置3之間的距離,兩個緊固裝置3還用于與結構鋼骨梁相連接,以夾持結構鋼骨梁。
具體地,支撐裝置1可以為h型鋼結構,以提供模板支撐的承載力。間距調整裝置2可以呈類似滑塊狀結構,兩個間距調整裝置2可以卡設于在h型鋼結構兩側的翼緣上,兩個緊固裝置3可以分別與兩個間距調節裝置2固定連接,例如焊接,在緊固裝置3與間距調節裝置2的連接處還可以設置加強筋,以使二者穩固連接。緊固裝置3可以為設置有夾設部的任意一種裝置,兩個緊固裝置3可以分別夾持結構鋼骨梁兩側的梁。
其中,若一個間距調整裝置2可以相對于支撐裝置1移動,則另一個間距調節裝置2可以與支撐裝置1固定連接也可以與支撐裝置1位置可調地連接,以調節與其相連的緊固裝置3的位置,使得兩個緊固裝置3能夠靈活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以適應不同規格的結構鋼骨梁。
本實施例中,通過支撐裝置1、間距調整裝置2和緊固裝置3將模板支撐荷載傳遞給結構鋼骨梁,避免了搭設大量的腳手架,節約了措施材料;通過間距調整裝置2調整兩個緊固裝置3相對于支撐裝置1的距離,能夠適應不同跨距的樓板,大大提高了施工的便利性,縮短了施工周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耗費大量措施材料且施工周期較長的問題。
參見圖5,上述實施例中,支撐裝置1上設置有第一齒條4,兩個間距調整裝置2中的至少一個通過第一齒條4與支撐裝置1位置可調地相連接,與支撐裝置1位置可調的間距調整裝置2上設置有與第一齒條4相配合的第一調節機構5。
具體地,支撐裝置1為h型鋼時,可以在h型鋼的腹板的第一端(圖5中所示的左端)或第二端(圖5中所示的右端)或者在腹板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設置第一齒條4,在間距調整裝置2的內壁設置有能與第一齒條4嚙合連接且可相對于第一齒條4移動的第一調節機構5,第一調節機構5可以為任意一種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裝置。第一齒條4的長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本實施例對其不作任何限定。
可以看出,第一齒條4和第一調節機構5的設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操作方便。
上述實施例中,第一調節機構5可以包括:第一齒輪51、第一連接桿52和第一旋鈕53。其中,第一齒輪51穿設于第一連接桿52且與第一齒條4嚙合連接,第一旋鈕53與第一連接桿52相連接,用于驅動第一連接桿52帶動第一齒輪51轉動。具體地,當對第一旋鈕53施加外力時,第一旋鈕53會將該作用力傳遞給第一連接桿52,第一連接桿52會帶動第一齒輪51轉動,進而帶動間距調整裝置2沿支撐裝置1移動。這樣的設置,結構簡單、易于操作、提高了施工效率。
上述各實施例中,緊固裝置3可以包括:固定部31與活動部32。其中,固定部31與間距調整裝置2相連接,活動部32與固定部31位置可調地相連接,并且固定部31與活動部32之間形成夾持結構鋼骨梁的通道。
具體地,活動部32上可以開設有通孔,固定部31通過該通孔與活動部32相連接,固定部31與活動部32之間可以形成鉗型結構以夾持結構鋼骨梁的下翼緣,活動部32可以根據結構鋼骨梁下翼緣板厚度,調整其在固定部31上的位移,以實現緊固裝置3與結構鋼骨梁的緊固連接,保證了整個體系的安全可靠性。
參見圖6,上述實施例中,固定部31上設置有第二齒條6,活動部32上設置有與第二齒條6相配合的第二調節機構7。具體地,固定部31的側壁可以設置第二齒條6,活動部32與固定部31相連接的部位可以設置有能與第二齒條6嚙合連接的第二調節機構7。第二調節機構7可以為任意一種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裝置。第二齒條6的長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本實施例對其不作任何限定
可以看出,第二齒條6和第二調節機構7的設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且操作方便,進一步增加了施工的便利性。
上述各實施例中,第一齒條4為直齒條;和/或第二齒條6為直齒條。也就是說,第一齒條4和第二齒條6可以均為直齒條,或者第一齒條4和第二齒條6中的一個為直齒條,另一個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其他類型的齒條。具體實施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齒條的類型,本實施例對其不做任何限定。
上述實施例中,第二調節機構7可以包括:第二齒輪(圖中未示出)、第二連接桿(圖中未示出)和第二旋鈕71;其中,第二齒輪穿設于第二連接桿且與第二齒條6嚙合連接,第二旋鈕71與第二連接桿相連接,用于驅動第二連接桿帶動第二齒輪轉動。具體地,當對第二旋鈕71施加外力時,第二旋鈕71會將該作用力傳遞給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會帶動第二齒輪轉動,進而帶動活動部32沿固定部31移動。
可以看出,可以根據結構鋼骨梁下翼緣板厚度旋調第二旋鈕71,以適應不同規格鋼骨梁,并且進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綜上,本實施例中的支撐體系通過支撐裝置、間距調整裝置和緊固裝置將模板支撐荷載傳遞給結構鋼骨梁,避免了搭設大量的腳手架,節約了措施材料;通過間距調整裝置調整兩個緊固裝置相對于支撐裝置的距離,能夠適應不同跨距的樓板,大大提高了施工的便利性,縮短了施工周期;此外,該支撐體系可以重復利用,符合綠色施工的要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方法實施例:
參見圖7-圖9,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的施工方法的流程圖。如圖7所示,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安裝步驟s1,將兩個間距調節裝置安裝于支撐裝置的兩端,在兩個間距調節裝置上分別連接一對緊固裝置。
具體地,在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安裝步驟前還可以對高空模板支設的位置進行測量,并通過受力計算確定需要的支撐體系數量,即可以根據上部模板荷載選擇至少一個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并可根據具體情況增減支撐體系數量,以滿足承載力需求。安裝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時,可以先將兩個間距調節裝置安裝于支撐裝置的兩端,在兩個間距調節裝置上分別連接一個緊固裝置。
緊固步驟s2,將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吊裝至結構鋼骨梁下方,并通過兩個緊固裝置夾持結構鋼骨梁兩側的下翼緣。
具體地,可以通過調節間距調節裝置2上的第一調節機構5和緊固裝置3上的第二調節機構7使得兩個緊固裝置3的固定部31分別緊固夾持結構鋼骨梁的下翼緣。
具體實施時,通過起重設備將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吊裝至結構鋼骨梁下方前,可以旋轉第二調節機構7的第二旋鈕71,使緊固裝置3的固定部31與活動部件32分離,使得固定部31與活動部件32形成的鉗型通道的口徑大于結構鋼骨梁下翼緣的板厚度。當將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吊裝至結構鋼骨梁下方后,支撐裝置1第二端的緊固裝置3的鉗型口伸入結構鋼骨梁下翼緣,旋轉支撐裝置1第一端第一調節機構5的第一旋鈕53,使支撐裝置1第一端的緊固裝置3的鉗型口也伸入對應結構鋼骨梁下翼緣,直至兩端的固定部31與結構鋼骨梁翼緣緊密接觸,同時旋轉兩端緊固裝置3上的第二旋鈕71,使固定部件31與活動部32組成的鉗型口閉合,直至咬緊結構鋼骨梁翼緣。
模板搭設步驟s3,在與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緊固連接的結構鋼骨梁的頂部搭設模板。
具體地,在基于鋼骨梁的模板支撐體系緊固結構鋼骨梁兩側的下翼緣后,即可搭設高空模板,搭設高空模板的施工方式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此處不再贅述。
本實施例中的施工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并且節省了大量措施材料及人工成本,大大縮短了施工工期;此外,該施工方法中的支撐體系可以重復利用,符合綠色施工的要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綜上所述,本實施例中的施工方法,操作簡單、安全可靠并且節省了大量措施材料及人工成本,縮短了施工工期。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