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裝配式開口型建筑底板的通用安裝支座及安裝組件,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安裝懸吊掛件的與裝配式開口型建筑底板配合使用的安裝支座以及包含該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屬于建筑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需要在建筑的頂部下安裝風、水、電、氣、舞臺設備、照明、馬道等重型設備,甚至是各個特殊或是專用的實驗設備等懸吊掛件。這些懸吊掛件存在數量多、重量大、安裝復雜等問題。現有的安裝過程往往是對安裝位置,如屋頂等部位進行穿刺打孔,在通過螺栓、螺桿、支撐桿、角鋼等進行固定連接;或者是焊接在鄰近的檁條或屋梁等部件上。穿刺打孔的處理方式會對建筑底板產生破壞,使建筑底板的耐腐蝕性能下降。而焊接操作由于是明火操作,潛在的施工風險較大,且能耗和污染高。
針對懸吊掛件安裝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申請人提出了一種開口型建筑底板(專利申請號為:201610849170.6),通過凸棱裝配組合形成滑道結構,實現與懸掛吊件的裝配式連接。但在安裝懸吊掛件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在從底部緊固t型螺桿時,墊板或懸吊掛件或以t型螺桿為中心扭轉,導致安裝效率降低;二是,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的部位為t型螺桿與滑槽結構,接觸面積較小,對建筑底板的局部荷載過大;三是,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往往是分離的,即便連接也沒有實現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的有效連接,存在穩定性問題,尤其是地震多發地區,分離式懸吊容易在震動過程中脫落。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裝配式開口型建筑底板在安裝懸吊掛件中存在的連接處局部荷載過大;安裝易發生扭轉,導致安裝效率偏低;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分離,整體穩定性較差等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用于裝配式開口型建筑底板的通用安裝支座以及包括該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裝配式開口型建筑底板的通用安裝支座,該安裝支座包括長條形托板1,構造于托板1下表面的凸起結構2和兩個位于凸起結構兩側相對設置連接件3;
兩個所述連接件3相對的側面與凸起的底面形成固定懸吊掛件的夾持部4;
所述托板1的上表面沿長度方向兩側邊緣設有凸棱11;
所述托板1的兩端設有貫通的通孔i12;
所述連接件3的底面設有軸向垂直于托板1平面用于緊固懸吊掛件的螺紋孔34。
優選地,所述凸起結構2位于托板1底面中間,頂部與托板1的底部連接,下表面為曲面或平面。
更優選地,所述凸起結構2的下表面為曲面,并與連接件3相對側面連接為曲率一致的曲面。
更優選地,所述凸起結構2的下表面為平面,其寬度與兩個連接件3相對側面的距離相等。
優選地,所述連接件3和/或凸起結構2上設有鏤空結構,以減小支座的結構重量。
優選地,所述連接件3上還設有軸向平行于托板1平面的通孔和或軸向垂直于托板1平面的螺紋孔。
一種含有所述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該安裝組件包括支座6,連接桿7,緊固件8以及t型螺桿9;
所述連接桿7的頂部通過螺紋與支座6的連接件3底部的螺紋孔34配合連接;
所述緊固件8上設有與連接桿7配合的螺紋孔;
支座6的夾持部4、連接桿7和緊固件8形成緊固懸吊掛件的固定空間。
優選地,所述支座6的連接件3相對的側面為豎直平面;所述凸起結構2位于托板2下表面中部兩側,凸起結構2的長度等于連接件3相對側面的距離;所述連接件3相對側面與凸起結構2的下表面形成π型夾持部4;緊固件8為兩端設有螺紋孔的條板;連接桿7穿過緊固件兩端的螺紋孔與連接件3底面上的螺紋孔34配合連接;緊固件8、連接桿7與夾持部4固定方管的矩形固定空間。
優選地,凸起結構2的底面為弧面,并通過兩側連接件3的弧形相對側面組合成曲率一致的圓弧形夾持部4;緊固件8為曲率與夾持部4相同的弧形箍,兩端設有用于與連接桿7連接的螺紋孔;連接桿7通過緊固件8的螺紋孔與連接件3底部的螺紋孔34固定連接;夾持部4與緊固件8形成圓形固定空間。
優選地,所述支座6的連接件3為圓臺和截面為l型的彎板以及豎直側面的組合體;圓臺內設有軸向垂直于托板1的螺紋孔34,彎板截面的l型長邊自由端與圓臺的側面固定連接,圓臺連接彎板的對側側面上與豎直側面連接為一體;兩個連接件3的豎直側面相對,豎直側面中間上部為設有鏤空結構i21的凸起結構2;所述緊固件7設有一水平底面,水平底面上設有連接連接桿7的螺紋孔,在水平底面兩側為反向斜向上彎折的側面,一側側面與連接件彎板的拐角配合連接,另一側頂面為用于固定工字梁上翼緣底面的接觸面,凸起結構2的底部平面為用于固定工字梁上翼緣上表面的接觸面。
本發明所述構造于可以是分離部件通過固定連接形成整體,也可是通過鑄造(如消失模鑄造)等方式一體成型。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獲得的有益效果是:
安裝支座的托板沿長度方向設有凸棱結構,該凸棱結構可以與改進后的開口型建筑底板滑槽兩側的凹槽進行配合連接,從而有效地解決在安裝過程中因緊固t型螺桿產生扭轉,導致安裝效率降低的問題。
安裝支座通過緊固在建筑底板下的托板,增大了建筑底板與懸吊掛件連接的接觸面積,能夠有效解決建筑底板和懸吊掛件連接處局部荷載過大的問題。
安裝組件可通過夾持部與螺栓、固定件將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緊密連接為一體,大大增加了懸吊掛件的穩定性,可有效防止懸吊掛件在長時間搖晃或短時劇烈搖晃導致懸吊掛件脫落的問題。
本發明的支座和安裝組件通用性好,可用于安裝方管、圓管以及工字梁等多種類型的結構部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一中支座的正視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圖1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含有圖1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底面固定方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5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方框處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二中安裝支座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9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9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包含圖9的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下固定圓管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方框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3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3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三中安裝支座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18為圖17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9為圖17的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0為圖17的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1為含有圖17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固定工字梁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圖21方框放大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圖2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4為圖23方框處局部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托板;2,凸起結構;3,連接件;4,夾持部;11,凸棱;12,通孔i;13,連接耳;21,鏤空結構i;31,鏤空結構ii;32,通孔ii;33,通孔iii;34,螺紋孔;5,建筑底板;51,滑槽結構;6,支座;7,連接桿;8,緊固件;9,t型螺桿;10,凹槽;101,方管;102;圓管;103,工字梁;131,連接耳孔;132,梯形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受以下詳細說明的限制。
本發明所稱的建筑底板優選發明人申請的專利申請號為201610849170.6的建筑底板,更優選在該建筑底板滑槽結構51兩側設有平行于該滑槽結構51的凹槽10的建筑底板。或者現有其他能夠與凸棱11配合結構以及能夠通過t型螺桿實現裝配吊裝的建筑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一
圖1為本發明一種優選方案中安裝支座的正視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圖3為圖1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圖1~圖4可知,該安裝支座由一個底面為長方形的托板1,固定在托板1底面中間兩側的長條形凸起結構2以及位于凸起結構2兩側的連接件3組成。
在托板1的上表面兩側設有沿托板1長度方向的凸棱11,用來與建筑底板的凹槽10配合連接。在托板1的兩端設有貫穿托板的通孔i12用來與t型螺桿9配合,以便進一步與建筑底板5實現裝配連接。在托板1的下表面設有兩個相對設置的連接件3。該連接件3的相對豎直側面與凸起結構2的底面形成一個π型夾持部4。同時,在連接件3的底面上設有一個螺紋孔34以及一個通孔iii33(該通孔也可是螺紋孔)。連接件3上設有截面類似于橢圓結構的鏤空結構ii31。同時,在鏤空結構ii31外側還設有軸向與托板1平行的通孔ii32,以用來連接其他懸掛吊件或者安裝斜拉固定部件。
圖5為含有圖1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底面固定方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5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方框處放大的結構示意圖。從圖5~8可知,該安裝支座主要是用來安裝方管的,并且包含該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是由支座6,連接桿7,緊固件8以及t型螺桿9組成。t型螺桿9的頂端與建筑底板5形成的滑槽結構51配合連接,底部在通過托板1上的具有螺紋的通孔i12和托板1底部的螺帽固定連接。連接桿7為長螺桿,頂端通過螺紋孔34與支座6連接,低端穿過條形板狀的緊固件8上的螺紋孔固定。由此,緊固件8的上表面通過底部的螺帽與方管101的底面緊密貼合固定。凸起結構2的底面則通過螺紋孔34與連接桿5的旋緊與方管101的上表面緊密貼合固定。方管101的兩個側面上部則可通過連接件3的相對側面固定。
在這種實施方式中,支座6上的凸棱11與建筑底板5上的凹槽10配合固定,可有效防止在緊固t型螺桿9過程中支座以t型螺桿為中心發生轉動,能夠提高安裝效率。支座6的上表面整體與建筑底板固定連接,大幅增加了懸吊掛件與建筑底板之間的接觸面積,克服了連接處受力面積小,局部荷載過大的問題。同時,由凸起結構2底面與連接件相對側面以及緊固件8上表面形成的固定空間將方管與建筑底板牢牢固定為一體,大大增加了懸掛吊件的穩定性,能夠有效防止長時間晃動或劇烈晃動導致懸吊掛件脫落的問題。
具體實施方式二
圖9為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二中安裝支座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9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2為圖9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圖9~12可知,這種具體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區別在于:凸起結構2的底面為弧形結構,并且底面的兩端與連接件3的相對側面組合成一個曲率一致的弧形夾持部4。同時,該連接件3上的鏤空結構ii31的形狀也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不同。與軸向與托板1平面平行的通孔ii32沿豎直方向設有兩個。
此外,在托板1底面兩端設有兩個連接耳13,該連接耳13的方向與托板1的長度方向垂直。在連接耳13上設有貫穿的連接耳孔131用來與連接板等連接部件進行連接,從而將多個支座連接為一體(如將圖15中相鄰的兩個支座通過連接板連接為一體)。同時,在每個連接耳上還設有一個梯形槽132,以給t型螺桿的安裝留足空間。
圖13為包含圖9的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下固定圓管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14為圖13方框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3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6為圖13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圖13~16可知,該安裝支座及安裝組件是原來固定圓管的。同時,該安裝組件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中的安裝組件不同之處在于:緊固件8不是條形板而是與夾持部4曲率一致弧面的箍形結構,連段設有用于與螺紋孔34串接連接桿7的通孔或螺紋孔。
這種實施方式具有與具體實施方式一完全相同的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三
圖17為本具體實施方式安裝支座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18為圖17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19為圖17的斜向下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0為圖17的斜向上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從圖17~20可知,這種具體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的區別在于:凸起結構2為一體式,在其內部設有網狀的鏤空結構i21,以減輕支座結構重量。同時,連接件3的結構做了較大變化。該連接件3為圓臺和截面為l型的彎板以及豎直側面的組合體;圓臺內設有軸向垂直于托板1的螺紋孔34,彎板截面的l型長邊自由端與圓臺的側面固定連接,圓臺連接彎板的對側側面上與豎直側面連接為一體。
圖21為含有圖17安裝支座的安裝組件在建筑底板固定工字梁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22為圖21方框放大處的結構示意圖。圖23為圖21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4為圖23方框處局部放大的結構示意圖。從圖21~24可知,該安裝組件是用來安裝工字梁或類似結構的。同時,該安裝組件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中的安裝組件不同之處在于:緊固件8為由一個彎折兩次的三個側面組成。其中,中間的面為底面,底面設有供連接桿7穿過的螺紋孔。在水平底面兩側為反向斜向上彎折的側面,一側側面與連接件彎板的拐角配合連接,另一側頂面為用于固定工字梁上翼緣底面的接觸面,凸起結構2的底部平面為用于固定工字梁上翼緣上表面的接觸面。這種組件的結構是用來連接工字梁的上翼緣,同時,可以將該組件的結構稍作改變,如采用與具體實施方式一中相同或類似的緊固件8,以便于托住工字梁的下翼緣。
這種實施方式雖然與前兩種方式有明顯區別,但仍具有上述兩種實施方式的大部分優點。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單一組件采用了開放式固定空間,穩定性可能稍弱。當可采用固定工字鋼上下翼緣的支座組件交替設置的方式實現錯位封閉固定,以增加工字梁的穩定性。同樣能夠獲得前述兩種方式在穩定性方面的優點。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的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各種改動和修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