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磚結構及利用該空心磚砌筑的調溫墻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材料的空心磚,以及利用該空心磚砌筑的可以調節室內溫度的墻體。
【背景技術】
[0002]在建筑領域,為了使建筑物獲得足夠的強度與抗剪力,所砌筑的墻體必須先綁設鋼箸后再澆灌水泥砂漿成為實心的墻體;隨著金屬材料科技的進步,對于抗震強度要求的建筑物則可能選擇采用鋼骨材料,但造價較高。
[0003]—般的隔間墻由于不提供支撐建物重量的功能,故通常以磚塊砌筑而不設置鋼箸;惟,傳統以磚塊砌筑的隔間墻重量較重,且強度無法和結合有鋼筋或鋼骨的剪力墻相比,因此,有些建筑物會以空心磚做為施作隔間墻的材料,甚至在不要求高強度的建筑物承重墻也會使用空心磚。
[0004]空心磚的使用在美國已歷時百年,主要以水泥砂漿砌筑,其砂漿為抗剪力的主體,即其施作方式是濕式的水泥砌筑工法,故施工速度較慢,且無法組合鋼筋施作,施工后的墻體強度無法進一步提升。
[0005]此外,傳統建筑物的室內均仰賴空調系統來完成與室外的氣流互換,以及調節室內的溫度與濕度;因此,必然耗用較多能源,其節能減碳的效果無法進一步提升。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傳統濕式水泥砂漿砌筑墻體改變為以特殊結構的空心磚做為干式無砂漿工法砌筑墻體,藉以提升施工速度、降低墻體重量,并可結合鋼筋以提高強度,同時具備良好的隔音與防滲水效果等優點。
[0007]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特征,以水泥砂漿及環保建材預鑄成型為具有穿孔的空心磚,該空心磚的上、下方,以及左、右方分別具有形狀互補的契合結構,使得空心磚可以上、下堆疊契合定位,或是左、右并列契合定位,并且預留有設置鋼筋的位置,從而以干式施工方式砌筑出墻體;空心磚的穿孔則可供穿設管件以配設水管、電線等設施。
[0008]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利用日照太陽能配合熱驅動吸收式制冷機來對室內進行空氣的溫度與濕度調節的空心磚,以降低傳統空調系統的使用,達到更佳的節能減碳效果。
[0009]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結構的一技術手段,以水泥砂漿及環保材料預鑄構成,包括有:一第一側壁,其上端邊形成有一第一凹部,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一凹部形狀互補的一第一凸部;一第二側壁,位于該第一側壁的對稱位置,其上端邊形成有一第二凹部,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二凹部形狀互補的一第二凸部;一第三側壁,連接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的一相同方向端,其上端邊形成有一第三凹部,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三凹部形狀互補的一第三凸部,該第三側壁的外側形成為凹入部;一第四側壁,連接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的另一相同方向端,其上端邊形成有一第四凹部,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四凹部形狀互補的一第四凸部,該第四側壁的外側面形成為與該凹入部形狀互補的突出部;一間隔壁,連接該第一側壁與該第二側壁,其上端邊形成有一間隔壁凹部,其下端形成有一與該間隔壁凹部形狀互補的間隔壁凸部。
[0010]基于提供配合鋼筋施作的需要,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的第一凹部、第二凹部與第三凹部呈一直線排列。
[0011]基于讓兩個空心磚可以快速地上、下堆疊契合定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使設于第一側壁的第一凹部與第一凸部,以及設于第二側壁的第二凹部與第二凸部均形成為階梯形狀。
[0012]基于在砌筑墻體的同時方便配設管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使前述的第三側壁、第四側壁與間隔側壁彼此平行,藉由該第三側壁與間隔側壁之間,以及第四側壁與間隔側壁之間建構出用來穿設管件的穿孔。
[0013]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可以依實際的使用需要,在預鑄時于水泥砂漿中摻入對環境友善的防火材料、隔音材料、…等添加物,使其在環保理念下達到更佳的防火、隔音等功會泛。
[0014]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技術手段,可以基于前述的空心磚結構基礎上,于空心磚的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的外表面分別結合一第一熱交換模塊與一第二熱交換模塊;該第一、二熱交換模塊內以熱驅動吸收式制冷機驅動循環流動著熱交換流體,利用該第一熱交換模塊進行太陽能與熱交換流體間的熱交換,以及利用第二熱交換模塊進行室內溫度與熱交換流體間的熱交換,進而可以在較節省能源的條件下進行室內的空氣調節。
[0015]基于前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第一熱交換模塊具有一第一板體,該第一板體具有一封閉的第一腔室,該第一板體的外表面以及該第一腔室的內表面分別形成為第一多孔毛細外表面與第一多孔毛細內表面,該第一板體的兩側分別設置一具有多個第一洞孔的第一輸水管,所述第一洞孔與該第一腔室連通;該第二熱交換模塊具有一第二板體,該第二板體具有一封閉的第二腔室,該第二板體的外表面以及該第二腔室的內表面分別形成為第二多孔毛細外表面與第二多孔毛細內表面,該第二板體的兩側分別設置一具有多個第二洞孔的第二輸水管,所述第二洞孔與該第二腔室連通。
[0016]為了使之前述的空心磚上下堆疊后讓直線對應的輸水管可以相互連接,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可以在該第一輸水管與該第二輸水管的上端形成一長度的外徑對應該第一、二輸水管的內徑的小徑段,藉由該小徑段插入另一輸水管的內徑而完成連接。
[0017]本實用新型利用前述的空心磚結構,以上下堆疊及左右并列方式的干式施工法,將上、下位置的空心磚的對應輸水管連接,并在施工過程中適當地配置輸水及輸電用管件,最后將連接后的輸水管連接至熱驅動吸收式制冷機,從而砌筑出可以自然調節室內溫度的墻體。
[0018]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具有以下的優點:
[0019]1、砌筑墻體時,兩空心磚之間藉由凹凸形狀的陰陽契合,可產生彎曲的接合面,從而防止砌筑后的墻體產生滲水問題。
[0020]2、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由制作磚體的模具預鑄制造,可精準控制其平整度及尺寸誤差,提升砌筑后的墻體的美觀。
[0021]3、由于砌筑墻體不使用濕砂漿砌筑,而是以干式施工直接迭置堆放空心磚,對于施工技術的要求較低,故可大幅提升施工速度,且砌筑后的墻體平整度極佳。
[0022]4、利用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砌筑后的墻體,其抗壓與抗剪力強度較一般磚造墻增加1-2倍,且結構鋼箸使用量較一般的鋼箸混凝土更少,故可降低承重量,以及降低材料成本。
[0023]5、由于空心磚之間藉由凹凸形狀的陰陽契合,再配合其具有穿孔的空心結構,可視需要在該穿孔中配置防火、隔音、水電、…等建筑工材,施工非常方便。
[0024]6、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預留有用來定位鋼筋、水電管件的凹部,且定位后不會偏移,增加了施工容易度及精準度。
[0025]7、本實用新型藉由結合于空心磚兩側的熱交換模塊,再配合熱驅動吸收式制冷機,可以利用太陽能驅動該制冷機運轉而使熱交換流體在所述輸水管中循環流動,使低溫的熱交換流體在空心磚的室內側吸收室內的熱量而降低室內溫度與溫度,達到節約能源,減少碳排放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空心磚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0027]圖2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空心磚結構的俯視平面示意圖;
[0028]圖3為顯示將兩個空心磚上下堆疊定位的實施例立體分解示意圖;
[0029]圖4為顯示將兩個空心磚上下堆疊定位后的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0030]圖5為顯示將兩個空心磚左右并列定位,并配置鋼筋與管件的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0031]圖6為顯示將兩個空心磚采豎立狀態堆疊定位,并配置鋼筋的實施例立體示意圖;
[0032]圖7為顯示本實用新型將多個空心磚配合鋼筋與管件砌筑出墻體的實施例示意圖;
[0033]圖8為顯示本實用新型在空心磚的第一、二側壁分別結合有第一熱交換模塊與第二熱交換模塊的實施例立體圖;
[0034]圖9為顯示本實用新型將第一、二熱交換模塊分別結合于空心磚兩側后的結構的平面剖視圖;以及
[0035]圖10為顯示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上下堆疊時,直線對應的兩第一輸水管連接結構的局部平面剖視圖。
[0036]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37]1 空心磚
[0038]11 第一側壁
[0039]111 第一凹部
[0040]112 第一凸部
[0041]12 第二側壁
[0042]121 第二凹部
[0043]122 第二凸部
[0044]13 第三側壁
[0045]131第三凹部
[0046]132凹入部
[0047]133第三凸部
[0048]14第四側壁
[0049]141第四凹部
[0050]142突出部
[0051]15間隔壁
[0052]151間隔壁凹部
[0053]16穿孔
[0054]2鋼箸
[0055]3管件
[0056]4第一熱交換模塊
[0057]40第一腔室
[0058]41第一多孔毛細外表面
[0059]411第一多孔毛細內表面
[0060]42第一輸水管
[0061]421第一洞孔
[0062]422凸緣
[0063]5第二熱交換模塊
[0064]50第二腔室
[0065]51第二多孔毛細外表面
[0066]511第二多孔毛細內表面
[0067]52第二輸水管
[0068]521第二洞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69]以下配合圖式及附圖標記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更詳細的說明,使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研讀本說明書后能據以實施。
[0070]圖1與圖2分別顯示本實用新型空心磚1結構的立體示意圖與平面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空心磚1以水泥砂漿預鑄構成,而包括有一第一側壁11、一第二側壁12、一第三側壁13、一第四側壁14與至少一間隔壁15 ;圖1僅示出具有一間隔壁15,惟,該間隔壁15的數量可以依實際的需要酌予增加。
[0071]其中,所述第一側壁11的上端邊形成有一階梯形的第一凹部111,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一凹部111形狀互補的階梯形第一凸部112。所述第二側壁12位于第一側壁11的對稱位置,其上端邊形成有一階梯形的第二凹部121,其下端形成有與該第二凹部121形狀互補的階梯形第二凸部122。所述第三側壁13連接第一側壁11與第二側壁12的一相同方向端,其上端邊形成有一第三凹部131,其下端形成有與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