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其中:第一墻體的一側與第二墻體的一側相連,第二墻體的另一側與第三墻體的一側相連;第三墻體的另一側與第四墻體的一側相連;第四墻體的另一側與第一墻體剩下的一側相連;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與隔熱層之間設置有第二空腔;銅片的一端設置在保溫層的內部;銅片的另一端設置在內葉墻的內部。傳統的輕鋼結構房屋大都為低層房屋,這些房屋因為使用了輕鋼結構而減少了建造成本,但是高層建筑較少使用輕鋼結構,而且傳統的輕鋼結構的房屋在節能方面并不是效果非常的顯著;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使得能夠將墻體的熱能轉化為電能,節省了能源,實現了節能的目的。
【專利說明】
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輕鋼結構房屋,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輕鋼結構房屋大都為低層房屋,這些房屋因為使用了輕鋼結構而減少了建造成本,但是高層建筑較少使用輕鋼結構,而且傳統的輕鋼結構的房屋在節能方面并不是效果非常的顯著。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任務是提供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使得能夠達到將墻體熱能轉換為電能實現節能的目的。
[0004]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5]—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包括:外葉墻、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第一氣栗、第一導管、第一溫度傳感器、隔熱層、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二氣栗、第二導管、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保溫層、內葉墻、銅片、第三氣栗、第三導管、第一濕度傳感器、第一空腔、第二濕度傳感器、第四氣栗、第四導管、第二空腔、輕鋼結構框架、第一墻體、第二墻體、頂板、底板、第三墻體、第四墻體;其中:第一墻體的一側與第二墻體的一側相連,第二墻體的另一側與第三墻體的一側相連;第三墻體的另一側與第四墻體的一側相連;第四墻體的另一側與第一墻體剩下的一側相連;第一墻體的上端、第二墻體的上端、第三墻體的上端、第四墻體的上端都與頂板的一個端面相連;第一墻體的下端、第二墻體的下端、第三墻體的下端、第四墻體的下端都與底板的一個端面相連;所述的第一墻體從外側到內側依次由外葉墻、輕鋼結構框架、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隔熱層、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保溫層、內葉墻組成;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與隔熱層之間設置有第二空腔;隔熱層與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之間設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內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第一濕度傳感器;第一空腔的一端通過第二導管與第二氣栗相連;第一空腔的另一端通過第三導管與第三氣栗相連;第二空腔內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第二濕度傳感器;第二空腔的一端通過第一導管與第一氣栗相連;第二空腔的另一端通過第四導管與第四氣栗相連;保溫層與內葉墻之間均勻的埋設有銅片,輕鋼結構框架埋設在外葉墻的內部。
[0006]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通過設置溫差發電裝置,使得能夠將墻體的熱能轉化為電能,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此外氣栗與傳感器的設置能夠很好的實現對空腔的溫度與濕度的調節,因為本實用新型只在一部分墻體中使用了輕鋼結構框架,使得本結構能夠滿足對高層結構房屋的強度要求,可用于建造高層建筑。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墻體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房屋的結構圖。
[0009]圖3為本實用新型房屋的組成結構示意圖。
[0010]附圖標記:外葉墻1、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第一氣栗3、第一導管4、第一溫度傳感器5、隔熱層6、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二氣栗8、第二導管9、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保溫層11、內葉墻12、銅片13、第三氣栗14、第三導管15、第一濕度傳感器16、第一空腔17、第二濕度傳感器18、第四氣栗19、第四導管20、第二空腔21、輕鋼結構框架22、第一墻體23、第二墻體24、頂板25、底板26、第三墻體27、第四墻體28。
【具體實施方式】
[0011]實施例、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包括:外葉墻1、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第一氣栗3、第一導管4、第一溫度傳感器5、隔熱層6、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二氣栗8、第二導管
9、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保溫層11、內葉墻12、銅片13、第三氣栗14、第三導管15、第一濕度傳感器16、第一空腔17、第二濕度傳感器18、第四氣栗19、第四導管20、第二空腔21、輕鋼結構框架22、第一墻體23、第二墻體24、頂板25、底板26、第三墻體27、第四墻體28;其中:第一墻體23的一側與第二墻體24的一側相連,第二墻體24的另一側與第三墻體27的一側相連;第三墻體27的另一側與第四墻體28的一側相連;第四墻體28的另一側與第一墻體23剩下的一側相連;第一墻體23的上端、第二墻體24的上端、第三墻體27的上端、第四墻體28的上端都與頂板25的一個端面相連;第一墻體23的下端、第二墻體24的下端、第三墻體27的下端、第四墻體28的下端都與底板26的一個端面相連;所述的第一墻體23從外側到內側依次由外葉墻1、輕鋼結構框架22、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隔熱層6、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
10、保溫層11、內葉墻12組成;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與隔熱層6之間設置有第二空腔21;隔熱層6與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之間設置有第一空腔17;第一空腔17內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一濕度傳感器16;第一空腔17的一端通過第二導管9與第二氣栗8相連;第一空腔17的另一端通過第三導管15與第三氣栗14相連;第二空腔21內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
5、第二濕度傳感器18;第二空腔21的一端通過第一導管4與第一氣栗3相連;第二空腔21的另一端通過第四導管20與第四氣栗19相連;保溫層11與內葉墻12之間均勻的埋設有銅片13,輕鋼結構框架22埋設在外葉墻I的內部。
[0012]工作原理:
[0013]當外葉墻I與第二空腔21形成溫差時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開始發電;第一空腔17與保溫層11形成溫差時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開始發電;第一溫度傳感器5、第二濕度傳感器18分別檢測第二空腔21的溫度與濕度;當溫度或濕度過高時,第一氣栗3與第四氣栗19開始工作,將外界的空氣充入第二空腔21內,再排出來,通過在第二空腔21內形成氣流來達到降溫與降濕的目的;隔熱層6起到隔絕第二空腔21與第一空腔17的熱量傳遞的目的;第一空腔17內的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一濕度傳感器16分別檢測第一空腔17內的溫度與濕度,當溫度或濕度過高時,第二氣栗8與第三氣栗14開始工作使得第一空腔17的內部形成氣流將熱量與濕氣通過氣體帶出第一空腔17;銅片13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夠通過導熱將保溫層11的熱量傳遞到室內;如果室內溫度過高的時候能夠將熱量傳遞到保溫層11,此時第一空腔17與保溫層11形成溫差;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開始發電;通過以上方式獲得的電能可以儲存起來,作為應急用。
【主權項】
1.一種新型節能輕鋼結構房屋,包括:外葉墻(I)、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第一氣栗(3)、第一導管(4)、第一溫度傳感器(5)、隔熱層(6)、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二氣栗(8)、第二導管(9)、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保溫層(11)、內葉墻(12)、銅片(13)、第三氣栗(14)、第三導管(15)、第一濕度傳感器(16)、第一空腔(17)、第二濕度傳感器(18)、第四氣栗(19)、第四導管(20)、第二空腔(21)、輕鋼結構框架(22)、第一墻體(23)、第二墻體(24)、頂板(25)、底板(26)、第三墻體(27)、第四墻體(28);其特征在于:第一墻體(23)的一側與第二墻體(24)的一側相連,第二墻體(24)的另一側與第三墻體(27)的一側相連;第三墻體(27)的另一側與第四墻體(28)的一側相連;第四墻體(28)的另一側與第一墻體(23)剩下的一側相連;第一墻體(23 )的上端、第二墻體(24 )的上端、第三墻體(27 )的上端、第四墻體(28 )的上端都與頂板(25)的一個端面相連;第一墻體(23)的下端、第二墻體(24)的下端、第三墻體(27)的下端、第四墻體(28)的下端都與底板(26)的一個端面相連;所述的第一墻體(23)從外側到內側依次由外葉墻(I)、輕鋼結構框架(22)、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隔熱層(6)、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保溫層(11)、內葉墻(12)組成;第一半導體溫差發電片(2)與隔熱層(6)之間設置有第二空腔(21);隔熱層(6)與第二半導體溫差發電片(10)之間設置有第一空腔(17);第一空腔(17)內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7)、第一濕度傳感器(16);第一空腔(17)的一端通過第二導管(9)與第二氣栗(8)相連;第一空腔(17)的另一端通過第三導管(15)與第三氣栗(14)相連;第二空腔(21)內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5)、第二濕度傳感器(18);第二空腔(21)的一端通過第一導管(4)與第一氣栗(3)相連;第二空腔(21)的另一端通過第四導管(20)與第四氣栗(19)相連;保溫層(11)與內葉墻(12)之間均勻的埋設有銅片(13),輕鋼結構框架(22)埋設在外葉墻(I)的內部。
【文檔編號】E04H1/00GK205531443SQ201620282473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7日
【發明人】張海林, 喻德成, 熊衛華, 張訓虎
【申請人】中鐵城建集團南昌建設有限公司, 中鐵城建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