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家具,特別是一種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
桌柜形家俱指家俱中的桌子和柜櫥,桌子和柜櫥結構相類似,都由上主體和下腳組成。傳統桌柜形家俱在結構上通常由框架和板皮組成,先由若干個分立的框木交叉連接成一種包括上部主體和下腳的框架,而后再在框架上蒙接上板皮,這種結構的家具生產過程極其復雜、繁瑣,生產成本高,由于其強調獨立桿狀的主腿以及條框線條,故難以以現代板式家具的方式進行結構設計和組織生產,從而不利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
現代板式家俱構造上由若干塊板狀構件拼裝而成,這些板狀構件包括蓋、板左、右側壁板、背板、底板、內隔板以及前框板。蓋板、左、右側板、背板、底板以及內隔板組成一種具有多個隔離腔的開口朝前的家具主體,前框板可以是一種翼扇,也可以是一種抽屜的前護板,但無論是怎樣一種具體形式,前框板均與家具主體活動連接而非固接,顯然,這種板式家具結構上沒有與背板前后相對應的正面板,這樣,在家具正面缺乏一個將蓋板,左、右側壁板、底板固接在一起的一個固定板,嚴重影響家俱的剛度和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及拼合方式簡單,便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同時其外觀又兼具強調條框構造特點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的。
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具有上主體和立腿,結構要點為家具整體構造上由復數個板面拼合而成,該復數個板面至少包括上蓋板以及兩個相對分布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兩壁板均位于上蓋板下方并相對分布在上蓋板兩側,兩壁板分別通過一種可拆裝的連接件而分別與蓋板緊固聯接,壁板上包括一體構造的上主體構造和桿狀立腿,壁板由一塊整板組成。
傳統家俱相對現代家俱的一個很大差別在于,傳統家具的下腳均相對上主體分立構造而與上主體筍接在一起,其外觀呈桿狀而為一種條框構造。而現代板式家具卻無法與條框構造調和在一起。本實用新型以一塊整板鏤空出包含相應上主體構造以及桿狀立腿的壁板,從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克服了家具制造業幾十年以來所認為的傳統家具無法板式結構化的技術偏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還包括有第三壁板,第四壁板以及底板,第三壁板和第四壁板相對分布在上蓋板兩端,第一壁板、第二壁板、第三壁板和第四壁板環圍成四面并且相鄰兩壁板之間通過可拆裝的連接件緊固聯接,底板相對上蓋板平行且間隔分布,其四周面分別與第一~第四壁板對應接觸并緊固聯接。
第一壁板上具有復數條交錯分布的條框,相鄰兩條框間具有鏤空的空腔。
第一壁板通常作為桌柜形家具正面的前壁板,在傳統家具中,前壁板較講究,其上密布有許多交錯分布的條框,這些條框或者不規則交錯分布成一藝術圖樣,或者規則分布成方框形而作為屜框或柜門框。在本實用新型中這些條柜分布形式可以具體為復數條條框可以不規則交錯分布成一種藝術花框;復數條條框分別對應遮蓋上蓋板、第三壁板、第四壁板以及底板的側面,并與這些側面重合分布,該復數條條框環圍成外觀呈方形的方框,方框內圍具有空腔。
對于方框的具體使用也可以有所不同
還包括有一種翼扇,共兩扇翼扇分別對應鉸接在方框一側,該兩扇翼扇可以含裝在方框內腔中,此時方框作為一種柜門外框。
還包括有一種抽屜,方框是一種屜框,抽屜可以含套在此屜框中。
而抽屜前則可以含裝在方框內腔中。
此時抽屜前板完全含裝在方框內腔中,使整個方框外露,條框線條被強調而滿足傳統家具的結構及形式要求。
上述條框結構完全由一塊整板鏤空而成,一反傳統家具中由復數根單體條框拼裝筍接而成的方式。
對于可拆裝的連接件的具體選擇也有多種形式,以下是其中兩種可拆裝的連接件是一種螺釘;可拆裝的直接件由銷釘和前后銷頭組成,前銷頭外表面具有倒刺槽,其內腔的內螺紋可以與銷釘前端的外螺紋螺旋聯接,后銷頭呈一種短圖柱形,其圓柱面上分布有一種臺階槽,臺階槽槽側面是一種相對后銷頭軸心偏心的孤面,銷釘后端是一種頭大尾小的倒釘,倒釘頭外徑小于臺階槽上槽槽寬,而大于下槽槽寬。
壁板所用整板,可以是一種木工板,也可以是一種中密度纖維板,還可以是一種高密度纖維板。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改傳統家具中的條框構造由復數根單體條框拼裝筍接而成的結構方式為本實用新型中由一塊整板鏤空而成的結構方式。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一種板式結構化的傳統家具,使調條框構造及線條的傳統家具也得以板式結構化而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給出的結構及拼裝方式又極其簡單。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述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的拼裝構造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所述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所述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的拼裝構造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例所述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可拆裝連接件套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可拆裝連接件鎖接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7是表示后銷頭斷面結構的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盡的描述。
參照圖5、圖6和圖7,可拆裝的連接件7由銷釘71和前、后銷頭72、73組成,前銷頭72外表面具有倒刺槽,其內腔中的內螺紋可以與銷釘71前端的外螺紋螺旋聯接,后銷頭73呈一種短圖柱形,其圓柱面上環周面分布有一種臺階槽,臺階槽槽側面是一種相對后銷頭73軸心偏心的弧面,銷釘71后端是一種頭大尾小的倒釘,倒釘頭外徑小于臺階槽上槽寬,而大于臺階槽下槽槽寬。
使用時,在A壁板背面鉆一盲孔,將前銷頭72打入該盲孔中,由于倒刺槽以及緊配合的作用,該前銷頭72將難以從盲孔中脫出,而后再將銷釘71與前銷頭旋接成一體;再在B壁板內面適當位置鉆盲孔,另外在此壁板端側面鉆一C通孔并與該盲孔垂直交接,將后銷頭73置入該盲孔中,至后銷頭73軸肩與B壁板內面靠觸,同時將后銷頭73上的臺階槽的上槽對準C通孔,將銷釘71插入C通孔中直至例釘頭套入臺階槽上槽中,此時轉動后銷頭至臺階槽下槽與倒釘頭接觸,最終讓倒釘頭鎖定在臺階槽下槽中,轉動后銷頭73時,由于臺階槽槽側面偏心弧面的作用,將會拉動銷釘鈾向移動,使A壁板背面最終與B壁板端側面緊緊地靠觸在一起。反向旋轉后銷頭,可以讓銷釘71與后銷頭73脫離鎖接。
本實施例未述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最佳實施例參照圖3、圖4、圖5、圖6和圖7,圖4中所示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是一種櫥柜,它由上蓋板1、第一~第四壁板2、3、4、5,底板6以及隔板1組成。第一壁板2是櫥柜的正立面板,其上的復數條條框規則分布組成四個方框,上部并排的叁個方框為抽屜的外屜框,其內腔中可以空納抽屜;中部的方框是一種框門的外框,其兩內側分別鉸接兩扇對開的柜門。
本實施例未述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
權利要求1.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具有上主體和立腿,其特征在于,家具整體構造上由復數個板面拼合而成,該復數個板面至少包括上蓋板(1)以及兩個相對分布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兩壁板均位于上蓋板(1)下方并相對分布在上蓋板(1)兩側,兩壁板分別通過一種可拆裝的連接件(7)而分別與上蓋板(1)緊固聯接,壁板上包括一體構造的上主體構造和桿狀立腿,壁板由一塊整板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第三壁板(4),第四壁板(5)以及底板(6),第三壁板(4)和第四壁板(5)相對分布在上蓋板(1)兩端,第一壁板(2)、第二壁板(3)、第三壁板(4)和第四壁板(5)環圍成四面并且相鄰兩壁板之間通過可拆裝的連接件(7)緊固聯接,底板(6)相對上蓋板(1)平行且間隔分布,其四周面分別與第一~第四壁板(2、3、4、5)對應接觸并緊固聯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壁板(2)上具有復數條交錯分布的條框,相鄰兩條框間具有鏤空的空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復數條條框可以不規則交錯分布成一藝術花框。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復數條條框分別對應遮蓋上蓋板(1)、第三壁板(4)、第四壁板(5)以及底板(6)的側面,并與這些側面重合分布,該復數條條框環圍成外觀呈方形的方框,方框內圍具有空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種翼扇,共兩扇翼扇分別對應鉸接在方框一側,該兩扇翼扇可以含裝在方框內腔中。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一種抽屜,方框是一種屜框,抽屜可以含套在此屜框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抽屜前板可以含裝在方框內腔中。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其特征在于,可拆裝的連接件(7)是一種螺釘。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桌柜形的傳統家具,其特征在于,可拆裝的直接件(7)由銷釘(71)和前后銷頭(72、73)組成,前銷頭(72)外表面具有倒刺槽,其內腔的內螺紋可以與銷釘(71)前端的外螺紋螺旋聯接,后銷頭(73)呈一種短圖柱形,其圓柱面上分布有一種臺階槽,臺階槽槽側面是一種相對后銷頭軸心偏心的孤面,銷釘(71)后端是一種頭大尾小的倒釘與倒釘頭外徑小于臺階槽上槽槽寬,而大于下槽槽寬。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桌柜形傳統家俱,其特征在于,壁板所用整板,可以是一種木工板,也可以是一種中密度纖維板,還可以是一種高密度纖維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板式桌柜形傳統家具,具有上主體和立腿,家具整體構造上由復數個板面拼合而成,該復數個板面至少包括上蓋板以及兩個相對分布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兩壁板均位于上蓋板下方并相對分布在上蓋板兩側,兩壁板分別通過一種可拆裝的連接件而分別與蓋板緊固聯接,壁板上包括一體構造的上主體構造和桿狀立腿,壁板由一塊整板組成。
文檔編號A47B47/00GK2511194SQ0123786
公開日2002年9月18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17日
發明者周清 申請人: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