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鎖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閂。
背景技術:
當門被使用在大門、臥室、以及其他需要隱私的區域時,一般需要多重閉鎖功能。
此外,鎖孔至門框的標準規格一般包含60mm和70mm兩種安裝距離,這就需要連同上述多重閉鎖功能一同被考慮。
根據建筑物的尺寸、目的以及規格的樣式選項,很明顯地,不同地點需要不同的鎖閂規格,因此可能數目極為龐大,此規格的不同,可能造成公司庫存數目增加,亦增加了供貨錯誤、不當安裝、延誤安置,以及更換安裝錯誤,從而造成相關損失的可能性。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鎖閂,其具備多重閉鎖功能。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鎖閂,其可方便調理調閂的安裝距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鎖閂,包括殼體、第一鎖閂、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第二鎖閂、第二鎖閂驅動元件以及鎖閂彈簧,其中殼體內部形成中空腔室,前端開設兩通孔;第一鎖閂驅動元件安裝于殼體內,其具有前撥動部、后撥動部、凸部以及一通孔;第一鎖閂前端具有鎖閂頭,后端具有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前撥動部往前撥動,并使第一鎖閂伸出于殼體外的前撥動部,以及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后撥動部往后撥動,并使第一鎖閂撤收于殼體內的后撥動部;第二鎖閂前端具有鎖閂頭,后端具有至少一撥動部;殼體內安裝有可使第二鎖閂恒向外局部伸出于殼體外的鎖閂彈簧;第二鎖閂驅動元件具有一供帶動件插置的孔;其還具有一可容置第一鎖閂驅動元件凸部的凹部,兩者可相對同軸轉動。
所述鎖閂還包括延伸元件、離合裝置、調整元件以及推動銷,其中;離合裝置包括定位元件及定位彈簧;第一銷閂前端具有銷閂頭,后端具有至少一通孔及可容置離合裝置的定位孔;延伸元件具有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前撥動部往前撥動,并使第一鎖閂伸出于殼體外的前撥動部,以及可被該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后撥動部往后撥動,并使第一鎖閂撤收于殼體內的后撥動部;推動銷安裝于該殼體內,其連動調整元件,離合裝置帶動延伸元件,并可選擇定位;該延伸元件還設有前定位部與后定位部,離合裝置的定位元件選擇嚙合于前定位部與后定位部中。
該第一鎖閂的通孔處設有一滑動部,延伸元件具有與之配合并相對滑動的滑動部。
該第一鎖閂驅動元件還具有可接受鎖體帶動件的推動部推動的第一撥動部。
該延伸元件還設有可接受推動銷推抵的前凸塊與后凸塊。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第一鎖閂的后撥動部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后撥動部往后撥動,并使第一鎖閂撤收于殼體內,前撥動部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前撥動部往前撥動,并使第一鎖閂伸出于殼體外;而第二鎖閂的撥動部可帶動第二鎖閂,使其壓縮鎖閂彈簧,并使第二鎖閂撤收于殼體內,從而達到多重閉銷的目的。
另外,本實用新型的推動銷可控制調整元件及離合裝置,并帶動延伸元件,使其與離合裝置的定位元件選擇嚙合,從而達到方便調整銷閂安裝距離的目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的立體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一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二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第二鎖閂位于殼體第二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第二鎖閂驅動元件、帶動件以及曲柄的組合局部剖視圖;
圖6是圖5的A-A剖視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調理元件調整為70mm安裝距離時,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一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調理元件調整為60mm安裝距離時,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一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10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調整元件調整為60mm安裝距離時,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二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調整元件調整為70mm安裝距離時,第一鎖閂位于殼體第二位置的局部剖視圖;圖12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第二鎖閂驅動元件、帶動件以及曲柄的組合局部剖視圖;圖13是圖12的B-B剖視圖;圖1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第二鎖閂位于殼體的第二位置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鎖閂由殼體1、第一鎖閂2、第二鎖閂3、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彈簧19、兩個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以及鎖閂彈簧34等元件組成。其中殼體1包括本體11、蓋板12以及面板13。該本體11、蓋板12及面板13可以螺絲14螺合而形成一中空腔室以安裝各鎖閂元件,且螺釘15可螺入該殼體1的通孔,使殼體1可固定于門板中;該本體11內部具有銷113、固定孔110、凸點117以及通孔111、112;該蓋板12具有固定孔120;該面板13具有通孔131、132用以做為安裝定位。
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為凸輪形板狀體,其安裝于殼體1內,該板體側邊前端具有前撥動部41,后端具有后撥動部46,板體兩側分別延伸凸部43,凸部43中形成通孔42;第一撥動部45成型于凸部43上。
第一鎖閂2安裝殼體1中,其前端具有鎖閂頭21,在鎖閂頭21后端連接有拉板24,該拉板24形成一U形板體,U形板體的兩縱向板具有滑動槽25,其可安裝于本體11的銷113上,并可橫向伸縮于殼體1的內外而相對滑動,另有一橫向板連接兩縱向板,且橫向板上具有前撥動部27與后撥動部28,該后撥動部28可被第一鎖閂驅動部4的后撥動部46往后撥動,使第一鎖閂2的鎖閂頭21撤收于殼體1內的第一位置,而前撥動部27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前撥動部41往前撥動,使第一鎖閂2的鎖閂頭21局部伸出于殼體1外的第二位置。
第二鎖閂3亦安裝于殼體1內,其前端具有鎖閂頭31,在鎖閂頭31后端連接有U形拉板35,該U形拉板35前端具有凸點36,中央形成鏤空槽孔,槽孔兩側形成兩側板,該兩側板上分別具有撥動部33。
鎖閂彈簧34安裝于本體11內,并支持于第二鎖閂的凸點36與本體11的凸點117之間,以維持第二鎖閂3的鎖閂頭31位于伸出殼體1外的第一位置(如圖2所示)。
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具有兩撥動部51、凹部53以及把手孔52,把手孔52可供帶動件91、92(如圖5所示)插置,在兩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上還具有圓柱54,其可分別安裝于本體11的固定孔110與蓋板12的固定孔120之間,上述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凸部43可插置于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的凹部53中,并形成可相對轉動的同軸設置,當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的撥動部51以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鐘方向旋轉撥動第二鎖閂3的任一撥動部33時,可壓縮鎖閂彈簧34,使第二鎖閂3的鎖閂頭31撤收于殼體1內的第二位置(如圖4所示)。
如圖2、3所示,再配合圖5、圖6,當欲操作鎖閂做閉鎖動作時,以外側鎖體的鑰匙或內側鎖體的旋鈕(圖中未示出)操作曲柄93,由于曲柄93穿設于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通孔42中,因此可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前撥動部41推動第一鎖閂2的前撥動部27,進而使第一鎖閂2的鎖閂頭21局部伸出于殼體1外,從而形成閉鎖(如圖3所示)。
如圖2、3與圖4所示,再配合圖5、圖6,當欲操作鎖閂做開鎖動作時,可用外側鎖體的鑰匙或內側鎖體的旋鈕(圖中未示出)操作曲柄93,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后撥動部46推動第一鎖閂2的后撥動部28,進而使第一鎖閂2的鎖閂頭21縮入殼體1之內,從而形成開鎖狀態(如圖2所示),然后再轉動內側或外側鎖體的握把(圖中未示出),使連接握把的帶動件91或92直接驅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而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的撥動部51將推動第二鎖閂3的撥動部33,進而使第二鎖閂3的鎖閂頭31往殼體1內的方向縮入(如圖4所示),從而可開啟門扉。
或者以另一種驅動方式,如圖2、3及圖4所示,僅轉動內側鎖體握把(圖中未示出)驅動帶動件91,由于內側帶動件91具有一推動部911,旋轉握把時,內側帶動件91的推動部911會推動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板體兩側分別設置的第一撥動部45之一(圖中僅示出其一)從而驅動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的后撥動部46推動第一鎖閂2的后撥動部28,進而使第一鎖閂2的鎖閂頭21縮入殼體1之內,即形成開鎖(如圖2所示);同時由于帶動件91的方形管體嚙合于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的孔52,所以會直接帶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的撥動部51將推動第二鎖閂3的撥動部33,進而使第二鎖閂3的鎖閂頭31往殼體1內的方向縮入(如圖4所示),即可開啟門扉。
實施例二將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部分組合元件修改后,即構成可調整安裝距離的構造。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包括殼體1a、第一鎖閂2a、延伸元件6a、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第二鎖閂3a、鎖閂彈簧34a、兩個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離合裝置8a、調整元件7a以及推動銷114a。其中殼體1a包括本體11a、蓋板12a及面板13a。該本體11a、蓋板12a及面板13a可以螺絲14a螺合而形成一中空腔室,用以安裝各鎖閂元件,且螺釘15a可螺入殼體1a的通孔,使殼體1a固定于門板中;該本體11a內部具有銷113a、固定孔110a、凸點117a、T形槽(包括斜槽116a及凹槽115a)以及通孔111a、112a;該蓋板12a具有固定孔120a以及T形槽,T形槽包括斜槽126a及凹槽125a;該面板13a具有通孔131a、132a,以做為安裝定位用。
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為凸輪,其具有一板體,并安裝于殼體1a內,該板體側邊前端具有前撥動部41a,后端具有后撥動部46a,板體兩側分別延伸凸部43a,凸部43a中形成通孔42a;第一撥動部45a成型于凸部43a上。
第一鎖閂2a安裝于殼體1a中,其前端具有鎖閂頭21a,該鎖閂頭21a后端連接有拉板24a,該拉板24a形成一U形板體,U形板體的兩縱向板具有滑動槽25a、滑動部22a以及通孔23a,該第一鎖閂2a的滑動槽25a安裝于本體11a的銷113a上,另有一橫向板連接兩縱向板,且橫向板上具有一孔29a,其配合縱向板的通孔23a可安裝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與定位彈簧82a(如圖8所示)。
延伸元件6a為U形板體,U形板體由一橫向板連接兩縱向板,在U形板體的兩縱向板上具有滑動槽66a、滑動部63a,橫向板上具有前撥動部65a、后撥動部67a、前定位部62a、后定位部64a、前凸塊68a及后凸塊69a;該前定位部62a與后定位部64a可接受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選擇性的嚙合;該后撥動部67a則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后撥動部46a往后撥動,使第一鎖閂2a的鎖閂頭21a撤收于殼體1a內的第一位置(如圖8或圖9所示);而前撥動部65a則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前撥動部41a往前撥動,使第一鎖閂2a的鎖閂頭21a伸出于殼體1a外的第二位置(如圖10或圖11所示)。
第二鎖閂3a亦安裝于殼體1a內,其前端具有鎖閂頭31a,在鎖閂頭31a后端連接有U形拉板35a,該U形拉板35a前端具有凸點36a,其中央形成鏤空槽孔,槽孔兩側形成兩側板,兩側板上分別具有前撥動部32a與后撥動部33a。
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具有兩撥動部51a、凹部53a以及把手孔52a,把手孔52a可供帶動件91a、92a(如圖12所示)插置,該兩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還具有一圓柱54a,其可分別安裝于本體11a的固定孔110a與蓋板12a的固定孔120a之間,而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凸部43a則插置于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凹部53a中,并形成可具相對轉動的同軸設置,且分別接受鎖體帶動件91a、92a與曲柄93a控制(如圖12所示);另外,第二鎖閂3a受到頂在本體11a的凸點117a與第二鎖閂3a的凸點36a的鎖閂彈簧34a的支持,使第二鎖閂3a的鎖閂頭31a向外局部伸出于殼體1a外的第一位置(如圖8、圖10所示);當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撥動部51a以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撥動該第二鎖閂3a的前撥動部32a或后撥動部33a時,可壓縮鎖閂彈簧34a,使第二鎖閂3a的鎖閂頭31a撤收于殼體1a內的第二位置(如圖14所示)。
調整元件7a安裝于殼體1a內并可向前或向后滑動定位,其大致上呈矩形板體,在其縱向板體上具有推動部71a以及H形槽,該H形槽包括前縱向槽72a、橫向槽73a以及后縱向槽74a。
推動銷114a可依序穿設于本體11a的T形槽、調整元件7a的H形槽以及蓋板12a的T形槽中,該推動銷114a可操作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并推動延伸元件6a,使該延伸元件6a可供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選擇嚙合于前定位部62a或后定位部64a中,同時調整元件7a的推動部71a可推動容置于其矩形板體內部的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與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與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在本體11a的固定孔110a與蓋板12a的固定孔120a的限制范圍內滑動定位,并使第一鎖閂驅動4a與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可分別操控第一鎖閂2a或第二鎖閂3a。
如圖8、9所示,當欲調整鎖閂的安裝距離從70mm(圖8)至60mm(圖9)的距離時,縱向拉動推動銷114a,推動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向上移位,使定位元件81a與延伸元件6a的前定位部62a不嚙合,此時推動銷114a則部分容置于前定位部62a中,再橫向往前推動推動銷114a,以帶動延伸元件6a的前凸塊68a,使延伸元件6a往前滑動至預定位,同時使延伸元件6a的后定位部64a與定位元件81a對正,該定位元件81a受定位彈簧82a的作用向下位移嚙合后定位64a(如圖9所示);在前述推動銷114a以橫向往前推時,調整元件7a的推動部71a會推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圓柱54a,并帶動夾于兩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中的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往前移動,使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位于可對其操作的前撥動部32a處,此時推動銷114a會受彈簧18a的彈力作用,沿著本體11a的T形槽的斜槽116a與蓋板12a所對應的T形槽的斜槽126a回到本體11a的T形槽的凹槽115a與蓋板12a所對應的T形槽的凹槽125a中。
再如圖8、9所示,當欲調整鎖閂的安裝距離從60mm(圖9)至70mm(圖8)的距離時,縱向拉動推動銷114a,推動離合裝置8a的定位元件81a向上移位,使定位元件81a與延伸元件6a的后定位部64a不嚙合,此時推動銷114a部分容置于后定位部64a中,再橫向往后推動推動銷114a,以帶動延伸元件6a的后凸塊69a,使延伸元件6a往后滑動至預定位,同時使延伸元件6a的前定位部62a與定位元件81a對正,該定位元件81a受定位彈簧82a的作用向下位移嚙合前定位部62a(如圖8所示);在前述推動銷114a以橫向往后推動時,調整元件7a的推動部71a會推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圓柱54a,并帶動夾于兩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往后移動,使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位于后撥動部33a處,此時推動銷114a受彈簧18a彈力的作用,沿著本體11a的T形槽的斜槽116a與蓋板12a所對應的T形槽的斜槽126a回到本體11a的T形槽的凹槽115a與蓋板12a所對應的T形槽的凹槽125a中。
如圖9所示,并配合圖12、13,當欲操作安裝距離為60mm的鎖閂做閉鎖動作時,僅需轉動外側鎖體的鑰匙(圖中未示出)或內側鎖體的旋鈕(圖中未示出)而操作曲柄93a,由于曲柄93a穿設于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通孔42a中,從而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前撥動部41a推動延伸元件6a的前撥動部65a,并帶動第一鎖閂2a,使第一鎖閂2a的鎖閂頭21a部分伸出于殼體1a之外,即可閉鎖(如圖10所示)。
再如圖10所示,并配合圖12、13,當欲操作安裝距離為60mm的鎖閂做開鎖動作時,可用外側鎖體的鑰匙(圖中未示出)或內側鎖體的旋鈕(圖中未示出)操作曲柄93a,使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后撥動部46a推動延伸元件6a的后撥動部67a,并帶動第一鎖閂2a,使第一鎖閂2a的鎖閂頭21a縮入殼體1a之內,即形成開鎖狀態(如圖9所示);然后再轉動內側或外側鎖體的握把(圖中未示出),使連接握把的帶動件91a、92a驅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撥動部51a,進而推動第二鎖閂3a的前撥動部32a,使第二鎖閂3a的鎖閂頭31a往殼體1a內的方向縮入,即可開啟門扉。
或者以另一種驅動方式,如圖12、13所示,僅需轉動內側鎖體的握把(圖中未示出)以驅動內側帶動件91a,由于該帶動件91a具有推動部911a,從而使推動部911a可帶動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板體兩側分別設置的第一撥動部45a之一(圖中僅示出其一),此時第一鎖閂驅動元件4a的后撥動部46a會推動延伸元件6a的后撥動部67a再推動第一鎖閂2a,使第一鎖閂2a的鎖閂頭21a縮于殼體1a之內,從而形成開鎖狀態(如圖9所示),同時由于帶動件91a的方形管體嚙合于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孔52a,所以會直接驅動第二鎖閂驅動元件5a的撥動部51a,再推動第二鎖閂2a的前撥動部32a,使第二鎖閂3a的鎖閂頭31a往殼體1a內的方向縮入,即可開啟門扉。
另外,建筑物在建筑期間,門的方向性為一種影響建筑物內部舒適與便利的重要考慮因素,門向內或向外回旋以及其鉸鏈裝在門的右側或左側,將影響所安置鎖閂的方向性,所以本實用新型可依據門的開啟方向的不同,而作調整,以適用左開門或右開門的安裝使用,亦即,只要將面板13a拆下,而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將第二鎖閂3a的鎖閂頭31a旋轉180度,即可適用左開門或右開門的方向,然后再安裝面板13a,即完成調整。
權利要求1.一種鎖閂,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第一鎖閂、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第二鎖閂、第二鎖閂驅動元件以及鎖閂彈簧,其中殼體內部形成中空腔室,前端開設兩通孔;第一鎖閂驅動元件安裝于殼體內,其具有前撥動部、后撥動部、凸部以及一通孔;第一鎖閂前端具有鎖閂頭,后端具有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前撥動部往前撥動,并使第一鎖閂伸出于殼體外的前撥動部,以及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后撥動部往后撥動,并使第一鎖閂撤收于殼體內的后撥動部;第二鎖閂前端具有鎖閂頭,后端具有至少一撥動部;殼體內安裝有可使第二鎖閂恒向外局部伸出于殼體外的鎖閂彈簧;第二鎖閂驅動元件具有一供帶動件插置的孔;其還具有一可容置第一鎖閂驅動元件凸部的凹部,兩者可相對同軸轉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閂,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延伸元件、離合裝置、調整元件以及推動銷,其中;離合裝置包括定位元件及定位彈簧;第一銷閂前端具有銷閂頭,后端具有至少一通孔及可容置離合裝置的定位孔;延伸元件具有可被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前撥動部往前撥動,并使第一鎖閂伸出于殼體外的前撥動部,以及可被該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的后撥動部往后撥動,并使第一鎖閂撤收于殼體內的后撥動部;推動銷安裝于該殼體內,其連動調整元件,離合裝置帶動延伸元件,并可選擇定位;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閂,其特征在于該延伸元件還設有前定位部與后定位部,離合裝置的定位元件選擇嚙合于前定位部與后定位部中。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閂,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鎖閂的通孔處設有一滑動部,延伸元件具有與之配合并相對滑動的滑動部。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閂,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鎖閂驅動元件還具有可接受鎖體帶動件的推動部推動的第一撥動部。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閂,其特征在于該延伸元件還設有可接受推動銷推抵的前凸塊與后凸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鎖閂,包括殼體、第一鎖閂、第一鎖閂驅動元件、第二鎖閂、第二鎖閂驅動元件以及鎖閂彈簧,第一、二鎖閂驅動元件分別驅動第一、二鎖閂伸縮殼體內外,從而達到多重閉鎖功能。該鎖閂還包括延伸元件、離合裝置、調整元件及推動銷,推動銷可控制調整元件及離合裝置,并帶動延伸元件,使其與離合裝置的定位元件選擇嚙合,從而達到方便調整銷閂安裝距離的目的。
文檔編號E05B63/06GK2634033SQ03203109
公開日2004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9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29日
發明者江維亮, 高幸佑 申請人:東隆五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