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陳列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設置用于對陳列室內或陳列柜前方進行照明而設置的照明燈,尤其在端部具有端子的照明燈而構成的陳列柜。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設置于超市或便利店等的陳列柜,在形成于本體內的陳列室內安裝有用于對該陳列室內或陳列柜前方等進行照明的照明燈。照明燈位于并安裝在處于陳列室的頂板面前部的頂蓋(canopy)下面、或在架設有多級擱板的情況下位于并安裝在該擱板下面前部。由于通常采用熒光燈等作為照明燈,所以隨著長年老化而需要更換作業。
在陳列室內安裝的各照明燈與供電線連接,該供電線與在機械室內設置的電源連接(參考專利文獻1)。照明燈由于安裝于陳列室的前部,所以供電線被拉出到該照明燈的安裝位置而進行配線,且都沿著擱板的下面或頂板面而固定。在供電線的端部安裝有插座,并將在照明燈的端部設置的端子裝配于該插座,由此,照明燈和供電線電連接,并經由供電線與電源電連接。
在該情況下,考慮到照明燈向連接了供電線的插座的拆裝的作業性,在使供電線保持規定的松弛的狀態下,將插座附近的供電線固定到照明燈的安裝部位的附近。因此,在安裝了照明燈的狀態下,因為供電線從擱板下或頂板面松弛到下側,所以供電線露出到陳列室的前面,從而存在外觀上不好看的問題。
另外,經由插座而與供電線電連接的照明燈,通過固定于擱板下面或陳列室頂板面上的夾子等夾持,從而被固定。因此,橫跨陳列柜的左右而較長地安裝的照明燈在更換作業時,由于需要進行從在長度方向上安裝的多個夾子拆裝的作業或從各插座拆裝的作業,所以存在作業煩雜的問題。
因此,為了使如上所述的照明燈的更換作業簡潔化及防止供電線露出,而開發出專利文獻2所示的熒光燈的安裝裝置。該熒光燈的安裝裝置由在擱板的下面固定的插座本體和在該插座本體上安裝固定的熒光燈支架構成。熒光燈支架裝配于設置受電用端子銷的熒光燈的兩端,且將該熒光燈支架裝配于插座本體,由此供電線不從擱板下面以松弛的狀態露出,且只通過熒光燈支架和插座本體的卡合而將熒光燈安裝于擱板下面。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143928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平5-69892號公報但是,在如上所述的專利文獻2的插座結構中,安裝于擱板下面的插座本體,通過在水平部的上面突出的突起而進行向安裝位置的定位,通過螺紋件而安裝于擱板下面。此時,螺紋件的固定方向與熒光燈的裝卸方向平行,即,在與擱板下面垂直的方向上進行熒光燈的裝卸,相對于此,螺紋件的固定方向也同樣在與擱板下面垂直的方向上進行。
因此,由于反復進行熒光燈的裝卸作業,因此存在固定插座本體的螺紋件松動,從而插座本體從擱板下面脫落之患。尤其,在卸下熒光燈時,通過將熒光燈與熒光燈支架一同向下側拉拔,開放熒光燈支架和插座本體的卡合,取下熒光燈。因此,在卸下熒光燈時,在拉拔到正下方時,對插座本體施加只使熒光燈支架和插座本體的卡合脫離的力。因此,也存在如下的問題將插座本體固定于擱板下面的螺紋件變得容易松動,在卸下作業中導致插座本體也脫落的不良情況。
發明內容
本發明正是為了解決現有的技術問題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實現穩定的插座的安裝及照明燈的更換作業的陳列柜。
本發明的陳列柜通過設置在兩端部分別具有端子的照明燈而構成,其特征在于,具備用于將照明燈與本體的電源連接的一對插座,各插座包括至少成為照明燈側的面開口的筐體、和在容許端子進入的狀態下將筐體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筐體具有在內部收納了連接端子的供電部的連接部、和在從照明燈離開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本體卡合的卡合部,蓋部件在閉塞了卡合部與本體卡合的筐體的開口的狀態下,由固定件固定于本體。
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陳列柜,在上述發明中,其特征在于,筐體在隔著連接部而與卡合部成為相反側的位置,具有與本體卡合的輔助卡合部。
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陳列柜,在上述發明中,其特征在于,輔助卡合部在成為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本體卡合,并且在與照明燈成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壁。
技術方案4的發明的陳列柜,在上述技術方案2或技術方案3的發明中,其特征在于,插座包括本體側插座部件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本體側插座部件包括筐體及蓋部件,照明燈側插座部件裝配于照明燈,并裝卸自如地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筐體的連接部在與開口正交的面具有能夠通過端子的插入部,通過從該插入部的方向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端子通過插入部,且與供電部連接。
根據本發明,在通過設置在兩端部分別具有端子的照明燈而構成的陳列柜中,由于具備用于將照明燈與本體的電源連接的一對插座,各插座包括至少成為照明燈側的面開口的筐體、和在容許端子進入的狀態下將筐體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筐體具有在內部收納了連接端子的供電部的連接部、和在從照明燈離開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本體卡合的卡合部,蓋部件在閉塞了卡合部與本體卡合的筐體的開口的狀態下,由固定件固定于本體,因此,能夠可靠地維持筐體的卡合部的卡合。
因此,各插座通過安裝照明燈而承受朝向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施加力,但由于該方向成為維持卡合部的卡合及蓋部件的閉塞的方向,所以能夠良好地進行插座的筐體的卡合和蓋部件的固定、及維持筐體和蓋部件的結合。
因此,在筐體的卡合部與本體卡合的狀態下,由于在禁止該卡合部的卡合的開放的位置蓋部件被固定件固定于本體,所以即使在照明燈被施加了從本體離開的方向的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這些筐體和蓋部件分離的不良情況。由此,能夠實現穩定的插座的安裝及照明燈的更換作業。
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明,在上述發明中,由于筐體在隔著連接部而與卡合部成為相反側的位置,具有與本體卡合的輔助卡合部,所以能夠隔著連接部并通過卡合部和輔助卡合部使構成插座的筐體與本體卡合,能夠提高該筐體的安裝強度。
由此,在進行照明燈的更換作業時,通過對照明燈施加使其從本體離開的方向的力,即使在對插座本身也施加了使其從本體離開的方向的力的情況下,如上所述,也能夠通過在筐體上形成的卡合部和輔助卡合部產生的向本體的卡合,來避免插座本身從本體脫落的不良情況。
另外,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在上述發明中,由于輔助卡合部在成為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本體卡合,并且在與照明燈成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壁,因此,當在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外側,即插座的外側存在壁面的情況下,由于堵塞了輔助卡合部的面的壁與該壁面抵接,所以能夠抑制插座本身傾倒或安裝位置偏移等不良情況。
由此,通過在輔助卡合部形成的壁與位于該插座的外側的壁面抵接,能夠承受朝向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施加力,能夠進一步提高插座的安裝強度。
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2或技術方案3的發明中,由于插座包括本體側插座部件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本體側插座部件包括筐體及蓋部件,照明燈側插座部件裝配于照明燈,并裝卸自如地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筐體的連接部在與開口正交的面具有能夠通過端子的插入部,通過從該插入部的方向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端子通過插入部,且與供電部連接,因此,通過在照明燈側插座部件裝配于照明燈的端子的狀態下,將該照明燈側插座部件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照明燈的端子能夠可靠地與本體側插座部件的供電部電連接。
由此,即使通過插座而安裝于本體的照明燈的端子因照明燈的自重而被施加從插座的供電部離開的方向的力,也安裝于照明燈側插座部件和本體側插座部件,由此,照明燈的端子與在本體側插座部件內部收納的供電部可靠地連接,所以能夠將由接觸不良引起的點亮不足,或因溫度異常上升而引起的端子或插座的燒損避免于未然。
另外,與如現有技術那樣利用夾子來保持照明燈的結構相比,能夠將照明燈容易地安裝于本體。
進而,由于照明燈側插座部件的裝卸方向是和卡合部及輔助卡合部與本體卡合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能夠相對照明燈裝卸時的力提高插座的安裝強度。因此,由于將插座穩定地安裝于本體,所以能夠穩定地進行照明燈的裝卸作業,能夠實現作業性的提高。
圖1是低溫陳列柜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低溫陳列柜的概略縱剖側視圖;圖3是安裝了插座及照明燈的狀態的擱板的下面立體圖;圖4是擱板下面的后方立體圖;圖5是圖4的圓A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圖4的圓B的局部放大圖;圖7是擱板下面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8是表示將插座安裝于擱板端部的狀態的從下方觀察的放大立體圖;圖9是擱板下面的局部立體圖;圖10是在陳列室的一側安裝的插座的側視圖;圖11是圖10的插座的局部透視剖面圖;圖12是本體側插座部件的立體圖;圖13是本體側插座部件的側視圖;圖14是本體側插座部件的筐體的側視圖;圖15是本體側插座部件的蓋部件的側視圖;圖16是從下側觀察圖13的俯視圖;圖17是本體側插座部件的主視圖;圖18是表示在圖16中安裝了供電線的狀態的圖;圖19是照明燈側插座部件的立體圖;圖20是照明燈側插座部件的側視圖;圖21是從右側觀察圖20的圖;圖22是從里側觀察圖20的圖;圖23是從下方觀察圖20的圖;圖24是罩部的放大剖面圖;圖25是說明將供電線及照明燈安裝于插座的狀態的概略圖;
圖26是圖25的電氣配線圖;圖27是從下方觀察將插座安裝于擱板下面的狀態的一部分切口立體圖;圖28是圖27的局部放大圖;圖29是表示將插座安裝于擱板下面的狀態的從下方觀察的放大立體圖;圖30是擱板下面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31是圖30的局部縱剖側視圖;圖32是圖30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33是表示插座的安裝狀態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中1—陳列柜;2—絕熱壁;5—陳列室;8—擱板;14—照明燈(擱板下用);14A—端子(受電用);16—照明燈(頂板用);22—插座;23—本體側插座部件;24—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5—筐體;26—蓋部件;28—本體側安裝面;29—連接部;30—電容器收容部;31—輔助卡合部;31A—壁;32—加強板;32A—前壁;32b—后壁;32C—抵接面;33—保持突起;33A—切口;35—供電接片;36—供電線;40、41—卡合爪;45—蓋側電容器收容部;46—固定部;47—螺紋孔;48—接地用端子固定部;50—安裝片;51—卡合孔;53—螺紋件;55—裝配部;56—收容部;64-支柱;65-托架;67—端部安裝片;69—接地用端子;80—擱板;81A、81B、81C—固定點;82—前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考
適用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作為本發明的陳列柜的實施例的低溫陳列柜1的立體圖,圖2表示低溫陳列柜1的概略縱剖側視圖。在各圖中,低溫陳列柜1是設置在超市或便利店等店鋪內的設備,在剖面呈大致“コ”字狀的絕熱壁2的兩側安裝側板3、3而構成本體4。在該絕熱壁2的內側留有間隔地安裝隔板6及底板7,在它們的內側構成向前面開口的陳列室5,并且在它們與絕熱壁2之間構成有一系列的管道9。
而且,該管道9連通在陳列室5的開口上緣開口的噴出口10和在開口下緣開口的吸入口11,并且在背面的管道9縱向設置冷卻裝置R所含有的冷卻器12,在底板7下方的管道9內設置送風機13。在陳列室5內遍及上下地架設多級擱板8……,該擱板8的詳情將在后面敘述。
另一方面,在絕熱壁2的下方形成有機械室17,在該機械室17內設置單元底座18,并且在該單元底座18上設置上述冷卻裝置R所含有的壓縮機19、冷凝器20及冷凝器用送風機21,并將它們配置在機械室17內。
通過以上的結構,若所述送風機13運轉,則與冷卻器12進行了熱交換的冷氣在導管9內上升,從所述噴出口10噴出到陳列室5內。然后,從所述吸入口11吸入的冷氣再次被送風機13加速,在陳列室5內冷氣進行循環,從而陳列室5內被冷卻到規定的溫度。
接著,參考圖3至圖8,對擱板8進行詳細敘述。圖3表示擱板8下面的立體圖,圖4表示擱板8下面的后方立體圖,圖5是圖4的圓A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圖4的圓B的局部放大圖,圖7是擱板8下面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8是表示將插座22安裝于擱板端部的狀態的從下方進行觀察的放大立體圖,圖9表示擱板8下面的局部立體圖。此外,圖7為了說明插座22的安裝狀態,而圖示出了在端部側及內方分別安裝了插座22及照明燈14的狀態。
擱板8通過在左右安裝的托架65、65而保持于在陳列室5內設置的支柱64。該擱板8包括由鋼板制材料構成的擱板80;位于該擱板80的兩側端且安裝在下面的擱板側板68、68;和遍及擱板80的左右而安裝在下面的加強板32、32。
擱板80的前端及后端向下方大致彎折成直角,從而形成了前壁及后壁。擱板側板68彎折形成為剖面大致L字狀,且以側面與擱板80的側端大致對齊的方式使上面抵接于擱板80的下面,并通過點焊固定。
另外,加強板32是位于擱板下前部和擱板下后部的兩個部位而設置的擱板80的加強部件。該加強部件32是彎折形成為上邊比下邊長的剖面近似梯形狀的板狀部件。加強部件32如下構成前壁32A呈與擱板80的下面形成鈍角的傾斜面,并且后壁32B呈與擱板80的下面形成大致垂直至少許鈍角的傾斜面。
而且,該加強部件32的前側上端及后側上端都形成為朝向外方沿著擱板80下面而彎折形成的抵接面32C,該抵接面32C通過點焊而固定。此外,該加強部件32的兩端與擱板側板68留有規定間隔而設置,在這些加強部件32和擱板側板68之間如圖7所示形成有托架65的收容空間。
在本實施例中,擱板側板68的上面,對應于加強部件32、32的安裝位置,而形成有用于避免與該加強部件32、32重合的情況的切口68A。因此,加強部件32、32以端部被在擱板側板68上面形成的切口68A圍繞的形式被固定。
此時,這些加強部件32及擱板側板68向擱板80的點焊,如圖7所示,至少在如下三個部位進行加強部件32的向擱板80抵接的抵接面32C端部的加強部件固定點81A;位于該加強部件固定點81A的內方即擱板側板68上面內方側端部的、擱板側板68的向擱板80抵接的抵接面的擱板側板固定點81B;及位于所述加強部件固定點81A的外方即擱板側板68上面外方側端部的、擱板側板68的與擱板80抵接的抵接面的擱板側板固定點81C。此時,擱板側板固定點81B位于由擱板側板68的切口68A形成的角落部,這些加強部件固定點81A和擱板側板固定點81B、81C形成三角形。
在此,在將商品等陳列在該擱板80上面而施加了負載時,有時擱板80本身變形,在加強部件32或擱板側板68剝離的方向上施加力。在該情況下,由于熔敷各抵接面的固定點81A、81B、81C形成三角形,所以即使在剝離方向上對一個部位施加力,由于在其他兩個部位進行了點焊,因此通過這些固定點的作用,對于在剝離方向上施加了力的部位,成為在抵接于擱板80側的方向上施加力。因此,即使是點焊,也能夠抑制加強部件32或擱板側板68從擱板80剝離的不良情況,能夠在擱板8上面穩定地陳列商品。
另外,在擱板8上設置的加強板32,由于如上所述構成為剖面大致梯形狀,所以即使在減薄擱板8本身的厚度尺寸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規定的強度,即使當在擱板8上面載置了商品的情況下,也能夠穩定地保持商品。
另一方面,在擱板8的下面形成有位于加強板32的前側并遍及左右地伸出到下方而形成的安裝片50。該安裝片50由鋼板性材料構成,以規定角度傾斜到前下方而形成。而且,如圖8所示,在該安裝片50上形成有切口50A,該切口50A在長度方向上形成有多個。由此,在擱板8下面,通過加強板32的前壁32A(后側反射板)、安裝片50(前側反射板)和位于它們之間的擱板8下面(頂板反射板)80A而構成有一系列的反射板。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在左右兩側端未形成該安裝片50,如圖9所示,在與該安裝片50相同的位置,將構成該擱板8的擱板的一部分以與所述安裝片50同樣的角度切出到下方,從而形成了端部安裝片67。
另外,由透明板材料構成的前板82突出到上方并安裝在擱板8的前壁,位于該前板82的前面在擱板8的前壁將前板82固定于擱板8,并且安裝有可以在前面保持價標(price card)的價格欄(price rail)8A。該價格欄8A的下端構成為圍繞前板82的下面及擱板80前壁下面而向伸出到后方,并裝卸自如地安裝于擱板80。在本實施例中,該價格欄8A構成為伸出到擱板8的下端的少許下方,由此,在從前方觀察擱板8時,具有擱板8本身看上去很薄的效果。因此,陳列柜1整體的美感提高。
另外,在該擱板8的下面,裝卸自如地安裝有經由將在后面詳述的插座22而架設在下側的照明燈14,該照明燈14用于對擱板8上的商品或陳列室5前方進行照明。
另外,在絕熱壁2的前面開口的上緣,位于噴出口10的前側而設置頂蓋15,在該頂蓋15的下部,經由插座22而裝卸自如地安裝有用于從上部對陳列室8內或陳列室8周邊進行照明的照明燈16。此外,該照明燈14、16在端部具備受電用的端子,可通過來自供電部的供電而點亮,例如,是熒光燈、LED等,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端子間距離為5mm左右的細管類型的所謂T5管。
接著,參考圖10至圖24對插座22的構造進行說明。圖10表示在陳列室5的一側安裝的插座22的側視圖,圖11表示圖10的插座22的局部透視剖面圖,圖12表示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立體圖,圖13表示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側視圖,圖14表示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筐體25的側視圖,圖15表示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蓋部件26的側視圖,圖16表示從下側觀察圖13的俯視圖,圖17表示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主視圖,圖18表示在圖16中安裝了供電線36的狀態的圖,圖19表示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立體圖,圖20表示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側視圖,圖21表示從右側觀察圖20的圖,圖22表示從里側觀察圖20的圖,圖23表示從下方觀察圖20的圖,圖24表示罩部57的放大剖面圖。
本實施例的插座22,將在端部具有受電用端子14A的照明燈14裝卸自如地固定在陳列柜1的本體側、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在擱板8下面。插座22包括本體側插座部件23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
本體側插座部件23包括成為照明燈14側的面開放的筐體25、和將該筐體25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26。筐體25由硬質合成樹脂一體地成形有抵接安裝于擱板8下面的本體側安裝面28;從該本體側安裝面28突出到下方而形成的連接部29;及在該本體側安裝面28的后端形成的電容器收容部30。連接部29和電容器收容部30連通而形成,并且都朝向陳列室5內方,即成為照明燈14側的面開口。
而且,只在安裝于照明燈14的兩端的插座22內的一方的插座22的電容器收容部30內收容電容器34。
在形成于筐體25上的連接部29形成有上下劃分內部的隔板29A,在隔著該隔板29A而垂下的狀態下收容兩個供電接片(供電部)35、35。在這些供電接片35的上端分別連接有供電線36。圖26表示各供電接片35的供電線36的連接關系。即,就在該筐體25中收容有電容器34的插座22而言,一方的供電線36與該電容器34連接。另一方的供電線36在安裝了蓋部件26的狀態下被引出到外部,并與在陳列柜1的機械室17內設置的電源37連接。另外,就未在筐體25中收容電容器34的插座22而言,任一個供電線36都在安裝了蓋部件26的狀態下被引出到外部,之后,一方與收容了所述電容器34的插座22內的電容器34連接,另一方的供電線36與上述同樣地與電源37連接。
由此,與現有的插座不同,能夠將在陳列室內或陳列柜中的任一個部位安裝的電容器34收容在插座22內,不需要將經由供電線36而與照明燈14配線連接的電容器34另行安裝在陳列柜1內。因此,能夠實現供電線36的配線處理的簡潔化,并且能夠削減零件數量,可以提高組裝作業性。
供電接片35由彈性材料構成,如圖11及圖14所示,向連接部29的中央彎曲,在兩供電接片35、35接近之后,在連接部29的側方即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前側收容的供電接片35向前方(在圖11中為左側)折回,在后側收容的供電接片35向后方(在圖11中為右側)折回,進而,以向連接部29的內壁接近的方式形成為突出到內壁側的形狀。
而且,在該連接部29的下面,在隔著隔板29A的狀態下,形成有用于從下端插入照明燈14的受電用的端子14A的插入部39。因此,從在連接部29的下端形成的插入部39插入的端子14A,能夠進入安裝供電接片35的連接部29內。
另外,如圖17所示,在該連接部29的前后面從下端直到規定高度,具體地說直到在連接部29內收容的供電接片35的折回的端面與該連接部29的內壁接近的高度,形成有切口29B、29B。
進而,在該連接部29的前后(在圖14中為圖示的左右),與筐體25一體地形成有在垂下之后下端向內側突出的卡合爪(卡合部)40、40。該卡合爪40、40由于能夠卡脫地插入在后述的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上形成的卡合爪41、41,所以在該卡合爪40和連接部29之間形成有規定的空間。
另一方面,在筐體25的本體側安裝面28的前端,形成有卡脫自如地卡止于擱板8下面的安裝片50或端部安裝片67的輔助卡合部31。該輔助卡合部31以與如上所述的安裝片50或67大致相同的角度傾斜,并且朝向該安裝片50或67開口而形成。因此,在該輔助卡合部31與安裝片50或67卡合的狀態下,該輔助卡合部31的上端下面被各安裝片50或67的下端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動。由此,構成輔助卡合部31被安裝片50或67卡止的結構。
此外,該輔助卡合部31并不限定于上述結構,只要是可以在成為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而能夠與在擱板8的下面形成的各安裝片50或67等卡合部卡合的結構即可,該輔助卡合部31只要是被在本體側即擱板8下面形成的卡合部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動的結構即可。
另外,該輔助卡合部31在與照明燈側成為相反側的面形成有壁31A。該壁31A形成為與該輔助卡合部31的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
另外,筐體25的電容器收容部30相對本體側安裝面28朝向下后方傾斜而形成。而且,由于該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可以沿看在擱板8下面形成的剖面大致梯形狀的加強板32的前壁32A進行安裝,因此以規定角度傾斜而形成。在加強板32上,如圖27、圖28所示,在該插座22的安裝位置形成有卡合孔51及螺紋孔52。另一方面,在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形成有朝向加強板32的前壁32A突出而形成的保持突起33(卡合部)。此外,該保持突起33隔著連接部29而位于輔助卡合部31的相反側。
此外,該保持突起33的大致與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對齊的切口33A(只在圖27及圖28中圖示)從外方朝向內方以規定尺寸形成,在插入了形成于加強板32上的卡合孔51之后,使該插座22在切入方向即從照明燈14離開的方向上移動,由此與加強板32的卡合孔51卡合(圖28)。利用該移動,使在后述的蓋部件26上形成的螺紋孔47和在該加強板32上形成的螺紋孔52重合,由此用螺紋件53將它們螺合,從而能夠將插座22可靠地固定于加強板32。
另外,電容器收容部30的前面形成為傾斜面30A,該傾斜面30A與位于所述連接部29的后側的卡合爪40的外方(在本實施例中為后側)連續而形成為一體,并且相對該卡合爪40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卡合爪41的卡合,呈銳角而傾斜并離開。由此,在該傾斜面30A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卡合爪41之間,形成能夠插入手指的手指插入空間。
另一方面,如圖15所示,蓋部件26的外形形成為與筐體25的連接部29及電容器收容部30的開口大致相同。在筐體25的連接部29的與蓋部分相當的位置,對應于在所述筐體25形成的插入部39及隔板29A而形成有端子插入用的切口42。進而,在連接部29的上部形成有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上緣抵接的凸緣44。
而且,蓋部件26在與筐體25的本體側安裝面28的后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供電線引出口26A。另外,在電容器收容部30的與蓋部件相當的位置,如圖12所示,形成有朝向電容器收容部30內開口的蓋側電容器收容部45,并且在該蓋側電容器收容部45的后端,形成有與筐體25的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大致對齊的固定部46。在該固定部46上如上所述形成有用于與在擱板8下面安裝的加強板32抵接,與在該加強板32上形成的螺紋孔52螺合的螺紋孔47及接地用端子固定部48(如圖16及圖17所示)。
因此,如上所述,和供電線36一起從電源37被引出到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接地用端子69,如圖18及圖25所示,穩定地固定于接地用端子固定部48。由此,能夠將接地用端子69安全且容易地固定于本體側插座部件23,能夠使接地用端子69的配線處理簡潔化。
接著,參考圖19至圖24對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進行說明。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與上述本體側插座部件23同樣地由硬質合成樹脂形成,包括在照明燈14的端部安裝的裝配部55和在該裝配部55的外側形成的收容部56。
裝配部55包括圍繞照明燈14的端部的有底圓筒狀的罩部57;和在該罩部57的內壁向內方突出而形成的多個照明燈保持部58。該照明燈保持部58可以大致恰好地保持在插入該罩部57內的照明燈14外周。另外,照明燈保持部58朝向陳列室5側,即照明燈14的插入側端部朝向外方擴開而形成,容易插入照明燈14的端部。
另外,在該罩部57的外周面,如圖21及圖24所示,形成有由與照明燈14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地形成的多個突條構成的保溫筒保持部59(此外,在圖23中未圖示)。保溫筒43是遍及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而圍繞周圍的硬質合成樹脂制的透明的圓筒部件,具有照明燈14和陳列室5內的絕熱的功能,防止照明燈14的熱對陳列室5內的商品帶來不良影響,并且利用該陳列室5內的冷氣,冷卻照明燈14本身,防止照度下降。因此,裝配部55的罩部57的外形尺寸形成為小于保溫筒43的內徑尺寸,利用保溫筒保持部59的突條來補償該罩部57的外形尺寸和保溫筒43的內徑尺寸的差,由此能夠大致恰好地保持保溫筒43。
而且,在構成罩部57的圓筒底面即罩部57的外端面,形成有能夠插通在照明燈14端部設置的受電用的端子14A、14A的端子插通孔60、60。該端子插通孔60只在中央部分沿一方向擠縫而形成,由此形成為比另一方向短的長孔形狀。因此,在插通了端子14A的狀態下,端子插通孔60的內緣壓接于端子14A。由此,端子14A一旦插通在端子插通孔60,則不容易脫落。
另一方面,在裝配部55的外側形成的收容部56,其上面開口,并在內部形成有用于插脫自如地收容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連接部29的收容空間,經由所述罩部57的端子插通孔58而插通的照明燈14的端子14A進入到該收容空間即收容部56內。
另外,在該收容部56內的下角落,與收容部56一體地形成有分別朝向內部上方突出而形成的按壓部61、61。進而,在該收容部56的下面形成有多個、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排水孔62、62。
在收容部56的前后(在圖22中圖示的左右),與收容部56一體地形成卡合爪41、41,該卡合爪41、41從收容部56的下面以規定尺寸伸出到外方即分別前后方向之后,形成呈大致直角立起的狀態。該卡合爪41、41分別由能夠以下端為中心而按壓到內方的彈性材料構成,并且上端朝向外方,即在前側形成的卡合爪41朝向前方突出形成,在后側形成的卡合爪41朝向后方突出形成。該卡合爪41、41分別如上所述,能夠與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上形成的卡合爪40、40卡脫。
接著,參考圖25至圖33,對本實施例的插座22的安裝方法及基于該插座22的照明燈14的安裝方法進行說明。圖25是說明將供電線36及照明燈14安裝于插座22的狀態的概略圖,圖26是電氣配線圖,圖27是從下方觀察將插座22安裝于擱板8下面的狀態的一部分切口立體圖,圖28是圖27的局部放大圖,圖29是表示將插座22安裝于擱板8下面的狀態的從下方觀察的放大立體圖,圖30是將插座22安裝于擱板8下面的狀態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31是圖30的局部縱剖側視圖,圖32是圖30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33是表示插座22的安裝狀態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首先,將構成插座22的本體側插座部件23固定在擱板8下面。如圖8、圖30及圖32所示,在將本體側插座部件23安裝于擱板8下面的端部的情況下,使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輔助卡合部31卡止于端部安裝片67。此時,以在輔助卡合部31形成的壁31A圍繞端部安裝片67的照明燈14側的相反側的端面的方式使輔助卡合部31卡止。然后,在設置于擱板8下面的加強板32和構成擱板側面的擱板側板68之間沿著該擱板側板68插入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形成的保持突起33,使輔助卡合部31卡止于端部安裝片67。然后,使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固定部46形成的螺紋孔47與在加強板32的前壁32A上預先穿設的螺紋孔重合,并利用螺紋件53螺合。
由此,本體側插座部件23由筐體25和蓋部件26這兩個部件構成,筐體25的保持突起33插入加強板32的前壁32A和擱板側板68之間,并且通過被螺紋件53直接固定于擱板8下面的蓋部件26和擱板側板68來夾持該筐體25。由此,在將筐體25抵接于擱板側板68的狀態下,在禁止該筐體25移動到內側的位置,蓋部件26被作為固定件的螺紋件53固定于本體側即加強板32的前壁32A,所以即使在對形成于筐體25上的卡合爪40、40施加拉伸到下方的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蓋部件26和筐體25分離,從而在插座22上安裝的照明燈14落下的不良情況。
尤其,所述保持突起33向加強板32的固定及利用螺紋件83進行的蓋部件26向加強板32的固定,不是在相對照明燈14的卸下方向脫離的方向上進行的,所以插座22不易因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而脫離,能夠將插座22更穩定地安裝于本體即擱板8下面。
另外,在筐體25,隔著連接部29位于保持突起33的相反側而形成有輔助卡合部31,該輔助卡合部31由于在成為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并與在擱板8下面設置的端部安裝片67卡合,所以能夠隔著連接部29利用保持突起33和輔助卡合部31使構成插座22的筐體25與擱板8下面卡合,能夠提高構成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筐體25的安裝強度。
因此,在進行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時,通過在使照明燈14從擱板8下面離開的方向、即在本實施例中、下方向上施加力,即使在對插座22本身也施加了使其從擱板8下面離開的方向的力的情況下,通過如上所述使在筐體25上形成的保持突起33和輔助卡合部31與擱板8下面卡合,也能夠避免插座22本身從擱板8下面脫落的不良情況。
另外,該輔助卡合部31向端部安裝片67的卡合,由于輔助卡合部31的上端下面被端部安裝片67的下端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動,所以不是在相對照明燈14的卸下方向脫離方向上進行的,所以不產生該輔助卡合部31的卡合因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而脫落的不良情況。因此,插座22通過上述保持突起33的卡合及與擱板8下面的穩定卡止而不易脫落,能夠將插座22更穩定地安裝于本體即擱板8下面。因此,能夠穩定地進行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
進而,由于本實施例的輔助卡合部31在與照明燈14成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壁31A,所以在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外側即如本實施例那樣在插座22的外側抵接于擱板側板68,由此,能夠抑制插座22本身傾倒,或由于安裝位置偏差而使得本體側插座部件23本身的安裝變得不穩定的不良情況。
由此,通過在輔助卡合部31形成的壁31A與位于該插座22的外側的壁面、此時即擱板側板68的內壁抵接,能夠承受朝向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施加力,能夠進一步提高插座22的安裝強度。
另外,在額定的照明燈14的長度尺寸比陳列柜1的寬度尺寸短的情況下,匹配于該照明燈14的長度尺寸而安裝于陳列柜1。因此,用于安裝照明燈14的插座22不位于擱板8的端部而位于該端部的內側來安裝插座22。
此時,如圖27、圖29、圖33所示,使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輔助卡合部31卡止于安裝片50。此時,通過在輔助卡各部31形成的壁31A插入在該安裝片50形成的切口50A內,在壁31A不成為障礙的狀態下該輔助卡合部31卡止于安裝片50。然后,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電容器收容部30的后面形成的保持突起33插入在加強板32預先穿設的卡合孔51。之后,在將保持突起33插入卡合孔51的狀態下,使本體側插座部件23朝向外方,即使其在從照明燈14離開的方向上移動,使在該保持突起33上形成的切口33A與卡合孔51的端面卡合。在該狀態下,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固定部46上形成的螺紋孔47,與在加強板32預先穿設的螺紋孔52重合,利用螺紋件53螺合。
此外,在該情況下,之前在切口50A插入壁31A并與安裝片50卡合的輔助卡合部31由于寬度尺寸比該切口50A大,所以即使當在從照明燈14離開的方向上移動的情況下,輔助卡合部31也處于與安裝片50卡止的狀態。另外,通過該移動,在輔助卡合部31形成的壁31A與位于通過切口50A形成的外方側、即照明燈14的相反側的安裝片50的端面抵接(圖9及圖29)。
由此,在筐體25的輔助卡合部31卡止于安裝片50,該壁31A抵接于安裝片50的端面,并且保持突起33被壓緊于卡合孔51的端面的狀態下,將筐體25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26被直接螺紋擰止于加強板32。
因此,在該情況下,本體側插座部件23也由筐體25和蓋部件26這兩個部件構成,由于筐體25的保持突起33與加強板32的卡合孔51卡合,并且在禁止該筐體25移動到內方的位置蓋部件26被作為固定件的螺紋件53固定于本體側即加強板32的前壁32A,所以即使在對形成于筐體25上的卡合爪40、40施加了拉伸到下方的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蓋部件26和筐體25分離,從而在插座22上安裝的照明燈14落下的不良情況。
與上述同樣地,所述保持突起33向加強板32的固定及利用螺紋件53進行的蓋部件26向加強板32的固定,不是在相對照明燈14的卸下方向脫離的方向上進行的,所以插座22不易因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而脫離,能夠將插座22更穩定地安裝于本體即擱板8下面。
另外,在筐體25上隔著連接部29位于保持突起33的相反側而形成有輔助卡合部31,該輔助卡合部31由于在成為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并與在擱板8下面設置的安裝片50卡合,所以能夠隔著連接部29利用保持突起33和輔助卡合部31使構成插座22的筐體25與擱板8下面卡合,能夠提高構成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筐體25的安裝強度。
因此,在進行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時,通過在使照明燈14從擱板8下面離開的方向即在本實施例中下方向上施加力,即使在對插座22本身也施加了使其從擱板8下面離開的方向的力的情況下,通過如上所述將在筐體25上形成的保持突起33和輔助卡合部31與擱板8下面卡合,也能夠避免插座22本身從擱板8下面脫落的不良情況。
另外,該輔助卡合部31向端部安裝片67的卡合,由于輔助卡合部31的上端下面被端部安裝片67的下端限制垂直方向的移動,所以不是在相對照明燈14的卸下方向脫離的方向上進行的,所以不產生該輔助卡合部31的卡合因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而脫離的不良情況。因此,插座22通過上述保持突起33的卡合及與擱板8下面的穩定卡止而不易脫落,能夠將插座22更穩定地安裝于本體即擱板8下面。因此,能夠穩定地進行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
另外,在該情況下,由于本實施例的輔助卡合部31在與照明燈14成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壁31A,所以抵接于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外側即由切口50A形成的安裝片50的端面,由此,能夠抑制插座22本身傾倒,或由于安裝位置偏差而使得本體側插座部件23本身的安裝變得不穩定的不良情況。
由此,通過在輔助卡合部31形成的壁31A與位于該插座22的外側的壁面此時即位于安裝片50的切口部分的外方側的端面抵接,能夠承受朝向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的施加力,能夠進一步提高插座22的安裝強度。
接著,對在構成插座22的本體側插座部件23上安裝照明燈14及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在照明燈14的兩端安裝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此時,照明燈14的受電用的端子14A插通于在罩部57上形成的端子插通孔60、60,并且成為該端子14A朝向在罩部57的外方形成的收容部56內的狀態。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在罩部57的內壁形成有照明燈保持部58,所以照明燈14大致恰好地保持在該罩部57內。進而,在照明燈14設置的端子14A,由于插通于端子插通孔60,所以也被具有對中央部進行了擠縫的形狀的端子插通孔60大致恰好地保持。
由此,當在照明燈14的端部裝配了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狀態下,由于照明燈14被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保持,所以在安裝作業中能夠容易地抑制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從照明燈14脫落的不良情況。
此外,在安裝了一方的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狀態下,也可以在該照明燈14安裝保溫筒43。此時,保溫筒43的端部被在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罩部57的外周面形成的保溫筒保持部59大致恰好地保持,所以能夠抑制在照明燈14的更換作業時保溫筒43脫落的不良情況,能夠將保溫筒43與照明燈14一起容易地安裝于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
在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裝配于照明燈14的兩端的狀態下,將各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23。即,將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連接部29插入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收容部56的內部。此時,由于照明燈14的受電用的端子14A朝向收容部56內而安裝,所以該端子14A從在連接部29的下端形成的插入部39進入內方,與在該連接部29內部收容的供電接片35接觸。
在此,供電接片35,由于如上所述通過彈性部件而朝向連接部29的中央彎曲,在兩供電接片35接近之后,形成朝向連接部29的側方折回的形狀,所以通過該供電接片35的彈性力,朝向從插入部39插入的端子14A施加力。由此,該端子14A和供電接片35電連接。
尤其,由于在本實施例的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收容部56內,在下角落部形成有按壓部61、61,所以該按壓部61、61從在連接部29的前后面形成的切口29B進入連接部29的內部。由此,按壓部61在與連接部29內的供電接片35、35接觸之后,對該供電接片35向內方即端子14A側施加力。
由此,供電接片35、35在圖6中從虛線的狀態變形成實線的狀態,可以使供電接片35與端子14A可靠地接觸。因此,與現有的結構相比,能夠更穩定且可靠地進行供電接片35和照明燈14的端子14A的電連接,能夠提高可靠性。
因此,通過插座22安裝于擱板8上的照明燈14的端子14A,即使因照明燈14的自重而在從收容于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連接部29內的供電接片35離開的方向上施加力,在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收容部56形成的按壓部61也能夠將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安裝的供電接片35可靠地壓緊于照明燈14的端子14A,能夠將由接觸不良引起的點亮不足、或因溫度異常上升而引起的端子14A或插座22的燒損避免于未然,從而插座22本身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將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連接部29插入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收容部56內,進而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上壓到上方,由此,在收容部56的外側形成的卡合爪41、41與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連接部29的外方形成的卡合爪40、40卡合。
由此,能夠將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穩定地安裝于本體側插座部件23。因此,與如現有技術那樣用夾子保持照明燈的結構相比,能夠將照明燈14容易地安裝于擱板8下面,可以實現安裝作業的簡潔化。另外,通過使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穩定地卡止于本體側插座部件23,能夠使照明燈14的端子14A與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中收容的供電接片35穩定地接觸,從而能夠穩定且安全地進行照明。
此外,在該情況下,通過將照明燈14安裝于各插座22,在照明燈14的長度方向上對各插座22施加力。由于該方向是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形成的保持突起33和在加強板32形成的卡合孔51的卡合方向,所以成為維持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筐體25被蓋部件26閉塞的方向。因此,能夠良好地維持筐體25的卡合、蓋部件26的固定及筐體25和蓋部件26的結合。由此,能夠將插座22更穩定地安裝于擱板8下面。
在上述情況下,插座22固定于在擱板8下面構成的加強板32的前壁32A、安裝片50和位于它們之間的擱板8下面。加強板32的前壁32A構成照明燈14的后側反射板,安裝片50構成照明燈14的前側反射板,位于它們之間的擱板8下面構成照明燈14的頂板反射板80A。因此,插座22安裝于這一系列的反射板上。因此,能夠通過照明燈14的具有作為反射板的功能的各部件穩定地安裝插座22,所以與現有的插座安裝構造相比,更加有利。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照明燈14,如上所述,由于是端子間距離為5mm左右的細管類型的所謂T5管,所以與現有的照明燈相比,從正面觀察照明燈14本身,能夠看上去形成得較薄。因此,能夠使照明燈14和在該照明燈14的后方形成的反射板,在本實施例中即具有反射功能的加強板32的距離比現有技術大。由此,加強板32的前壁32A所反射的照明燈14的光能夠在不被照明燈14本身阻礙的情況下有效地照射到陳列室5前部或前方,能夠提高照明效果。
同樣地,通過使照明燈14本身形成得比現有技術細,能夠使得位于照明燈14的前側的安裝片50、或位于安裝片50和加強板32之間的擱板8下面也作為反射板而有效地發揮功能。由此,能夠使被這些安裝片50或擱板8下面反射的照明燈14的光有效地照射到陳列室5內、尤其照射到在該擱板8的下方設置的擱板8上的商品等或在該擱板8的里面陳列的商品等,能夠提高陳列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擱板8下面,不僅在前部、也在后部設置了加強板32。因此,也能夠在擱板8下面位于前后地安裝照明燈14,由此,能夠進一步有效地進行陳列室5內、尤其在該擱板8的下方設置的擱板8上的照明。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如上所述將該細管類型的照明燈14通過插座22而裝卸自如地安裝在擱板8下面,所以照明燈14的下端,如圖31所示,能夠與擱板8下端大致對齊。因此,在從正面觀察擱板8的情況下,能夠形成照明燈14不突出到下方的結構,能夠更薄地構成擱板8本身。由此,通過較薄地構成各擱板8,作為陳列柜整體的美感提高。
此外,在使本體側插座部件23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卡合脫離時,將食指或中指插入手指插入空間,并使大拇指與前側的卡合爪41緊貼,所述手指插入空間形成于在本體側插座部件23的電容器收容部30的前面形成的傾斜面30A、和在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形成的后側的卡合爪41之間。然后,通過利用手指將卡合爪41按壓到內方,卡合爪41朝向內方變形,從而與卡合爪40的卡合脫離。
此時,插入到手指插入空間的食指或中指,通過例如第一關節與傾斜面30A抵接,而應用以該抵接點為軸的杠桿原理,由此可以用更小的力將卡合爪41按壓到內側,使該卡合脫離。由此,能夠消除本體側插座部件23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24的卡合作業的煩雜,能夠使照明燈14的安裝作業簡潔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陳列柜,其通過設置在兩端部分別具有端子的照明燈而構成,其特征在于,具備用于將所述照明燈與本體的電源連接的一對插座,各插座包括至少成為所述照明燈側的面開口的筐體、和在容許所述端子進入的狀態下將所述筐體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所述筐體具有在內部收納了連接所述端子的供電部的連接部、和在從所述照明燈離開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所述本體卡合的卡合部,所述蓋部件在閉塞了所述卡合部與所述本體卡合的筐體的所述開口的狀態下,由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本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陳列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筐體在隔著所述連接部而與所述卡合部成為相反側的位置,具有與所述本體卡合的輔助卡合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陳列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卡合部在成為所述照明燈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所述本體卡合,并且在與所述照明燈成為相反側的面,具有與所述移動方向正交的朝向的壁。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陳列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本體側插座部件和照明燈側插座部件,所述本體側插座部件包括所述筐體及蓋部件,所述照明燈側插座部件裝配于所述照明燈,并裝卸自如地安裝于所述本體側插座部件,所述筐體的連接部在與所述開口正交的面具有能夠通過所述端子的插入部,通過從該插入部的方向將所述照明燈側插座部件安裝于所述本體側插座部件,所述端子通過所述插入部,且與所述供電部連接。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陳列柜,其可以實現穩定的插座的安裝及照明燈的更換作業。本發明的陳列柜(1)通過設置在兩端部分別具有端子(14A)的照明燈(14)而構成,其中,具備用于將照明燈(14)與本體的電源(37)連接的一對插座(22),各插座(22)包括至少成為照明燈側的面開口的筐體(25)、和在容許端子(14A)進入的狀態下將筐體(25)的開口閉塞的蓋部件(26),筐體(25)具有在內部收納了連接端子(14A)的供電部(35)的連接部(29)、和在從照明燈(14)離開的方向上移動且與擱板(8)下面卡合的保持突起(33),蓋部件(26)在閉塞了保持突起(33)與擱板(8)下面卡合的筐體(25)的開口的狀態下,由螺紋件(53)固定于擱板(8)下面。
文檔編號A47F3/00GK101023834SQ20061014644
公開日2007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2月22日
發明者田中努 申請人:三洋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