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及其可調整座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安全帶的座椅,尤其涉及一種可調整座帶及具有可調整座帶的座椅。
背景技術:
高腳座椅可提供安全且舒適的乘坐區域,可于一段時間內,喂食、伴玩或簡單束縛嬰幼兒。因為高的乘坐區域的特性,高腳座椅通常要求包括安全束縛系統,可于一定的幼兒高度、重量范圍內調整。另外,所述束縛系統通常包括可移除的幼兒護墊,以提供舒適的乘坐,并且可透過纏繞肩帶并插入、拔出于成形于背靠部的狹槽中來調整,但此調整操作繁瑣且耗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調整座帶及具有此可調整座帶的座椅。所述可調整座帶利用垂直的調整機構以簡單且快速的調整肩帶。本發明的可調整座帶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可調整座帶安裝于一座椅,并包括一連接件,一調整件及一肩帶。所述連接件固定設置于所述座椅的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且能被操作以相對于所述連接件移動。所述肩帶的一端部連接至所述調整件。因此,所述連接件及所述調整件即作用為一調整機構。使用者可簡單且快速的操作所述調整件,搭配所述連接件以實施肩帶的調整操作,進而解決現有技術中于調整束縛系統時,繁瑣且耗時的問題。本發明的座椅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座椅包括一背靠部、一連接件、一調整件及一肩帶。所述連接件單定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且能被操作以相對于所述連接件移動。所述肩帶的一端部連接至所述調整件。同樣的,所述連接件及所述調整件即作用為一調整機構,使用者可操作所述調整機構以簡單且快速的調整所述肩帶。關于本發明的優點與精神可以透過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的座椅的示意圖;圖2是圖1中可調整座帶局部的放大圖;圖3是圖1中座椅的背靠部的背側的示意圖;圖4是圖1中可調整座帶的調整件的剖面圖;圖5是圖1中可調整座帶的肩帶大致平行于連接帶拉動的示意圖;圖6是圖1中可調整座帶的肩帶非平行于連接帶拉動的示意圖7是圖1中座椅配置有幼兒護墊的示意圖;圖8是根據另一實施例幼兒護墊配置于座椅的不意圖;圖9是根據另一實施例幼兒護墊配置于座椅的不意圖;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二 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的座椅的部分的示意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的座椅的部分的示意圖;圖12是圖11中座椅的背靠部的背側的示意圖;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具有斜躺手把的座椅的部分的示意圖;圖14是圖13中座椅的背靠部的背側的示意圖;圖15是圖13中具有不同的彈性件的座椅的背靠部的背側的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6座椅2、4、5可調整座帶3幼兒護墊12,62 背靠部 22、42、52連接件24、44、54 調整件 26肩帶32、34 鈕孔 64單一結構手把66 彈性件 67環狀結構68 斜躺桿 122、422狹槽222 連接帶 224固持部242 日字形帶扣 242a、242b、242c橫桿244 拉帶 262固持部442 可撓件 444溝槽522 導引滑槽 524避讓槽526 第一斜坡式突出物 528—次性卡扣542 滑動件 542a夾持部542b 狹槽 544第二斜坡式突出物622 導引滑槽 624入口空間626 一次性卡扣 642手把本體644夾持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照圖1至圖3。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2的座椅I的示意圖。圖2是可調整座帶2局部的放大圖。圖3是座椅I的背靠部12的背側的示意圖。可調整座帶2安裝于座椅I且包括兩個連接件22,兩個調整件24、兩個肩帶26及其它零件。每一個肩帶26對應一個連接件22及一個調整件24。連接件固定設置于背靠部12上。調整件24設置于對應的連接件22上且能被操作以相對于對應的連接件22移動。肩帶26的一端部連接至對應的調整件,以能隨對應的連接件22 —起移動。因此,使用者能簡單且快速的操作調整件24,搭配對應的連接件,以實施對應的肩帶26的調整操作。于本實施例中,連接件22包括一連接帶222及位于連接帶222兩端部的兩個固持部224。固持部224可利用蝴蝶縫方法制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背靠部12對應固持部224包括多個狹槽122。連接帶222的兩端部即由將固持部224插入對應的狹槽122中,以固定于背靠部12上。連接帶222穿過對應的調整件24。請參照圖4。圖4是調整件24的剖面圖。調整件24包括一日字形帶扣242及一拉帶244。連接帶222編入日字形帶扣242的三個橫桿242a、242b、242c。肩帶26的端部系于日字形帶扣242中下方的橫桿242a。拉帶244系于日字形帶扣242中上方的橫桿242c。因此,肩帶26能隨著日字形帶扣242 —起移動,而無需自背靠部12上卸下可調整座帶2。請參照圖5及圖6以了解日字形帶扣242的作動機構。圖5是肩帶26大致平行于連接帶222拉動的示意圖。圖6是肩帶26非平行于連接帶222拉動的示意圖。拉動方向以箭頭表示于圖中。當大致平行于連接帶222且遠離日字形帶扣242的力量施加于日字形帶扣242時,日字形帶扣242能于連接帶222上滑動,以調整肩帶26。于實作上,此平行力可由向下拉動肩帶26(如圖5所示)或向上拉動拉帶產生。其中,拉帶244有助于日字形帶扣242的向上調整。另一方面,當非平行于連接帶222且遠離日字形帶扣242的力量施加于日字形帶扣242時,日字形帶扣242會鎖住連接帶222,以維持住肩帶26相對于連接件22的位置。于實作上,此非平行力可由向上拉動肩帶26產生,如圖6所示。于實際應用中,肩帶26纏繞至坐于座椅I上的幼兒的前方,使得肩帶26非平行于連接帶222連接至日字形帶扣242。若幼兒欲掙脫座椅I,肩帶26會被幼兒拖曳而以非平行于連接帶222的力量,拉動日字形帶扣242。因為此非平行力會使得日字形帶扣242鎖住連接帶222,所以幼兒可穩固且安全的坐于座椅I上。另外,可利用可調整座帶2穿過鈕孔以將一幼兒護墊3固定于日字形帶扣242后方,亦即相對于肩帶26系于日字形帶扣242與連接帶222之間,如圖7所示。因為幼兒護墊3相對于肩帶26設置,所以幼兒護墊3不會干涉肩帶26的調整。此外,當肩帶26調整時,此配置允許幼兒護墊3隨著肩帶26 —起移動,故使用者于肩帶26調整時,無需另行調整幼兒護墊3的設置位置。于實作上,對應單一日字形帶扣242,幼兒護墊3上可形單一鈕孔32,可容許連接帶222穿過,使得幼兒護墊3可夾持于連接帶222與日字形帶扣242之間,如圖8所示;其中左邊的日字形帶扣242離幼兒護墊3 —段距離繪示,以清楚展示連接帶222穿過鈕孔32的配置。此時,幼兒護墊3與日字形帶扣242之間可產生一定程度的結構拘束力,使用者可直接向上或向下拉動幼兒護墊3以使日字形帶扣242相對于連接帶222移動,所以于此實施例中,拉帶244得以省略,于圖8中以虛線表示。另外,于實作上,對應單一日字形帶扣242,幼兒護墊3上可形兩個鈕孔34,可容許連接帶222分別穿過,可使得幼兒護墊3可更穩定的夾持于連接帶222與日字形帶扣242之間,如圖9所示;其中左邊的日字形帶扣242離幼兒護墊3 —段距離繪示,以清楚展示連接帶222穿過鈕孔34的配置。同樣的,使用者可直接拉動幼兒護墊3以調整日字形帶扣242相對于連接帶222的位置,此時,拉帶244亦得以省略,于圖9中以虛線表示。請參照圖10。圖10是根據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4的座椅I的部分的示意圖。可調整座帶4與可調整座帶2邏輯結構上相似。以下將著重于不同的地方說明。關于可調整座帶4的其它說明,請參考前述可調整座帶2的相關說明。可調整座帶4與可調整座帶2不同的地方在于可調整座帶4使用不同的調整機構。可調整座帶4包括兩個連接件42 (以虛線框表示)及兩個對應的調整件44。連接件42包括多個狹槽422,直接形成于背靠部12。調整件44包括一可撓件442及一溝槽444。于本實施例中,可撓件442由一 V形夾實作,此V形夾實作包括一楔形部及一擋止部,溝槽444形成于楔形部及擋止部之間。肩帶26的端部固定于可撓件,更精確的說,固定于擋止部。可撓件242可彈性壓縮以選擇的插入其中一個狹槽422并回彈使得溝槽444。因為可撓件442的彈性,可撓件442于楔形部完全穿過狹槽422后回彈,使得溝槽444與狹槽422銜接以鎖至狹槽422。此時,狹槽422的邊緣嵌入溝槽444,楔形部及擋止部位于背靠部12的兩側,使得調整件44穩定的設置于背靠部12上。若欲移動肩帶26,須手動壓縮可撓件442,例如壓縮須擋止部,并自狹槽422移開可撓件442。因此,使用者能輕松的以單手操作可撓件442,提供方便的操作。另外,同樣的,亦可利用鈕孔將一幼兒護墊編繞及固定于調整件44上。請參照圖11及圖12。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具有可調整座帶5的座椅I的部分的示意圖。圖12是座椅I的背靠部12的背側的示意圖。可調整座帶5與可調整座帶2邏輯結構上相似。可調整座帶5。可調整座帶5與可調整座帶2不同的地方在于可調整座帶4使用不同的滑動調整機構。以下將著重于不同的地方說明。關于可調整座帶5的其它說明,請參考前述可調整座帶2的相關說明。可調整座帶5包括一連接件52及對應的調整件54.連接件52包括一導引滑槽522及兩個避讓槽524。于本實施例中,導引滑槽522及避讓槽524直接形成于背靠部12且平行延伸。調整件54包括一滑動件542。滑動件542于中間部分包括一夾持部542a,穿過導引滑槽522,使得滑動件542能于導引滑槽522垂直的滑動。滑動件542也包括兩個狹槽542b,形成于滑動件542的兩側部分且分別對應避讓槽524。肩帶26 (以虛線繪示于圖中)分別連接至滑動件542的兩側部分。肩帶26于端部包括一固持部262,以裝設于滑動件542。固持部262可利用蝴蝶縫方法制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固持部262穿過對應的避讓槽524以固定于對應的狹槽542b。因此,肩帶26能與滑動件542 —起移動,無需自背靠部12拆離可調整座帶5。于本實施例中,連接件52還包括多個第一斜坡式突出物526,形成于背靠部12上。第一斜坡式突出物526平行于避讓槽524(或導引滑槽522)間隔排列。調整件54包括兩個第二斜坡式突出物544 (以隱藏線繪示于圖12中),對應第一斜坡式突出物526設置于滑動件542上。因為滑動件542可于兩側部分提供一定程度的彈性應變,所以第二斜坡式突出物544能隨著滑動件542移動以選擇的嵌入第一斜坡式突出物526之間,用以定位滑動件542。此外,為了避免滑動件542自導引滑槽522脫離,連接件52還于導引滑槽522的下方開口處包括——次性卡扣528,用以阻擋夾持部542a。另外,同樣的,一幼兒護墊亦可自背靠部12的前側裝設于夾持部542a上。請參照圖13及圖14。圖13是根據本發明第四較佳實施例具有斜躺手把的座椅6的部分的示意圖。圖14是座椅6的背靠部62的背側的示意圖。座椅6可配置有前述可調整座帶2、4、5其中之一。原則上,前述實施例的座椅I亦可用作為座椅6。關于可調整座帶
2、4、5的說明于此不再贅述。以下將著重于斜躺手把的說明。座椅6包括背靠部62、一座板、一斜躺機構、一單一結構手把64及一彈性件66。背靠部62包括一導引滑槽622、一入口空間624及——次性卡扣626。導引滑槽622形成于背靠部62上。入口空間624形成于背靠部62上且連通導引滑槽622。一次性卡扣626設置于入口空間624處。背靠部62設置于座板之上。斜躺機構用以拘束背靠部62相對于座板于一傾斜角度設置,且包括一斜躺桿68。單一結構手把64經由斜躺桿68連接至斜躺機構,且穿過并滑動于導引滑槽622,用以驅動斜躺機構。于本實施例中,單一結構手把64是一體成型且包括一手把本體642及一夾持部644,設置于導引滑槽622的兩側且相互連接。手把本體642連接至斜躺桿68,用以驅動斜躺機構。入口空間624的輪廓大于夾持部644的輪廓。于實作上,將夾持部644插入入口空間624并連同手把本體642 —起向上移動以使單一結構手把64組裝至導引滑槽622。于單一結構手把64正確的組裝至導引滑槽622后,一次性卡扣626能阻止夾持部644進入入口空間624,防止單一結構手把64自導引滑槽622脫離。于本實施例中,彈性件66包括兩個臂部。每一個臂部連接至手把本體642及背靠部62,且由彈性材料制成,使得單一結構手把64沿導引滑槽622滑動能使臂部彈性變形。于本實施例中,每一個臂部呈桿狀且能產生與彈性相同的功能及力量。于實作上,彈性件66可與單一結構手把64—起成形。于此情形,臂部的一端部成形于手把本體642內,臂部的另一端部則于背靠部62上受到結構拘束,例如將此端部插入形成于背靠部62上的插槽內。因此,當單一結構手把64移動時,彈性件66可提供單一結構手把64回復力。因此,單一結構手把64及彈性件66組裝至背靠部62無需額外的固定件即可實施,例如螺絲。補充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彈性件的實作不限于前述實施例。于實作上,彈性件可成形成各種形式以達到經由手把本體642施力于斜躺桿68。例如,彈性件可成形成環狀結構67,如圖15所示。當手把本體642向上移動以經由斜躺桿68驅動斜躺機構時,環狀結構67被壓縮。所以被壓縮的環狀結構67能經由手把本體642施加一向下力于斜躺桿6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調整座帶,安裝于一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調整座帶包括:一連接件,固定設置于所述座椅的背靠部上; 一調整件,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且能被操作以相對于所述連接件移動;以及 一肩帶,所述肩帶的一端部連接至所述調整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連接帶,所述連接帶的兩端部固定于所述背靠部,所述連接帶穿過所述調整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日字形帶扣,所述連接帶編入所述日字形帶扣的三個橫桿,所述肩帶的端部系于所述三個橫桿中下方的一個橫桿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拉帶,系于所述三個橫桿中上方的一個橫桿上。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幼兒護墊,相對于所述肩帶系于所述日字形帶扣與所述連接帶之間。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多個狹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包括一可撓件及一溝槽,所述溝槽形成于所述可撓件上,所述可撓件可彈性壓縮以選擇的插入所述狹槽其中一個并回彈使得所述溝槽與所述狹槽銜接以鎖至所述狹槽,所述肩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可撓件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導引滑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滑動件,滑動于所述導引滑槽,所述肩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滑動件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避讓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且平行于所述導引滑槽延伸,所述肩帶的端部穿過所述避讓槽以固定于所述滑動件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多個第一斜坡式突出物,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包括一第二斜坡式突出物,設置于所述滑動件上,所述第二斜坡式突出物能隨著所述滑動件移動以選擇的嵌入于所述第一斜坡式突出物之間。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整座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幼兒護墊,于所述背靠部的前側系于所述滑動件上。
11.一種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 一背靠部; 一連接件,固定設置于所述座椅的背靠部上; 一調整件,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且能被操作以相對于所述連接件移動;以及 一肩帶,所述肩帶的一端部連接至所述調整件。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連接帶,所述連接帶的兩端部固定于所述背靠部,所述連接帶穿過所述調整件。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日字形帶扣,所述連接帶編入所述日字形帶扣的三個橫桿,所述肩帶的端部系于所述三個橫桿中下方的一個橫桿上。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拉帶,系于所述三個橫桿中上方的一個橫桿上。
1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幼兒護墊,相對于所述肩帶系于所述日字形帶扣與所述連接帶之間。
16.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多個狹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包括一可撓件及一溝槽,所述溝槽形成于所述可撓件上,所述可撓件可彈性壓縮以選擇的插入所述狹槽其中一個并回彈使得所述溝槽與所述狹槽銜接以鎖至所述狹槽,所述肩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可撓件上。
17.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導引滑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所述調整件包括一滑動件,滑動于所述導引滑槽,所述肩帶的端部固定于所述滑動件上。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一避讓槽,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且平行于所述導引滑槽延伸,所述肩帶的端部穿過所述避讓槽以固定于所述滑動件上。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包括多個第一斜坡式突出物,設置于所述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包括一第二斜坡式突出物,設置于所述滑動件上,所述第二斜坡式突出物能隨著所述滑動件移動以選擇的嵌入于所述第一斜坡式突出物之間。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幼兒護墊,于所述背靠部的前側系于所述滑動件上。
21.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部包括一導引滑槽及一入口空間,所述入口空間連通所述導引滑槽,所述座椅還包括: 一座板,所述背靠部設置于所述座板之上; 一斜躺機構,用于拘束所述背靠部相對于所述座板于一傾斜角度設置; 一單一結構手把,連接至所述斜躺機構且可滑動于所述導引滑槽,所述單一結構手把包括一手把本體及一夾持部,設置于所述導引滑槽的兩側且相互連接,所述入口空間的輪廓大于所述夾持部的輪廓;以及 一彈性件,連接至所述手把本體及所述背靠部,所述單一結構手把可沿著所述導引滑槽滑動以使所述彈性件彈性變形。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及所述單一結構手把一起成型。
23.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呈桿狀或環狀。
24.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一次性卡扣,設置于所述入口空間,用以阻止所述夾持部進入所述入口空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調整座帶及具有此可調整座帶的座椅。所述可調整座帶包括一連接件、一調整件及一肩帶。所述連接件固定設置于一座椅的背靠部上。所述調整件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并能被操作以相對于所述連接件移動。所述肩帶的一端部連接至所述調整件。因此,所述連接件及所述調整件即作用為一調整機構,使用者可利用此調整機構,簡單的且快速的調整所述肩帶,進而解決現有技術中于調整束縛系統時,繁瑣且耗時的問題。
文檔編號A47D15/00GK103099471SQ201210453650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5日
發明者山多·M·肯, 克堤思·M·賀坦斯汀 申請人:明門香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