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盜鎖芯及配套鑰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防盜鎖芯及配套鑰匙,其中防盜鎖芯包括鎖鼓、配合設置在鎖鼓內的內鎖芯,鎖鼓側部設有一組間隔分布的封彈子孔,內鎖芯上設有插入鑰匙的鑰匙插槽,內鎖芯側部設有通孔,鑰匙插槽通過該通孔與封彈子孔相通,各封彈子孔內均設有彈簧,各彈簧底端均設有上彈子,通孔內安裝有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上彈子頂壓在普通彈子上并伸入通孔內,封頂彈子的頂端端面正好位于內鎖芯與鎖鼓之間的分界線上并與上彈子接觸。應用于防盜鎖芯的鑰匙,包括鑰匙柄和鑰匙桿,鑰匙桿上開有齒槽,鑰匙桿的底部設有與彈子槽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凸起部分,齒槽上開有與封頂彈子位置相對應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延伸至凸起部分。
【專利說明】防盜鎖芯及配套鑰匙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具,尤其是一種防盜鎖芯及配套鑰匙。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機械彈子鎖具有用途廣泛、使用方便、生產效率高的特點,尤其是近年來防盜門鎖具業的快速發展,機械彈子鎖產量也隨著提高。鎖芯一般包括鎖鼓和內鎖芯,鎖鼓設有彈子組件,內鎖芯設有鑰匙槽及彈子孔。鎖具在閉鎖的狀態時,鎖鼓內的彈子組件越過內鎖芯分界線并起到定位銷限制內鎖芯轉動的作用。在開鎖時,將鑰匙或開鎖工具插入鎖孔中,將內鎖芯中的彈子向上頂起,使鎖鼓中的彈子組件正好位于內鎖芯分界線上,實現內鎖芯轉動開鎖。然而這種結構便于開鎖工具插入,像一些鐵絲或其他工具插入鎖孔中,將內鎖芯的彈子向上頂起,這樣容易開鎖,因此防撬防專業開鎖的效果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防盜鎖芯及配套鑰匙,其結構設計合理,防撬、防技術開鎖效果更好。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這種防盜鎖芯,包括鎖鼓、配合設置在鎖鼓內的內鎖芯,鎖鼓側部設有一組間隔分布的封彈子孔,內鎖芯上設有插入鑰匙的鑰匙插槽,內鎖芯側部設有通孔,鑰匙插槽通過該通孔與封彈子孔相通,各封彈子孔內均設有彈簧,各彈簧底端均設有上彈子,通孔內安裝有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上彈子頂壓在普通彈子上并伸入通孔內,封頂彈子的頂端端面正好位于內鎖芯與鎖鼓之間的分界線上并與上彈子接觸。該結構主要增加了封頂彈子,封頂彈子比普通彈子要長,其頂端端面正好位于內鎖芯與鎖鼓之間的分界線上;由于開鎖工具均具有一定的厚度,在插入鎖孔中并撬起普通彈子的同時,必定會撬起封頂彈子,封頂彈子上撥后落入鎖鼓的封彈子孔中,此時內鎖芯被該封頂彈子所限制無法轉動開啟鎖具,因此該鎖具只能插入相匹配的鑰匙,鑰匙在封頂彈子相對應的位置上開孔,避免上撥封頂彈子的情況才能開啟鎖具,從而增強了鎖具防撬的作用。
[0005]為了進一步完善,封頂彈子設于內鎖芯上最外端通孔與最內端通孔之間的任意通孔內。如果該封頂彈子設于第一個或最后一個位置的通孔內,則不能發揮封頂彈子的作用,達不到阻斷效果。通過這樣設置,封頂彈子的位置就更加難以被非鑰匙開鎖的人所確定,提高非鑰匙開鎖的難度。
[0006]為了進一步完善,鑰匙插槽底部開有一條下凹的彈子槽,該彈子槽的位置和寬度分別與普通彈子、封頂彈子的位置大小相匹配。這樣,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能剛好頂在彈子槽中,避免其他專業開鎖工具從鎖孔側邊伸入,在上撥普通彈子時繞過封頂彈子,因此增強防撬防盜效果。
[0007]彈子槽橫截面呈半圓弧形設于鎖孔底部中間,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的底端為與彈子槽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圓弧面結構。這樣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與彈子相吻合并落入槽中,有效防止從鎖孔側邊伸入并撬起普通彈子。
[0008]鎖孔為“山”字形結構。
[0009]這種應用于防盜鎖芯的鑰匙,包括鑰匙柄和鑰匙桿,鑰匙桿上開有齒槽,鑰匙桿的底部設有與彈子槽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凸起部分,齒槽上開有與封頂彈子位置相對應的凹槽,凹槽的底部延伸至凸起部分。該鑰匙的形狀根據鎖孔的結構設計,鑰匙的凸起部分與彈子槽相匹配,便于鑰匙插入,在鑰匙上的齒槽部分開有與封頂彈子結構相匹配的凹槽,凹槽伸入凸起部分內。凹槽的底部貫穿凸起部分,這樣在鑰匙插入鎖孔后,封頂彈子的底部從凹槽中穿過,使得封頂不被頂起。或者凹槽的底部與凸起部分之間采用薄片結構。該薄片結構的厚度很薄,其厚度小于0.5mm,基本可以忽略,封頂彈子的底部頂在凹槽中,封頂彈子被頂起的高度可以忽略,而鑰匙上的凹槽不貫穿凸起部分,這樣不容易發現鑰匙結構,而推斷出鎖芯的結構。
[0010]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防撬防專業開鎖效果更好,當開鎖工具從鎖孔中心位置插入鎖孔中心彈子槽時,就會把封頂彈子頂上鎖鼓卡住內鎖芯,使內鎖芯無法轉動開啟;如果開鎖工具從鎖孔兩側插入,由于彈子槽低于鎖孔兩側,普通彈子和封頂彈子底端頂在彈子槽中,從鎖孔兩側進入的開鎖工具無法頂起普通彈子,也無法轉動內鎖芯,因此只能插入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開啟鎖具,安全性能遠超過公安部頒發現行標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局部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為圖1中A-A方向上的剖視圖;
[0013]圖3為圖1中左端面的正投影圖;
[0014]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爆炸分解圖;
[0015]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鑰匙的頂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鑰匙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標記說明:鎖鼓1,內鎖芯2,通孔2-1,鑰匙插槽3,普通彈子4,上彈子5,復位彈簧6,封彈子孔7,封頂彈子8,彈子槽9,鑰匙10,鑰匙柄11,鑰匙桿12,齒槽12_1,凸起部分 12-2,凹槽 12-3。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9]參照附圖:這種防盜鎖芯,包括鎖鼓1、配合設置在鎖鼓I內的內鎖芯2,鎖鼓I側部設有一組間隔分布的封彈子孔7,內鎖芯2上設有插入鑰匙的鑰匙插槽3,內鎖芯2側部設有通孔2-1,鑰匙插槽3通過該通孔2-1與封彈子孔7相通,各封彈子孔7內均設有彈簧6,各彈簧6底端均設有上彈子5,通孔2-1內安裝有普通彈子4和封頂彈子8,上彈子5頂壓在普通彈子4上并伸入通孔2-1內,封頂彈子8的頂端端面正好位于內鎖芯2與鎖鼓I之間的分界線上并與上彈子5接觸。
[0020]封頂彈子8設于內鎖芯2上最外端通孔2-1與最內端通孔2-1之間的任意通孔2-1 內。[0021]鑰匙插槽3底部開有一條下凹的彈子槽9,該彈子槽的位置和寬度分別與普通彈子4、封頂彈子8的位置大小相匹配。
[0022]彈子槽9橫截面呈半圓弧形設于鑰匙插槽3底部中間,普通彈子4和封頂彈子8的底端為與彈子槽9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圓弧面結構。
[0023]鑰匙插槽3為“山”字形結構。
[0024]其中內鎖芯2的通孔2-1內安裝封頂彈子8,封頂彈子8安裝在除第一個和最后一個的通孔2-1內,在除鑰匙之外的開鎖工具插入鎖孔3內,由于開鎖工具具有一定厚度必定會頂起封頂彈子8,使封頂彈子8進入鎖鼓I的封彈子孔7中,使內鎖芯2無法轉動開啟,因此達到了更好的防盜防撬效果。而在鎖孔3的中心開有一條下凹的彈子槽9,使普通彈子4和封頂彈子8的底端都插入彈子槽9中,因此開鎖必須插入彈子槽9中,這樣避免其他開鎖工具從鎖孔3側邊伸入,開鎖時繞開封頂彈子8的位置。
[0025]這種應用于防盜鎖芯的鑰匙,包括鑰匙柄11和鑰匙桿12,鑰匙桿12上開有齒槽12-1,鑰匙桿12的底部設有與彈子槽9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凸起部分12-2,齒槽12_1上開有與封頂彈子8位置相對應的凹槽12-3,凹槽12-3的底部延伸至凸起部分12-2。凹槽12-3的底部貫穿凸起部分12-2,或者凹槽12-3的底部與凸起部分12_2之間為薄片結構。
[0026]雖然本實用新型已通過參考優選的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和描述,但是,本專業普通技術人員應當了解,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可作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各樣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防盜鎖芯,包括鎖鼓(I)、配合設置在鎖鼓(I)內的內鎖芯(2),所述鎖鼓(I)側部設有一組間隔分布的封彈子孔(7),所述內鎖芯(2)上設有插入鑰匙的鑰匙插槽(3),所述內鎖芯(2)側部設有通孔(2-1),所述鑰匙插槽(3)通過該通孔(2-1)與封彈子孔(7)相通,各封彈子孔(7)內均設有彈簧(6),各彈簧(6)底端均設有上彈子(5),其特征是:所述通孔(2-1)內安裝有普通彈子(4 )和封頂彈子(8 ),所述上彈子(5 )頂壓在普通彈子(4 )上并伸入通孔(2-1)內,所述封頂彈子(8)的頂端端面正好位于內鎖芯(2)與鎖鼓(I)之間的分界線上并與上彈子(5)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盜鎖芯,其特征是:所述封頂彈子(8)設于內鎖芯(2)上最外端通孔(2-1)與最內端通孔(2-1)之間的任意通孔(2-1)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盜鎖芯,其特征是:所述鑰匙插槽(3)底部開有一條下凹的彈子槽(9),該彈子槽的位置和寬度分別與普通彈子(4)、封頂彈子(8)的位置大小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盜鎖芯,其特征是:所述彈子槽(9)橫截面呈半圓弧形并設于鑰匙插槽(3)底部中間,所述普通彈子(4)和封頂彈子(8)的底端為與彈子槽(9)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圓弧面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盜鎖芯,其特征是:所述鑰匙插槽(3)為“山”字形結構。
6.一種應用于權利要求3中防盜鎖芯的鑰匙,包括鑰匙柄(11)和鑰匙桿(12),鑰匙桿(12)上開有齒槽(12-1),其特征是:所述鑰匙桿(12)的底部設有與彈子槽(9)的形狀、大小相匹配的凸起部分(12-2),所述齒槽(12-1)上開有與封頂彈子(8)位置相對應的凹槽(12-3),凹槽(12-3)的底部延伸至凸起部分(12-2)。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鑰匙,其特征是:所述凹槽(12-3)的底部貫穿凸起部分(12-2)。
【文檔編號】E05B15/00GK203531524SQ201320668839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3日
【發明者】徐水華 申請人:徐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