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式雙層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折疊式雙層床,包括上床、下床、兩個前床腿、兩個后床腿、兩個上床頭架和兩個下床頭架,上床頭架的第一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第二預設部分與第一預設部分鉸接,第三預設部分與第二預設部分鉸接且與前床腿鉸接;下床頭架的第四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第五預設部分與第四預設部分鉸接,第六預設部分與第五預設部分鉸接且與前床腿鉸接;上床和下床均包括三個折疊后截面呈“匚”形的分床板,上床與上床頭架部分固定連接且部分以可拆方式連接;下床與下床頭架部分固定連接且部分以可拆方式連接。該折疊式雙層床,通過對雙層床的折疊來節約床占用的空間,增加住宿環境內的活動空間,進而提高住宿人員的住宿品質。
【專利說明】折疊式雙層床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雙層床,特別涉及一種折疊式的雙層床。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雙層床已經普使用于住宿環境中(比如學生宿舍、單位宿舍等),現有雙層 床的構造通常由上、下兩層床板及固定支架組裝而成,組裝完成后的雙層床位置相對固定, 不便挪動位置且不能折疊收放。
[0003] 在住宿環境的建筑面積固定的情況下,在住宿人員的非就寢時間(比如白天),雙 層床還是會占用同樣的空間,住宿人員的活動空間是固定的且不能得到及時的拓展,尤其 在住宿人員未滿員的情況下,閑置的床鋪因功能單一,無法得到合理利用而且還占用著同 樣的空間,會給住宿人員的生活、活動等帶來不便,從而影響住宿人員的住宿品質。 實用新型內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折疊式雙層床,在建筑面積固定的情 況下,通過對雙層床的折疊來節約雙層床占用的空間,而增加住宿環境內的活動空間,進而 優化住宿環境,提高住宿人員的住宿品質。
[0005]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出了一種折疊式雙層床,包括上 床、下床、兩個前床腿、兩個后床腿、兩個上床頭架和兩個下床頭架,其中,每個上床頭架包 括第一預設部分及按第一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所述第一預設部分的第二預設部分和第三 預設部分,所述第一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預設部分與所述第一預設部分 鉸接,所述第三預設部分與所述第二預設部分鉸接且與所述前床腿鉸接;
[0006] 每個下床頭架包括第四預設部分及按第二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所述第四預設部 分的第五預設部分和第六預設部分,所述第四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預設 部分與所述第四預設部分鉸接,所述第六預設部分與所述第五預設部分鉸接且與所述前床 腿絞接;
[0007] 所述上床和下床均包括三個按第三預置方式折疊后截面呈"匚"形的分床板,所述 上床與上床頭架的第一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上床頭架的第二預設部分及第三預設部分 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所述下床與下床頭架的第四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下床頭架的第五預 設部分及第六預設部分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0008] 進一步的,所述上床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的第一前床板、第一中床板及第一后 床板,所述下床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的第二前床板、第二中床板及第二后床板,
[0009] 所述第一前床板與第一中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所述第一中床板和 第一后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
[0010] 所述第二前床板與第二中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所述第二中床板和 第二后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
[0011]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一橫檔和第一堅檔,所述兩個第一橫檔 平行設置,所述第一堅檔與所述后床腿平行設置,
[0012] 兩個第一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后床腿固定連接,兩個第一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 所述第一堅檔固定連接;
[0013] 所述第二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二橫檔和第二堅檔,所述兩個第二橫檔平行設置, 所述第二堅檔與所述第一堅檔平行設置,
[0014] 兩個第二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堅檔鉸接,兩個第二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 述第二堅檔鉸接;
[0015] 所述第三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三橫檔,所述兩個第三橫檔平行設置,
[0016] 兩個第三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二堅檔鉸接,兩個第三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 述前床腿鉸接;
[0017] 所述第四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四橫檔和第三堅檔,所述兩個第四橫檔平行設置, 所述第三堅檔與所述后床腿平行設置,
[0018] 兩個第四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后床腿固定連接,兩個第四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 所述第三堅檔固定連接;
[0019] 所述第五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五橫檔和第四堅檔,所述兩個第五橫檔平行設置, 所述第四堅檔與所述第三堅檔平行設置,
[0020] 兩個第五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三堅檔鉸接,兩個第五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 述第四堅檔鉸接;
[0021 ] 所述第六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六橫檔,所述兩個第六橫檔平行設置,
[0022] 兩個第六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堅檔鉸接,兩個第六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 述前床腿鉸接。
[0023]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后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一橫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中床板與 位于下端的第二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一前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三橫檔以可拆的 方式連接;
[0024] 所述第二后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四橫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中床板與位于下端的 第五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二前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六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0025]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中床板和第一堅檔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 件包括設置于第一中床板下方的第一定位銷和設置于第一堅檔上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 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
[0026] 所述第二前床板和后床腿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設置于 第二前床板上方的第二定位槽及設置于所述后床腿的第二定位銷,所述第二定位槽與所述 第二定位銷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
[0027] 所述第四橫檔上的第一預置位置設置有第三定位部件,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為設置 于位于上端的第四橫檔上的可旋轉定位檔。
[0028]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前床板的下方固定連接有桌板,桌板的長度小于第二前床板 的長度,桌板的寬度大于第二前床板的寬度。
[0029]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前床板的上方的第二預置位置設置有護欄,所述第一前床板 上方還設置有與所述護欄相匹配的護欄槽,
[0030] 所述護欄上設有活銷,所述前床腿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活銷與所述第一凹槽 的形狀和位置相匹配,
[0031] 所述上床頭架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活銷的形狀相匹配,所述 第二凹槽的位置與護欄折疊置入護欄槽后的活銷位置相匹配。
[0032]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后床板的下方的中部固定設置有鞋架。
[0033] 進一步的,所述鞋架的兩側固定設置有柜子。
[0034] 進一步的,所述前床腿上、在所述第一前床板和第二前床板之間設置腳蹬,所述腳 蹬與所述前床腿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0035] 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技術方案中的一個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0036]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折疊式雙層床,在建筑面積固定的情況下,通過對雙層床的折 疊來節約雙層床占用的空間,而增加住宿環境內的活動空間,而且還可具有寫字臺、鞋架、 柜子等輔助功能,進而優化住宿環境,提高住宿人員的住宿品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7] 圖1是本實用新型折疊式雙層床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8] 圖2是圖1所不的折置式雙層床折置后的結構不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 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40] 參看圖1和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折疊式雙層床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及圖 1所示的折疊式雙層床折疊后的結構示意圖。
[0041] 在本實施例中,該折疊式雙層床包括上床11、下床12、兩個前床腿13、兩個后床腿 14、兩個上床頭架15和兩個下床頭架16,其中上床、下床可為木質,前床腿、后床腿、上床頭 架、下床頭架可為金屬材料制成,比如鐵。
[0042] 其中,上床11和下床12均包括三個按第三預置方式折疊后截面呈"匚"形的分床 板,上床11與上床頭支架15的第一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上床頭支架15的第二預設部分 及第三預設部分以可拆的方式連接;下床12與下床頭支架16的第四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 下床頭支架16的第五預設部分及第六預設部分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0043] 具體的,上床11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的第一前床板111、預設形狀的第一中床 板112及預設形狀的第一后床板113,下床12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的第二前床板121、預 設形狀的第二中床板122及預設形狀的第二后床板123。
[0044] 其中,第一前床板111與第一中床板112相鉸接(比如可通過多個合頁等)且連 接面呈90度設置,第一中床板112和第一后床板113相鉸接(比如可通過多個合頁等)且 連接面呈90度設置,以使第一前床板111、第一中床板112和第一后床板113可按第三預置 方式折疊,也就是使第一前床板111可向第一中床板112折疊且折疊后可呈垂直設置,且第 一中床板112可向第一后床板113折疊且折疊后可呈垂直設置,并且第一前床板111、第一 中床板112和第一后床板113完成折疊后截面可呈"匚"形,可減少上床的寬度,以更節省 空間。
[0045] 下床12的分床板的結構與上床11的分床板的結構基本相同,即第二前床板121 與第二中床板122相鉸接(比如可通過多個合頁等)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第二中床板 122和第二后床板123相鉸接(比如可通過多個合頁等)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以使第二 前床板121、第二中床板122和第二后床板123可以第三預置方式折疊,也就是使第二前 床板121可向第二中床板122折疊且折疊后可呈垂直設置,且第二中床板122可向第二后 床板123折疊且折疊后可呈垂直設置,并且第二前床板121、第二中床板122和第二后床板 123折疊完成后截面可呈"匚"形,可減少下床的寬度,以更節省空間。
[0046] 進一步的,每個上床頭架15包括第一預設部分及按第一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第 一預設部分的第二預設部分和第三預設部分,第一預設部分與后床腿14固定連接,第二預 設部分與第一預設部分鉸接,第三預設部分與第二預設部分鉸接且第三預設部分與前床腿 13鉸接。
[0047] 具體的,在上床頭架中,第一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一橫檔151U52和第一堅檔 157,該兩個第一橫檔151、152平行設置,第一堅檔157與后床腿14平行設置,兩個第一橫 檔151、152的一端分別與后床腿14固定連接(比如可通過焊接方式等),兩個第一橫檔 151U52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堅檔157固定連接接(比如可通過螺絲連接,焊接等)。
[0048] 第二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二橫檔153、154和第二堅檔158,該兩個第二橫檔153、 154平行設置,第二堅檔158與第一堅檔157平行設置,兩個第二橫檔153、154的一端分別 與第一堅檔157鉸接,兩個第二橫檔153、154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二堅檔158鉸接,其中鉸接 可通過合頁等。
[0049] 第三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三橫檔155、156,兩個第三橫檔155、156平行設置,兩個 第三橫檔155、156的一端分別與第二堅檔158鉸接,兩個第三橫檔155、156的另一端分別 與前床腿13鉸接,其中鉸接可通過合頁等。
[0050] 基于上述上床頭架的結構,第二預設部分和第三預設部分按第一預置方式折疊, 可為通過對第二預設部分、第三預設部分向下拉,第二預設部分會向下折疊以使兩個第二 橫檔位于同一直線上且平行貼近于第一堅檔,兩個第三橫檔位于同一直線上且平行貼近于 前腿,第二堅檔位于兩個第一橫檔與兩個第三橫檔之間,且第二預設部分、第三預設部分帶 動前腿全部貼近于第一預設部分以完成上床頭架的折疊,這樣的折疊方式可更大大節省 上床頭架占用的空間。
[0051] 其中,每個下床頭架16包括第四預設部分及按第一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所述第 四預設部分的第五預設部分和第六預設部分,其中第四預設部分與后床腿14固定連接,第 五預設部分與第四預設部分鉸接,第六預設部分與第五預設部分鉸接且與前床腿13鉸接。
[0052] 具體的,在下床頭架中,第四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四橫檔161U62和第三堅檔 167,兩個第四橫檔161U62平行設置,第三堅檔167與后床腿14平行設置,兩個第四橫檔 161U62的一端分別與后床腿14固定連接(比如可通過焊接方式),兩個第四橫檔161U62 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堅檔167固定連接(比如可通過螺絲固定、焊接等)。
[0053] 第五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五橫檔163、164和第四堅檔168,兩個第五橫檔163、164 平行設置,第四堅檔168與第三堅檔167平行設置,兩個第五橫檔163、164的一端分別與第 三堅檔167鉸接,兩個第五橫檔163、164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堅檔168鉸接,其中鉸接可通 過合頁等。
[0054] 第六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六橫檔165、166,兩個第六橫檔165、166平行設置,兩個 第六橫檔165、166的一端分別與第四堅檔168鉸接,兩個第六橫檔165、166的另一端分別 與前床腿13鉸接,其中鉸接可通過合頁等。
[0055] 基于上述下床頭架的連接結構,第五預設部分和第六預設部分按第二預置方式折 疊可為:通過對第五預設部分、第六預設部分向上拉,第五預設部分會向上折疊以使兩個第 五橫檔位于同一直線上且平行貼近于第三堅檔,兩個第六橫檔位于同一直線上且平行貼近 于前腿,第四堅檔位于兩個第五橫檔與兩個第六橫檔之間,且第五預設部分、第六預設部分 帶動前腿全部貼近于第四預設部分以完成下床頭架的折疊,這樣的折疊方式可大大節省下 床頭架占用的空間。
[0056] 進一步的,第一后床板113與位于下端的第一橫檔152(如圖所不,第一橫檔包括 位于上端的第一橫檔和位于下端的第一橫檔,其他橫檔也如此,不再對每個橫檔重復描述) 固定連接(比如通過螺釘連接、焊接等);第一中床板112與位于下端的第二橫檔154以可 拆的方式連接(比如可在第一中床板下方設置可移動的活銷及在位于下端的第二橫檔上 設置與活銷對應的凹槽等);第一前床板111與位于下端的第三橫檔156以可拆的方式連 接(比如可在第一前床板下方設置可移動的活銷及在位于下端的第三橫檔上設置與活銷 對應的凹槽等)。如此連接,使得第一后床板是固定不動,第一中床板、第一前床板可根據需 要分別與第二橫檔、第三橫檔連接或拆開。
[0057] 同樣的,第二后床板123與位于下端的第四橫檔162固定連接(比如通過螺釘連 接、焊接等);第二中床板122與位于下端的第五橫檔164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比如可在第 二中床板下方設置可移動的活銷及在位于下端的第五橫檔上設置與活銷對應的凹槽等); 第二前床板121與位于下端的第六橫檔166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比如可在第二前床板下方 設置可移動的活銷及在位于下端的第六橫檔上設置與活銷對應的凹槽等)。如此連接,使得 第二后床板是固定不動的,第二中床板、第二前床板可根據需要分別與第二橫檔、第三橫檔 連接或拆開。
[0058] 為便于上床折疊后的固定,在第一中床板112和第一堅檔157上可設置有第一定 位部件,該第一定位部件包括設置于第一中床板112下方的第一定位銷(比如可為截面為 方形的銷)和設置于第一堅檔157上的第一定位槽(比如可為截面為方形的槽),其中,第 一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以將第一定位銷插入第一定位槽后更好 的固定折疊后的上床。
[0059] 為便于下床折疊后固定,在第二前床板121和后床腿14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部件, 該第二定位部件包括設置于第二前床板上方的第二定位槽(比如可為截面為半圓形的槽) 及設置于后床腿14的第二定位銷(比如可為截面為圓形的銷),第二定位槽與第二定位銷 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以將第二定位銷插入第二定位槽后更好的固定折疊后的下床。
[0060] 進一步的,還可在第四橫檔161上的第一預置位置設置有第三定位部件1610,該 第三定位部件可為設置于位于上端的第四橫檔上的可旋轉定位檔(比如可設置為條狀,一 端固定于第四橫檔上,另一端可根據需要以固定的一端為軸進行旋轉),以便當下床折疊 后,將可旋轉的一端旋轉到第二前床板的下方,以進一步對折疊后的下床進行固定。
[0061] 在本實施例中,還可在第二前床板121的下方固定連接有桌板18,桌板18的長度 小于第二前床板121的長度,桌板18的寬度大于第二前床板121的寬度,這樣的長度可使 得桌板的設置不會影響定位部件等的使用,這樣的寬度可使桌板更適合作為桌子、寫字臺 等使用,以更便于住宿人員在其上用餐、寫字、放置電腦等。
[0062]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確保睡在上床的人員的安全,還可在第一前床板111的上方 的第二預置位置(比如可為接近于任一上床頭架、緊挨第一前床板邊緣的位置)設置有護 欄17,第一前床板111上方還設置有與護欄形狀、尺寸相匹配的護欄槽171,以便根據需要 可將護欄17放置于護欄槽171中。
[0063] 其中,護欄上設有活銷172,前床腿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活銷172與第一凹槽的形 狀和位置相匹配,當護欄堅立的時候,將活銷插入第一凹槽以對護欄起到定位的作用。
[0064] 進一步的,在上床頭架上設置有第二凹槽,該第二凹槽與活銷172的形狀相匹配, 且第二凹槽的位置與護欄被折疊置入護欄槽后的活銷位置相匹配,以對折疊后的護欄起到 更好的定位作用。
[0065] 在本實施例中,還可在第二后床板的下方的中部固定設置有鞋架19,以便于住宿 人員將鞋子放入其上,進而使住宿環境更加整潔。而且,還可在鞋架19的兩側固定設置有 柜子20,以便住宿人員將部分雜物放入其中,進一步保證了住宿環境的整潔。
[0066] 進一步的,可在前床腿13上、在上床11和下床12之間設置腳蹬21,以便住宿人員 更方便的到上床去;腳蹬21與前床腿13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比如可通過螺絲固定),當不 需要的時候,可將腳蹬拆下。
[0067] 本實施例中的折疊式雙層床,在就寢時間可為如圖1所示的結構放置,在非就寢 時間,可將床上用品折成長條形放置于第一后床板113及第二后床板123上,然后將堅立 的護欄折疊置入護欄槽中并將活銷插入第二凹槽中以進行護欄的固定;之后再將上床與上 床頭架的之間的連接拆開,將上床按第三預置方式折疊為截面呈"匚"形并通過第一定位部 件進行定位,之后再將下床與下床頭架的連接拆開,將下床按第三預置方式折疊為截面呈 "匚"形并通過第二定位部件、第三固定部件進行定位;最后將上床頭架的第二預設部分和 第三預設部分按第一預置方式進行折疊,將下床頭架的第五預設部分和第六預設部分按第 二預置方式進行折疊,以完成整個雙層床的折疊過程,折疊后的雙層床可如圖2所示的結 構。
[0068]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折疊式雙層床,在建筑面積固定的情況下,通過對雙層床的折 疊來節約雙層床占用的空間,而增加住宿環境內的活動空間,而且還可具有寫字臺、鞋架、 柜子等輔助功能,進而優化住宿環境,提高住宿人員的住宿品質。
[〇〇69]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 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該技術的人在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 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 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 一種折疊式雙層床,包括上床、下床、兩個前床腿、兩個后床腿、兩個上床頭架和兩個 下床頭架,其特征在于, 每個上床頭架包括第一預設部分及按第一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所述第一預設部分的 第二預設部分和第三預設部分,所述第一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預設部分 與所述第一預設部分鉸接,所述第三預設部分與所述第二預設部分鉸接且與所述前床腿鉸 接; 每個下床頭架包括第四預設部分及按第二預置方式折疊后靠近所述第四預設部分的 第五預設部分和第六預設部分,所述第四預設部分與后床腿固定連接,所述第五預設部分 與所述第四預設部分鉸接,所述第六預設部分與所述第五預設部分鉸接且與所述前床腿鉸 接; 所述上床和下床均包括三個按第三預置方式折疊后截面呈"匚"形的分床板,所述上床 與上床頭架的第一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上床頭架的第二預設部分及第三預設部分以可拆 的方式連接;所述下床與下床頭架的第四預設部分固定連接、與下床頭架的第五預設部分 及第六預設部分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床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 的第一前床板、第一中床板及第一后床板,所述下床的分床板包括預設形狀的第二前床板、 第二中床板及第二后床板, 所述第一前床板與第一中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所述第一中床板和第一 后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 所述第二前床板與第二中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所述第二中床板和第二 后床板相鉸接且連接面呈90度設置。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一 橫檔和第一堅檔,所述兩個第一橫檔平行設置,所述第一堅檔與所述后床腿平行設置, 兩個第一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后床腿固定連接,兩個第一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 第一堅檔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二橫檔和第二堅檔,所述兩個第二橫檔平行設置,所述 第二堅檔與所述第一堅檔平行設置, 兩個第二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堅檔鉸接,兩個第二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 二堅檔鉸接; 所述第三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三橫檔,所述兩個第三橫檔平行設置, 兩個第三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二堅檔鉸接,兩個第三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前 床腿鉸接; 所述第四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四橫檔和第三堅檔,所述兩個第四橫檔平行設置,所述 第三堅檔與所述后床腿平行設置, 兩個第四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后床腿固定連接,兩個第四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 第三堅檔固定連接; 所述第五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五橫檔和第四堅檔,所述兩個第五橫檔平行設置,所述 第四堅檔與所述第三堅檔平行設置, 兩個第五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三堅檔鉸接,兩個第五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第 四堅檔鉸接; 所述第六預設部分包括兩個第六橫檔,所述兩個第六橫檔平行設置, 兩個第六橫檔的一端分別與所述第四堅檔鉸接,兩個第六橫檔的另一端分別與所述前 床腿鉸接。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 一橫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中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二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一前 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三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所述第二后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四橫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中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五 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所述第二前床板與位于下端的第六橫檔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床板和第一堅檔上設 置有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設置于第一中床板下方的第一定位銷和設置于 第一堅檔上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銷與所述第一定位槽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 所述第二前床板和后床腿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設置于第二 前床板上方的第二定位槽及設置于所述后床腿的第二定位銷,所述第二定位槽與所述第二 定位銷的形狀與位置相匹配; 所述第四橫檔上的第一預置位置設置有第三定位部件,所述第三定位部件為設置于位 于上端的第四橫檔上的可旋轉定位檔。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床板的下方固定連接 有桌板,桌板的長度小于第二前床板的長度,桌板的寬度大于第二前床板的寬度。
7.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床板的上方的第二預 置位置設置有護欄,所述第一前床板上方還設置有與所述護欄相匹配的護欄槽, 所述護欄上設有活銷,所述前床腿上設置有第一凹槽,所述活銷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形 狀和位置相匹配, 所述上床頭架上設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與所述活銷的形狀相匹配,所述第二 凹槽的位置與護欄折疊置入護欄槽后的活銷位置相匹配。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床板的下方的中部固 定設置有鞋架。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鞋架的兩側固定設置有柜子。
10.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折疊式雙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床腿上、在所述第一前床 板和第二前床板之間設置腳蹬,所述腳蹬與所述前床腿以可拆的方式連接。
【文檔編號】A47C19/20GK203885108SQ201420122940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3月19日
【發明者】劉天順 申請人:劉天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