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組合模塊床,尤其是一種可通過組合變形實現對空間的分時復用,完成多種功能的模塊床。
背景技術:
生活中床的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對空間的利用率比較低,雖然市場上也有提高空間利用率的組合家具,但仍缺少一套專門為中小戶型家庭設計的可組合變形的模塊床,家具分時復用,可實現對空間的充分、高效和便利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目前市場上的家具存在的許多問題,如空間利用率不高,有很大一部分空間被床占據;酒柜、書柜、電腦桌等家具也占據了很大的家居空間;床底下大量空間被浪費,利用率很低;客廳里常常有被沙發、茶幾、椅子擠滿的現象。無法實現功能性空間——客廳、臥室、餐廳、書房兼備等。本發明著重通過整套家具的組合變形和機構的機械運動等方法拓展可用空間,通過合理的功能布局和結構設計提高了人性化設計水平,通過組合家具的多功能化,有效利用了空間。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組合模塊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包括床頭、床身和床尾,通過組合變形可實現雙人沙發、茶幾、辦公桌、單人沙發。床頭模塊利用連桿機構翻轉靠背板同時實現床板的升降,可隱藏被褥轉變成沙發;床中模塊利用平行四邊形機構和絲杠傳動機構的配合實現桌子高度的升降,變成茶幾或辦公桌;床尾模塊利用二連桿和平行四邊形機構可轉變成兩個沙發,同時在兩側展開兩個扶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的連桿、平行四邊形等機構運動簡單方便,各機構運動可靠,通過強度校核和合理設計,組合模塊床轉換快捷輕便,方便人們的生活。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組合模塊床組合整體示意圖。
圖2是組合模塊床拆分形成客廳示意圖。
圖3是床頭模塊圖。
圖4是床頭內部機構示意圖。
圖5是床中模塊的茶幾位置圖。
圖6是床中模塊的桌子位置圖。
圖7是上升裝置的構造圖。
圖8是床中模塊上升裝置的機構原理圖。
圖9是床尾模塊的轉換前狀態
圖10是床尾模塊轉換機構圖。
圖11是床尾模塊轉換原理圖。
圖1中:101.床頭模塊,102.床中模塊,103.床尾模塊。
圖3中:201.連桿,202.靠背板,203.坐板。
圖4中:204.升降機構。
圖5中:301.上桌體,302.下桌體。
圖8中:401.轉盤,402.皮帶,403.雙向螺桿,404.支撐桿。
圖10中:501.背靠板,502.扶手,503.連桿,504.平行四邊形,505.坐板。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見圖1,組合模塊床由床頭模塊(101)、床中模塊(102)和床尾模塊(103)組成,在平時狀態組成床整體,其特征是:組合模塊床共有三個部分組成,分別為床頭、床中和床尾,其組合后不但能滿足整體床的功能,且底部具有儲物功能,當分開后三個模塊又各具有不同功能;在各模塊的底端均裝有萬向輪,方便移動位置,萬向輪均具有鎖死功能,在需要時進行位置固定。
請參見圖3、圖4,床頭模塊(101),升降連桿(201)通過鉸鏈與升降機構(301)相連,其特征是:當翻轉靠背板(202)時,使升降連桿(201)推動升降機構(204)向下運動,同時解脫圖4中的死點機構,實現坐板(203)的向下運動,并可將被褥等物品隱藏其中,靠背板(202)翻下后床頭模塊轉換為雙人沙發,此時靠背板(202)即為雙人沙發的坐板。
請參見圖5、圖6、圖7、圖8,床中模塊(102)有上桌體(301)和下桌體(302)兩部分組成,上桌體(302)固定不動的情況下,下桌體(301)可以上下運送,上下桌體(301、302)之間連接有基于剪叉機構的升降裝置(圖7),用來控制上下桌體(301、302)的相對移動,即上桌體(301)的升降;轉盤(401)通過轉動支架固定在下桌體(302)的底板上,轉動裝盤(401)可帶動皮帶(402)轉動進而帶動雙向螺桿(403)轉動,雙向螺桿(403)轉動可驅動支撐桿(404)拖動上桌體(301)上下運動實現升降,床中模塊通過調整其高度實現各功能的轉換。
請參見圖9、圖10、圖11,后背靠板(501)與沙發扶手(502)通過連桿(503)、平行四邊形連桿(504)相連,各鉸接點均用螺栓螺母連接,沙發坐板(505)固定在滑槽中可前后移動5cm左右,其特征是:當向上轉動后背靠板(501)時通過連桿(503)可將扶手(502)拉起后,將靠背板(501)下壓,同時將坐板(505)外推約5cm,即從床尾模塊轉換成單人沙發,從沙發狀態轉換到床尾模塊時,先將靠背板(501)向上提起5cm左右,此時靠背板(501)從固定槽中解脫,向前蓋上即可完成轉換。
本發明闡述了一種模塊床,方便實用,能分別在夜間和白天發揮不同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節約了家具占據的室內空間,又方便操作,節約家具成本,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