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吸塵器和應用于吸塵器的灰塵分離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58897閱讀:679來源:國知局
吸塵器和應用于吸塵器的灰塵分離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具有改進結構的吸塵器以及應用于吸塵器的集塵裝置,所述結構能夠防止灰塵的泄漏以及打開和關閉以分離灰塵的集塵裝置的故障。



背景技術:

通常,吸塵器是這樣的裝置:吸入在待清潔表面上含有污物的空氣,并且將污物從空氣中分離和收集,并且將凈化的空氣排出到主體的外部。

吸塵器分成罐型和直立型,罐型中主體和吸嘴通過預定的管分開然后彼此連接,直立型中根據其類型主體和吸嘴形成為一體。

吸塵器包括產生吸力的驅動單元,使用驅動單元的吸力吸入待清潔表面上的空氣的抽吸單元,以及分離和收集來自抽吸單元吸入的空氣的灰塵并且排出清潔的空氣的集塵裝置。

在集塵裝置中,旋風集塵裝置是使用離心力分離吸入的空氣中的灰塵的裝置。旋風集塵裝置可以半永久性地使用,與灰塵袋型集塵裝置相比是衛生和方便的,因此被廣泛使用。

旋風集塵裝置可以用于各種類型,例如罐型、直立型和手持型,而不管吸塵器的形狀或種類。

旋風集塵裝置可以包括至少一個旋風器。所述至少一個旋風器使用離心力從引入到旋風集塵裝置中的空氣中分離灰塵。旋風器在其中產生旋轉氣流,將灰塵與空氣分離,將分離出灰塵的空氣移動到出口或另一旋風分離器,然后二次分離灰塵。

旋風集塵裝置形成為使得其一側打開和關閉以將分離的灰塵排出到外部。此時,打開和關閉的區域被密封,以保持集塵裝置中的吸力,并且還防止灰塵泄漏到外部。當應用于旋風集塵裝置的密封構件具有優異的密封效果時,保持了集塵裝置中的吸力,并且減少灰塵的泄漏,但是難以打開和關閉集塵裝置。另一方面,當設置密封構件以容易地打開和關閉集塵裝置時,灰塵可能由于外部沖擊等而泄漏。



技術實現要素:

技術問題

本發明涉及具有改進結構的吸塵器以及應用于吸塵器的集塵裝置,所述結構能夠密封以防止內部的灰塵從打開和關閉的集塵裝置泄漏。

此外,本發明涉及具有改進結構的吸塵器以及應用于吸塵器的集塵裝置,即使施加外部沖擊,所述結構能夠在集塵裝置中保持密封狀態。

此外,本發明涉及具有改進結構的吸塵器以及應用于吸塵器的集塵裝置,即使施加外部沖擊,所述結構能夠在集塵裝置中保持良好密封狀態,并且還容易打開和關閉。

技術方案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吸塵器,其包括用于從空氣中分離灰塵的集塵裝置,其中,集塵裝置包括:集塵箱,集塵箱具有打開以排出所收集灰塵的灰塵排出端口;排出蓋,其聯接到集塵箱的一側以打開和關閉灰塵排出端口;以及密封構件,其設置為在與集塵箱接觸時從集塵箱的內表面延伸到集塵箱的聯接表面,從而集塵裝置當灰塵排出端口關閉時被密封。

密封構件可以包括:密封部分,設置為與內表面和聯接表面進行表面接觸;以及連接部分,連接到密封部分并且改變密封部分的位置。

密封部分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延伸并且設置為與灰塵排出端口的內表面接觸且從而密封;以及第二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第一密封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與聯接表面接觸且從而密封。

第一密封部分形成為相對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分具有第一角度,并且第一角度可以小于90°。

密封部分還可以包括第三密封部分,第三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在第一密封部分的下部處與排出蓋接觸且從而密封。

密封構件還可以包括聯接部分,聯接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聯接到排出蓋的內部。

聯接部分可以設置為使得密封構件聯接到排出蓋以及與排出蓋分離。

密封構件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密封構件可以被配置為使得集塵箱和排出蓋彼此聯接時第二密封部分位于集塵箱和排出蓋之間,并且集塵箱和排出蓋彼此分離時第二密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排出蓋的外部。

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應用于吸塵器的集塵裝置,所述裝置包括:集塵箱,具有打開以排出在其中所收集灰塵的灰塵排出端口;排出蓋,聯接到集塵箱的一側以打開和關閉灰塵排出端口;以及密封構件,沿著集塵箱面向排出蓋的表面安裝,其中,密封構件在與集塵箱接觸時從集塵箱的內表面延伸到集塵箱的聯接表面,并且密封集塵箱和排出蓋。

密封構件可以包括密封部分,密封部分設置為與灰塵排出端口的內表面和集塵箱的聯接表面進行表面接觸;以及連接部分,連接為使得密封部分能夠移動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在密封構件中,密封部分可以在集塵箱和排出蓋彼此分離時位于第一位置,并且密封部分可以在集塵箱和排出蓋彼此聯接時位于第二位置,以密封集塵箱和排出蓋。

密封部分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延伸并且設置為與灰塵排出端口的內表面接觸且從而密封;以及第二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第一密封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與聯接表面接觸且從而密封。

第一密封部分可以形成為相對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分具有第一角度,并且第一角度可以小于90°。

密封構件還可以包括聯接部分,聯接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聯接到排出蓋的內部。

密封部分還可以包括第三密封部分,第三密封部分被配置為從連接部分的一側延伸并且設置為在第一密封部分的下部處與排出蓋接觸且從而密封。

密封構件可以具有恢復力。

密封構件可以在其形狀由于集塵箱和排出蓋之間的聯接而變形時被配置為與內表面和聯接表面進行表面接觸。

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包括用于從空氣中分離灰塵的集塵裝置的吸塵器,其中,集塵裝置包括:集塵箱,其具有打開以排出所收集灰塵的灰塵排出端口;排出蓋,聯接到集塵箱的一側以打開和關閉灰塵排出端口;以及密封構件,被配置為從集塵箱的聯接表面到集塵箱的內表面進行表面接觸,并且密封集塵箱和排出蓋,密封構件具有恢復力,當灰塵排出端口從打開狀態切換到關閉狀態時,密封構件被變形以密封集塵箱和排出蓋。

有益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集塵裝置具有改進的結構,因此即使當施加外部沖擊時,也可以保持密封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集塵裝置可以容易地打開和關閉,并且可以具有改進的密封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通過增加密封構件和集塵裝置之間的接觸面積來提供增強的密封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視圖。

圖2是示出了集塵裝置從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主體分離的狀態的視圖。

圖3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4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剖視圖。

圖5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中排出蓋打開的狀態的視圖。

圖6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中的排出蓋和密封構件的分解透視圖。

圖7是放大地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的橫截面的視圖。

圖8是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的視圖。

圖9是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的視圖。

圖1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塵裝置中密封構件密封排出蓋和集塵箱的過程的視圖。

圖11和圖12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一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13和圖14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二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15和圖16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三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17和圖18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四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19和圖20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五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21和圖22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六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23和圖24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七變型示例的視圖。

圖25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包括捕塵構件的集塵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26是示出了圖25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剖視圖。

圖27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排出蓋的剖視圖。

圖28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第一變型示例的排出蓋的視圖。

圖29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第二變型示例的集塵裝置的透視圖。

圖30是示出了圖29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視圖。

圖31是圖3的格柵單元的透視圖。

圖32是圖3的格柵單元的透視圖。

圖33是示出了圖3的格柵單元和旋風器本體的聯接結構的剖視透視圖。

圖34是沿圖4的A-A’線截取的集塵裝置的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同時,基于附圖定義在說明書中使用的術語,如“前端”、“后端”、“上”、“下”、“上端”和“下端”,并且每個元件的形狀和位置不應受到術語的限制。

圖1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視圖,以及圖2是示出了旋風集塵裝置從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主體分離的狀態的視圖。在下文中,集塵裝置100可以用作包括旋風集塵裝置的含義。在下文中,污物可以用作涵蓋包括灰塵的各種異物的含義。

如圖1和圖2所示,吸塵器1可以包括主體10,集塵裝置100,抽吸部21和輪組件50。集塵裝置100和輪組件50可以安裝在主體10處。特別地,集塵裝置100可以可拆卸地安裝在主體10上。抽吸部21可以與待清潔表面接觸,并且可以吸入待清潔表面上的異物。

主體10可以包括產生抽吸力的風扇電機(未示出)。吸引部21可以通過在主體10中產生的抽吸力吸入待清潔表面上的空氣和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抽吸部21可以設置成寬的形狀,以與待清潔表面緊密接觸。

延伸管20、手柄管30和柔性軟管23可以設置在主體10和抽吸部21之間。延伸管20可以由樹脂材料或金屬材料形成,并且可以將抽吸部21與手柄管30連接。

手柄管30設置成將延伸管20與柔性軟管23連接。手柄部31和操作部32可以設置在手柄管30處。用戶可以抓握手柄部31,然后可以執行清潔操作。此外,用戶可以操作設置在操作部32處的按鈕等,并且可以操作吸塵器的功能,例如打開/關閉吸塵器1或調節抽吸強度。

柔性軟管23將把手柄管30與主體10連接。柔性軟管可以設置成具有柔性材料,使得手柄管30自由地移動。

抽吸部21、延伸管20、手柄管30和柔性軟管23都可以設置為彼此連通。由抽吸部21吸入的空氣可以依次經過延伸管20、手柄管30和柔性軟管23,然后可以被引入主體10中。

主體10可以具有第一本體端口10a,其將吸入的空氣引導到集塵裝置100;以及第二本體端口10b,通過其排出在集塵裝置100中清潔的空氣。第二本體端口10b可以與提供風扇電機(未示出)的抽吸室(未示出)連通。

主體10可以具有安裝部11,集塵裝置100安裝在安裝部11處。集塵裝置100可以可拆卸地安裝在安裝部11處。集塵裝置100可以允許通過分離和收集來自通過抽吸部21吸入的空氣中的灰塵而清潔的空氣通過第二本體端口10b流向風扇電機(未示出)。

集塵裝置100使用離心將灰塵從空氣中分離。也就是說,集塵裝置100產生旋轉氣流并使用離心力將灰塵與空氣分離。當預定量的灰塵被收集在集塵裝置100中時,用戶可以將集塵裝置100與主體10分離,然后可以丟棄在集塵裝置100中收集的灰塵。

圖3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中排出蓋打開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6是示出了根據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的集塵裝置中的排出蓋和密封構件的分解透視圖。

如圖3到圖6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塵裝置100可以包括集塵箱110、排出蓋220和密封構件230。

集塵箱110聯接到主體10,并且用于收集污物,例如空氣中的污物。集塵箱110可以設置為聯接到主體10,以過濾來自吸入的空氣的污物,并且排出過濾污物的空氣。

集塵箱110可以包括抽吸端口220a和排出端口122。通過抽吸部21吸入的空氣通過抽吸端口220a被引入到集塵箱110中,并且與集塵箱110中的灰塵分離。從其中分離灰塵的空氣通過排出端口122排出到主體10。具體地,通過排出端口122從集塵箱110排出的空氣通過第二本體端口10b流向抽吸室(未示出)。

集塵箱110可以包括引入空氣的入口111和排出空氣的出口112。換句話說,集塵箱110可以包括入口111和出口112,含有污物(即污染空氣)的空氣通過入口111被引入,去除了污物的空氣(即清潔空氣)通過出口112排出。入口111可以設置在抽吸端口220a處,出口112可以設置在排出端口122處。

集塵箱110可以形成集塵裝置100的外部。集塵箱110的一部分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以允許看到內部空間。集塵箱110可以具有圓柱形形狀,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

集塵箱110可以包括上箱120、中箱130和集塵容器200。

中箱130可以形成為上表面和下表面開口的大致圓筒形狀。過濾器構件134可以設置在中箱130的上部,以去除通過旋風室142和144的空氣中殘留的污物。過濾器構件134可以設置在形成于中箱130的上部的上開口132處。也就是說,過濾器構件134可以設置在中箱130的上開口132處,以去除通過第一和第二旋風室142和144的空氣中殘留的污物。

上箱120可以設置在中箱130上。上箱120可以鉸鏈聯接到設置在中箱130處的鉸鏈部分136,因此可以可樞轉地設置。排出端口122可以設置在上箱120處,在通過旋風室142和144以及過濾器構件134時清潔的空氣通過排出端口122排出。排出端口122可以與位于主體10中的提供風扇電機(未示出)的抽吸室(未示出)連通。

集塵容器200可以設置為容納從空氣分離的灰塵并且與至少一個旋風器300連通。此外,集塵容器200可以設置在中箱130的下方,以收集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

集塵容器200可以包括容器本體201和設置在容器本體201中以容納污物的集塵室205。

集塵室205可以包括第一集塵室205a和第二集塵室205b。第一集塵室205a可以設置為對應于第一旋風室142,第二集塵室205b可以設置為對應于第二旋風室144。也就是說,從第一旋風室142排出的灰塵可以被收集在第一集塵室205a中,從第二旋風室144排出的灰塵可以被收集在第二集塵室205b中。由于第二旋風室144在圓周方向上沿著第一旋風室142的圓周設置,所以第二集塵室205b可以設置為相對于第一集塵室205a在圓周方向上對應于第二旋風室144。也就是說,第二集塵室205b可以設置成環形,并且第二集塵室205b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著其圓周形成在第一集塵室205a的上部。

第二集塵室205b可以包括排出室205c。排出室205c可以設置為收集積聚在第二集塵室205b中的污物。排出室205c可以設置在第二集塵室205b的深部。

集塵室205可以具有在其一側開口的灰塵排出端口205d,以將收集的污物等排出到外部。灰塵排出端口205d可以設置為通過排出蓋220打開和關閉。

容器本體201可以包括容器外壁202和容器內壁203。容器外壁202可以設置為具有上部和下部開口的圓筒形狀,并且容器內壁203可以具有向內延伸的凸緣形狀,以在容器外壁202的內上部具有環形空間。第一集塵室205a可以設置為由容器外壁202的內部、容器內壁203的內部和排出蓋220圍繞。第二集塵室205b可以設置為由容器外壁202的內部、容器內壁203的外部和排出蓋220圍繞。

集塵容器20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透明材料形成,以允許從外部看到集塵室205。

排出蓋220可以聯接到集塵箱110的一側,以打開和關閉灰塵排出端口205d。排出蓋220可以鉸鏈聯接到集塵箱110的一側。排出蓋220可以圍繞鉸鏈227樞轉,并且可以打開和關閉灰塵排出端口205d。

排出蓋220還可以包括固定構件229,其將排出蓋220固定在與集塵箱110聯接的狀態。固定構件229可以包括設置在排出蓋220的一側的第一固定構件229a和安裝在集塵容器200的與第一固定部件229a對應的位置處的第二固定構件229b。第一固定構件229a和第二固定構件229b可以設置成彼此聯接,使得排出蓋固定并聯接到集塵容器200。

抽吸端口220a可以設置在排出蓋220處。抽吸端口220a可以設置為使得從柔性軟管23引入的空氣被引入到集塵裝置100中。抽吸端口220a可以設置為與入口管173連通。抽吸端口220a可以設置在排出蓋220處,使得從抽吸部21吸入的空氣不通過迂回通過集塵箱110的側表面而被引入,而是通過集塵箱110的下部被引入。入口111可以設置在抽吸端口220a處。入口111可以設置在抽吸端口220a的中心處,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密封構件230。密封構件230密封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因此可以防止集塵裝置100中的灰塵泄漏到外部,并且還可以恒定地保持集塵裝置100的內部壓力。

圖7是放大地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的橫截面的視圖,圖8是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9是示出了圖6的密封構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狀態的視圖。

參考圖7到圖9,密封構件230可以包括密封部分231和連接部分235。當灰塵排出端口205d關閉時,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在與集塵箱110的內表面201a接觸時延伸到聯接表面201b,從而提供密封效果。密封構件230可以沿著集塵箱110面向排出蓋220的表面安裝。

密封部分231可以設置為與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的容器本體201中的每一個接觸,從而提供密封效果。在下文中,與密封部分231接觸的集塵箱110可以用作包括與密封部分231接觸的容器本體201的含義。

密封部分231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

第一密封部分232可以設置為從連接部分235延伸。第一密封部分232可以設置為與集塵箱的面向灰塵排出端口205d的內表面201a接觸,從而提供密封效果。第一密封部分232可以設置為使得當灰塵排出端口205d由排出蓋220打開和關閉時其位置變化。

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設置為從第一密封部分232延伸。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形成為相對于第二密封部分233具有第一角度α。根據示例,第一角度α可以小于90°。由于密封部分231由具有彈性的材料形成,因此當第一角度α為90°或以上時,可以在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處產生恢復力。因此,集塵箱110可以有效地密封在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之間。另一方面,第一角度α大于90°,使得集塵箱110容易與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接觸。

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設置為與集塵箱的面向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01b接觸,從而提供密封效果。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與第一密封部分232設置在一起,使得當灰塵排出端口205d由排出蓋220打開和關閉時其位置變化。

密封部分231還可以包括第三密封部分234。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通過從連接部分235的一側延伸而形成。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定位為與第一和第二密封部分232和233間隔開。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個側表面與排出蓋220的面向集塵箱的聯接表面201b的聯接表面227接觸,從而可以提供密封效果。

連接部分235可以設置為連接到密封部分232的一側。連接部分235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位置變化。因此,連接部分235可以改變密封部分232的位置。

連接部分235可以包括具有彈性的材料。因此,當施加外力時,連接部分235的位置可以移動,并且當外力被移除時,連接部分235可以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包括連接部分235的整個密封構件230可以由具有彈性的材料形成。

連接部分235可以設置為具有到集塵裝置內部的圓形形狀。因此,連接部分235可以容易地移動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的位置。

聯接部分236可以設置為從連接部分235的一側延伸。聯接部分236可以設置為聯接到排出蓋220的一側。聯接部分236可以聯接到設置在排出蓋220處的固定槽225。固定槽225可以設置在排出蓋220的內邊緣區域。固定槽225可以設置在從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27向內間隔開的位置處。固定槽225可以設置為使得聯接部分236插入到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分225a和225b之間的空間225c中,以在排出蓋220的內部具有預定距離。因此,聯接部分236可以將密封構件230固定到排出蓋220。

聯接部分236可以設置為聯接到排出蓋220并與排出蓋220分離。因此,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與排出蓋220聯接和分離。

如圖8和圖9所示,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可移動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圖8所示,當排出蓋220與集塵箱110分離時,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在第一位置。第一位置可以被定義為在不施加外力的狀態下的位置。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使得在第一位置處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排出蓋220的外部。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使得在第一位置處第一密封部分232或第二密封部分233的一部分位于排出蓋220的外部。第一和第二密封部分232和233可以定位為與第三密封部分234間隔預定距離。

如圖9所示,當排出蓋220聯接到集塵箱110時,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在第二位置。第二位置可以限定為密封構件230與集塵箱110接觸并且提供密封效果的位置。在第二位置處的密封構件230可以定位為進一步移動到排出蓋220的內部,而不是在第一位置。

在第二位置處的密封構件230可以定位為使得第一和第二密封部分232和233分別與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和集塵箱的聯接表面201b接觸。密封構件230在第二位置處具有彈性,因此可以具有旨在返回到第一位置的恢復力。因此,密封構件230可以由于在第二位置處產生的恢復力而增強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和集塵箱的聯接表面201b。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使得第二密封部分233在第二位置處與第三密封部分234接觸。

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設置在固定位置。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定位為與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27接觸,并且可以密封排出蓋220。當密封構件230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定位為與第二密封部分233間隔開,并且當密封構件230位于第二位置時,第三密封部分234可以定位為與第二密封部分233接觸。

如上所述,密封構件230的形狀可以被配置為在其形狀通過集塵箱110和排出蓋220的聯接而變形時與內表面201a和聯接表面201b進行表面接觸。當灰塵排出端口205d從打開狀態切換到關閉狀態時,密封構件230變形,從而可以密封集塵箱110和排出蓋220。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密封構件密封排出蓋和集塵箱的過程。

圖10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集塵裝置中密封構件密封排出蓋和集塵箱的過程的視圖。

參考圖10,圖10A是示出了密封構件設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的視圖,圖10B是示出了密封構件被移動并且其位置在與集塵箱接觸時移動的狀態的視圖,以及圖10C是示出了排出蓋聯接到集塵箱并且密封構件設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的視圖。

如圖10A所示,當用戶移動排出蓋220以關閉打開的灰塵排出端口205d時,密封構件230可以與排出蓋220一起朝向集塵箱110移動。此時,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定位為與第三密封部分234間隔開。

當密封構件230移動到與集塵箱110相鄰的位置時,密封構件230可以位于第一密封部分232或第二密封部分233的至少一部分面向集塵箱110的聯接表面201b的位置。

如圖10B所示,密封構件230可以與排出蓋220一起移動,直到與集塵箱110的一部分接觸。密封構件230可以移動直到集塵箱110的聯接表面201b與第一密封部分232或第二密封部分233的至少一部分接觸。在這種狀態下,隨著排出蓋220更靠近集塵箱110,第一密封部分232變得更靠近第三密封部分234,并且第二密封部分233可以與連接部分235一起朝向排出蓋220的內部移動。

如圖10C所示,當排出蓋220阻塞灰塵排出端口205d并且聯接到集塵箱110時,密封構件230可以設置為密封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中的每一個。此時,密封構件230可以在與集塵箱110接觸的同時移動到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密封構件230可以在以下狀態下執行密封操作:第一密封部分232、第二密封部分233和第三密封部分234分別與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集塵箱的聯接表面201b和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27接觸。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密封構件230在以下狀態下執行密封操作:第一密封部分232和第二密封部分233從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到聯接表面201b進行表面接觸,從而密封構件230和集塵箱110之間的接觸表面面積可以增加。由于密封構件230與集塵箱110之間的表面積增大,因此可以提高密封效果。因此,可以防止密封狀態被外部沖擊損壞,從而集塵裝置100中的灰塵泄漏。

另外,由于密封構件230具有旨在從第二位置返回到第一位置的恢復力,所以排出蓋220可以容易地從集塵箱110分離。

在下文中,將描述密封構件230的變型例。

圖11和圖12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一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1到圖12,密封構件240可以包括密封部分241、連接部分246和聯接部分247。當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比較時,密封構件240與密封構件230的不同在于密封部分241的結構,其它結構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相同。在下文中,將以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的差異為中心來描述密封構件240,將省略重復的描述。

密封部分241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242、第二密封部分243、第三密封部分244和第四密封部分245。當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的密封部分231比較時,密封部分241還可以包括第三密封部分244。

第三密封部分244可以設置為從第二密封部分243的一側延伸。第三密封部分244可以設置為與第一密封部分242平行延伸。如圖12所示,第三密封部分244可以設置為當排出蓋220與集塵箱110聯接時與集塵箱的外表面201c接觸。因此,密封構件240與集塵箱的外表面201c接觸,而不是與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和聯接表面201b接觸,并且可以提高密封效果。

圖13和圖14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二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3到圖14,密封構件250可以包括密封部分251、連接部分255和聯接部分256。當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比較時,密封構件250與密封構件230的不同在于密封部分251的結構,其它結構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相同。在下文中,將以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的差異為中心來描述密封構件250,將省略重復的描述。

密封部分251可以包括第一密封部分252和第二密封部分253。當與圖7的密封構件230比較時,可以省略對應于與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27接觸的第三密封部分234的結構。

如圖14所示,第一密封部分252和第二密封部分253與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和聯接表面201b接觸,因此密封部分251可以執行密封操作。第一密封部分252可以設置為使得第一密封部分252的一側在第二位置處與集塵箱的內表面201a接觸,并且其另一側與排出蓋220的聯接表面228接觸。因此,密封構件250可以以比圖7的密封構件230更簡單的結構密封集塵箱110和排出蓋220。

圖15和圖16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三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5到圖16,密封構件510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處的聯接槽511。聯接槽511可以安裝在排出蓋220處,以面對集塵箱的聯接表面201b。第一傾斜表面512a和第二傾斜表面512b可以設置在密封構件510的上表面處,以具有向下凹陷的v形。第一傾斜表面512a和第二傾斜表面512b可以形成聯接槽511。密封構件510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如圖16所示,當排出蓋220與集塵箱110聯接時,密封構件510可以與集塵箱110的下部的一部分進行表面接觸。密封構件510可以在變形的同時與集塵箱110進行表面接觸,使得第一傾斜表面512a和第二傾斜表面512b圍繞集塵箱110的下部的一部分。密封構件510可以與集塵箱110的下表面進行表面接觸,其外表面與下表面連接,其內表面與下表面連接。因此,可以增加密封構件410和集塵箱110之間的接觸面積,并且可以提高密封效果。

此外,當排出蓋220與集塵箱110分離時,密封構件510由于恢復力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當密封構件510開始與集塵箱110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10可以恢復為具有圖15所示的形狀,因此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

圖17和圖18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四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7到圖18,密封構件520可以包括本體部分521、接觸部分522和聯接槽523。本體部分521可以安裝在排出蓋220的上表面處。接觸部分522和聯接槽523可以設置在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接觸部分522可以包括第一接觸部分522a和第二接觸部分522b。第一接觸部分522a可以設置為具有從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的形狀。第一接觸部分522a可以設置為相對于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以鈍角延伸。第二接觸部分522b和第一接觸部分522a可以設置為在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處形成雙向對稱。第一和第二接觸部分522a和522b以及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可以形成聯接槽523。聯接槽523可以設置為由第一接觸部分522a和第二接觸部分522b以及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圍繞的空間。密封構件520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如圖18所示,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20可以與集塵箱110的下部的一部分進行表面接觸。當集塵箱110在與本體部分521的上表面接觸的同時向下移動時,密封構件520可以變形,使得第一和第二接觸部分522a和522b與集塵箱110的內表面和外表面進行表面接觸。因此,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20可以與聯接表面、集塵箱110的下端的內表面和外表面進行表面接觸,從而可以增加密封面積。因此,可以提高密封構件520的密封效果。

此外,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20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當密封構件520開始與集塵箱110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20可以恢復為具有圖17所示的形狀,因此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

圖19和圖20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五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19到圖20,密封構件530可以包括接觸部分531和支撐部分533。接觸部分531可以設置為由支撐部分533支撐并且面向集塵箱110的下端。接觸部分531可以設置為具有三角形橫截面。接觸部分531可以設置為插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下端處的聯接槽201d中。聯接槽201d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下端,以具有對應于接觸部分531的形狀。密封構件530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支撐部分533可以設置為支撐接觸部分531。支撐部分533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側聯接到排出蓋220,并且其另一側聯接到接觸部分531。支撐部分533可以設置為彎曲多次。因此,如圖20所示,當集塵箱110與接觸部分531一起向下移動時,支撐部分533可以變形,同時其縱向長度減小。

如圖20所示,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30可以插入到聯接槽201d并且與聯接槽201d進行表面接觸。因此,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30可以與集塵箱110的聯接槽201d進行表面接觸,從而可以增加密封面積。因此,可以提高密封構件530的密封效果。

此外,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分離時,由于支撐部分533的恢復力,密封構件530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當密封構件530開始與集塵箱110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30可以恢復為具有圖19所示的形狀,因此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

圖21和圖22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六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21和圖22,密封構件540可以包括接觸部分541和支撐部分543。接觸部分541可以設置為由支撐部分543支撐并且面向集塵箱110的下端。接觸部分541可以設置為具有帶有中空部541a的圓柱形狀。接觸部分541可以設置為面向設置在集塵箱110的下端處的聯接槽201e。密封構件540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支撐部分543可以設置為支撐接觸部分541。支撐部分543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一側聯接到排出蓋220,并且其另一側聯接到接觸部分541。

如圖22所示,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40可以在與聯接槽201e進行表面接觸的同時提供密封效果。當接觸部分541通過與集塵箱110接觸而被按壓時,密封構件540可以在聯接槽201e處變形為具有橢圓形狀。因此,接觸部分541和集塵箱110之間的接觸表面積可以增加,因此可以提高其密封效果。

此外,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分離時,由于接觸部分541的恢復力,密封構件540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當密封構件540開始與集塵箱110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40可以恢復為具有圖21所示的形狀,因此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

圖23和圖24是示出了圖7的密封構件的第七變型示例的視圖。

參考圖23和圖24,密封構件550可以以圍繞排出蓋220的上側的一部分的形狀設置。密封構件550可以設置為具有圍繞在排出蓋的上表面處形成的聯接槽220b的形狀。聯接槽220b可以形成在面對集塵箱110的位置,使得集塵箱110可以插入其中。密封構件550可以由具有恢復力的材料形成。

如圖24所示,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50可以與集塵箱110一起插入到聯接槽220b中,同時與集塵箱110的下表面、內表面和外表面進行表面接觸。因此,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聯接時,密封構件550可以與集塵箱110進行表面接觸,從而可以增加密封面積。因此,可以提高密封構件550的密封效果。

此外,當排出蓋220和集塵箱110彼此分離時,由于密封構件550的恢復力,密封構件550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當密封構件550開始與集塵箱110分離時,由于恢復力,密封構件550可以恢復為具有圖23所示的形狀,因此可以容易地與集塵箱110分離。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集塵裝置。

圖25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包括捕塵構件的集塵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26是示出了圖25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剖視圖,以及圖27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排出蓋的剖視圖。

參考圖25到圖27,集塵裝置101可以包括集塵箱110、排出蓋220和捕塵構件265。當與圖3的集塵裝置100比較時,集塵裝置101與集塵裝置100的不同在于捕塵構件265,其它結構與圖3的集塵裝置100相同。在下文中,將以與圖3的集塵裝置100的差異為中心來描述集塵裝置101,將省略重復的描述。

首先,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在排出蓋260的內表面。多個捕塵構件265可以安裝在排出蓋260的內底表面。多個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彼此以規則的間隔間隔開。

捕塵構件265可以配置有多個突出部,突出部設置為從排出蓋260的下表面向上延伸,并且以規則的間隔間隔開。多個突出部可以設置為使得其每個橫截面向上逐漸減小。因此,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使得突出部之間的距離向上逐漸增大。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成梳子形狀。

如圖26所示,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當排出蓋260聯接到集塵箱110時位于第一集塵室205a。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上端定位低于格柵單元170。

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使得隨著第一集塵室205a中的旋轉氣流而移動的灰塵被多個突出部捕獲。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為使得旋轉空氣通過多個突出部之間的空間,并且灰塵被突出部捕獲。因此,捕塵構件265可以在最小化第一集塵室205a中的旋轉氣流的流動的阻礙的同時分離灰塵。此外,捕塵構件265可以防止灰塵在第一集塵室205a中飛散。

捕塵構件265可以設置成多個單元,每個單元具有多個突出部。設置在每個單元中的多個突出部可以設置為彼此具有不同的距離和高度。因此,捕塵構件265可以去除各種尺寸的灰塵。

圖28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第一變型示例的排出蓋的視圖。

與捕塵構件265不同,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板狀。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具有相同曲率的圓形形狀。因此,捕塵構件275可以降低第一集塵室205a中的旋轉空氣的阻力。

可以設置多個捕塵構件275。多個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在它們之間具有預定距離。因此,捕塵構件275可以在旋轉空氣流過的捕塵構件275之間形成通道。在捕塵構件275之間形成的空間可以僅使旋轉空氣通過,并且包含在空氣中的灰塵可以被捕塵構件275捕獲和分離。

多個捕塵構件275可以形成一個捕塵單元。例如,配置有多個捕塵構件275的捕塵單元可以設置在排出蓋270的下表面上,以在捕塵構件275之間具有預定距離。如圖18所示,可以設置三個捕塵單元,每個捕塵單元配置有多個捕塵構件275,以使它們之間具有預定距離。可以設置三個或更多個,或三個或更少個的捕塵單元。

在具有多個捕塵構件275的一個捕塵單元中,每個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具有不同的尺寸。多個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尺寸從排出蓋270的中心朝向其邊緣逐漸增大。可替代地,多個捕塵構件275可以設置為具有相同的尺寸。

圖29是示出了包括圖25的捕塵構件的第二變型示例的集塵裝置的透視圖,以及圖30是示出了圖29的集塵裝置的橫截面的視圖。

參考圖29和圖30,當與圖27的波長構件265比較時,捕塵構件290與捕塵構件265的不同在于捕塵構件290的提供位置,其它結構與圖27的捕塵構件265相同。在下文中,將以與圖27的捕塵構件265的差異為中心來描述捕塵構件290。

捕塵構件290可以安裝在形成第一集塵室205a的側表面的容器本體201的內表面上。捕塵構件290可以設置為從容器本體201的內表面朝向第一集塵室205a的中心延伸。捕塵構件290可以設置為使得其上端定位低于格柵單元170。多個捕塵構件290可以設置在容器本體201的內表面,以在其之間具有預定距離。雖然在圖中未示出,但是多個捕塵構件290可以設置為彼此定位在不同的高度。

由于上述結構,捕塵構件290可以從第一集塵室205a中旋轉的空氣分離灰塵。此外,捕塵構件290可以設置為使得旋轉氣流不被多個突出部之間的距離限制。因此,可以提高集塵裝置100的灰塵分離效率。

再次參考圖3和圖4,集塵裝置100還可以包括旋風器組件140。

旋風器組件140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內部。旋風器組件140設置為產生旋轉氣流并且由于離心力而將灰塵與空氣分離。當驅動設置在主體10中的風扇電機(未示出)時,產生旋轉氣流。

產生旋轉氣流的旋風室142和144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內部。在旋風室142和144中,由于離心力,灰塵與空氣分離。旋風室142和144可以包括第一旋風室142和第二旋風室144。

第一旋風室142可以由格柵單元170、旋風器本體150和集塵箱110形成。第二旋風室144可以由旋風器本體150和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形成。

在另一方面,集塵裝置100的布置關系如下。可以通過空氣的流動描述集塵裝置100的布置關系。當通過入口111引入的空氣朝向出口112流動的方向被定義為流動方向X時,上箱120可以位于流動方向X的下游側,并且集塵容器200可以位于流動方向X的上游側。旋風器組件140可以位于上箱120和集塵容器200之間。過濾器構件134可以沿流動方向設置在旋風器組件140的下游側,以從通過旋風器組件140的空氣中去除殘留的灰塵。具體地,過濾器構件134可以沿流動方向X設置在上旋風器本體152的下游側,以傳輸經過排氣孔154的空氣。

圖31是圖3的格柵單元的透視圖,圖32是示出了圖3的旋風器本體的透視圖,圖33是示出了圖3的格柵單元和旋風器本體的聯接結構的剖視透視圖,以及圖34是沿圖4的A-A’線截取的集塵裝置的視圖。在下文中,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被稱為至少一個灰塵分離部或部分。在下文中,上旋風器本體152可以被稱為蓋。在下文中,集塵容器200可以被稱為灰塵容納部分。

參考圖31到圖34,旋風器組件140可以包括格柵單元170和旋風器本體150。

旋風器本體150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內部。此外,旋風器本體150可以設置為使得格柵單元170就位于其處。旋風器本體150用于引導從第一旋風室142排出的空氣,使得空氣通過格柵單元170,然后流到第二旋風室144。

旋風器本體150可以包括上旋風器本體152和下旋風器本體156。格柵單元170和其中形成有第二旋風室144的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就位在下旋風器本體156處。引導管155可以形成在上旋風器本體152處,引導管155引導空氣通過格柵殼體171以從第一旋風室142引入到第二旋風器144。此外,上旋風器本體152可以聯接到至少一個旋風器300,使得通過入口111引入的空氣被引導到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稍后將描述上旋風器本體152。

單元安置部160可以設置在下旋風器本體156處,使得格柵單元170的一端位于其處。聯接突出部(未示出)可以形成在單元安置部160處,使得格柵單元170固定到其上,并且對應于聯接突出部(未示出)的聯接槽162可以形成在格柵單元170處。

格柵單元170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內部。此外,格柵單元170可以設置為從第一旋風室142排出的空氣中去除具有預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灰塵。

格柵單元170可以包括格柵本體180和入口管182。

入口管182可以設置為引導從抽吸端口220a的入口111引入的空氣到第一旋風室142。因此,入口管182的一端可以設置為與抽吸端口220a的入口111連通,并且其另一端可以設置為與第一旋風室142連通。

入口管182可以包括入口孔170a和引導部分184,入口孔170a設置在入口管本體182a的一端,以與入口111連通,引導部分184設置在入口管本體182a的另一端,以將空氣引導到第一旋風室142。引導部分184可以從入口管本體182a延伸,以相對于入口管本體182a的長度方向在徑向方向上彎曲。

引導部分184可以包括排出引導表面184a,排出引導表面184a形成為具有彎曲表面,使得被引導通過入口管本體182a中的第一通道P1的空氣沿著第一通道P1的前進方向螺旋地排出。排出引導表面184a允許通過引導部分184排出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平滑地改變到周向方向。

通過這種結構,通過抽吸部分21引入的空氣可以經過入口111,通過入口孔170a引入到入口管182中,然后可以通過引導部分184排出到第一旋風室142。第一通道P1形成在入口管182中。第一通道P1設置為使得被引入到第一旋風室142中的空氣通過其中。

格柵本體180可以設置為去除第一旋風室142中具有預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灰塵。

設置為與排出端口122連通的出口孔170b可以形成在格柵本體180處。從第一旋風室142引入到格柵本體180的空氣通過設置在格柵本體180的一端處的出口孔170b被排出到格柵單元170的外部。通過出口孔170b排出的空氣通過引導管155被引入到第二旋風室144中。

格柵本體180設置為將第一旋風室142與出口孔170b或排出端口122分開,從而防止通過在第一旋風室142中產生旋轉氣流而分離的灰塵通過第一旋風室142,然后通過出口孔170b或排出端口122排出。具體地,多個通氣孔181可以形成在格柵本體180處,所述多個通氣孔181被設置為間隔開預定距離,使得可以防止灰塵通過,并且通過離心分離灰塵的空氣可以從其中通過。

格柵本體180可以設置為與入口管182分離。在該實施例中,格柵本體180和入口管182可以設置為彼此分離,并且還可以彼此一體地形成。格柵本體180可以設置為圍繞入口管182。第二通道P2可以形成在入口管182的外表面和格柵本體180之間。具體地,格柵本體180設置為與入口管182的外表面間隔開預定距離,并且第二通道P2形成在入口管182的外表面和格柵本體180之間。

第一通道P1形成在入口管182中以引導從入口孔170a引入的空氣,第二通道P2形成在入口管182和格柵本體180之間以將從第一旋風室142引入到格柵本體180處的空氣引導到出口孔170b,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可以一起形成在格柵單元170處。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可以沿相同的方向形成。在不同的觀點中,入口管本體182a和格柵本體可以設置為使得其在長度方向上的中心線彼此重合。

由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一起設置在格柵單元170的內部,因此可簡化旋風器組件140的結構。此外,由于第一通道P1和第二通道P2沿相同方向設置在格柵單元170的內部,因此不需要單獨設置空氣管,該空氣管引導引入的空氣以將空氣從抽吸部21引入到旋風室142和144,并且由于從抽吸部21引入的空氣可以直接引入到旋風室142和144中,因此可以減小通道阻力。

旋風器組件140可以包括氣流形成部166。氣流形成部166設置為使得從入口管182引導到第一旋風室142的空氣可以旋轉。

氣流形成部166設置為使得引入到第一旋風室142中的空氣形成旋轉氣流。氣流形成部166設置在旋風器本體150處。此外,氣流形成部166設置為使得通過第一通道P1的空氣形成旋轉氣流,同時被排出到引導部分184,并被引入到第一旋風室142中。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氣流形成部166形成在旋風器本體150處,但是氣流形成部166的布置和形狀可以進行各種改變。

氣流形成部166可以沿著格柵單元170的圓周形成。也就是說,氣流形成部166可以沿著格柵單元170的圓周設置在旋風器本體150處。

氣流形成部166可以包括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和第二氣流引導表面168。

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是這樣的引導表面:其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凹形,并且從入口管182排出的空氣與其接觸,使得被引導到第一旋風室142的空氣在以格柵單元170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旋轉。也就是說,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設置成凹形,使得排出到引導部分184的空氣的流動方向在圓周方向上彎曲。此外,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可以形成為具有彎曲表面,使得從引導部分184排出的空氣的方向平滑地改變。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的形狀可以進行各種修改。

第二氣流引導表面168是形成為在以格柵單元170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朝向第一旋風室142傾斜的引導表面。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由于格柵單元170設置在旋風器本體150的下部,第二氣流引導表面168設置為從旋風器本體150在以格柵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向下突出。通過這種結構,通過第一氣流引導表面167在圓周方向上旋轉的空氣可以流向第一旋風室142。

由于設置在入口管182的端部處的引導部分184和格柵本體180的通氣孔181彼此相鄰地設置,因此可能存在從引導部分184排出的空氣被直接引入到通氣孔181中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格柵單元170還可以進一步包括氣流形成肋186。

氣流形成肋186可以朝向第一旋風腔142設置成與引導部分184相鄰。通過提供氣流形成肋186,從引導部分184排出的空氣可以與格柵本體180間隔開,然后可以被引入到第一旋風腔室142中。

格柵單元170還可以包括凸緣格柵部188。

凸緣格柵部188可以設置為將第一旋風室142與第一集塵室205a分開。凸緣格柵部188可以形成為從入口管182的外表面延伸,以防止收集在第一集塵室205a中的灰塵朝向第一旋風室142回流。

凸緣格柵部188可以具有格柵形狀以防止灰塵的移動。此外,凸緣格柵部188可以與格柵本體180的下部接觸,以防止通過離心分離的灰塵移動到第二通道P2。多個通氣孔181也可以形成在凸緣格柵部188處,類似于格柵本體180。

此外,凸緣格柵部188可以設置為朝向第一集塵室205a傾斜,使得防止空氣從第一集塵室205a回流到第一旋風室142。也就是說,由于凸緣格柵部188具有在第一旋風室142和第一集塵室205a之間朝向第一集塵室205a傾斜的凸緣形狀,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氣從第一集塵室205a回流。

旋風器組件140還可以包括第二旋風室144。

第二旋風室144可以設置在第一旋風室142的徑向方向上。第二旋風室144可以設置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內部。此外,第二旋風室144可以設置為相對于第一旋風室142主要分離灰塵的空氣進行二次離心。具體地,從第一旋風室142引入到格柵單元170中的空氣通過旋風器本體150的引導管155流到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然后通過設置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中的第二旋風室144中的離心與灰塵二次分離。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設置為將灰塵與通過入口111引入的空氣分離。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處。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設置在集塵箱110的內部,以將灰塵與通過入口111引入的空氣分離。具體地,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沿著下旋風器本體156的圓周設置。

第二旋風室144可以形成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內部。在第二旋風室144中,灰塵離心地與空氣分離。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包括空氣引入孔301和灰塵排出孔302。空氣引入孔301可以設置為使得通過入口111引入的空氣被引入到至少一個旋風器300中。灰塵排出孔302可以設置為朝向集塵容器200開口。可替代地,灰塵排出孔302可以設置為與集塵容器200連通。此外,空氣引入孔301可以位于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長度方向L上的上部。灰塵排出孔302可以位于至少一個旋風器的長度方向L上的下部。也就是說,灰塵排出孔302可以設置為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長度方向L上與空氣引入孔301更緊密,使得從通過空氣引入孔301引入的空氣分離的灰塵通過其排出。

在另一方面,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包括本體303、空氣引入孔301和灰塵排出孔302。本體303形成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外部,并且空氣引入孔301和灰塵排出孔302可以分別形成在本體303的兩端。

空氣引入孔301可以相對寬,灰塵排出孔302可以相對窄。也就是說,空氣引入孔301的寬度可以大于灰塵排出孔302的寬度。這是為了使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灰塵分離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說,由于灰塵排出孔302的寬度形成為比空氣引入孔301的小,因此含有灰塵的空氣(即污染空氣)的離心力增大。更大的離心力可以在具有相對小的寬度的灰塵排出孔302處產生。

本體303可以包括平坦表面和彎曲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彎曲表面可以包括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外部方向上凸起的彎曲表面和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內部方向上凹入的彎曲表面中的至少一個。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具有截頭圓錐形狀。空氣引入孔301可以設置在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一端,并且灰塵排出孔302可以設置在其另一端。空氣引入孔301的直徑可以大于灰塵排出孔302的直徑。當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具有截頭圓錐形狀時,本體303可以具有平坦表面。然而,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形狀不限于截頭圓錐形狀。

至少一個旋風器300可以具有關于對稱軸線S的對稱形狀,所述對稱軸線S與至少一個旋風器300的長度方向L平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吸塵器1可以包括罐型、直立型和手持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

在本說明書中,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已經被分類為第一、第二和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并且為了簡明而進行描述。然而,示例性實施例的相應步驟或功能可以與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的相應步驟或功能組合以實現本發明的另一示例性實施例。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