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庭日用品,具體涉及一種枕頭。
背景技術:
人們的睡眠時間約占到人生的三分之一左右,睡眠質量的好壞對于人的生活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每個人的頸椎生理彎曲程度不同,雙肩的寬度也不同,每個人的睡姿也會不斷的變化,所以,人的頸椎會因人、因時而不同。
現在大部分枕頭無法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需要進行調整,使得現有的枕頭不能適應頸椎的生理彎曲,導致很多人在睡醒后會出現肩痛、頭暈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枕頭,本發明可以方便的對枕部的各個部位進行調節,以適應人體生理特點,使用時舒適性高,有利于頸部的康復。
其技術方案如下:
枕頭,包括中間支撐部、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及外套,中間支撐部、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均置于外套內,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分別位于中間支撐部的兩個相反側;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有盒體及位于盒體內的調節支撐機構,盒體包括上盒及下盒,下盒具有上開口,上盒具有下開口,下盒的上開口與上盒的下開口相對并形成內容腔,調節支撐機構具有上支撐部、下支撐部及調節部,上支撐部、下支撐部分別與上盒的內側、下盒的內側相對應,調節部至少相對于盒體外露。
本發明進一步技術方案是:
所述中間支撐部包括前側支撐塊及后側支撐塊,前側支撐塊、后側支撐塊的連線相對于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的連線垂直。
前側支撐塊包括有盒體及位于盒體內的調節支撐機構,盒體包括上盒及下盒,下盒具有上開口,上盒具有下開口,下盒的上開口與上盒的下開口相對并形成內容腔,調節支撐機構具有上支撐部、下支撐部及調節部,上支撐部、下支撐部分別與上盒的內側、下盒的內側相對應,調節部至少相對于盒體外露。
前側支撐塊高于后側支撐塊。
所述下支撐部為絲桿,所述調節支撐機構還包括第一螺塊、第二螺塊、兩個支撐臂相鉸接而形成的叉架,所述上支撐部位于叉架的上方;絲桿上具有第一螺紋、第二螺紋,第一螺紋與第二螺紋的方向相反,第一螺塊、第二螺塊分別連接在兩個支撐臂的下端且分別與第一螺紋、第二螺紋相配合。
所述調節部為旋鈕,該旋鈕與所述絲桿的端部周向連接。
所述上支撐部的上方設有加強板,該加強板抵壓在所述上盒的內壁。
所述上盒及下盒均具有導向側壁,上盒的導向側壁與下盒的導向側壁相配合。
所述上盒的導向側壁位于所述下盒的導向側壁的外側。
下面對本發明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
1、該枕頭包括有中間支撐部、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等幾個分模塊,通過調節支撐機構根據使用者的人體生理結構對分模塊進行調整,可以對人體頸部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由于該枕頭更符合頸椎的生理彎曲曲線,更有利于人體頸椎的康復。
2、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的盒體為分體式結構,其包括上盒及下盒,上盒與下盒相對并在兩者之間形成內容腔,用于放置調節支撐機構,減少調節支撐機構所占用的空間,也有效的降低枕頭的重量;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進行上下方向的調節時,上盒及下盒可以起到有效的支撐及遮擋作用,減少枕頭的變形,也避免外套及其他緩沖材料進入盒體內。
3、由于枕頭的中間部位可能會與腦部及頸部接觸,且兩處的高度、弧度不同,所以,中間支撐部分成前側支撐塊及后側支撐塊,可以對頸部位置或腦部位置進行調節,以使枕頭的中間部位更符合人體的生理曲線。
4、前側支撐塊位于頸部位置,后側支撐塊位于腦部位置,前側支撐塊高于后側支撐塊,可以使人體感覺更舒適;另外,由于前側支撐塊高于后側支撐塊,在前側支撐塊內有更多的空間設置調節支撐機構,前側支撐塊的調節支撐機構的結構可以與第一側支撐部、第二側支撐部的調節支撐機構相同或類似,以增加產品零件的通用性,降低生產成本。
5、調節支撐機構由絲桿、第一螺塊、第二螺塊等結構組成,旋轉絲桿時,第一螺塊、第二螺塊向相反的兩個方向移動,并通過叉架轉化為上支撐部在上下方向的移動,達到調節枕頭高度的作用。
6、由于上支撐部的受力較大,設置加強板后,可以提高該處的強度,避免上盒由于壓力較大而破裂。
7、所述上盒及下盒均具有導向側壁,在上盒相對于下盒上下移動時,由于上盒與下盒之間的導向側壁的結構,減少了上盒的歪斜或錯位。
8、所述上盒的導向側壁位于所述下盒的導向側壁的外側,這樣,枕頭內的雜物或灰塵不易進入盒體內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枕頭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枕頭第一側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枕頭第二側的側視圖;
圖4是第一側支撐部(或第二側支撐部)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中間支撐部,11、前側支撐塊,12、后側支撐塊,20、第一側支撐部,30、第二側支撐部,40、外套,51、上盒,52、下盒,54、導向側壁,62、下支撐部,621、第一螺紋,622、第二螺紋,63、調節部,64、第一螺塊,65、第二螺塊,66、叉架,661、支撐臂,662、鉸接軸,67、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為具有頸椎康復功能的枕頭,其包括中間支撐部10、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及外套40,中間支撐部10、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均置于外套40內,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分別位于中間支撐部10的兩個相反側;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至少其中之一包括有盒體50及位于盒體50內的調節支撐機構60,盒體50包括上盒51及下盒52,下盒52具有上開口,上盒51具有下開口,下盒52的上開口與上盒51的下開口相對并形成內容腔53,調節支撐機構60具有上支撐部、下支撐部62及調節部63,上支撐部、下支撐部62分別與上盒51的內側、下盒52的內側相對應,調節部63至少相對于盒體50外露。
其中,所述中間支撐部10包括前側支撐塊11及后側支撐塊12,前側支撐塊11、后側支撐塊12的連線相對于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的連線垂直。前側支撐塊11包括有盒體50及位于盒體50內的調節支撐機構60,盒體50包括上盒51及下盒52,下盒52具有上開口,上盒51具有下開口,下盒52的上開口與上盒51的下開口相對并形成內容腔53,調節支撐機構60具有上支撐部、下支撐部62及調節部63,上支撐部、下支撐部62分別與上盒51的內側、下盒52的內側相對應,調節部63相對于外套40外露,前側支撐塊11高于后側支撐塊11,且前側支撐塊11窄于后側支撐塊11。
所述下支撐部62為絲桿,所述調節支撐機構60還包括第一螺塊64、第二螺塊65、兩個支撐臂661通過鉸接軸662相鉸接而形成的叉架66,所述上支撐部位于叉架66的上部(即支撐臂661的上端);絲桿上具有第一螺紋621、第二螺紋622,第一螺紋621與第二螺紋622的方向相反,第一螺塊64、第二螺塊65分別連接在兩個支撐臂661的下端且分別與第一螺紋621、第二螺紋622相配合。所述調節部63為旋鈕,該旋鈕與所述絲桿的端部周向連接。所述上支撐部的上方設有加強板67,該加強板67抵壓在所述上盒51的內壁。所述上盒51及下盒52均具有導向側壁54,上盒51的導向側壁54與下盒52的導向側壁54相配合且所述上盒51的導向側壁54位于所述下盒52的導向側壁54的外側。兩個支撐臂661的上端可以通過掛扣與加強板67活動連接,通過所述調節部63將位置調低時,掛扣可以將加強板67(及與加強板67連接的上盒51)拉低,避免上盒51晃動。
本實施例具有如下優點:
1、該枕頭包括有中間支撐部10、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等幾個分模塊,通過調節支撐機構60根據使用者的人體生理結構對分模塊進行調整,可以對人體頸部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由于該枕頭更符合頸椎的生理彎曲曲線,更有利于人體頸椎的康復。
2、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的盒體50為分體式結構,其包括上盒51及下盒52,上盒51與下盒52相對并在兩者之間形成內容腔53,用于放置調節支撐機構60,減少調節支撐機構60所占用的空間,也有效的降低枕頭的重量;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進行上下方向的調節時,上盒51及下盒52可以起到有效的支撐及遮擋作用,減少枕頭的變形,也避免外套40及其他緩沖材料進入盒體50內。
3、由于枕頭的中間部位可能會與腦部及頸部接觸,且兩處的高度、弧度不同,所以,中間支撐部10分成前側支撐塊11及前側支撐塊11,可以對頸部位置或腦部位置進行調節,以使枕頭的中間部位更符合人體的生理曲線。
4、前側支撐塊11位于頸部位置,前側支撐塊11位于腦部位置,前側支撐塊11高于后側支撐塊11,可以使人體感覺更舒適;且前側支撐塊11窄于后側支撐塊11,可以使頭部更穩并減少頸部的受力。另外,由于前側支撐塊11高于后側支撐塊11,在前側支撐塊11內有更多的空間設置調節支撐機構60,前側支撐塊11的調節支撐機構60的結構可以與第一側支撐部20、第二側支撐部30的調節支撐機構60相同或類似,以增加產品零件的通用性,降低生產成本。
5、調節支撐機構60由絲桿、第一螺塊64、第二螺塊65等結構組成,旋轉絲桿時,第一螺塊64、第二螺塊65向相反的兩個方向移動,并通過叉架66轉化為上支撐部在上下方向的移動,達到調節枕頭高度的作用。
6、由于上支撐部的受力較大,設置加強板67后,可以提高該處的強度,避免上盒51由于壓力較大而破裂。
7、所述上盒51及下盒52均具有導向側壁54,在上盒51相對于下盒52上下移動時,由于上盒51與下盒52之間的導向側壁54的結構,減少了上盒51的歪斜或錯位。
8、所述上盒51的導向側壁54位于所述下盒52的導向側壁54的外側,這樣,枕頭內的雜物或灰塵不易進入盒體50內部。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不違反本發明構思的基礎上所作的任何替換與改進,均屬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