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烹飪器具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電飯煲。
背景技術:
:電飯煲是用于煮飯和煮粥的常用的烹飪器具,電飯煲一般包括煲體和上蓋,煲體內部有主加熱體和內鍋,內鍋中裝有待烹飪的米,在電飯煲接通電源后,主加熱體發熱,內鍋的溫度隨之升高,從而內鍋中的米和水被加熱。現有的電飯煲上蓋大多由不透明的塑料制成,蓋上上蓋后,從外面無法判斷內鍋中米的烹飪狀態。必須打開上蓋才能觀察食物,導致鍋內的蒸汽流失,熱量流失。進而出現了具有透明視窗的電飯煲上蓋,但是,在電飯煲內鍋中的米水混合物升溫過程中,部分水變成水蒸氣而凝結在上蓋內側的透明視窗上,造成透明視窗模糊不清,不便于用戶觀察。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飯煲,旨在解決電飯煲透明視窗因水蒸氣凝結而模糊不清、不便于用戶觀察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電飯煲,所述電飯煲包括煲體、上蓋、第一感溫探頭、第二感溫探頭和活動安裝于所述煲體內部的內鍋,所述上蓋設在所述煲體上以打開或關閉所述煲體,所述內鍋底部設有主加熱體,所述上蓋上設有透明視窗,在所述煲體處于關閉狀態時,所述透明視窗朝向所述內鍋,所述透明視窗上設有用于對所述透明視窗加熱以防止所述透明視窗產生凝露的輔助加熱體,所述第一感溫探頭檢測電飯煲內鍋中的溫度,所述第二感溫探頭檢測透明視窗上的溫度。優選地,所述電飯煲還包括設于煲體內部的控制芯片,所述輔助加熱體和主加熱體均與所述控制芯片電連接,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輔助加熱體和主加熱體的發熱溫度。優選地,所述透明視窗包括貫穿所述上蓋的通道和卡接于所述通道中的第一透明件,所述輔助加熱體為設于所述第一透明件表面或內部的金屬導電層。優選地,所述透明視窗還包括第二透明件,所述第二透明件卡設于所述通道中且位于所述第一透明件背離所述內鍋的一側。優選地,所述第一透明件、第二透明件和通道共同圍成視窗腔體,所述上蓋上還設有蒸汽閥,所述視窗腔體與所述蒸汽閥連通。優選地,所述第二透明件朝向所述第一透明件的一側設有防霧涂層。優選地,所述通道內壁上插槽,所述第一透明件和第二透明件插入所述插槽中,所述第一透明件和插槽之間以及所述第二透明件和插槽之間均設有密封膠。優選地,所述第一透明件和第二透明件為透明玻璃板。優選地,所述電飯煲還包括檢測所述內鍋鍋底處溫度的第三感溫探頭,所述控制芯片內部設有計時器,所述第三感溫探頭與控制芯片電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感溫探頭和第二感溫探頭均與控制芯片電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電飯煲上蓋上設置透明視窗,并在透明視窗上設有輔助加熱體,在電飯煲工作時,輔助加熱體對透明視窗進行加熱,使透明視窗的溫度高于或持平于內鍋中與透明視窗接觸的水蒸氣溫度,從而防止內鍋中的水蒸氣凝結在上蓋內側的透明視窗上,避免透明視窗上因凝結水霧而模糊不清,便于用戶基于透明視窗觀察內鍋中食物烹飪情況。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在煮飯過程中第一溫度值、第二溫度值和第三溫度值變化曲線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電飯煲在煮飯過程中輔助加熱體加熱功率(調功比)的變化分布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煲體1上蓋2插槽21內鍋3透明視窗4通道40第一透明件41第二透明件42蒸汽閥5第二感溫探頭6主加熱體7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就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橫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指示或暗示的重要性。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參照圖2、圖4和圖7,電飯煲包括煲體1、上蓋2、控制芯片、第一感溫探頭6、第二感溫探頭和內鍋3,上蓋2上設有透明視窗4,電飯煲包括對內鍋3加熱的主加熱體7和對透明視窗4加熱的輔助加熱體,主加熱體7可設在內鍋3底部,第一感溫探頭檢測電飯煲內鍋3中溫度,第二感溫探頭檢測透明視窗4的溫度,第一感溫探頭6可設于上蓋2靠近內鍋3的一側,第二感溫探頭可設于透明視窗4上,輔助加熱體、第一感溫探頭6、第二感溫探頭和主加熱體7均與控制芯片電連接,當然,此處控制芯片也可以設置于電飯煲的外部的控制設備中,在本實用新型電飯煲的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步驟S10,在主加熱體開始加熱時或加熱之前,控制輔助加熱體以預設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主加熱體的加熱功率與調功比一一對應,例如最大加熱功率對應全調功比,即輔助加熱體以全調功比(如調功比為32/32)加熱,相當于輔助加熱體在一定時間內持續以額定功率發熱,此時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為其額定功率;再如輔助加熱體以半調功比(如調功比為16/32)加熱,相當于輔助加熱體在一定時間內有一半的時間以額定功率發熱,此時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為其額定功率的一半。此處預設加熱功率可選為輔助加熱體的最大加熱功率,在控制芯片檢測到主加熱體開始加熱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最大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以將透明視窗4的溫度快讀提升,確保透明窗4的溫度高于內鍋3中米水混合物的溫度。步驟S20,實時檢測獲取電飯煲內鍋中的第一溫度值(即第一感溫探頭6采集的第一溫度值),及透明視窗4本體的第二溫度值(即第二感溫探頭采集的第二溫度值);控制芯片動態采集內鍋3中的第一溫度值T1以及透明視窗4的第二溫度值T2,此處實時檢測獲取為每間隔預設間隔時長獲取一次,該預設間隔時長可根據需求自由設定,例如預設間隔時長為0.1s、0.5s、1s等,或更短時間間隔。步驟S30,將第一溫度值和第二溫度值進行比較并獲取第一溫度值與第二溫度值之間的差值;步驟S40,根據第一溫度值和第二溫度值動態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其中當第二溫度值與第一溫度值的相對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正值時,調高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以使透明視窗4的第二溫度大于第一溫度值。可選地,當第二溫度值與第一溫度值的相對差值大于第一正值時,調低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控制芯片根據第一溫度值T1和第二溫度值T2動態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相對差值T0=T2-T1,當T0小于或等于第一正值(例如第一正值為5)時,表明透明視窗4的當前溫度(即第二溫度值)與內鍋3中的當前溫度(即第一溫度值)比較相近,透明視窗4容易出現凝露和水霧,此時調高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即調大輔助加熱體的調功比);當T0大于第一正值時,表明透明視窗4的當前溫度與內鍋3中的當前溫度相差較大,透明視窗4溫度較高,不會出現凝露和水霧,為節約能源、防止透明視窗4溫度過高,調低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即調小輔助加熱體的調功比),從而通過動態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確保透明視窗4的第二溫度總是大于內鍋3中的第一溫度值。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主加熱體開始加熱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預設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并獲取第一感溫探頭6采集的第一溫度值和第二感溫探頭采集的第二溫度值,然后根據第一溫度值和第二溫度值動態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從而在透明視窗4與內鍋3中溫度相近時,調高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以提高透明視窗4的溫度,以使透明視窗4的第二溫度大于第一溫度值,從而避免因透明視窗4的溫度低于內鍋3中溫度而產生凝露和水霧,進而避免因透明視窗4水蒸氣凝結而模糊不清,便于用戶觀察內鍋3中烹飪情況。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一實施例的基礎上,提出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在第二實施例中,參照圖2、圖5、圖6和圖7,圖6中T1為第一溫度值,T2為第二溫度值,T3為第三溫度值,圖7中陰影區域在Y軸方向的延伸長度表示調功比的調整撥動范圍,圖7中陰影區域在X軸方向的延伸長度標識以此范圍的調功比持續時長,電飯煲還包括設于內鍋3底部第三感溫探頭,控制芯片與第三溫度探頭電連接,控制芯片內部設有計時器,當然,計時器也可以設置在電飯煲外部的控制設備中,在步驟S20之后還包括:步驟S50,根據計時器自主加熱體開始加熱時開始統計的加熱時長、第三感溫探頭采集的第三溫度值T3和/或第一溫度值T1,識別電飯煲所處的煮飯階段,其中煮飯階段包括吸水階段、加熱階段、沸騰階段;電飯煲進行煮飯時一般依次包括吸水階段、加熱階段和沸騰階段,以下對各個階段進行分別說明:(1)在吸水階段,控制芯片控制主加熱體7以較大功率加熱并維持內鍋3底部溫度(即第三溫度值)在60~70℃范圍內(例如底部溫度維持在65℃左右)預設吸水時長(例如10分鐘),在吸水階段主要是使米水溫度保持在有利于吸水的溫度范圍內;同時,計時器在電飯煲開始加熱時進行計時,統計固定時長中內鍋3中第一溫度值T1的溫度變化量,固定時長越短、溫度變化量越大,表明電飯煲內鍋3中米量越少,例如1分鐘內內鍋3中米水溫度變化量為20℃,對應米量為1杯米,從而根據米量可以確定吸水階段的時長,同時初步確定煮飯各階段的時長(例如初步確定加熱階段、沸騰階段的時長),然后根據第一溫度值和第三溫度值進一步修正煮飯各階段的時長。(2)在加熱階段的時間到達時,控制芯片控制主加熱體7以較大功率加熱維持內鍋3底部溫度在110~120℃,直至上蓋2溫度(即第一感溫探頭6采集的第一溫度值)達到80℃左右,判定米水即將進入沸騰狀態,在加熱階段,主要是快速加入米水以進入沸騰狀態。(3)在沸騰階段的時間到達時,控制芯片控制主加熱體7以合適的小功率加熱,直至內鍋3底部溫度(即第三溫度值T3)達到130℃左右,完成沸騰階段,沸騰階段主要是讓米水混合物充分沸騰,使米水充分混合。步驟S40包括:步驟S41,當電飯煲處于吸水階段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一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當電飯煲處于吸水階段時,由于主加熱體7以較大功率加熱內鍋3,內鍋3中第一溫度值T1快速提升,所以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一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第一加熱功率為輔助加熱體最大加熱功率或接近最大加熱功率,從而透明視窗4的溫度(即第二溫度值T2)迅速攀升,使第二溫度值高于第一溫度值。步驟S42,當電飯煲處于加熱階段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二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其中若第二溫度值與第一溫度值的相對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正值時,調高第二加熱功率;在電飯煲進入加熱階段后,內鍋3中的第一溫度值會迅速從吸水溫度迅速提升到沸騰溫度,且由于第二溫度值此時應該大于第一溫度值,故而控制芯片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略小于第一加熱功率的第二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并且在第二溫度值T2與第一溫度值的相對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正值時,即在透明視窗4溫度與內鍋3中溫度相差不大時,調高輔助加熱體的第二加熱功率,從而高溫的透明視窗4與內鍋3內部對米水進行立體加熱,從而對內鍋3中的米加熱更加均勻。步驟S43,當電飯煲處于沸騰階段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三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其中若第二溫度值小于預設沸騰溫度值,則調高第三加熱功率;其中,第一加熱功率大于第三加熱功率,第三加熱功率大于第二加熱功率,并且電飯煲處于任意煮飯階段,若第二溫度值大于預設的極限溫度值,則調低或置零輔助加熱體當前的加熱功率。在電飯煲進入沸騰階段后,內鍋中的第一溫度值會穩定在100攝氏度左右,且此時第二溫度值大于第一溫度值(即第二溫度值高于100℃),控制芯片控制輔助加熱體以較小的第三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確保透明視窗4的溫度高于100攝氏度。同時,控制芯片設置透明視窗4的極限溫度值(例如130℃),第二溫度值大于預設的極限溫度值,則調低或置零輔助加熱體當前的加熱功率,防止透明視窗4溫度過高而對電飯煲其它部件造成損傷。同時,由于米湯氣泡遇到高溫發熱的透明視窗4會立即破裂,且透明視窗的溫度越高效果越明顯,所以盡量提高透明視窗4的溫度。在本實施例中,增加電飯煲所處的煮飯階段,綜合煮飯階段、第一溫度值和第二溫度值三個因素,綜合且動態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從而根據電飯煲所處煮飯階段的不同,調整輔助加熱體的加熱功率,從而在確保透明視窗4上不出現凝露結霧的前提下,避免輔助加熱體加熱功率過大、溫度過高而造成能源浪費、電飯煲部件損壞。進一步地,在本實用新型電飯煲防凝露控制方法第二實施例的基礎上,電飯煲煮飯階段還包括燜飯階段,燜飯階段處于沸騰階段之后,參照圖2,步驟S43之后還包括:步驟S44,當電飯煲處于燜飯階段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四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其中若第二溫度值小于預設燜飯溫度值,則調高第三加熱功率,第四加熱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三加熱功率。在燜飯階段的時間到達時,控制芯片控制主加熱體7以合適的小功率加熱,維持內鍋3底部溫度在100℃左右預設燜飯時長,例如預設燜飯時長為10分鐘,燜飯階段主要是讓米飯酥軟。優選地,步驟S44中控制芯片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四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控制規則還包括:若第二溫度值大于預設燜飯溫度值,則調低第三加熱功率,從而透明視窗4的第二溫度值處于預設燜飯溫度附近,既能保證燜飯效果,使米飯更加酥軟,又能避免因透明視窗4溫度過高而導致米飯偏干發黃。優選地,電飯煲煮飯階段還包括保溫階段,保溫階段處于燜飯階段之后,步驟S44之后還包括:步驟S45,當電飯煲處于保溫階段時,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五加熱功率加熱透明視窗4,其中若第二溫度值大于預設保溫溫度值,則調低第五加熱功率,若第二溫度值小于或等于預設保溫溫度值,則調高第五加熱功率,第五加熱功率小于第二加熱功率。在保溫階段的時間到達時,控制芯片控制主加熱體7以合適的小功率加熱,維持內鍋3底部溫度在75℃左右,由于75℃時米飯不容易因溫度過高而過干偏黃,也可以有效抑制煮熟米飯中滋生細菌,此時控制信息控制輔助加熱體以第五加熱功率就愛熱透明視窗4,預設保溫溫度值為80℃左右,并跟均第二溫度值和預設保溫溫度值動態調節第五加熱功率,從而防止因透明視窗4溫度過高而導致米飯偏干發黃,又能避免透明視窗4上產生凝露和水霧。應當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各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人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
技術領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