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廁所馬桶的遮蓋工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機械式廁所衛生安全蓋。
背景技術:
紐約大學菲利普-泰爾諾博士指出,如果沖水時馬桶蓋打開,馬桶內的瞬間氣旋可以將那些天賦異稟的微生物送入“高空”。據了解,大腸桿菌會在沖水后的2個小時內集中分布在以馬桶為中心直徑約1米的范圍內,沙門氏菌能在30分鐘內擴散到同樣的范圍,而梭狀芽孢桿菌則主要在60分鐘內聚集在馬桶坐圈到馬桶上25厘米的范圍內,并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進而落在墻壁和牙刷、漱口杯、毛巾上。現在的大部分家庭中,如廁、洗漱、淋浴都在衛生間里進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與馬桶共處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細菌污染。
不蓋的話,不排除里面的細菌會隨著氣旋散發到空氣里,它們雖然無法通過空氣傳播,但如果落在了牙刷、毛巾等日用品上沒有及時清洗,使用后就有可能患上傳染病。蓋上馬桶蓋沖水,細菌依然會在氣旋的作用下飄蕩在馬桶內部,并且很容易依附在馬桶圈和馬桶蓋的邊緣,這時候人們下一次打開馬桶蓋,同樣會接觸到細菌從而有可能受到感染,會和皮膚接觸,如果皮膚有破損,則可能會引起皮膚感染。
而更有甚者,現在公共場所所用馬桶多為蹲坑式,沒有馬桶蓋可蓋,衛生狀況較差,更是臭氣難聞,急需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機械式廁所衛生安全蓋,人站上去時自動打開蓋板供人正常方便使用,無人使用時自動閉合蓋板,衛生整潔。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機械式廁所衛生安全蓋,包括馬桶,所述馬桶的上端面形成向周邊延伸的外輪廓為方形的底板,所述底板的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墊板,所述墊板上表面貼合設有罩殼,所述罩殼中心設有腰圓形孔,罩殼和墊板的靠近馬桶側的中間處設有豎直的第一槽,所述腰圓形孔內設有相同尺寸的腰圓形的腳踏板,所述腳踏板和墊板之間設有彈簧,腳踏板的外緣設有向下凸出的護緣,所述護緣的靠近馬桶側的中間處固定連接齒板,所述齒板可在第一槽內上下移動,齒板的靠近馬桶側的下部嚙合齒輪,所述齒輪中心固定穿設第一軸,所述第一軸的兩端固定連接蓋板,所述蓋板包括前蓋板和后蓋板,所述前蓋板的一側固定連接在第一軸上,前蓋板的另一側設有多個第二卷邊,所述后蓋板上與前蓋板相連的一側設有第三卷邊,所述第二卷邊和第三卷邊同心設置且穿設有第二軸,所述后蓋板上與第三卷邊所在側相對的另一側的兩端下表面均設有固定環,所述固定環上套設鋼絲,所述鋼絲的另一端穿過罩殼的側壁且位于腰圓形孔內,所述馬桶左右兩側的前蓋板和后蓋板蓋合后形成的輪廓與馬桶的上開口相適配。
所述護緣的靠近馬桶側的中間處設有多個第一通孔,所述齒板的上部設有多個與第一通孔對應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內穿入螺絲將護緣和齒板固定在一起。
所述齒板的靠近馬桶側的下部設有豎直向下排列的齒條,所述齒條嚙合齒輪。
所述罩殼的靠近馬桶側的兩邊設有第四卷邊,兩個第四卷邊對稱位于第一槽的兩側,所述第一軸穿過兩個第四卷邊。
所述前蓋板上與第一軸相連側對稱設有兩個第一卷邊,兩個第一卷邊位于兩個第四卷邊的外端,前蓋板通過第一卷邊固定連接第一軸。
所述前蓋板上與第一軸相連側的中間處設有第二槽,所述齒輪可在第二槽內旋轉。
所述罩殼靠近馬桶的側壁兩端對稱設有第三通孔,所述鋼絲穿過第三通孔且在腰圓形孔內形成尺寸大于第三通孔的端頭。
所述墊板的上表面設有第一凸塊,所述腳踏板的下表面設有與第一凸塊相對應的第二凸塊,所述彈簧的上下兩端分別套入第一凸塊和第二凸塊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人站上去時自動打開蓋板供人正常方便使用,無人使用時自動閉合蓋板,衛生整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在蓋板打開狀態下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在蓋板閉合狀態下的立體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蓋板打開狀態的局部爆炸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在蓋板閉合狀態的局部爆炸圖;
圖5為圖4中A處的放大圖;
圖6為圖4中B處的放大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墊板和罩殼配合的第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墊板和罩殼配合的第二視角的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腳踏板的立體圖。
圖中:馬桶1、底板11、墊板2、第一凸塊21、罩殼3、腰圓形孔31、第四卷邊32、第一槽33、第三通孔34、腳踏板4、護緣41、第二凸塊42、第一通孔43、齒板5、第二通孔51、齒條52、齒輪6、第一軸61、前蓋板7、第一卷邊71、第二槽72、第二卷邊73、后蓋板74、第三卷邊75、第二軸76、固定環77、鋼絲78、彈簧8。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如圖1~圖9所示,機械式廁所衛生安全蓋,包括馬桶1,所述馬桶1的上端面形成向周邊延伸的外輪廓為方形的底板11,底板11為日常使用的馬桶1的供人站立或蹲著的平臺,在馬桶1的左右兩側留有較大的站立空間,而在馬桶1的前后兩側的空間則較小,本實用新型的裝置就對稱設在馬桶1的左右兩側配合使用。
所述底板11的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墊板2,所述墊板2上表面貼合設有罩殼3,所述罩殼3中心設有腰圓形孔31,所述腰圓形孔31內設有相同尺寸的腰圓形的腳踏板4,所述腳踏板4和墊板2之間設有彈簧8,所述墊板2的上表面設有第一凸塊21,所述腳踏板4的下表面設有與第一凸塊21相對應的第二凸塊42,所述彈簧8的上下兩端分別套入第一凸塊21和第二凸塊42內,本實用新型的彈簧8、第一凸塊21和第二凸塊42的數量均為兩個,彈簧8在伸縮變形時不會從第一凸塊21和第二凸塊42內脫離出去。
罩殼3和墊板2的靠近馬桶1側的中間處設有豎直的第一槽33,腳踏板4的外緣設有向下凸出的護緣41,所述護緣41的靠近馬桶1側的中間處固定連接齒板5,具體為所述護緣41的靠近馬桶1側的中間處設有多個第一通孔43,所述齒板5的上部設有多個與第一通孔43對應的第二通孔51,所述第一通孔43和第二通孔51內穿入螺絲將護緣41和齒板5固定在一起,即腳踏板4和齒板5聯動。
所述齒板5可在第一槽33內上下移動,齒板5的靠近馬桶1側的下部嚙合齒輪6,具體為所述齒板5的靠近馬桶1側的下部設有豎直向下排列的齒條52,所述齒條52嚙合齒輪6,齒板5的上下移動帶動齒輪6轉動。
所述齒輪6中心固定穿設第一軸61,所述罩殼3的靠近馬桶1側的兩邊設有第四卷邊32,兩個第四卷邊32對稱位于第一槽33的兩側,所述第一軸61穿過兩個第四卷邊32且第一軸61可在第四卷邊32內轉動。
所述第一軸61的兩端固定連接蓋板,所述蓋板包括前蓋板7和后蓋板74,所述前蓋板7的一側固定連接在第一軸61上,具體為所述前蓋板7上與第一軸61相連側對稱設有兩個第一卷邊71,兩個第一卷邊71位于兩個第四卷邊32的外端,前蓋板7通過第一卷邊71固定連接第一軸61,即第一軸61可以帶動前蓋板7一起轉動。
前蓋板7的另一側設有多個第二卷邊73,所述后蓋板74上與前蓋板7相連的一側設有第三卷邊75,所述第二卷邊73和第三卷邊75同心設置且穿設有第二軸76,后蓋板74可沿著第二軸76自由轉動,為了使得前蓋板7和后蓋板74之間的連接較為穩固,第二卷邊73的數量較多,可以設8~12個,為了方便后蓋板74的自由轉動,第三卷邊75的數量為1個。
所述后蓋板74上與第三卷邊75所在側相對的另一側的兩端下表面均設有固定環77,所述固定環77上套設鋼絲78,所述鋼絲78的另一端穿過罩殼3的側壁且位于腰圓形孔31內,具體為所述罩殼3靠近馬桶1的側壁兩端對稱設有第三通孔34,所述鋼絲78穿過第三通孔34且在腰圓形孔31內形成尺寸大于第三通孔34的端頭,該端頭使得鋼絲78的一端一直留在腰圓形孔31內而不會被抽離出第三通孔34。
所述馬桶1左右兩側的前蓋板7和后蓋板74蓋合后形成的輪廓與馬桶1的上開口相適配。
所述前蓋板7上與第一軸61相連側的中間處設有第二槽72,所述齒輪6可在第二槽72內旋轉。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廁所無人使用時,馬桶1上方通過其兩側的蓋板配合封蓋,即兩側的前蓋板7和后蓋板74呈水平狀態,當有人需要方便時,人的兩腳站/蹲在與人腳相適配的兩個腳踏板4上,此時在人體重力的作用下,腳踏板4下沉,彈簧8被壓縮,腳踏板4帶動齒板5一起向下移動,齒板5又帶動齒輪6和第一軸61一起轉動,使得前蓋板7由水平狀態向上翻轉,同時后蓋板74在自身重力下轉動而收攏,將馬桶1的方便槽露出,供人們正常方便使用。當人們方便完后離開腳踏板4,腳踏板4在彈簧8的作用下往上抬起,腳踏板4帶動齒板5一起向上移動,齒板5又帶動齒輪6和第一軸61一起轉動,使得前蓋板7向下翻轉,同時后蓋板74在自身重力下轉動而打開,位于腰圓形孔31內的鋼絲78的端頭不能穿過第三通孔34,使得后蓋板74打開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鋼絲78的端頭卡在第三通孔34的內端而不能繼續打開,此時的后蓋板74呈水平狀態,馬桶1兩側的蓋板配合使用,正好能將馬桶1的方便槽蓋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