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術:
拖把在顏色比較白的地面上拖地時,有時會留下拖把海綿條等清潔裝置的痕跡,尤其是地面已經基本拖干凈,還想把地面上的某些臟東西拖掉,在拖掉這些臟東西的同時,總會有比較明顯的拖把痕跡留在地面上,使地面往往不能全部拖干凈(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將拖把多洗幾次,只有拖把洗得非常干凈了才不會在地面上留下拖把痕跡,但這要增加勞動強度,經常這樣拖地既麻煩又很疲累),看上去就不舒服,而產生這種原因主要是拖把放在地面上后總要停頓片刻,使拖把的痕跡會留在地面上,如果拖把是一邊移動一邊接觸地面則不易產生這種情況,但現有拖把使人們很難做到一邊輕松移動拖把一邊將拖把恰到好處地放在地面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設有小滑輪的拖把。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拖把上設有拖地用的海綿條,該海綿條與橫向架槽連接,該架槽與拉桿連接,該拉桿與設置在拖把長柄上的拉環活動連接;所述海綿條頂部的前、后側分別與兩組擠水裝置接觸,所述架槽處在所述兩組擠水裝置的前后之間并與該兩組擠水裝置接觸,所述兩組擠水裝置的外端凸出所述海綿條的兩頭,該兩組擠水裝置套在兩根橫軸上,該兩根橫軸與支架連接,該支架與拖把長柄連接;其結構特點是:所述兩組擠水裝置的外端分別與有彈性的弧形撐桿的頂端連接,該弧形撐桿的底端與輪軸連接,該輪軸設有小滑輪;所述輪軸與兩組擠水裝置的外端之間另設有螺旋彈簧,所述小滑輪處在所述海綿條兩頭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使人們很容易做到在比較輕松地移動拖把的同時,又能恰到好處地將拖把放到地面上,使地面上尤其是已經基本拖干凈的地面不易留下拖把痕跡,從而最大限度實現將地面全部拖干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敘述。
如圖1所示,圖中1.擠水裝置、2.小滑輪、3.海綿條、4.螺旋彈簧、5.弧形撐桿、6.架槽、7.拉桿、8.支架、9.拖把長柄。
在拖把上設有拖地用的海綿條3,該海綿條3與橫向架槽6連接,該架槽6與拉桿7連接,該拉桿7與設置在拖把長柄9上的拉環活動連接;所述海綿條3頂部的前、后側分別與兩組擠水裝置1接觸,所述架槽6處在所述兩組擠水裝置1的前后之間并與該兩組擠水裝置1接觸,所述兩組擠水裝置1的外端凸出所述海綿條3的兩頭,該兩組擠水裝置1套在兩根橫軸上,該兩根橫軸與支架8連接,該支架8與拖把長柄9連接;所述兩組擠水裝置1的外端分別與有彈性的弧形撐桿5的頂端連接,該弧形撐桿5的底端與輪軸連接,該輪軸設有小滑輪2;所述輪軸與兩組擠水裝置1的外端之間另設有螺旋彈簧4,所述小滑輪2處在所述海綿條3兩頭的外側。
當拖把放在地面上時,首先是小滑輪2與地面接觸,海綿條3與地面之間留有一些間隙,在拖地時,人們只要稍加用力將海綿條3往下壓一點,海綿條3即可與地面接觸實施拖地。因有小滑輪2,人們很容易做到先移動拖把,幾乎同時再將拖把壓放到地面上,這樣地面上就不會留下海綿條3的痕跡,最大限度保證地面能全部拖干凈。而小滑輪2很小,不易留下痕跡,設置的螺旋彈簧4和弧形撐桿5,使小滑輪2既有撐力又有彈性,使小滑輪2不會影響海綿條3的靈活下壓并與地面接觸;當海綿條3復位時,小滑輪2又能支撐起海綿條3,使海綿條3與地面之間留有一點間隙,從而做到在已經干凈的地面上不會(或不易)留下海綿條3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