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發電鍋具。
背景技術:
電磁爐又名電磁灶,是現代廚房革命的產物,它無需明火或傳導式加熱而讓熱直接在鍋底產生,熱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電磁爐的熱效率,實現鍋具溫度的精確控制,產生了一種帶無線測溫裝置的鍋具,該鍋具可通過無線發射模塊將測溫模塊測量到的溫度發射出去,從而使電磁爐及時根據鍋具的溫度調整加熱模塊的工作狀態。
目前,最接近的相關技術中鍋具上的測溫模塊和無線發射模塊大多由外部電源為其供電,比如,電池供電等。由于電池的電量有限,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更換,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用戶體驗差,此外當電池中的電量不足時,可能會影響溫度的測量和數據的發送,致使電磁爐獲取到的鍋具溫度不準確,從而制約了電磁爐熱效率的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到的至少一個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發電鍋具,其無需外部電源供電,采集鍋具溫度和數據發送及時,以使電磁爐獲取到的鍋具溫度準確,保證了電磁爐熱效率的提高。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發電鍋具,包括:鍋具測溫系統和鍋具本體,其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包括:溫差發電片;
所述溫差發電片包括熱端和冷端,所述熱端固定在所述鍋具本體上,所述冷端位于所述溫差發電片上遠離所述鍋具本體的一端,所述溫差發電片用于在所述熱端和所述冷端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產生電能。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通過在鍋具本體上設置溫差發電片,當溫差發電片的熱端和冷端之間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產生的電能,該電能能夠直接給自發電鍋具內的各個模塊供電,無需外部電源為其供電,不僅解決了需要更換電池等外部電源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用戶體驗差的問題,還解決了因電池等電源電量不足,影響鍋具溫度測量和數據發送,致使電磁爐獲取到的鍋具溫度不準確,制約電磁爐熱效率提高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還包括鍋具控制模塊;
所述溫差發電片與所述鍋具控制模塊連接,所述溫差發電片產生的電能用于為所述鍋具控制模塊供電。
這樣鍋具控制模塊可直接利用溫差發電片產生的電能工作,不需要外部電源供電,節約資源,用戶體驗好。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溫差發電片的發電能力與所述溫差發電片的面積呈正相關關系。
這樣在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設計自發電鍋具時,可適當增大溫差發電片的面積,以此提高溫差發電片的發電能力。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再一實施例中,所述最小發電溫差的大小與所述溫差發電片的面積為負相關關系。
這樣通過將溫差發電片的面積設置的較大,能夠提高溫差發電片的發電能力,此時溫差發電片產生電能所需熱端和冷端之間的溫度差就越小,因此,上述最小發電溫差的大小設置的較低時,便可獲得鍋體控制系統運行所需的最小電動勢。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還包括散熱件;
所述溫差發電片的所述冷端固定在所述散熱件上,所述散熱件用于保持所述熱端與所述冷端的溫差大于所述最小發電溫差。
通過將溫差發電片的冷端固定在散熱件上,使得冷端的溫度不宜受熱端高溫的影響,能夠保證冷端的溫度始終處于低溫狀態,進而保證了熱端與冷端的溫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從而保證了溫差發電片的發電能力。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還包括降溫設備;
所述降溫設備用于降低所述冷端的溫度,加大所述熱端和所述冷端的溫度差。
通過將降溫設備設置在溫差發電片的冷端附近,利用降溫設備的降溫特性來降低冷端的溫度,進而加大熱端和冷端之間的溫度差,從而使溫差發電片產生更大的電動勢,進而保證鍋體測溫系統的正常穩定供電運轉。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又一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還包括:電壓處理模塊;
所述電壓處理模塊與所述溫差發電片連接,用于將所述溫差發電片產生的電能轉換為所述鍋具測溫系統所需的電壓。
通過在鍋具測溫系統內增加電壓處理模塊,以對溫差發電片產生的電能進行處理,能夠將其轉換為鍋具測溫系統所需的電壓。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測溫系統還包括:蓄電裝置;
所述蓄電裝置與所述電壓處理模塊連接,用于存儲所述電壓處理模塊轉換后的電壓。
通過在電壓處理模塊之后連接蓄電裝置,利用蓄電裝置來存儲經過電壓處理模塊轉換后的電壓,進而在溫差發電片不能產生電能時,通過蓄電裝置存儲的電能為鍋具測量系統供電,能夠避免鍋具測溫系統因供電不足無法正常工作的問題。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又一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控制模塊包括測溫模塊和無線發射模塊;
所述測溫模塊用于測量所述鍋具本體的溫度,所述無線發射模塊用于發射所述鍋具本體的溫度。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又一實施例中,所述鍋具本體由金屬材料制成。
在電磁爐加熱時,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鍋具本體其溫度可以迅速升高,溫差發電片的熱端可吸收鍋具本體的溫度后迅速升高,迅速拉大熱端和冷端之間的溫度差,從而使溫差發電片產生電能。
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實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鍋具測溫系統; 2:鍋具本體; 11:鍋具控制模塊;
12:溫差發電片; 13:散熱件; 121:熱端;
122:冷端; 3:電磁爐; 31:電磁爐控制模塊;
14:降溫設備。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包括:鍋具測溫系統1和鍋具本體2,其中,該鍋具測溫系統1包括:溫差發電片12。
該溫差發電片12包括熱端121和冷端122,熱端121固定在鍋具本體2上,冷端122位于溫差發電片12上遠離鍋具本體2的一端,溫差發電片12用于在熱端121和冷端122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產生電能。
作為一種示例,將溫差發電片12設置于鍋具本體2上,具體的,熱端121固定在鍋具本體2(包括鍋壁和鍋蓋)上,冷端122位于溫差發電片12上遠離鍋具本體2的一端,當電磁爐開始加熱時,放置于電磁爐加熱面板之上的鍋具本體2的溫度會逐漸升高,此時,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吸收鍋具本體2的熱量,溫度迅速升高,而冷端122遠離鍋具本體2,其溫度較低。當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發生賽貝克效應,產生電能。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溫差發電片12可與自發電鍋具內的各個模塊連接,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直接供給各個模塊,以使自發電鍋具內的各個模塊利用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進行工作,無需外部電源進行供電。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通過在鍋具本體上設置溫差發電片,當溫差發電片的熱端和冷端之間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產生的電能,該電能能夠直接給自發電鍋具內的各個模塊供電,無需外部電源為其供電,不僅解決了需要更換電池等外部電源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用戶體驗差的問題,還解決了因電池等電源電量不足,影響鍋具溫度測量和數據發送,致使電磁爐獲取到的鍋具溫度不準確,制約電磁爐熱效率提高的問題。
進一步的,如圖1所示,上述鍋具測溫系統1,還包括鍋具控制模塊11。該溫差發電片12與鍋具控制模塊11連接,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用于為鍋具控制模塊11供電。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溫差發電片12與鍋具控制模塊11連接,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直接供給鍋具控制模塊11,以使鍋具控制模塊11利用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進行工作,無需外部電源進行供電。
當鍋具控制模塊11利用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進行工作時,鍋具控制模塊11可用于采集鍋具本體2的溫度,并將采集到的溫度數據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發送給電磁爐,以使電磁爐根據鍋具本體2的溫度數據控制自身的工作狀態。
作為一種可能實現方式,當鍋具控制模塊11中包括溫度采集探針時,利用該溫度檢測探針,還可能直接采集到鍋具內部食物的溫度,并將其直接發送給電磁爐,以使電磁爐根據食物的溫度控制食物的加熱烹飪曲線。
進一步的,在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中,溫差發電片12的發電能力與該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呈正相關關系。
具體的,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和冷端122是兩種不同的導體,當熱端121和冷端122串聯組成回路時,熱端121固定在鍋具本體2上,冷端122位于溫差發電片12上遠離鍋具本體2的一端,使得熱端121和冷端122保持在不同的溫度,熱端121的溫度高于冷端122的溫度。由于導體的特性,導體中的空穴和電子會分別向高低溫端聚集,這樣在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就會產生一個電動勢,輸出電能。
若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越大,熱端121和冷端122中的空穴和電子的流動量越大,因此,溫差發電片12的發電能力越強,也即,溫差發電片12的發電能力與該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呈正相關關系。根據這個原理,在采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設計自發電鍋具時,可適當增大溫差發電片的面積,以此提高溫差發電片的發電能力。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中,上述最小發電溫差的大小與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為負相關關系。
具體的,由上述可知,溫差發電片12的發電能力與該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呈正相關關系,也即,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越大,其發電能力越強,溫差發電片12能夠產生電能,其所需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就越小,上述最小發電溫差的大小則可設置的越低,此時便可獲得鍋體控制系統運行所需最小電動勢。也就是說,最小發電溫差的大小與溫差發電片12的面積為負相關關系。
實施例二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對自發電鍋具的進一步說明。具體的,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結合與其匹配的電磁爐3進行說明。該電磁爐3包括電磁爐控制模塊31,該電磁爐控制模塊31具有無線接收功能,其能夠接收鍋具測溫系統1通過無線發射的鍋具本體2的溫度,進而根據該溫度控制自身的工作狀態。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鍋具測溫系統1,還包括散熱件13。
該溫差發電片12的冷端122固定在散熱件13上,該散熱件13用于保持熱端121與冷端122的溫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
作為一種示例,在實際應用中,將溫差發電片12設置于鍋具本體2與散熱件13之間,具體的,熱端121固定在鍋具本體2(包括鍋壁和鍋蓋)上,冷端122固定在散熱件13上,當電磁爐開始加熱時,放置于電磁爐加熱面板之上的鍋具本體2的溫度會逐漸升高,此時,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吸收鍋具本體2的熱量,溫度迅速升高,而冷端122與散熱件13連接,可選的,該散熱件13為散熱片,其能夠保持冷端122持續處于低溫狀態。當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大于最小發電溫差時,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發生賽貝克效應,便產生電能。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中,上述鍋具測溫系統1還包括降溫設備14。
該降溫設備14用于降低溫差發電片12的冷端122的溫度,加大熱端121和冷端122的溫度差。
當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不能達到最小發電溫差時,可以通過在鍋具測溫系統1中增加降溫設備14,將降溫設備14設置在溫差發電片12的冷端122附近,利用降溫設備14的降溫特性來降低冷端122的溫度,進而加大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從而使溫差發電片12產生更大的電動勢,進而保證鍋體測溫系統1的正常穩定供電運轉。
作為一種示例,該降溫設備14可以是風扇,該鍋體測溫系統1可根據溫差發電片12的冷端溫度以及熱端121和冷端122的溫度差,來決定是否開啟風扇給溫差發電片12的冷端122散熱,以加大熱端121和冷端122的溫度差,進而保證溫差發電片12產生足夠大的電動勢。
進一步的,在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中,鍋具測溫系統1還包括:電壓處理模塊(未示出)。
該電壓處理模塊與溫差發電片12連接,用于將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轉換為鍋具測溫系統1所需的電壓。
一般情況下,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可能并不是鍋具測溫系統1中各模塊所需的電壓,其并不能直接供給鍋具測溫系統1,因此,通過在鍋具測溫系統1內增加電壓處理模塊,以對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進行處理,將其轉換為鍋具測溫系統1所需的電壓。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鍋具測溫系統1還包括:蓄電裝置(未示出)。
具體的,該蓄電裝置與電壓處理模塊連接,用于存儲電壓處理模塊轉換后的電壓。
在本實施例中,當溫差發電片12產生的電能足夠大,其不但能夠滿足鍋具測溫系統1的用電需求,而且還可能有剩余電量,此時通過在電壓處理模塊之后連接蓄電裝置,利用蓄電裝置來存儲經過電壓處理模塊轉換后的電壓,進而在溫差發電片12不能產生電能時,利用蓄電裝置存儲的電能為鍋具測量系統1供電,能夠避免鍋具測溫系統1因供電不足無法正常工作的問題。
此外,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自發電鍋具,該鍋具控制模塊11包括測溫模塊和無線發射模塊。
該測溫模塊用于測量鍋具本體2的溫度,無線發射模塊用于發射測溫模塊測量的鍋具本體2的溫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鍋具本體2由金屬材料制成。
眾所周知,金屬的熱傳導性能比較好,因此,在電磁爐加熱時,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鍋具本體2其溫度可以迅速升高,進而溫差發電片12的熱端121將吸收鍋具本體2的溫度后迅速升高,迅速拉大熱端121和冷端122之間的溫度差,從而使溫差發電片12產生電能。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