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滾刷及地刷。
背景技術:
地刷是吸塵器中非常重要的部件,地刷結構的好壞直接影響吸塵器是否能夠將灰塵清理干凈,在現有的地刷機構中使用一根塑膠軸進行支撐,由于塑膠軸過長使得注塑后塑膠軸變形量大,以致滾筒或滾刷軸偏心量大,從而引起震動,影響機器使用壽命,同時降低了機器的用戶體驗。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滾筒或滾刷軸偏心量小的地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地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地刷中滾筒或滾刷軸偏心量大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滾刷,包括軸體、固定組件以及滾筒,所述軸體包括第一轉軸、第二轉軸;其中:
所述固定組件位于所述滾筒內、且周邊與所述滾筒的內表面相抵;
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通過所述固定組件同軸固定、且貫穿所述滾筒內部空間,所述第一轉軸背離所述第二轉軸的一端與所述滾筒連接,所述第二轉軸背離所述第一轉軸的一端與所述滾筒連接。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組件包括:
設于所述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之間、以連接所述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的連接組件;
套設于所述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外表面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周邊與所述滾筒的內表面相抵。
更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組件包括:
設于所述第一轉軸朝向所述第二轉軸一端的凸部,所述凸部設有螺紋孔;
設于所述第二轉軸朝向所述第一轉軸一端的擋板,所述擋板上設有通孔;
鎖緊螺釘,所述鎖緊螺釘的螺帽位于所述擋板背離所述凸部的一側且與所述擋板背離所述凸部的表面相抵,所述鎖緊螺釘的螺桿貫穿所述擋板設有的通孔且與所述螺紋孔螺紋配合。
更進一步地,所述螺紋孔的軸心線與所述第一轉軸的軸心線重合,且所述連接組件還包括:
設于所述第一轉軸朝向所述第二轉軸一端且繞所述第一轉軸的軸心線分布的至少兩個定位凸起;
設置在所述擋板上且與所述定位凸起一一對應的槽孔,每一對相互對應的定位凸起和槽孔中,所述定位凸起伸入所述槽孔內,且所述定位凸起的外表面與所述槽孔的內表面相抵。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套設于所述軸體外表面上的固定套筒、設于所述固定套筒內表面且伸入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二轉軸之間的夾緊凸部、設置于所述固定套筒的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的邊緣部位與所述滾筒的內表面相抵。
更進一步地,所述定位凸部設置于所述固定套筒一端、且呈喇叭口狀結構;或者,
所述定位凸部為設置于所述固定套筒背離所述第一轉軸一側表面、且橫截面為矩形結構。
更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套筒的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三個夾緊凸起,每一個所述夾緊凸起與所述第一轉軸的外表面相抵。
更進一步地,所述至少三個夾緊凸起圍繞所述第一轉軸的軸心線均勻分布。
更進一步地,所述軸體、固定組件以及滾筒的制備材料為塑膠。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地刷,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種滾刷。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滾刷中,包括軸體、固定組件以及滾筒,軸體包括用于傳遞動力的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通過滾筒內的固定組件同軸固定,固定組件周邊與滾筒的內表面相抵,第一轉軸背離第二轉軸的一端、第二轉軸背離第一轉軸的一端分別與滾筒連接,進而軸體帶動滾筒進行轉動。
在工作過程中,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通過滾筒內的固定組件進行同軸轉動,第一轉軸背離第二轉軸的一端、第二轉軸背離第一轉軸的一端分別與滾筒連接,從而軸體將動力傳遞到滾筒,滾筒進行轉動,固定組件周邊與滾筒的內表面相抵,因此使得滾筒在轉動過程中更加的穩定。
上述滾刷中,軸體由第一轉軸和第二轉軸通過固定組件連接而成,從而無需注塑一整根長軸,減少了軸體在注塑過程中產生的變形,并且固定組件周邊與滾筒的內表面相抵,進而保證了滾筒在工作過程中轉動的穩定性,相對于現有采用一根軸體進行傳遞動力而言,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滾刷轉動更加的穩定。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滾刷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提供的固定組件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提供的固定組件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軸體與固定組件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地刷三維裝配示意圖。
1-軸體;11-第一轉軸;12-第二轉軸;
2-固定組件;21-連接組件;211-凸部;
2111-螺紋孔;212-擋板;2121-通孔;
2122-槽孔;213-鎖緊螺釘;214-定位凸起;
22-固定件;221-固定套筒;2211-夾緊凸起;
222-夾緊凸部;223-定位凸部;3-滾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滾刷,包括:軸體1、固定組件2以及滾筒3,軸體1包括第一轉軸11、第二轉軸12;其中:固定組件2位于滾筒3內、且周邊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通過固定組件2同軸固定、且貫穿滾筒3內部空間,第一轉軸11背離第二轉軸12的一端與滾筒3連接,第二轉軸12背離第一轉軸11的一端與滾筒3連接。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對上述滾刷的結構進行描述具體可以以圖1所示的結構為例進行介紹;如圖1所示,上述軸體1包括三部分,分別是軸體1、固定組件2以及滾筒3,軸體1包括用于傳遞動力的第一轉軸11、第二轉軸12,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通過滾筒3內的固定組件2同軸固定,固定組件2周邊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第一轉軸11背離第二轉軸12的一端、第二轉軸12背離第一轉軸11的一端分別與滾筒3連接,進而軸體1帶動滾筒3進行轉動。
在工作過程中,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通過滾筒3內的固定組件2進行同軸轉動,第一轉軸11背離第二轉軸12的一端、第二轉軸12背離第一轉軸11的一端分別與滾筒3連接,從而軸體1將動力傳遞到滾筒3,滾筒3進行轉動,固定組件2周邊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因此使得滾筒3在轉動過程中更加的穩定。
上述滾刷中的軸體1由第一轉軸11和第二轉軸12通過固定組件2連接而成,無需注塑一整根長軸,減少了軸體1在注塑過程中產生的變形,并且固定組件2周邊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進而保證了滾筒3在工作過程中轉動的穩定性,相對于現有采用一根軸體1進行傳遞動力而言,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滾刷轉動更加的穩定。
其中,如圖1所示,為了使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能夠同軸轉動的同時滾筒3能穩定的與軸體1同步轉動,固定組件2包括:設于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以連接第一轉軸11和第二轉軸12的連接組件21;套設于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外表面的固定件22,固定件22的周邊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使得滾筒3在轉動過程中能夠更加的穩定。
其中,如圖2所示,為了使得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連接組件21上具有設于第一轉軸11朝向第二轉軸12一端的凸部211,凸部211設有螺紋孔2111;設于第二轉軸12朝向第一轉軸11一端的擋板212,擋板212上設有通孔2121;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通過鎖緊螺釘213進行鎖緊,鎖緊螺釘213 的螺帽位于擋板212背離凸部211的一側且與擋板212背離凸部211的表面相抵,鎖緊螺釘213的螺桿貫穿擋板212設有的通孔2121且與螺紋孔2111螺紋配合。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案,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也可以通過螺栓進行鎖緊。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案,可以使用多個鎖緊螺釘213將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進行鎖緊,各個鎖緊螺釘213可以繞擋板212的軸心線均勻分布。
其中,如圖3所示,為了使得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更穩定的連接,螺紋孔2111的軸心線與第一轉軸11的軸心線重合,為了使得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能夠更穩定的同步轉動,連接組件21還包括:設于第一轉軸11朝向第二轉軸12一端且繞第一轉軸11的軸心線分布的至少兩個定位凸起214;設置在擋板212上且與定位凸起214一一對應的槽孔2122,每一對相互對應的定位凸起214和槽孔2122中,定位凸起214伸入槽孔2122內,且定位凸起214的外表面與槽孔2122的內表面相抵,防止在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轉動過程中出現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發生相對轉動的情況。
其中,如圖3所示,為了保證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的同軸度,固定件22具有套設于軸體1外表面上的固定套筒221,為了減小在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轉動時產生的振動,固定套筒221內表面且伸入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具有夾緊凸部222、為了使得滾筒3能夠穩定轉動,固定套筒221設有定位凸部223,定位凸部223的邊緣部位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使得滾筒3能夠穩定的與軸體1同步轉動。
其中,如圖2所示,定位凸部223設置于固定套筒221一端、且呈喇叭口狀結構,使得固定件22與滾筒3之間為彈性連接,減小了滾筒3的振動;或者,如圖3所示,定位凸部223為設置于固定套筒221背離第一轉軸11一側表面、且橫截面為矩形結構,使得固定件22與滾筒3之間連接更加穩定。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案,上述定位凸部223為設置于固定套筒221背離第一轉軸11一側表面、且橫截面可以選用梯形結構。
其中,如圖4所示,為了第一轉軸11與固定件22連接處更加的牢固,固定套筒221的內表面上設有至少三個夾緊凸起2211,每一個夾緊凸起2211與第一轉軸11的外表面相抵。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案,固定套筒221的內表面上設有凸起,第一轉軸11的外表面上設有凹槽,固定件22與第一轉軸11連接時凸起與凹槽進行配合,從而防止固定件22與第一轉軸11發生相對轉動的情況。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具體的可實施方案,固定套筒221的內表面上設有凹槽,第一轉軸11的外表面上設有凸起,固定件22與第一轉軸11連接時凹槽與凸起進行配合,從而防止固定件22與第一轉軸11發生相對轉動的情況。
其中,如圖4所示,為了使得第一轉軸11與固定件22更穩定的連接,至少三個夾緊凸起2211圍繞第一轉軸11的軸心線均勻分布。
其中,軸體1、固定組件2以及滾筒3的制備材料為塑膠,使得滾刷各部分之間彈性接觸,能夠減緩工作過程中產生的振動。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地刷,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種滾刷,上述地刷軸體1由第一轉軸11和第二轉軸12通過固定組件2連接而成,同時通過固定件22上的定位凸部223與滾筒3內表面相抵,從而減小滾刷在工作過程中的偏心量、轉動更加平穩,使得地刷工作效率更高。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和圖4所示,上述滾刷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材料為塑膠的軸體1、固定組件2以及滾筒3,工作過程中,第一轉軸11上的凸部211與第二轉軸12上的擋板212通過鎖緊螺釘213進行同軸轉動,固定套筒221內表面上設置的四個夾緊凸起2211使得固定件22與第一轉軸11不會發生相對轉動,由于軸體1貫穿滾筒3內部空間,且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相互背離的一端與滾筒3連接,使得軸體1帶動滾筒3進行同步轉動,固定件22套設于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外表面,設于軸體1外表面上的固定套筒221、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的的夾緊凸部222、設置于固定套筒221上且邊緣部位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的矩形定位凸部223,保證了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的同軸度,也使得滾筒3與軸體1能夠穩定轉動。
實施例二:
如圖1和圖3所示,上述滾刷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材料為塑膠的軸體1、固定組件2以及滾筒3,工作過程中,第一轉軸11上的凸部211與第二轉軸12上的擋板212通過鎖緊螺釘213進行同軸轉動,第一轉軸11朝向第二轉軸12一端且繞第一轉軸11的軸心線均勻分布有四個定位凸起214,定位凸起214伸入擋板212上與其一一對應的槽孔2122中,進一步防止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發生相對轉動,由于軸體1貫穿滾筒3內部空間,且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相互背離的一端與滾筒3連接,使得軸體1帶動滾筒3進行同步轉動,固定件22套設于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外表面,設于軸體1外表面上的固定套筒221、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之間的的夾緊凸部222、設置于固定套筒221上且邊緣部位與滾筒3的內表面相抵的喇叭口狀定位凸部223,保證了第一轉軸11與第二轉軸12的同軸度,也使得滾筒3與軸體1能夠穩定轉動。
實施例三: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地刷,包括上述技術方案中提供的任意一種滾刷,滾刷的軸體1兩端與地刷采用固定連接,軸體1中的兩根轉軸通過固定組件2進行連接,同時通過固定件22上的定位凸部223與滾筒3內表面相抵,從而減小滾刷在工作過程中的偏心量、轉動更加平穩,使得地刷工作效率更高。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