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清潔用具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吸塵器。
背景技術:
吸塵器,最早可追溯至1901年,英國土木工程師布斯用強力電泵把空氣吸入軟管,通過布袋將灰塵過濾,1901年8月布斯取得專利,并成立了真空吸塵公司,但并不出售吸塵器。他把用汽油發動機驅動的真空泵裝在馬車上,挨戶服務,把三四條長長的軟管從窗子伸進房間吸塵,公司職工都穿上工作服。這是現在的吸塵器的前身。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吸塵器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清潔用具。
現有技術中的吸塵器主要包括:用于產生吸力的主機,用于儲存垃圾的儲塵桶,用于連通主機和儲塵桶的風道,以及用于連通儲塵桶與外界的通風管路;實際使用時,開啟主機,主機風扇轉動,在通風管路-風道內形成一個由通風管路進風口到風道出風口的氣流,通風管路進風口處產生負壓,從而能夠將灰塵、顆粒物等垃圾吸入塵杯中,達到清潔的目的。
然而,本申請發明人發現,使用現有技術中的吸塵器,儲塵桶與風道之間僅依靠壓力壓設在一起,在長期使用后,儲塵桶與風道之間由于連接不穩固,因此容易產生縫隙,導致儲塵桶內的垃圾溢出,污染環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吸塵器,以緩解現有的吸塵器在使用過程中,儲塵桶與風道之間由于連接不穩固容易產生縫隙,導致垃圾從縫隙中溢出,污染環境的技術問題。
一種吸塵器,包括:主機,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式固定連接的旋風杯與儲塵桶,以及一端與所述主機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旋風杯連接的連接臂;所述連接臂內設置有風道。
實際應用時,所述旋風杯頂端開孔,所述風道與所述旋風杯頂端連通;所述旋風杯底端開設有排塵孔,所述儲塵桶內匹配設置有與所述旋風杯匹配的容納槽,且所述容納槽內開設有與所述排塵孔匹配的儲塵孔。
其中,所述旋風杯與所述容納槽連接處設置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旋風杯上的凸起,以及設置在所述容納槽內壁上、且與所述凸起匹配設置的卡扣;所述卡扣連接有用于收起所述卡扣的開關。
具體地,所述旋風杯包括:外殼、中殼、內殼;所述凸起設置在所述外殼的底部外側;所述排塵孔開設于所述外殼的底部;所述外殼和所述中殼之間留有空隙;所述中殼與所述內殼之間設置有多個孔道,所述內殼與所述風道連通。
實際應用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通風管道,所述通風管道與所述外殼的側壁連接。
其中,所述外殼與所述通風管道的連接處、以及所述外殼與所述容納槽的連接處均設置有密封件。
實際使用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主機防塵件,所述主機防塵件設置在所述風道與所述主機的連接處。
其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用于延長清潔距離的吸塵軟管和喉管,所述吸塵軟管與所述通風管道的進風口連接,所述喉管與所述吸塵軟管連接。
具體地,所述喉管與所述吸塵軟管的連接處設置有把手。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用于調節所述主機轉速的調速旋鈕,且所述調速旋鈕設置在所述把手上。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吸塵器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中,包括:主機,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式固定連接的旋風杯與儲塵桶,以及一端與主機連接、另一端與旋風杯連接的連接臂;連接臂內設置有風道。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主機能夠提供吸力,在連接臂內的風道中產生氣流,由于連接臂連接有旋風杯,并且旋風杯與儲塵桶可拆卸固定連接,因此由主機產生的氣流在通過旋風杯以及風道時,旋風杯與風道連接緊密,同時由于旋風杯與儲塵桶可拆卸固定連接,因此能夠提高旋風杯與儲塵桶之間連接的穩定性,從而有效減少垃圾從旋風杯與儲塵桶的連接處、以及旋風杯與風道的連接處溢出,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吸塵器能夠緩解現有的吸塵器在使用過程中,儲塵桶與風道之間由于連接不穩固容易產生縫隙,導致垃圾從縫隙中溢出,污染環境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的側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的半剖視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中風道開啟狀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主機,11-主機防塵件;
20-旋風杯,21-排塵孔,22-外殼,23-中殼,24-內殼,25-孔道;
30-儲塵桶,31-容納槽,32-儲塵孔;
40-連接臂,41-風道;
50-通風管道,51-吸塵軟管,52-喉管,53-把手,54-調速旋鈕。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的半剖視示意圖;圖3為圖2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中風道開啟狀態示意圖。
此處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圖2中箭頭表示氣流流動方向。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器,包括:主機10,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式固定連接的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以及一端與主機10連接、另一端與旋風杯20連接的連接臂40;連接臂40內設置有風道41。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中,如圖1所示,包括:主機10,由上至下依次可拆卸式固定連接的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以及一端與主機10連接、另一端與旋風杯20連接的連接臂40;連接臂40內設置有風道41。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主機10能夠提供吸力,在連接臂40內的風道41中產生氣流,由于連接臂40連接有旋風杯20,并且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可拆卸固定連接,因此由主機10產生的氣流在通過旋風杯20以及風道時30,旋風杯20與風道41連接緊密,同時由于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可拆卸固定連接,因此能夠提高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之間連接的穩定性,從而有效減少垃圾從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的連接處、以及旋風杯20與風道41的連接處溢出,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能夠緩解現有的吸塵器在使用過程中,儲塵桶30與風道41之間由于連接不穩固容易產生縫隙,導致垃圾從縫隙中溢出,污染環境的技術問題。
實際應用時,為了保證氣流順利從旋風杯20中流入風道41中,如圖2、圖4所示,旋風杯20頂端開孔,風道41與旋風杯20頂端連通,從而保證氣流通道暢通,更好地利用主機10提供的吸力;同時為了使分離出的垃圾順利地落入儲塵桶30里,旋風杯20底端開設有排塵孔21,儲塵桶30內匹配設置有與旋風杯20匹配的容納槽31,且容納槽31內開設有與排塵孔21匹配的儲塵孔32,由于儲塵桶30內設置有容納槽31,因此能夠使儲塵桶30與旋風杯20連接更穩固,從而保證排塵孔21與儲塵孔32配合更準確,從而減少因旋風杯20與儲塵桶30配合不穩固,導致排塵孔21與儲塵孔32無法配合,進而使垃圾無法順利落入儲塵桶30內的情況。
其中,為了使旋風杯20在使用過程中不容易從容納槽31內脫出,旋風杯20與容納槽31連接處設置有連接件;連接件包括:設置在旋風杯20上的凸起,以及設置在容納槽31內壁上、且與凸起匹配設置的卡扣;卡扣連接有用于收起卡扣的開關,從而保證旋風杯20在使用過程中始終與容納槽31卡接,減少旋風杯20從容納槽31中脫出的情況發生,保證清潔過程順利進行。
具體地,為了實現塵氣分離效果,如圖2-圖4所示,旋風杯20包括:外殼22、中殼23、內殼24;凸起設置在外殼22的底部外側;排塵孔21開設于外殼22的底部;外殼22和中殼23之間留有空隙;中殼23與內殼24之間設置有多個孔道25,內殼24與風道41連通,當夾帶垃圾的氣流進入旋風杯20時,夾帶垃圾的氣流在外殼22與中殼23之間的空隙中高速流動,垃圾在離心力與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分離出來,通過排塵孔21與儲塵孔32進入儲塵桶30內,清潔的氣流通過孔道25進入內殼24內,并從風道41排出,多個孔道25還能夠起到阻擋垃圾進入風道41的作用。
實際應用時,為了將垃圾吸入旋風杯20中,如圖1、圖2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通風管道50,通風管道50與旋風杯20中外殼22的側壁連接,當主機10開啟后,通風管道50的進風口處產生吸力,從而將垃圾吸入旋風杯20中。
其中,為了進一步減少垃圾外溢,旋風杯20的外殼22與通風管道50的連接處、以及旋風杯20的外殼22與容納槽31的連接處均設置有密封件,當氣流夾帶著垃圾在旋風杯20中高速流動時,細小的垃圾容易從縫隙處溢出,污染環境,因此在旋風杯20的外殼22與通風管道50的連接處、以及旋風杯20的外殼22與容納槽31的連接處設置密封件,能夠有效阻擋細小垃圾地溢出,減少二次污染的情況發生。
實際使用時,為了保護主機10,降低塵土進入主機10,導致主機10燒壞的情況發生,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主機防塵件11,主機防塵件11設置在風道41與主機10的連接處,在旋風杯20中進行塵氣分離后的氣流,難免會夾帶一些細小的灰塵,并通過風道41進入主機10中,為了避免主機10被細小的灰塵掩蓋,進而導致主機10損壞,在主機10與風道41的連接處設置主機防塵件11,主機防塵件11可以為過濾海綿,從而將通過風道41的氣流進行第二次過濾,減少灰塵進入主機10的幾率。
其中,為了適應各種清潔條件,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用于延長清潔距離的吸塵軟管51和喉管52,吸塵軟管51與通風管道50的進風口連接,喉管52與吸塵軟管51連接,實際使用時,在某些縫隙處(例如:柜子與墻面之間的縫隙),或某些高處(例如:柜子頂與天花板之間的縫隙),通風管道50不便于深入其中進行清潔,因此需要設置吸塵軟管51以及喉管52,吸塵軟管51能夠便于喉管52改變方向,同時喉管52能夠有效延長吸塵距離,因此通過吸塵軟管51與喉管52配合能夠適應各種吸塵條件。
具體地,為了便于使用者操作,如圖1所示,喉管52與吸塵軟管51的連接處設置有把手53,把手53上加工有與使用者手部匹配的凹陷,從而便于使用者手握,進而便于使用者操作喉管52與吸塵軟管51,完成清潔工作。
進一步地,為了調節吸力的大小,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吸塵器還包括:用于調節主機10轉速的調速旋鈕54,且調速旋鈕54設置在把手53上,在清潔床單或某些衣物時,若吸力過大,容易損失布料,因此設置有用于調節主機10風扇轉速的調速旋鈕54,便于使用者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吸力大小,同時調速旋鈕54設置在把手53上,便于使用者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節。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