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蒸箱。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蒸箱大多采用進氣出氣動態平衡的方式來保持蒸箱烹飪腔中的蒸汽一直都是新鮮的,但是進出蒸汽的動態平衡必然會導致一部分的余熱散失,最終使得蒸箱能效降低,另一方面高溫的排汽會對顧客(尤其是小孩子)造成一定的危險,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提供一種能有效利用從烹飪腔排出的汽體的熱量的蒸箱。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蒸箱,包括箱體,設置在箱體內的蒸腔、蒸汽發生器、儲水盒和水箱,蒸腔上設置有蒸汽入口和排汽口,蒸汽發生器設有蒸汽出口和注水口,蒸汽發生器的蒸汽出口與蒸腔的蒸汽入口連通,蒸汽發生器的注水口與儲水盒連通;箱體內還設有一端與蒸腔的排汽口連通、另一端與箱體外部連通的蒸汽排出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出通道外設置有與蒸汽排出通道緊貼的余熱利用裝置,該余熱利用裝置的進水口與水箱連通,該余熱利用裝置的出水口與儲水盒連通。
作為改進,所述蒸汽排出通道由蒸腔頂部側壁與設置在蒸腔頂部側壁上方的導風板圍成,所述余熱利用裝置設置在導風板上方且緊貼導風板設置。
再改進,所述余熱利用裝置為迂回盤繞在導風板上的導熱管。
再改進,連通余熱利用裝置與儲水盒的管路上設置有進水閥和進水泵。
再改進,所述儲水盒及蒸汽發生器在箱體中的安裝位置滿足:儲水盒的底部位置高于蒸汽發生器的底部位置。
再改進,所述蒸汽發生器內設有回水口,該回水口通過回水管與儲水盒連通,回水管上設有回水閥和回水泵。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通過在蒸汽排出通道外設置與蒸汽排出通道緊貼的余熱利用裝置,利用熱交換,降低排汽的同時對水進行蓄熱,經過熱交換后的水進入蒸箱的儲水盒進行利用,使得蒸箱進水溫度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蒸箱的能效。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蒸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蒸箱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蒸箱另一視角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3所示的蒸箱,包括箱體1,設置在箱體內的蒸腔2、蒸汽發生器3、儲水盒4和水箱5,蒸腔2上設置有蒸汽入口和排汽口,蒸汽發生器3設有蒸汽出口和注水口,蒸汽發生器3的蒸汽出口與蒸腔2的蒸汽入口連通,蒸汽發生器3的注水口與儲水盒4連通;箱體1內還設有一端與蒸腔2的排汽口連通、另一端與箱體外部連通的蒸汽排出通道,蒸汽排出通道外設置有與蒸汽排出通道緊貼的余熱利用裝置6,該余熱利用裝置6的進水口與水箱5連通,該余熱利用裝置6的出水口與儲水盒4連通。儲水盒4及蒸汽發生器3在箱體1中的安裝位置滿足:儲水盒4的底部位置高于蒸汽發生器3的底部位置,這樣儲水盒4內的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流入蒸汽發生器3。
蒸汽排出通道由蒸腔2頂部側壁與設置在蒸腔2頂部側壁上方的導風板7圍成,所述余熱利用裝置6設置在導風板7上方且緊貼導風板7設置;余熱利用裝置6為迂回盤繞在導風板7上的導熱管。
連通余熱利用裝置6與儲水盒4的管路上設置有進水閥9和進水泵10;儲水盒4上設有回水口,該回水口通過回水管與水箱5連通,回水管上設有回水閥11和回水泵12。
水箱5中的水首先到達余熱利用裝置6,蒸腔2的排氣通過排氣管到達蒸汽排出通道,與導風板7接觸,沿著導風板7向外排汽,兩者在余熱利用裝置6中進行換熱,降低排汽的同時,提高進水的溫度,熱交換后的水經經過進水閥9和進水泵10到達儲水盒4中,最后到達蒸汽發生器2內;蒸汽發生器1中的水可通過儲水盒10經回水閥11和回水泵12再次回到水箱7。
本結構通過在蒸汽排出通道外設置安裝余熱利用裝置,增加換熱,降低排汽溫度的同時,使得蒸箱進水溫度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蒸箱的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