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家具,特別是涉及一種辦公椅。
背景技術:
家具由材料、結構、外觀形狀和功能四種主要因素組成,其中結構和功能是推動家具發展的主要動力。椅子是在家居、辦公場合中最為廣泛使用的家具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為提供給人們一種舒適的感受,椅子的功能性和結構性的變化越來越豐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1世紀初,全球有80%的成年人遭受腰椎和頸椎問題的困擾,久坐下腰椎間盤突出癥狀近年來發病率已上升達15.2%,而頸椎病患者約有9億,排全球十大頑癥第二位,這其中76%為從事腦力勞動工作的人群,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使用者長期久坐,會導致腰椎、脊椎和頸椎疲勞受損,因此椅子的椅背結構需要針對不同使用者的身材提供完全的保護。現有的大部分辦公椅的不能實現靈活地根據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調整椅子結構,保護脊椎、腰椎和頸椎的效果不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使用者根據不同需求調整腰枕和靠墊高度的辦公椅,能夠舒緩使用者腰椎和脊椎壓力,保護久坐人員腰椎和脊椎的健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辦公椅,包括椅背主體、與椅背主體連接的底座和連接于底座上部的座位,還包括靠墊機構和腰枕機構,還包括頭枕機構,所述頭枕機構與所述椅背主體連接;
所述靠墊機構與所述椅背主體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的前側,所述腰枕機構與所述椅背主體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的前側;
所述底座與座位之間還設有用于調節座位與底座的前后相對位置的座位調節機構;
所述椅背主體和所述腰枕機構具有彈性。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椅背主體呈l形,所述椅背主體能夠圍繞底座轉動;
所述腰枕機構位于所述靠墊機構的下方;
所述靠墊機構和所述腰枕機構能夠同時相對于椅背主體上下滑動。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椅背主體上還連接有腰枕機構,所述靠墊機構與所述椅背主體通過滑塊滑動連接,所述腰枕機構與所述椅背主體通過滑塊滑動連接;
所述靠墊機構的下部與腰枕機構的上部鉸接連接。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靠墊機構上設有豎向的第一滑槽,所述椅背主體上設有與第一滑槽相配合的凸塊部,所述凸塊部活動卡裝于第一滑槽內;
所述椅背主體在凸塊部的下方設有有豎向設置的第二滑槽,所述腰枕機構上設有與第二滑槽相配合的滑動部,所述滑動部活動卡裝于第二滑槽內。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椅背主體上設有卡止機構,所述卡止機構包括底座、上蓋和按鈕,所述按鈕套裝于卡口內并活動穿過上蓋;所述靠墊機構上豎向設有若干卡槽,所述按鈕上設有銷軸,所述銷軸上套裝有與卡槽配合的卡塊,所述卡塊卡裝于卡槽內;
所述卡塊軸向固定于銷軸上,所述銷軸上設有用于對卡塊旋轉角度限位的限位槽;
所述卡槽呈鋸齒狀并由卡槽的開口向上傾斜,所述靠墊機構上在卡塊的上部設有與卡塊抵接的彈性組件;
所述腰枕部呈框形,所述腰枕部的上邊和下邊之間連接有彈性板,所述彈性板與滑動部連接,所述彈性板上設有若干鏤空孔。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椅背主體呈l形,所述椅背主體能夠圍繞底座轉動;
所述靠墊機構包括與椅背主體的上部連接的第一連接部、與椅背主體下部連接的第二連接部、連接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用于支撐人體背部的背墊部;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腰枕機構位于背墊部后側的中下部。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腰枕機構包括腰墊部、與椅背主體連接的支座和連接支座與腰墊部的彈性部;
所述彈性部為開口朝上的v型彈性片。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支座包括與椅背主體連接的底座、與彈性部連接的導柱,所述導柱活動套裝于底座內,所述底座包括與椅背主體連接的支架和與支架連接的外筒,所述外筒底部設有與支架配合的開口部,所述外筒通過開口部卡裝于支架上;
所述導柱上設有沿軸向設置的導向凸沿,所述底座內壁設有與導向凸沿配合的導槽。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椅背主體鉸接連接,所述第二連接部包括與椅背主體連接的立柱、連接立柱與背墊部的下支撐座,所述立柱活動套裝于下支撐座中。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下支撐座與立柱之間設有第一彈簧,所述底座與導柱之間設有第二彈簧。
本發明提供一種辦公椅,具有以下優點:椅背主體與底座連接,在使用時,椅背提供給使用者很好的依靠支撐,椅背主體和腰枕機構為彈性結構,便于使用者在椅背上倚靠休息;在實際使用中,不同的使用者對靠墊、腰枕的位置具有不同需求時,可進行對靠墊機構和腰枕機構位置進行調節。進一步地,本發明的腰枕和靠墊的位置可調,同時配合以對辦公椅的頭枕機構、座位的位置調節,具有舒緩腰椎、脊椎和頸椎壓力的作用,對預防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腰椎、脊椎和頸椎疲勞受損等健康問題具有極大的改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一種辦公椅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一中辦公椅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b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辦公椅的椅背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辦公椅的靠墊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辦公椅的腰枕處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中一種辦公椅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c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二中一種辦公椅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0中d處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椅背主體;11、凸塊部;20、座位;30、底座;31、移動組件;32、固定座;40、頭枕機構;50、靠墊機構;51、第一支撐部;52、靠墊部;53、第一滑槽;54、第一連接部;55、第二連接部;551、立柱;552、下支撐座;56、背墊部;60、腰枕機構;61、滑動部;62、腰枕部;63、第二滑槽;64、彈性板;65、腰墊部;66、支座;661、底座;662、導柱;663、支架;664、外筒;665、開口部;666、導向凸沿;667、導槽;67、彈性部;70、卡止機構;71、底座;72、上蓋;73、按鈕;74、卡槽;75、銷軸;76、卡塊;77、彈性裝置;80、座位調節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一種辦公椅,其包括椅背主體、底座和連接于底座上部的座位,還包括頭枕機構、靠墊機構和腰枕機構,本發明方便使用者根據自身需求調整腰枕和靠墊高度,能夠舒緩使用者腰椎、脊椎和頸椎壓力,保護久坐人士的腰椎、脊椎和頸椎健康。
下面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一進行說明: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一種辦公椅,包括椅背主體10、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底座30和連接于底座30上部的座位20,椅背主體10具有彈性,椅背主體10用于對使用者背部的倚靠提供支撐。
優選地,椅背主體10采用鋁合金制成,以實現輕量化。
具體地,底座30上在座位20的兩側相對設置有兩扶手,該扶手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調節扶手高度和扶手角度。
具體地,本發明還包括靠墊機構50和腰枕機構60,所述靠墊機構50與所述椅背主體10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10的前側,所述腰枕機構60與所述椅背主體10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10的前側;還包括頭枕機構40,頭枕機構40與椅背主體10連接。
其中,頭枕機構40包括頭枕部、與頭枕部滑動連接的支撐組件,頭枕部對使用者頭部承托以緩解頸椎壓力;支撐組件的一端與椅背主體10轉動連接,使得支撐組件相對于椅背主體10,支撐組件的另一端與頭枕部滑動連接,使得頭枕部可相對于椅背主體10上下滑動以適應不同使用者需求的頭枕高度,以承托使用者頭頸部舒緩頸椎壓力。
其中,頭枕部表面包覆有彈性面料,頭枕部內可填充海綿等物質,以提高使用者倚靠頭枕部舒適度。
具體地,椅背主體10呈l形,l形的椅背主體10與使用者坐倚的姿勢配合,椅背主體10與底座30連接,椅背主體10能夠圍繞底座30轉動,使用者倚靠椅背主體10上時椅背主體10能夠圍繞底座30轉動,增加了使用者倚靠的舒適度。
具體地,靠墊機構50包括第一支撐部51和與第一支撐部51連接的靠墊部52,靠墊部52上為對人體背部的承托結構,靠墊部52上包覆有座椅面料,其中,座椅面料可以選擇具有通氣孔的彈性布料,以增加座椅的舒適度和透氣性。
具體地,在第一支撐部51上設有第一滑槽53,第一滑槽53為豎向設置,同時椅背主體10上設有與第一滑槽53相配合的凸塊部11,凸塊部11活動卡裝于第一滑槽53內,這就使得凸塊部11、第一滑槽53可相對滑動,同時,凸塊部11具有對第一滑槽53的滑動進行定位的作用,也即第一支撐部51可相對于椅背主體10上下滑動,使得使用者根據需要調節椅背主體10的高度。
具體地,如圖3、圖4和圖7所示,腰枕機構60包括滑動部61和與滑動部61連接的腰枕部62,腰枕部62為對使用者腰部進行承托的腰墊,腰枕部62表面包覆有座椅面料。
具體地,椅背主體10上在靠墊部52的下方設有第二滑槽63,第二滑槽63為豎向設置,滑動部61活動卡裝于第二滑槽63內,這就使得滑動部61可以相對于第二滑槽63上下活動,進而使得與滑動部61連接的腰枕部62可以上下自由活動。
具體地,腰枕機構60的上部與靠枕機構50的下部鉸接連接,這就使得腰枕機構60與靠枕機構50可以相對轉動,當使用者根據需求跳幀靠枕機構50的高度時,靠枕機構50沿著第一滑槽53上下移動,同時,腰枕機構60在靠枕機構50的帶動下在第二滑槽63上下移動,同時腰枕機構60與靠枕機構50的相對轉動,可使得腰枕機構60在第二滑槽63內自由上下移動,減少了腰枕機構60和靠枕機構50上下移動的阻力。
具體地,腰枕機構60與靠枕機構50的鉸接結構可通過腰枕部62的上部與第一支撐部51的下部鉸接連接。
優選地,椅背主體10上設有卡止機構70,卡止機構70與第一支撐部51配合連接,以對靠墊機構50在上下方向移動時上進行限位。
優選地,卡止機構70包括底座71、上蓋72和按鈕73,按鈕73套裝于卡口71內并活動穿過上蓋72,按鈕73可在卡口71內活動,方便使用者進行調節。
優選地,如圖2、圖6所示,第一支撐部51上豎向設有若干卡槽74,按鈕73上固定連接有銷軸75,銷軸75隨著按鈕73一同移動。
優選地,銷軸75上連接有與卡槽74配合的卡塊76,卡塊76卡裝于卡槽76內,在使用者按下按鈕73使得按鈕73進入底座71內時,與底座71固定連接的銷軸75也隨之下沉,同時,連接在銷軸75上的卡塊76也隨之移動,使得卡塊76脫離卡槽76,從而取消卡塊76對卡槽76的定位卡止,也即卡止機構70打開,使得使用者可根據自己需求調整靠墊機構50的高度。
優選地,卡止機構70在底座71與按鈕73之間還設有用于頂起按鈕73的彈性組件,當使用者松開按鈕73時,按鈕73在彈性組件73的彈力作用下回到原位,銷軸75也隨之向上頂起,連接在銷軸75上的卡塊76也隨之頂起,也即卡止機構70關閉,進而使得卡塊76進入卡槽76的卡口之內,以對卡槽76進行定位。
優選地,銷軸75上設有用于對卡塊76旋轉角度限位的限位槽,卡塊76與銷軸75的配合面上也設有與該限位槽配的的限位槽,具體地,該限位槽對卡塊76限位以使卡塊76在相對于第一支撐部51向上轉動,這種轉動方向的限制使得卡塊76在卡止機構70關閉時,卡塊76不會相對于第一支撐部51向下轉動以使得卡止機構70失去卡止效果。
優選地,卡槽74呈鋸齒狀并由卡槽74的開口向上傾斜,卡塊76的形狀與卡槽74的形狀配合,鋸齒狀的卡槽74提高了卡止機構70的可靠性,能加強卡止機構70的限位效果。
優選地,第一支撐部51上在卡塊76的上部設有與卡塊76抵接的彈性裝置77,以向下頂動卡塊76歸位,在打開卡止機構70后并向上拉動靠墊機構50時,卡槽74會帶動卡塊76向上轉動,彈性裝置77向上偏移使得卡塊76讓出卡槽74向上運動的空間;當靠墊機構50位置調整完畢、卡止機構70關閉時,向下頂動卡塊76使得卡塊76回到轉動前的位置,使得卡塊76能對靠墊機構50定位卡緊。
優選地,凸塊部11呈長條形,第一滑槽53的兩端為弧面,凸塊部11的兩端與第一滑槽53的兩端配合,長條形的凸塊部11能夠對第一滑槽53的運動定向,具體地,可以在椅背主體10上對稱設置若干第一滑槽53,進一步提高靠墊部52調整位置時的穩定性。
優選地,腰枕部62呈框形,腰枕部62的上邊和下邊之間連接有彈性板64,在腰枕部62承托使用者的腰部重量時,彈性板64提高腰枕部62的恢復力,進而提高對使用者腰椎的壓力緩解效果,具體地,彈性板64與滑動部61連接。
優選地,彈性板64上設有若干鏤空孔,以提高彈性板64的彈性。
優選地,底座30包括移動組件31和與移動組件31上部連接的固定座32,固定座32與椅背主體10底部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的辦公椅可以通過移動組件31任意挪動位置。
優選地,所述底座30與座位20之間還設有用于調節座位20與底座30的前后相對位置的座位調節機構80,具體地,座位20下部連接有底板,底板通過直線形的導軌機構與底座30滑動連接,底座30上還均勻地設置有若干垂直于導軌機構的凹凸槽;底板上設置推拉機構,推拉機構包括推拉桿、彈簧,推拉桿和凹凸槽配合設置,推拉桿、彈簧和底板依次連接,推拉桿通過軸向拉伸彈簧以相對凹凸槽配合移動。
具體地,推拉桿上還固定連接有限位凸塊,當使用者按壓按鈕使得推拉桿相對于凹凸槽運動時,限位凸塊移動至凹凸槽之外,進而使得底座限位凸塊脫離凹凸槽的限位,底板從而得以沿著導軌機構前后移動,由此調整座位20的前后位置,在與靠墊機構50、腰枕機構60配合調整時,使得使用者得以調整坐姿到最舒適位置,從而舒緩腰椎和脊椎的壓力。
優選地,在頭枕機構40與椅背主體10之間還設有用于調節頭枕40位置的頭枕調節機構90,改頭枕調節機構90包括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支撐桿、連接支撐桿與頭枕機構40的滑動裝置,前述的支撐桿通過固定機構與椅背主體10連接。
具體地,滑動裝置包括設置在頭枕機構40上的凹槽和設置在支撐桿上的調節凸塊,調節凸塊連接于凹槽內,調節凸塊和凹槽之間設置卡扣件。
優選地,前述的卡扣件包括用于放置調節凸塊的空腔和與凹槽配合的滑塊,具體地,滑塊在凹槽內滑動,以使得支撐桿滑動連接頭枕機構40。
優選地,空腔內壁設有用于增強摩擦力和卡扣固定調節凸塊的凸紋,支撐桿以卡扣件為軸旋轉于頭枕機構40;更進一步地,在調節凸塊的外徑設有凸起,該凸起和凸紋相互卡口設置,以增加支撐桿以卡扣件為軸旋轉于頭枕機構40時的摩擦力。頭枕調節機構90方便調節頭枕機構40高度和角度,以便于頭枕機構40承托使用者的頭部,緩解使用者的頸椎壓力。
以上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一進行的說明,下面針對本發明的實施例二進行說明:
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辦公椅,包括椅背主體10、與椅背主體10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10前側的的靠墊機構50,椅背主體10為對靠墊20支撐的結構件,椅背主體10具有彈性并通過支撐靠墊機構50以對人體背部壓力進行支撐。
底座30與座位20之間還設有用于調節座位20與底座30的前后相對位置的座位調節機構80;
另外,還包括與椅背主體10連接并位于椅背主體10前側的腰枕機構60,腰枕機構60對使用者的腰部進行支撐,舒緩腰椎壓力。
優選地,椅背主體10為l形結構,l形的椅背主體10與使用者坐倚的姿勢配合,椅背主體10與底座30連接,椅背主體10能夠圍繞底座30轉動,使用者倚靠椅背主體10上時椅背主體10能夠圍繞底座30轉動,增加了使用者倚靠的舒適度。
優選地,椅背主體10采用鋁合金制成,以實現輕量化。
具體地,靠墊機構50包括與椅背主體10的上部連接的第一連接部54、與椅背主體10下部連接的第二連接部55、連接第一連接部54和第二連接部22的框形的背墊部56,背墊部56上包覆有椅座布面,椅座布面為包覆在支撐框架上對人體進行承托的彈性布料,具有很好的彈性和透氣性,椅座布面通過背墊部56的支撐繃緊,進而對人體背部承托。背墊部56通過靠墊機構50的第一連接部54、第二連接部55以安裝在椅背主體10上。
如圖10、圖11所示,在椅背主體10上還連接有腰枕機構60,腰枕機構60設于靠墊機構50的椅座布面后側,在椅座布面之后起到對人體腰部的補充支撐作用。
優選地,腰枕機構60具有彈性,以提高使用腰枕機構60時的舒適度。
更進一步地,為了貼近人體腰部實際位置,腰枕機構60設置于于靠墊機構50后側的中下部,更加接近人體腰部,舒緩腰椎壓力。
更進一步地,腰枕機構60包括腰墊部65、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支座66和連接支座66與腰墊部65的彈性部67,腰墊部65是與人體接觸的承托部分,支座66通過螺栓連接或者卡扣件與腰墊部65連接,彈性部67在腰墊部65受到壓力時,對腰墊部65支撐,提高了腰枕機構60的舒適度。
優選地,彈性部67為開口朝上的v型彈性片,v型的彈性部67的兩端分別與支座66、腰墊部65連接,當受到人體背部壓力時,彈性部67在壓縮的同時,具有向上旋轉的趨勢,適應人體背部向后倚靠的趨勢,提高了腰枕機構60的舒適度。
優選地,支座66與椅背主體10連接,為了提高支座66與椅背主體10連接處的強度,支座66包括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底座661、與彈性部67連接的導柱662,導柱662活動套裝于底座661內,底座661的套筒結構能夠穩固導柱662,進而穩固腰枕機構60。
優選地,底座661包括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支架663和與支架663連接的外筒664,支架663通過螺栓與椅背主體10連接,并對外筒664進行支撐。在外筒664底部設有與支架663配合的開口部665,外筒664通過開口部665卡裝于支架663上。通過開口部665的卡口結構,對外筒664進行定位,提高了底座661安裝的穩定性。
優選地,在導柱662上設有沿軸向設置的導向凸沿666,底座661內壁設有與導向凸沿666配合的導槽667,腰枕機構60收到壓力時,帶動導柱662沿著底座661移動,導槽667與導向凸沿666的配合結構,避免了導柱662的轉動,進而避免了腰墊部65轉動,使得腰枕機構60與人體腰部貼合。
優選地,支架663呈十字形,開口部665也為與支架663配合的十字形,使得外筒664在水平、垂直方向上定位,提高了外筒664安裝的穩固性。
優選地,第一連接部54與椅背主體10鉸接連接,第二連接部55包括與椅背主體10連接的立柱551、連接立柱551與背墊部56的下支撐座552,立柱551活動套裝于下支撐座552中。第一連接部54通過與椅背主體10的鉸接連接,使得靠墊機構50可相對于椅背主體10轉動。
優選地,下支撐座552與立柱551之間設有第一彈簧,該第一彈簧為背墊部56的復位彈簧,同時可提高背墊部56對人體背部支撐的彈性。
優選地,在底座661與導柱662間設有第二彈簧,該第二彈簧為腰墊部65的復位彈簧,同時可提高腰墊部65對人體腰部支撐的舒適度。
作為替代方案,也可在底座661軸向上均勻地穿設有若干插銷孔,導柱662上設有與插銷孔配合的定位孔,插銷孔與定位孔內插裝有定位插銷,以對導柱662進行定位,適應不同使用者對腰墊機構60位置的需求。同時,腰墊機構60也通過彈性部67提供一定的形變量,進而適應腰部壓力狀態。
優選地,本實施例中也包括上述的實施例一中座位調節機構80、扶手結構和頭枕調節結構40,本辦公椅在與靠墊機構50、腰枕機構60配合調整時,使得使用者得以調整坐姿到最舒適位置,從而舒緩腰椎和脊椎的壓力、提高使用時的舒適度。
綜上,本發明包括椅背、底座和連接于底座上部的座位,還包括頭枕機構、靠墊機構和腰枕機構,頭枕機構與椅背連接,靠墊機構與椅背連接,腰枕機構與椅背連接,椅背呈l形,椅背與底座固定連接,椅背圍繞底座彈性轉動。另外,座位和頭枕機構都設置有位置調節機構,以便于使用者根據坐姿需求調節座位和頭枕機構的位置,進一步配合舒緩腰椎、脊椎和頸椎的壓力。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辦公椅,方便使用者根據自身使用需求對椅背上滑動連接的靠墊和腰枕高度進行調節,配合以便于調節高度的頭枕、便于調節前后位置的座位,對于預防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腰椎、脊椎和頸椎疲勞受損等健康問題具有極大的改善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