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百葉窗,具體是一種具有室內光線調節功能的百葉窗。
背景技術:
現有的百葉窗均是可調節的結構,即通過手動控制使得每個葉片的角度進行變化,從而調節室內的光照強度,從而避免陽光直射,或者墻面反射影響視覺功能,但是現有的百葉窗均是手動控制,操作十分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室內光線調節功能的百葉窗,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室內光線調節功能的百葉窗,包括窗框、葉片和轉動軸,所述窗框所圍成的區域內部自上而下平行且等距離的設置多根轉動軸,轉動軸的兩端均通過軸承連接在窗框兩側,各轉動軸上對應連接有葉片,所述窗框一側的轉動軸上固定連接角度控制齒輪,且相鄰的兩個角度控制齒輪之間通過過橋齒輪傳動連接,過橋齒輪的中心軸通過軸承連接在窗框上,且其中一個角度控制齒輪與主動齒輪嚙合連接,主動齒輪固定安裝在電機的輸出軸上,電機固定安裝窗框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電機均電連接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而控制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有光傳感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光傳感器的數量可以為多個,且分布在室內不同的位置。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窗框所圍成區域內的多個轉動軸分為上半部分轉動軸組和下半部分轉動組,其中上半部分轉動軸組中的轉動軸由一個電機驅動,而下半部分轉動組中的轉動軸由另一個電機驅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葉片朝向房屋外部的面上固定連接太陽能電池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電機驅動控制窗框所圍成區域內轉動軸,從而實現葉片角度的自動調節,十分方便快捷。而配合光傳感器感應室內的光照強度,可智能化的調節室內亮度;尤其是可以控制某一墻面上的光照強度,從而有利于該墻面上的黑板或者顯示器等顯示組件的顯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控制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圖3和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具有室內光線調節功能的百葉窗,包括窗框1、葉片2、電機3、主動齒輪4、角度控制齒輪5、過橋齒輪6、轉動軸7、太陽能電池板8;所述窗框1所圍成的區域內部自上而下平行且等距離的設置多根轉動軸7,轉動軸7的兩端均通過軸承連接在窗框1兩側,從而使得轉動軸7可以自由轉動。各轉動軸7上對應連接有葉片2;多個葉片2垂直設置時能夠將窗框1所圍成區域封閉,即隔絕外部光線照射。
所述窗框1固定安裝在墻壁上,且葉片2朝向房屋外部的面上固定有通過蓄電池與電機3電連接的連接太陽能電池板8;因此可在進行光線調節的過程中實現太陽能發電。
所述窗框1一側的轉動軸7上固定連接角度控制齒輪5,且相鄰的兩個角度控制齒輪5之間通過過橋齒輪6傳動連接,過橋齒輪6的中心軸通過軸承連接在窗框1上開設的安裝孔內,且其中一個角度控制齒輪5與主動齒輪4嚙合連接,主動齒輪4固定安裝在電機3的輸出軸上,電機3固定安裝窗框1上,從而利用電機驅動整個系統葉片2進行開啟和關閉。
所述電機3均電連接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而控制模塊的輸入端連接有光傳感器,所述光傳感器的數量可以為多個,且分布在室內不同的位置,從而感應室內整體的光線強度。
實施例2
請參閱圖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述窗框1所圍成區域內的多個轉動軸7分為上半部分轉動軸組和下半部分轉動組;其中上半部分轉動軸組中的轉動軸7由一個電機3驅動,而下半部分轉動組中的轉動軸7由另一個電機3驅動,從而實現兩個部分的光線入射控制,滿足不同的需求。所述上半部分轉動軸組或下半部分轉動組中轉動軸7之間的傳動結構均與實施例1中轉軸7的傳動結構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電機3驅動轉動軸7可實現葉片角度的自動調節。若配合光傳感器即可感應室內的光照強度,從而可智能化的調節室內亮度。若將光傳感器安裝在教室黑板的一側或者兩側,即可感應黑板的光照強度;當黑板版面出現光斑時,將百葉窗上部或下部扇片關閉,即可避免黑板反光影響學生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