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卷簾門,尤其涉及一種卷簾門遇阻停及反彈系統。
背景技術:
電動卷簾門是以多關節活動的門片串聯在一起,起動由電動機組帶動,卷簾門在固定的滑道內,以門上方卷軸為中心轉動上下的門。適用于商業門面、車庫、商場、醫院、廠礦企業等公共場所或住宅。尤其是門洞較大,不便安裝地面門體的地方起到方便、快捷開啟作用。如用于車庫門、商場防火卷簾門飛機庫門。
現有的電動卷簾門工作方式是通過控制器,控制卷簾門的上行、下行以及停止,但是卷簾門只能簡單的實現上述的功能,卷簾門運行下行時,出現障礙物在卷簾門下放,卷簾門不能停止運行,繼續下行,容易損壞卷簾門,嚴重的會造成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的卷簾門無法判斷障礙物繼續運行的問題,提出一種卷簾門遇阻停及反彈系統。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卷簾門遇阻停及反彈系統,包括卷片,與卷片連接的卷軸,電機的電源部分連接上升線,下降線以及公共線,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軸內設有電機,卷軸的左側連接限位器,所述限位器與卷軸之間設有遇阻裝置;
所述遇阻裝置包括接觸開關與轉軸,接觸開關的接觸片與轉軸側邊活動接觸;
所述接觸開關中間引腳接地,另外一個引腳與單片機的信號輸入端連接,單片機的第一信號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的基極b連接,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c與第一常開繼電器驅動端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閉觸點與電機公共線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公共端與電源公共線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空出。
進一步的,為了實現卷簾門遇到障礙物進行反彈的目的,所述單片機還設有第二信號輸出端,第二信號輸出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b連接,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c與第二常開繼電器驅動端連接,所述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與上升線連接,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公共端與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連接,所述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閉觸點空出。
進一步的,所述轉軸側切出弦面,增大與接觸片的接觸面。
進一步的,為了保護電路,常開繼電器并聯二極管。
進一步的,為了減輕遇阻碰撞損壞程度,所述卷片的底部設有底梁,底梁上設有膠條。
進一步的,三極管的發射極e接地。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轉軸與接觸開關上的觸條接觸關系,碰撞障礙物后,慣性會實現轉軸與接觸開關上的觸條接觸,進而控制卷簾門電機工作方式,遇到障礙物實現停止或者反彈。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以精確的控制電機運行,卷簾門使用壽命延長,并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實用新型功能多,停止和反彈,根據不同情況,可自行調節。
附圖說明
圖1為卷簾門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遇阻裝置結構圖。
圖3為遇阻停電路圖。
圖4為遇阻反彈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2所示,卷簾門遇阻停及反彈系統,包括卷片1,與卷片1連接的卷軸7,電機的電源部分連接上升線,下降線以及公共線,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軸7內設有電機,卷軸7的左側連接限位器2,所述限位器2與卷軸7之間設有遇阻裝置3;
所述遇阻裝置3包括接觸開關6與轉軸4,接觸開關6的接觸片5與轉軸4側邊活動接觸;
所述接觸開關6中間引腳接地,另外一個引腳與單片機的信號輸入端連接,單片機的第一信號輸出端與第一三極管的基極b連接,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c與第一常開繼電器驅動端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閉觸點與電機公共線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公共端與電源公共線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空出。
所述單片機還設有第二信號輸出端,第二信號輸出端與第二三極管的基極b連接,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c與第二常開繼電器驅動端連接,所述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與上升線連接,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公共端與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連接,所述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閉觸點空出。
所述轉軸4側切出弦面,增大與接觸片5的接觸面。
常開繼電器并聯二極管。
所述卷片1的底部設有底梁8,底梁8上設有膠條。
三極管的發射極e接地。
實施例:
卷簾門在下降運行時,電機帶動卷軸7運行,卷片1慢慢輸出,當卷片1的底梁8碰觸到障礙物時,由于慣性原理,卷軸7瞬間停頓,進而遇阻裝置3也會停頓,但是轉軸4會繼續進行,因此,遇阻裝置3上的接觸開關6與轉軸4接觸,進而觸發,使得接觸開關6閉合。
如圖3所示,當接觸開關S1閉合時,單片機的信號輸入端接受到該信號,進而通過信號輸出端輸出高電平,導通三極管,使得第一常開繼電器吸合,此時第一常開繼電器處于常開狀態,進而斷開電機與電源電路,停止電機運行,卷簾門停止下降。
如圖4所示,在上述方案中,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公共端與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連接,第一常開繼電器的常閉觸點空出,第二常開繼電器的常開端與電源的上升線連接,進而,當接觸開關S1閉合時,單片機的信號輸入端接受到該信號,進而通過信號輸出端輸出高電平,導通三極管,使得第一常開繼電器和第二常開繼電器吸合,此時第一常開繼電器和第二常開繼電器處于常開狀態,進而上升線和公共線與電機連接,實現卷簾門上升運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