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和烹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830308閱讀:488來源:國知局
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和烹飪器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及具有其的烹飪器具。該內鍋包括:內層鍋壁、外層鍋壁、封閉空腔和鍋口構件,內層鍋壁包括內層側壁;外層鍋壁包括外層側壁,外層鍋壁與內層鍋壁連接,內層鍋壁容置在外層鍋壁內;封閉空腔形成在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之間,且容納有能夠相變傳熱的傳熱介質;鍋口構件位于內鍋的頂部且構造為環形,鍋口構件包括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中的至少一個連接的本體部,及外露于外層鍋壁的加強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鍋具有單獨的鍋口構件,其增強內鍋的鍋口處的強度,以使得內鍋的鍋口在高溫或高壓下不會變形,并且使得內層鍋壁、外層鍋壁和鍋口構件之間的連接更易于操作。
【專利說明】
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和烹飪器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烹飪器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和烹飪器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均為單層內鍋,其熱傳遞速度慢,加熱時不同部分的溫度差異較大。還有一些食物容器采用了雙層中空的結構,包括內層鍋壁與外層鍋壁兩層鍋壁,通常將該兩層鍋壁的側壁焊接在一起,使焊縫位于鍋口處。兩層鍋壁的封閉空腔內充填有傳熱介質。烹飪器具利用傳熱介質的相變變化將均溫內鍋底部外層鍋壁的熱量傳遞至內層鍋壁上。在內鍋受熱其溫度迅速升高時或者將內鍋應用于諸如壓力鍋的烹飪器具而受到較大壓力時,由于鍋口處的強度不夠,容易導致焊縫或鍋口變形,并且在常規的焊接位置處不容易進行焊接操作。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和烹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在【實用新型內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簡化形式的概念,這將在【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中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內容】部分并不意味著要試圖限定出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關鍵特征和必要技術特征,更不意味著試圖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0005]為了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公開了
[0006]—種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內層鍋壁,所述內層鍋壁包括內層側壁;
[0008]外層鍋壁,所述外層鍋壁包括外層側壁,所述外層鍋壁與所述內層鍋壁連接,所述內層鍋壁容置在所述外層鍋壁內;
[0009]封閉空腔,所述封閉空腔形成在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之間,且容納有能夠相變傳熱的傳熱介質;以及
[0010]鍋口構件,所述鍋口構件位于所述內鍋的頂部且構造為環形,所述鍋口構件包括與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中的至少一個連接的本體部,及外露于所述外層鍋壁的加強部。
[0011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內鍋具有單獨的鍋口構件,鍋口構件具有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連接的本體部以及外露于外層鍋壁的加強部,可首先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各自的頂部連接在一起,然后再將鍋口構件連接在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上,由此,鍋口構件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以使得內鍋的鍋口在高溫或高壓下不會變形。并且,內層鍋壁、外層鍋壁和鍋口構件之間的連接操作簡單。
[0012]可選地,所述本體部與所述加強部為一體成型的環狀構件,所述加強部位于所述本體部的外周面。這樣,使得鍋口構件的結構更加簡單,并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
[0013]可選地,所述鍋口構件呈中空筒狀,所述本體部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延伸,所述加強部由所述本體部的頂端向外延伸。這樣,鍋口構件的構造簡單,并且加強部可用于與烹飪器具內的構件搭接。
[0014]可選地,所述加強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本體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本體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這樣,鍋口構件具有間隔設置的鍋牙,以使得內鍋可應用于諸如壓力鍋的烹飪器具。
[0015]可選地,所述本體部沿所述內鍋的徑向延伸,所述加強部包括軸向延伸部及徑向延伸部,所述軸向延伸部由所述本體部的外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上延伸而成,所述徑向延伸部由所述軸向延伸部的頂端圓滑向外延伸而成。這樣,本體部可在徑向上覆蓋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的頂部,以進一步地增強鍋口處的強度。
[0016]可選地,所述徑向延伸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這樣,鍋口構件具有間隔設置的鍋牙,以使得內鍋可應用于諸如壓力鍋的烹飪器具。
[0017]可選地,所述本體部包括沿所述內鍋的徑向延伸的第一徑向延伸部以及從所述第一徑向延伸部的內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軸向延伸部,所述加強部包括從所述第一徑向延伸部的外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上延伸的第二軸向延伸部以及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頂端向外延伸的第二徑向延伸部。這樣,第一軸向延伸部與內層鍋壁連接,可更進一步地增強鍋口處的強度。
[0018]可選地,所述第二徑向延伸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這樣,鍋口構件具有間隔設置的鍋牙,以使得內鍋可應用于諸如壓力鍋的烹飪器具。
[0019]可選地,所述內層鍋壁或所述外層鍋壁的頂部設有翻邊部,所述翻邊部連接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的頂端的翻邊部,所述本體部連接于所述翻邊部。這樣,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中的一個具有翻邊部,使得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的結構簡單。
[0020]可選地,所述內層鍋壁還包括從所述內層側壁的頂端向外延伸的內層翻邊部,所述外層鍋壁還包括從所述外層側壁的頂端向內延伸的外層翻邊部,所述內層翻邊部與所述外層翻邊部連接,所述本體部連接于所述內層翻邊部或/和所述外層翻邊部。這樣,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中均具有翻邊部,使得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的連接更易于操作,并且鍋口構件可覆蓋該連接位置,以進一步增強鍋口連接處的強度。
[002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方面,公開了一種烹飪器具,其包括上述的內鍋,該內鍋具有單獨的鍋口構件,可首先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各自的頂部連接在一起,然后再將鍋口構件連接在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上,由此,鍋口構件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以使得內鍋的鍋口在高溫或高壓下不會變形。并且,內層鍋壁、外層鍋壁和鍋口構件之間的連接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0022]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實用新型。附圖中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及其描述,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圖中,
[0023]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鍋的分解視圖;
[0024]圖2為圖1所示的內鍋的立體視圖;
[0025]圖3為圖2的俯視圖;
[0026]圖4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鍋沿圖2中的線M-M所截的剖視圖;
[0027]圖5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內鍋沿圖2中的線M-M所截的剖視圖;
[0028]圖6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內鍋沿圖2中的線M-M所截的剖視圖;
[0029]圖7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內鍋沿圖2中的線M-M所截的剖視圖;以及
[0030]圖8為圖7所示的內鍋的俯視圖。
[0031]附圖標記說明:
[0032]100、200、300、400:內鍋
[0033]110、210、310、410:內層鍋壁
[0034]111、211、311、411:內層翻邊部
[0035]120、220、320、420:外層鍋壁
[0036]121、221、321、421:外層翻邊部
[0037]130、230、330、430:封閉空腔
[0038]IlOa:內層側壁
[0039]IlOb:內層底壁
[0040]120a:外層側壁[0041 ]120b:外層底壁
[0042]140:把手
[0043]150、250、350、450:鍋口構件
[0044]151:鍋牙
[0045]152:小尺寸部
[0046]160、260、360、460:本體部
[0047]161、461:加強部
[0048]261:軸向延伸部
[0049]262:徑向延伸部
[0050]361:第一軸向延伸部[0051 ]362:第二軸向延伸部
[0052]363:第二徑向延伸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53]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實用新型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在其他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發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
[0054]為了徹底了解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
[0055]通常,烹飪器具包括蓋體和煲體。煲體基本上呈圓角長方體形狀,并且具有圓筒形狀的內鍋收納部,內鍋可以自由地放入內鍋收納部或者從內鍋收納部取出,以方便對內鍋進行清洗。內鍋的上表面具有圓形開口,用于向內鍋中盛放待加熱的材料,諸如米、湯等。煲體中包括用于加熱內鍋的加熱裝置。可以理解,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烹飪器具可以為電飯煲、電壓力鍋或其他的烹飪器具,且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烹飪器具除具有煮米飯的功能以外,還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種功能。
[0056]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內鍋100包括內層鍋壁110、外層鍋壁120和鍋口構件150。外層鍋壁120和內層鍋壁110均可由金屬材料制成且可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狀,或者如圖1和圖4所示,外層鍋壁120大致為圓筒形,而與外層鍋壁120相比,內層鍋壁110更接近于球形。
[0057]內層鍋壁110的上端具有向上的開口,同樣地,外層鍋壁120的上端也具有向上的開口,內層鍋壁110容納在外層鍋壁120中,內層鍋壁110的上端與外層鍋壁120的上端連接,例如通過焊接的方式緊密貼合。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疊合密封焊接后,內層鍋壁110與外層鍋壁120之間形成封閉空腔130。
[0058]內層鍋壁110與外層鍋壁120之間的封閉空腔130的間距范圍可以為l-10mm,優選地為2-8mm,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封閉空腔130中設置有能夠相變傳熱的傳熱介質。傳熱介質可由諸如氧化物、超氧化合物以及硅化物等的已知無機物質構成。
[0059]當內鍋100放置于煲體中的內鍋收納部中時,可啟動位于烹飪器具中的加熱裝置對內鍋100進行加熱,內鍋100的封閉空腔130中的傳熱介質在受熱后將發生相變變化,從而將熱量快速傳遞到封閉空腔130中的其他區域。在煮飯過程中,熱量從內鍋100的整個四周向米飯的中間傳遞,并利用水的熱量對流和直接傳遞,使米粒快速吸熱膨脹并且糊化。
[0060]參考圖2和圖3,外層鍋壁120上還可具有把手140,方便用戶移動內鍋100,例如將內鍋100從內鍋收納部中分離,或者放置進入內鍋收納部中。具體地,把手140安裝于外層側壁120a的外周面。
[0061]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鍋口構件150作為單獨的構件位于內鍋100的頂部且可構造為環形,并且鍋口構件150可與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中的至少一個連接,例如可通過焊接的方式。此外,為了增強鍋口構件150的強度,鍋口構件150可具有大于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的厚度,例如,鍋口構件150的厚度可以為l-10mm。
[0062]鍋口構件150可具有在其頂部的向外的翻邊,以與烹飪器具中的結構(未示出)搭接。并且,鍋口構件150可通過諸如彎折的方式一體成形。
[0063]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內鍋具有單獨的鍋口構件150,由此可首先將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各自的頂部連接在一起,然后再將鍋口構件150連接在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上。鍋口構件150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以使得內鍋100的鍋口在高溫或高壓下不會變形。并且,內層鍋壁110、外層鍋壁120和鍋口構件150之間的連接操作簡單。
[0064]具體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層鍋壁110包括內層底壁I 1b、內層側壁I 1a和翻邊部111。外層鍋壁120包括外層底壁120b和外層側壁120a。內層底壁IlOb和外層底壁120b均為圓形,且內層側壁IlOa和外層側壁120a分別從各自對應的內層底壁IlOb和外層底壁120b向上延伸而成。翻邊部111從內層側壁IlOa的頂端向外延伸而成。
[0065]外層側壁120a靠近開口的上端焊接至內層側壁I 1a靠近開口的上端,從而形成上述封閉空腔130。這樣,外層鍋壁120沿內層鍋壁110的周向方向連接至內層側壁110a,連接更簡單。
[0066]參考圖4,在圖示實施方式中,外層鍋壁120的上端的邊緣向內延伸出外層翻邊部121。
[0067]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將靠近內鍋100的中心軸線AX的方向定義為“內”,遠離內鍋100的中心軸線AX的方向定義為“外”。
[0068]在圖示實施方式中,內層鍋壁110的內層翻邊部111和外層鍋壁120的外層翻邊部121與彼此連接。這樣,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中均具有翻邊部,使得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的連接更易于操作,并且鍋口構件150可覆蓋該連接位置,以進一步增強鍋口連接處的強度。
[0069]當然,在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中可以僅有一個包括位于其頂端的翻邊部,翻邊部連接至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中的另一個。例如,內層鍋壁110具有內層翻邊部111,而外層鍋壁120不具有外層翻邊部121,內層翻邊部111與外層鍋壁120連接。這樣,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中的一個具有翻邊部,使得內層鍋壁110和外層鍋壁120的結構簡單。
[0070]繼續參照圖4,鍋口構件150呈中空筒狀,其具有本體部160和加強部161。本體部160沿內鍋100的軸向方向延伸,并且本體部160的底端與外層鍋壁120的外層翻邊部121連接,如上文所述,兩者之間可以通過諸如焊接的方式連接。當然,在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本體部160也可以與內層鍋壁110的內層翻邊部111連接,或者與外層鍋壁120的外層翻邊部121和內層鍋壁110的內層翻邊部111同時連接。
[0071 ]從本體部160的頂端向外延伸的加強部161可向外延伸出一定的距離,即外露于外層鍋壁120,以用于與烹飪器具中的構件搭接,并且可增強鍋口構件150的強度,這樣的鍋口構件150的結構簡單,制造方便。
[0072]此外,鍋口構件150的厚度可以根據需要設置,例如,可以設置較厚的厚度以增加手感以及強度。
[0073]參考圖2,可選地,加強部161可包括小尺寸部152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151,鍋牙151從本體部160的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D2大于小尺寸部152從本體部160的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Dl。具有鍋牙151的內鍋100可用于電壓力鍋,在使用時,鍋牙151夾緊在煲體和蓋體之間,并可提供更好的密封,從而確保電壓力鍋中的壓力。
[0074]參考圖5,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內鍋200。在圖示實施方式中,內鍋200具有內層鍋壁210、外層鍋壁220和鍋口構件250。內層鍋壁210與外層鍋壁220之間形成封閉空腔230。內層鍋壁210上端的邊緣向外延伸出內層翻邊部211,而外層鍋壁220的上端的邊緣向內延伸出外層翻邊部221。
[0075]同樣地,鍋口構件250具有大致沿內鍋200的徑向延伸的本體部260以及加強部。本體部260可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中的至少一個連接。在圖示實施方式中,本體部260與內層鍋壁210和外層鍋壁220均連接。
[0076]進一步地,加強部包括由本體部260的外端沿內鍋200的軸向向上而成的軸向延伸部261以及由軸向延伸部261的頂端圓滑向外延伸而成的徑向延伸部262。
[0077]這樣,本體部260、軸向延伸部261和徑向延伸部262形成臺階形或Z字形構造。本體部260可在徑向上覆蓋內層鍋壁210和外層鍋壁220的頂部,以進一步地增強鍋口處的強度。
[0078]類似地,本實施方式中的加強部的徑向延伸部262可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
[0079]參考圖6,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方式的內鍋300。在圖示實施方式中,內鍋300具有內層鍋壁310、外層鍋壁320和鍋口構件350。內層鍋壁310與外層鍋壁320之間形成封閉空腔330。內層鍋壁310上端的邊緣向外延伸出內層翻邊部311,而外層鍋壁320的上端的邊緣向內延伸出外層翻邊部321。
[0080]同樣地,鍋口構件350具有本體部和加強部,本實施方式中的本體部包括大致沿內鍋300的徑向延伸的第一徑向延伸部360,以及從該第一徑向延伸部360的內端沿內鍋100的軸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軸向延伸部361。加強部包括從第一徑向延伸部360的外端沿內鍋300的軸向向上延伸的第二軸向延伸部362,以及從該第二軸向延伸部362的頂端向外延伸的第二徑向延伸部363。
[0081]在圖示實施方式中,第一徑向延伸部360與內層鍋壁310和外層鍋壁320均連接。第一軸向延伸部361與內層鍋壁310連接。
[0082]這樣,第一徑向延伸部360、第一軸向延伸部361、第二軸向延伸部362和第二徑向延伸部363形成臺階形構造。而第一軸向延伸部361與內層鍋壁310連接,可更進一步地增強鍋口處的強度。
[0083]類似地,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二徑向延伸部362可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
[0084]參考圖7,其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方式的內鍋400。在圖示實施方式中,內鍋400具有內層鍋壁410、外層鍋壁420和鍋口構件450。內層鍋壁410與外層鍋壁420之間形成封閉空腔430。內層鍋壁410上端的邊緣向外延伸出內層翻邊部411,而外層鍋壁120的上端的邊緣向內延伸出外層翻邊部421。
[0085]可選地,鍋口構件450具有本體部460和加強部461,并且加強部461位于本體部460的外周面。本體部460與內層鍋壁410和外層鍋壁420均連接,當然,本體部460也可與內層鍋壁410和外層鍋壁420中的僅一個連接。此外,本體部460與加強部461可一體成型以形成環狀構件。這樣,使得鍋口構件450的結構更加簡單,并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
[0086]參考圖8,與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實施方式中的內鍋和鍋口構件可不具有鍋牙。換句話說,本體部460從外層鍋壁420的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處處相等。即,本體部460沿徑向向外延伸的尺寸在圓周的各個點是一樣的。這樣的內鍋400可不具有鍋牙,使得構造更加簡單,容易連接。這種內鍋可以用于諸如電飯煲等對壓力要求較低的烹飪器具。
[0087]此外,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烹飪器具,其包括上述的內鍋,該內鍋具有單獨的鍋口構件,可首先將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各自的頂部連接在一起,然后再將鍋口構件連接在內層鍋壁和外層鍋壁上,由此,鍋口構件可增加鍋口處的強度,以使得內鍋的鍋口在高溫或高壓下不會變形。并且,內層鍋壁、外層鍋壁和鍋口構件之間的連接操作簡單。
[0088]除非另有定義,本文中所使用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中出現的諸如“設置”等術語既可以表示一個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個部件,也可以表示一個部件通過中間件附接至另一個部件。本文中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單獨地或與其它特征結合地應用于另一個實施方式,除非該特征在該另一個實施方式中不適用或是另有說明。
[0089]本實用新型已經通過上述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方式只是用于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實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教導還可以做出更多種的變型和修改,這些變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以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烹飪器具的內鍋,其特征在于,包括: 內層鍋壁,所述內層鍋壁包括內層側壁; 外層鍋壁,所述外層鍋壁包括外層側壁,所述外層鍋壁與所述內層鍋壁連接,所述內層鍋壁容置在所述外層鍋壁內; 封閉空腔,所述封閉空腔形成在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之間,且容納有能夠相變傳熱的傳熱介質;以及 鍋口構件,所述鍋口構件位于所述內鍋的頂部且構造為環形,所述鍋口構件包括與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中的至少一個連接的本體部,及外露于所述外層鍋壁的加強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與所述加強部為一體成型的環狀構件,所述加強部位于所述本體部的外周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鍋口構件呈中空筒狀,所述本體部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延伸,所述加強部由所述本體部的頂端向外延伸。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本體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本體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沿所述內鍋的徑向延伸,所述加強部包括軸向延伸部及徑向延伸部,所述軸向延伸部由所述本體部的外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上延伸而成,所述徑向延伸部由所述軸向延伸部的頂端圓滑向外延伸而成。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徑向延伸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部包括沿所述內鍋的徑向延伸的第一徑向延伸部以及從所述第一徑向延伸部的內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下延伸的第一軸向延伸部,所述加強部包括從所述第一徑向延伸部的外端沿所述內鍋的軸向向上延伸的第二軸向延伸部以及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頂端向外延伸的第二徑向延伸部。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徑向延伸部包括小尺寸部和間隔開設置的鍋牙,所述鍋牙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大于所述小尺寸部從所述第二軸向延伸部的所述頂端向外延伸的距離。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層鍋壁或所述外層鍋壁的頂部設有翻邊部,所述翻邊部連接所述內層鍋壁和所述外層鍋壁的頂端的翻邊部,所述本體部連接于所述翻邊部。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層鍋壁還包括從所述內層側壁的頂端向外延伸的內層翻邊部,所述外層鍋壁還包括從所述外層側壁的頂端向內延伸的外層翻邊部,所述內層翻邊部與所述外層翻邊部連接,所述本體部連接于所述內層翻邊部或/和所述外層翻邊部。11.一種烹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內鍋。
【文檔編號】A47J36/00GK205514019SQ201620095218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9日
【發明人】何國營, 林達福
【申請人】浙江紹興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