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排水隔氣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 有毒的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細節越來越重視,如對家居的安裝、生活設備的合理 科學設計等越來越關注,在人們居住的樓房內,排水裝置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i殳備,它主導人們的生活用水等其它的排流作用。若排水管道內無良好的 隔氣裝置,氣體就會倒流,人們則會聞到從排流裝置開口處傳來的廢氣,吸取 這些廢氣會使人感到身體不適。目前的具有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裝置設計呈U型,在排水完畢時,由于該 排水裝置呈U型,故在U型管下部處會積存有水,這時形成的水封則起到了防 止廢氣從出口處流進入口處,從而流入室內。然而,當該排水裝置U型處的積 水在受到洪吸作用或受熱蒸發后,那么出口處的廢氣或者含有細菌、有毒的氣 體則很容易傳進室內,從而污染室內空氣,造成人們生活環境的污染,對人們 健康造成威脅。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 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排水裝置不能很好地防止氣體倒流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包括一入 水管、 一排水隔氣筒及一出水管,所述排水隔氣筒設有一出水口,所述排水隔 氣筒下端與入水管相連接,其出水口處則與出水管相連接,所述排水隔氣裝置
還包括一浮閥,所迷浮閥位于所述排水隔氣筒內,所述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在所述排水隔氣筒內無水情況下,所述浮閥密封卡設于排水 隔氣筒的下部。一種排水隔氣筒,其設有一入水口和一出水口,所述排水隔氣筒還包括一 浮閥,所述浮閥位于所述排水隔氣筒內,所述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 的直徑;在所述排水隔氣筒內無水情況下,所述浮閥密封卡設于排水隔氣筒的 下部。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排水過程中,浮閥是通過水的浮力浮起讓水可自然通暢通過其排水隔氣筒和出水管,并排出到室外的總污水排水管道。在不排水時, 由于排水隔氣裝置下部積存有一定水份,用于阻止氣體從室外倒流回室內。當排水隔氣裝置內的水份不斷蒸發直至完全干涸時,由于浮閥具有一定重力,且 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浮閥密封卡設于該排水隔氣筒的下部, 從而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有毒的氣體倒流至室內。然而,當遇到氣體倒流 的情況下,氣體壓力越大,浮閥能夠由于氣體壓力的壓制而越緊密地密封卡設 于排水隔氣筒的下部。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且此設計做到了雙重保護氣體倒流。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的整體透視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排水隔氣筒結構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 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 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及圖2,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防止氣體倒流的 排水隔氣裝置。該排水隔氣裝置呈U型,其包括一入水管1、 一出水管2、 一 排水隔氣筒3和一浮閥4。所述入水管1與排水隔氣筒3連接,形成U型,二者可通過螺紋連接機構 5來實現連接,在入水管1和排水隔氣筒3連接部的外壁上分別設置螺紋,再 通過螺紋連接機構5將入水管1和排水隔氣筒3密封固定在一起。當然,該入 水管1和排水隔氣筒3也可一體成型。所述排水隔氣筒3與出水管2連接,在與出水管2連接的排水隔氣筒3部 位上設有一出水口,出水管2固定在排水隔氣筒3的出水口周圍的壁面上,并 以開口向上傾斜方式安裝,該排水隔氣筒3與出水管2可為一體成型,也可通 過密封膠將其連接為一體。所述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呈漏斗狀,其下部的口徑由上至下逐漸變小,該 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直徑小于其上部直徑。在排水隔氣筒3內無水情況下,所 迷浮閥4密封卡設于該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所述浮閥4為圓形球體,該球體可制成中空或實心的,可用塑料或金屬制 成,浮閥4的外表面為光滑面,其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3下部的直徑。浮閥4 的重量設計符合在排水或靜止時,水的浮力能托起浮閥4,當水份受到正負 壓的洪吸作用或受熱蒸發后,浮閥4能夠由于自身的重力,而回落到排水隔氣 筒3的下部,密封卡設于該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然而,當遇到氣體倒流的情 況下,氣體壓力越大,浮閥4能夠由于氣體壓力的壓制而越緊密地密封卡設于 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在所述排水隔氣筒3的上端設置有一維護蓋6,當需要清理在排水過程中 在排水隔氣筒3內沉積的雜物和沙粒、或者需要換置浮閥4、或者需要對浮閥4 進行維護等,均可自由拆卸該維護蓋6,對排水隔氣筒3內部進行處理。在排水隔氣筒3與出水管2連接的出水口處設置有阻擋裝置7,該阻擋裝 置7可由出水管2側壁向中心處延伸形成擋片,在排水時,當水流沖力將浮閥
4沖向排水隔氣筒3的出水口處時,由于該處設有阻擋裝置7,從而不會使浮閥 4堵住出水口而無法排水,或者不會由于水流沖力使浮閥4沖向出水管2內, 從而流向外界。在正常的排7jc運作時,水從入水管1上端的入口流入排水隔氣筒3的下端 筒體內,水在其內積聚到一定高度時,水流沖力推動浮閥4向上移動,在浮閥 4向上移動或浮動時,水則從排水隔氣筒3的出水口處流向出水管2內,并排 放到污水排水管道。在排水時,浮閥4最高能浮到出水口以上的位置。然而, 在排水過程中,浮閥4有可能漂浮到排水隔氣筒3的出水口處,但由于排水隔 氣筒3的出水口處設有阻擋裝置7,從而不會使浮閥4堵住出水口而無法排水, 或沖出出水管2流向外界,而是被該阻擋裝置7隔在排水隔氣筒3內。在不排水情況,由于排水隔氣裝置呈U型,水會積存在U型下方處或高出 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這樣排水隔氣裝置下部的積7jc起到了防止氣體倒流的保 護作用;當排水隔氣裝置下部的水位低于排水隔氣筒3下端時,由于浮閥4具 有一定重力,且浮閥4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3下部的直徑,浮閥4密封卡設 于該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從而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有毒的氣體倒流至室 內,做到了雙重保護作用。另一種情況下,當積存在排水隔氣裝置下部的水份不斷蒸發之后,甚至完 全干涸,此時,由于浮閥4具有一定重力,且浮閥4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3 下部的直徑,浮閥4密封卡設于該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加上浮閥4外表面光 滑,從而能完全密封卡設于該排水隔氣筒3的下部,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 有毒的氣體倒流至室內,污染空氣。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排水過程中,浮閥是通過水的浮力浮起讓水可自然通 暢通過其排水隔氣筒和出水管,并排出到室外的總污水排水管道。在不排水時, 由于排水隔氣裝置下部積存有一定水份,用于阻止氣體從室外倒流回室內。當 排水隔氣裝置內的水份不斷蒸發直至完全干涸時,由于浮閥具有一定重力,且 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浮閥密封卡i殳于該排水隔氣筒的下部,
從而防止廢氣或者舍有細菌、有毒的氣體倒流至室內。然而,當遇到氣體倒流 的情況下,氣體壓力越大,浮閥能夠由于氣體壓力的壓制而越緊密地密封卡設 于排水隔氣筒的下部。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筒單,且此設計做到了雙重保護氣 體倒流。以上所述^f義為本實用新型的^^f圭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 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 一種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包括一入水管、一排水隔氣筒及一出水管,所述排水隔氣筒設有一出水口,所述排水隔氣筒下端與入水管相連接,其出水口處則與出水管相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隔氣裝置還包括一浮閥,所述浮閥位于所述排水隔氣筒內,所述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在所述排水隔氣筒內無水情況下,所述浮閥密封卡設于排水隔氣筒的下部。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排水隔氣筒的下部呈漏斗狀。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浮閥為圓形球體。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浮閥是中空或實心的。
5、 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閥表面為光滑面。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排水隔氣筒的出水口處設有阻擋裝置。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阻擋裝置由出水管側壁向中心處延伸形成擋片。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排水隔氣筒的上端設有維護蓋。
9、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出水管以開口向上傾斜方式固定在所述排水隔氣筒的出水口周圍的壁面上。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入水管與排水隔氣筒連接處設有螺紋連接機構。
11、 一種排水隔氣筒,其i殳有一入水口和一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排 水隔氣筒還包4舌一浮閥,所述浮閥位于所述排水隔氣筒內,所述浮閥的直徑大 子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在所述排水隔氣筒內無水情況下,所述浮閥密封卡 設于排水隔氣筒的下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排水隔氣裝置,提供了一種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有毒的氣體倒流的排水隔氣裝置,包括一入水管、一排水隔氣筒及一出水管,所述排水隔氣筒設有一出水口,所述排水隔氣筒下端與入水管相連接,其出水口處則與出水管相連接,所述排水隔氣裝置還包括一浮閥,所述浮閥位于所述排水隔氣筒內,所述浮閥的直徑大于排水隔氣筒下部的直徑;在所述排水隔氣筒內無水情況下,所述浮閥密封卡設于排水隔氣筒的下部。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且此設計做到了雙重保護氣體倒流,防止廢氣或者含有細菌、有毒的氣體倒流至室內。
文檔編號E03C1/28GK201080632SQ20072012088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15日
發明者唐耀國 申請人:唐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