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雨水收集裝置,具體是涉及一種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在干旱少雨、水資源短缺的地區,旱作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民群眾創造了許多發展旱作農業的經驗和技術措施,如選擇耐旱 作物和品種、壓沙保墑、深翻打碾土地等等,但這種方式起到的效果有限。為了有效解決農田用水,當前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農田灌溉多是偏向于引水工程 和節水灌溉設施方面,然而引水工程浩大,花費成本較高,灌溉時還需要建設一定的灌溉工 程。且嚴重依賴本地地表、地下水資源量和能夠 就近引入該地的客水資源量,同時農田引水 工程設施和節水灌溉設施大多是一次性安裝,安裝以后不便于移動或者移動起來耗費的時 間和工程量比較大。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缺乏,經濟條件較差,引水困難的干旱半干旱偏遠山區目 前常用打水窖、修池壩來收集雨水,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實施大田點種點澆,但水窖和池壩 只有在雨量較大時才有實用價值,雨量較小時無法收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地膜平鋪穴播技術開始推廣,通過地膜的保墑增溫作用,提 高了單位面積產量,增強了作物種植的適應性。但地膜壽命較短,需要年年起壟覆膜,對環 境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何行之有效的將傳統抗旱辦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在成本較低的情況 下,有效解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作物需水和人畜用水是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集水 效率高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包括3根以上的弧形桿和一張塑料膜,弧形桿間隔 設置,其兩端分別插入地下形成半弧形支架,支架最高處距離地面高度為200-400毫米,其 長寬均為400-700毫米;塑料膜覆蓋并固定于支架外表面,四邊埋入地下或以重物壓緊。本實用新型還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進一步實現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中,所述弧形桿左右兩側距離地表40-60mm處 各固定安裝一金屬環,金屬環上栓接一繩體;所述塑料膜對應位置處開設一對小孔,孔內以 鉚釘鉚緊,繩體穿過小孔將弧形桿與塑料膜固定連接在一起。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中,所述塑料膜上設有把手,把手位于設于外側 的弧形桿的頂部中間位置。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中,所述弧形桿為密質塑料桿或竹桿,所述塑料 膜為防紫外線塑料膜。[0014]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在平坦地表,兩個裝置之間的地面形成一個溝,溝里種植農作物,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用來收集天然降水并將降水集中在所種植作 物的根區。溝與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的設置面積比在300mm年降水量地區為1 1,400mm 年降水量地區為3 1,在500mm年降水量地區為4 1。在山地地區,則與開發梯田類似, 可在坡面上每隔5m開挖一條寬為50-70cm的水平溝,在溝內每隔2_4m安裝一個微型壟膜 雨水收集裝置,形成壟溝相間的耕作方式。溝內可以種植草本植物、灌木或其他樹木,用于 農作物生產或植被恢復。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使得本實用新型具備如下技術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結構簡單,弧形桿起到支架的作用,塑料 膜覆蓋在有一定間隔的弧形桿上,這樣在地表以上就形成了半弧形體,可接納地表上方塑 料膜覆蓋范圍內的降水,并使所接納的降水沿著地上弧形體的塑料上表面下滑到半弧形體 的兩側,從而通過改變降雨的空間分布,使更多的雨水集中在作物根區。經野外自然降雨條 件下的田間試驗研究證實,該裝置能顯著提高降水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小雨的利用率,該裝 置能產生徑流的最小降雨量為0. 8mm,集水效率為87%,而自然土壤表面平均集水效率僅 為7%。有效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2、本實用新型的裝置還可與常規的雨水收集裝置結合使用,將自壟膜上滑落的雨 水收集起來用于其他生活(如人畜飲水)和生產用水。為了便于農作物種植或植被恢復時, 溝內還可以覆蓋塑料薄膜、秸稈、礫石和砂等,減少土壤蒸發。這樣,壟上收集到的雨水能較 長時間保存在“土壤庫”中,提高植物有效水分利用量。從而可以將人工雨水集流技術與傳 統的土壤覆蓋技術相結合,通過改變達到地面雨水的時空分布,使降雨集中富集在作物根 區,提高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3、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在弧形桿的兩端分別植入金屬環,上系 有細繩,將細繩穿過金屬環,再從塑料膜上相應位置的小孔上穿過,這樣起到將塑料膜固定 在塑料桿上的作用。塑料膜上的小孔用鉚釘鉚上,以減少塑料膜和細繩之間的作用力,延長 塑料膜的壽命。4、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塑料膜完全覆蓋在弧形桿上方之后四邊 都有冗余,將冗余部分埋入土中,或用卵石壓住,都可起到固定塑料膜的作用。寬邊的中間 位置縫的兩個塑料把手可以方便快速收攏塑料膜,而采用防紫外線塑料膜,其使用壽命達 到8-9年,壽命長,可反復使用。5、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小巧輕便、價格便宜、經濟實用,可隨時 拆卸和安裝,耗用工程量小,就地利用降水作為農田灌溉水資源。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具有較 大的利用潛力,并能帶來較好的自然、社會經濟效益,既適用于平地地區,也適用于坡地、山 地地區,不受地形和地表條件的限制。
圖1本實用新型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弧形桿、塑料膜等均為市售產品。參見圖1所示,一種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包括塑料膜1和實心致密弧形塑料 桿2。弧形塑料桿2直徑為10-20mm,總長1000-1600mm,兩端有60-100mm的長度為鉆頭 型,便于插入泥土,插入泥土的深度為IOOmm左右,弧形塑料桿2最高處距離地面高度為 200-400mm,在弧形塑料桿2左右兩側距離地表40-60mm處各安裝一直徑為10-20mm的金 屬環21,每個環上栓一根200-300mm長的纖維細繩3。該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用到五 根塑料桿,每根塑料桿之間的距離為80-140mm,其占地面積為0. 16-0. 49m2,即長寬均為 400-700mm。在5根塑料桿圍成的弧形支架上表面覆蓋塑料膜1,塑料膜1的長、寬均為 1100-1600mm。在長邊上與弧形塑料桿2的金屬環21所對應的位置處開設10對小孔11,用 鉚釘將小孔11鉚上,便于將細繩3穿過塑料膜1上的小孔11,并將塑料膜1固定在塑料桿 2上,而且可延長塑料膜1的壽命。塑料膜1的四個邊12都有近IOOmm上覆泥土或卵石,起 到牢固定位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在塑料膜1寬邊上中間位置縫上兩個塑料把手13,便于收 攏塑料膜。弧形致密塑料桿2起到支架的作用,塑料膜1覆蓋在五根有一定間隔的塑料桿2 上,這樣在地表以上就形成了半弧形體,可接納地表上方塑料膜1覆蓋范圍內的降水,并使 所接納的降水沿著地上弧形體的塑料膜1上表面下滑到半弧形體的兩側,從而使更多的雨 水集中在作物根區。塑料膜1最佳采用防紫外線塑料膜,其使用壽命達到8-9年。弧形塑料桿2也可 采用竹桿,數量超過3個即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 的限定。凡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對上述實施例做出的任何等同的 變動、修飾或演變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3根以上的弧形桿和塑料膜,弧形桿間隔設置,其兩端分別插入地下形成半弧形支架,支架最高處距離地面高度為200-400毫米,其長寬均為400-700毫米;塑料膜覆蓋并固定于支架外表面,四邊埋入地下或以重物壓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桿左右兩側距離地表40-60mm處各固定安裝一金屬環,金屬環上栓接一繩 體;所述塑料膜對應位置處開設一對小孔,孔內以鉚釘鉚緊,繩體穿過小孔將弧形桿與塑料 膜固定連接在一起。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料膜上設有把手,把手位置設于外側的弧形桿的頂部中間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桿為密質塑料桿或竹桿,所述塑料膜為防紫外線塑料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型壟膜雨水收集裝置,包括3根以上的弧形桿和塑料膜,弧形桿間隔設置,其兩端分別插入地下形成半弧形支架,支架最高處距離地面高度為200-400毫米,其長寬均為400-700毫米;塑料膜覆蓋并固定于支架外表面,四邊埋入地下或以重物壓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成本低,使用方便,可顯著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尤其是小雨的利用率,具有較佳的社會經濟價值,適宜大面積推廣應用。
文檔編號E03B3/02GK201571386SQ20102010297
公開日2010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2010年1月27日
發明者彭海英, 李小雁, 楊志鵬 申請人: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