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浮子水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浮子式液位控制水箱。
背景技術:
現有水箱中大都只有一個浮子,利用浮子自動控制水箱中的水位,其缺點是浮子 啟動工作量大,一直處于工作狀態,受水壓影響,會出現浮球閥關閉不嚴,導致水位過高或 長期上水,造成水資源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水箱中只有一個浮子,浮子啟動工作量大,受水 壓影響,會出現浮球閥關閉不嚴,導致水位過高或長期上水的問題,提供一種雙浮子水箱。本實用新型包括水箱、瓷芯閥、水箱浮子、封塞、定位架、浮箱、浮箱浮子和閥門,瓷 芯閥裝在水箱的水箱進水口處,水箱浮子的一端與瓷芯閥鉸接,封塞裝在水箱的水箱出水 口處,定位架設置在水箱中,且定位架的底面套裝在封塞上,定位架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 浮箱設置在水箱中,且浮箱上的定位桿位于定位孔中,浮箱的底部外壁上設有連接桿,浮箱 浮子的一端與連接桿鉸接,閥門與浮箱底部的浮箱出水口正對,且閥門裝在浮箱浮子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瓷芯閥2做為水箱進水的開關閥,瓷芯閥2具有進水快的 優點,因此,瓷芯閥2降低了水箱浮子3的啟動工作量,瓷芯閥只有在開、關時受力工作,不 用時不受力。2、水箱1中增加了浮箱6,即使在瓷芯閥2關閉不嚴的情況下,浮箱6中的水面也 能將水箱浮子3頂起將瓷芯閥2關嚴,避免了水位過高或長期上水現象,水箱浮子3不受進 水水壓的影響,從而減少了水的浪費。3、水箱1每使用一次水可節省一浮箱6的水。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
一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包括水箱1、瓷芯閥2、水 箱浮子3、封塞4、定位架5、浮箱6、浮箱浮子7和閥門8,瓷芯閥2裝在水箱1的水箱進水 口 1-1處,水箱浮子3的一端與瓷芯閥2鉸接,封塞4裝在水箱1的水箱出水口 1-2處,定 位架5設置在水箱1中,且定位架5的底面套裝在封塞4上,定位架5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 5-1,浮箱6設置在水箱1中,且浮箱6上的定位桿6-1位于定位孔5-1中,浮箱6依靠定位 桿6-1在定位孔5-1中上下浮動,浮箱6的底部外壁上設有連接桿6-2,浮箱浮子7的一端 與連接桿6-2鉸接,閥門8與浮箱6底部的浮箱出水口 6-3正對,且閥門8裝在浮箱浮子7
3上。浮箱浮子7以浮箱浮子7與連接桿6-2的鉸接點為支點上下擺動,帶動閥門8將浮箱 出水口 6-3開或關。定位架5具有承擔重力和浮力的雙重功能。瓷芯閥2的閥芯材質為陶 瓷,這種閥門進水快、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
具體實施方式
二 結合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不同 的是它還增加有消音軟管9,消音軟管9的一端套裝在瓷芯閥2上。消音軟管9可以減少流 體沖擊振動。其它組成及連接關系與具體實施方式
一相同。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水箱1中的液位由浮箱6控制,當水箱1中的液位下降到浮箱浮子7水位以下時, 浮箱6內的存水才放入水箱1中,做為下一次出水用水量,同時,水箱浮子3上的進水浮球 3-1下降自動打開瓷芯閥2,并向水箱1中的補水,待水箱1中的水溢入浮箱6后,水面將水 箱浮子3上的進水浮球3-1頂起,并將瓷芯閥2關閉。
權利要求一種雙浮子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包括水箱(1)、瓷芯閥(2)、水箱浮子(3)、封塞(4)、定位架(5)、浮箱(6)、浮箱浮子(7)和閥門(8),瓷芯閥(2)裝在水箱(1)的水箱進水口(1 1)處,水箱浮子(3)的一端與瓷芯閥(2)鉸接,封塞(4)裝在水箱(1)的水箱出水口(1 2)處,定位架(5)設置在水箱(1)中,且定位架(5)的底面套裝在封塞(4)上,定位架(5)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5 1),浮箱(6)設置在水箱(1)中,且浮箱(6)上的定位桿(6 1)位于定位孔(5 1)中,浮箱(6)的底部外壁上設有連接桿(6 2),浮箱浮子(7的一端與連接桿(6 2)鉸接,閥門(8)與浮箱(6)底部的浮箱出水口(6 3)正對,且閥門(8)裝在浮箱浮子(7)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雙浮子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還包括消音軟管(9),消音 軟管(9)的一端套裝在瓷芯閥(2)上。
專利摘要雙浮子水箱,它涉及一種浮子式液位控制水箱。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現有水箱中只有一個浮子,浮子啟動工作量大,受水壓影響,會出現浮球閥關閉不嚴,導致水位過高或長期上水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瓷芯閥裝在水箱的水箱進水口處,水箱浮子的一端與瓷芯閥鉸接,封塞裝在水箱的水箱出水口處,定位架設置在水箱中,且定位架的底面套裝在封塞上,定位架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浮箱設置在水箱中,且浮箱上的定位桿位于定位孔中,浮箱的底部外壁上設有連接桿,浮箱浮子的一端與連接桿鉸接,閥門與浮箱底部的浮箱出水口正對,且閥門裝在浮箱浮子上。本實用新型用于衛生間的水箱。
文檔編號E03D1/33GK201746908SQ201020243540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日
發明者張菲, 李海嬰, 林維菊, 田云才, 董雪云 申請人:哈爾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