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沖水大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沖水大便器,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從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洗凈便器本體并排出污物的沖水大便器。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利用從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洗凈便器本體并排出污物的沖水大便器,例如,公知有專利文獻I記載的沖水大便器,通過使內緣吐水部的開口形成為在便器本體的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并且使內緣吐水部的開口的底面朝向積水部側向下傾斜,從而形成在盆部的外周側回旋的回旋流和向積水部方向流動的下降流。另外,這樣的回
旋流將附著在污物承接面上的污物等有效地引導到積水部側,而下降流則成為將浮游在積水部表面的污物推入排水彎管管路內的水流,從而排出污物。專利文獻I :日本國特開2010-31551號公報但是,在上述專利文獻I的沖水大便器中存在以下問題,隨著近年來沖水大便器節水化的要求,在將用于便器洗凈的洗凈水量設置得較少時,由于從盆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洗凈水的流量也會減少,所以導致污物未被充分排完而殘留在便器本體內,無法實現充分的便器洗凈性能和污物排出功能。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問題而進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沖水大便器,即使在將用于便器洗凈的洗凈水量設置得較少時,也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是利用從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洗凈便器本體并排出污物的沖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備污物承接面和位于上緣部的內緣部;吐水部,向所述盆部吐出從所述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及排水彎管管路,其入口與所述盆部的下方連接,排出污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具備上方污物承接面,與所述內緣部連接;及凹部,連接于該上方污物承接面與所述排水彎管管路之間,該凹部具備底面,與所述排水彎管管路連接,與所述上方污物承接面相比位于下方;及壁面,連接該底面與所述上方污物承接面的下緣部,該壁面的前側區域形成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在從吐水部吐出且流入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底面向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流動的洗凈水是沿著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上橫向擴散,而是形成在凹部內縱向回旋的水流。然后,由于該縱向回旋的洗凈水通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流入排水彎管管路,因此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吐水部形成導水路,導水路具備在便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上長的扁平形的流路斷面,以形成所吐出的洗凈水在所述盆部的外周側回旋的回旋流和向所述凹部方向流動的下降流,該導水路的底面具備朝向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側向下傾斜的傾斜部。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從具備在便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上長的扁平形流路斷面的吐水部的導水路向盆部吐出的洗凈水形成以下水流在盆部的外周側(例如盆部的內緣部、上方污物承接面)回旋的水流(回旋流);及通過因吐水部的導水路底面的傾斜部而朝向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側向下傾斜從而向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下降的水流(下降流)。然后,在流入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底面向凹部 壁面的前側區域流動的洗凈水是沿著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上橫向擴散,而是在形成在凹部內縱向回旋的水流(縱回旋流)之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通過這樣的在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產生的洗凈水的縱回旋流、和在盆部污物承接面的上方污物承接面回旋的回旋流的相輔相成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抑制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在凹部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上橫向擴散。另外,能夠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形成其凹部壁面的后側區域從上方朝向下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所述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是沿著與所述凹部的中央相比位于前側的壁面而配置的。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從吐水部的導水路向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的壁面后側區域吐出的洗凈水如下流動,在沿著該凹部的壁面后側區域的從上方朝向下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以較強的水勢流入凹部內之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而且,在流入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底面向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流動的洗凈水因沿著與凹部的中央相比位于前側的壁面配置的傾斜面而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上橫向擴散,而是在形成在凹部內縱向回旋的水流(縱回旋流)之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以上的結果是,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形成其凹部底面朝向位于后方的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向下傾斜的傾斜面。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在流入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中,從凹部底面向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流動的洗凈水在沿著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內側流動而形成縱回旋流之后,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時,由于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底面朝向位于其后方的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向下傾斜,所以能夠順暢地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因此,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為,其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相對于便器本體的鉛垂面呈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的傾斜角度。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在流入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的洗凈水中,從凹部底面向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流動的洗凈水沿著相對于便器本體的鉛垂面呈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的傾斜角度的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內側流動,由此,能夠順暢地形成縱回旋流,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因此,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盆部的內緣部具備從所述吐水部沿著所述污物承接面的上緣形成的內緣導水路,該內緣導水路具備設置在與所述吐水部橫向相對的位置上的導向部,形成該導向部的流路的底面具備朝向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側向下傾斜的傾斜部。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從吐水部向盆部的內緣部吐出的洗凈水在沿著內緣導水路流動后,被導向部底面的傾斜部弓I導到盆部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內,能 夠使內緣導水路內的洗凈水與凹部內的縱回旋流合流。因此,由于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流入排水彎管管路,所以能夠提聞污物排出性能。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沖水大便器是虹吸式便器。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能夠使從盆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洗凈水量為大流量,所以能夠提前啟動虹吸式便器洗凈時的虹吸作用,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根據本發明的沖水大便器,即使在將用于便器洗凈的洗凈水量設置得較少時,也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
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側面剖視圖。圖2是圖I所示的沖水大便器的俯視圖。圖3是沿圖2的III-III線觀察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2的IV-IV線觀察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2的V-V線觀察的剖視圖。圖6是圖I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A部放大圖。圖7是沿圖I的VII-VII線觀察的剖視圖。圖8是圖7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B部放大圖。圖9是圖7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C部放大圖。圖10是沿圖I的X-X線觀察的剖視圖。圖11是圖10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D部放大圖。圖12是圖10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E部放大圖。圖13是沿圖2的XIII-XIII線觀察的剖視圖。圖14是沿圖2的XIV-XIV線觀察的剖視圖。圖15是沿圖2的XV-XV線觀察的剖視圖。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的洗凈水流動情況的立體示意圖。符號說明I-沖水大便器;2_便器本體;4_貯水箱;4a_洗凈水流出口 ;6_排水閥;8_盆部;10-導水路(吐水部);IOa-導水路的入口部;10b-導水路的拐角部;10c-導水路的底面(吐水口的底面);10d-導水路的內側面(吐水口的內側面);12-排水彎管管路;12a-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 ; 14-污物承接面;16_內緣部;16a-內緣導水路;16b_內緣導水路的底面;16c-內緣導水路的導向部;16d-內緣導水路的導向部的流路;16e-內緣導水路的導向部的傾斜面;18-上方污物承接面;18a-上方污物承接面的下緣部;20_凹部;20a_凹部的底面;20b-凹部的壁面;22_吐水口(吐水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進行說明。圖I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側面剖視圖,圖2是圖I所示的沖水大便器的俯視圖。如圖I及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I是利用虹吸作用吸入盆部內的污物并從排水彎管管路向外部一下子排出的所謂的虹吸式沖水大便器,具備便器本體2 ;及貯水箱4,其為重力供水式,安裝在該便器本體2的后部,是貯存洗凈水來進行
供水的洗凈水供給單元。另外,貯水箱4上設有排水閥6,當該排水閥6打開時,貯存在貯水箱4內的洗凈水則被供給到便器本體2。便器本體2的前方上部形成有盆部8,在便器本體2的后方上部,形成有吐水部即導水路10,將從貯水箱4供給來的洗凈水向盆部8吐出,并且,在盆部8的下方形成有排水
彎管管路12。盆部8具備污物承接面14和形成在其上緣部的內緣部16,該內緣部16是所謂的開放式內緣型的形式,其內周面形成懸伸的形狀,以便洗凈水不會向外飛濺,沿內緣部16的周向形成的內緣導水路16a的內側是敞開的。另外,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具備上方污物承接面18,與內緣部16連接;及凹部20,連接于該上方污物承接面18與排水彎管管路12之間。并且,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的詳細內容后面將進行說明,具備底面20a,與排水彎管管路12連接,與上方污物承接面18相比位于下方;及壁面20b,連接該底面20a與上方污物承接面18的下緣部18a,該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形成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另外,上述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在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的后方且下方開口,上升路12b從該入口 12a向后方延伸。下降路12c與該上升路12b連接,下降路12c的下端通過排水承口(未圖示)與地板下面的排出管(未圖示)連接。而且,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I中,作為一個例子,雖然是對排水彎管管路12的下降路12c的下端與地板下面的排出管(未圖示)連接的地板排水形的沖水大便器進行說明,但是并不局限于這種形式,也可以應用于下降路12c的末端配置在沖水大便器的后壁側并與地板上面的排出管連接的地板上面排水形的大便器。另外,向盆部8供給洗凈水的供水源并不只是用本實施方式表示的重力供水式的水箱結構,還可以是利用自來水的直接供水壓力的結構,或者是用泵補壓這樣的結構。如圖2所示,在從盆部8的前方觀察時的左側后部,形成有吐水口 22,上述導水路10內的洗凈水被吐向盆部8偵U。如在圖2中用水流H)所表示的那樣,貯水箱4內的洗凈水從配置在貯水箱4底面的洗凈水流出口 4a經過導水路10,朝著便器前方方向從吐水口 22吐出。而且,從吐水口22吐出的洗凈水形成以下水流,即沿著內緣導水路16a回旋的水流Fl (回旋流Fl)和沿著盆部8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回旋的水流F2(回旋流F2),同時通過從吐水口 22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吐水,形成下降的水流F3 (下降流F3)。下面,根據圖I至圖5,對上述導水路10及吐水口 22 (吐水部)和內緣導水路16a進行詳細說明。圖3是沿圖2的III-III線觀察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2的IV-IV線觀察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2的V-V線觀察的剖視圖。首先,如圖2及圖3所示,在 導水路10中,在從與貯水箱4的洗凈水流出口 4a連接的入口部IOa向外側斜前方延伸規定距離的位置,形成有向吐水口 22偏轉的拐角部10b。從導水路10的入口部IOa至拐角部IOb這個區間的流路斷面SI呈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使從導水路10的入口部IOa至拐角部IOb的整個區域的各橫斷面(流路斷面)的形狀呈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但是該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的流路斷面SI也可以是形成在從導水路10的入口部IOa至拐角部IOb的整個區域中的一部分上,總之,至少形成在用于向吐水口 22供給已整流的洗凈水而需要的區域上即可。而且,如圖2及圖4所示,從導水路10的拐角部IOb到吐水口 22這個區間的流路斷面S2呈以下形狀,即在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且其底面IOc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向下傾斜的形狀。并且,從導水路10的拐角部IOb至吐水口 22這個區間的扁平形的流路斷面S2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大致以相似形擴大。即,從導水路10的拐角部IOb至吐水口 22這個區間的流路斷面S2的斷面積為,隨著去往下游側而慢慢變大,在吐水口 22處為最大。在此,如圖4所示,作為一個例子,優選導水路10的扁平形流路斷面S2被設定為其縱短邊a與橫長邊b的比即a/b為O. 3 O. 5,其值則根據盆部8的形狀而進行調整。另外,在吐水口 22,由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側向下傾斜的底面IOc和內側面IOd所形成的角度α優選設定為60° 70°,其值則根據盆部8的形狀而進行調整。并且,如圖2及圖5所示,與吐水口 22相比位于前方側的內緣部16的內緣導水路16a為,其底面16b大致在整個范圍內向吐水口 22的底面IOc那樣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側向下傾斜。從吐水口 22流入內緣導水路16a內的洗凈水沿著內緣導水路16a內以水流Fl流動,同時其一部分則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以水流F3流動。另外,內緣導水路16a在與吐水口 22橫向相對的位置上設有導向部16c (后面將進行詳細說明)。下面,根據圖I、圖2及圖6至圖12,對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進行詳細說明。圖6是圖I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A部放大圖。圖7是沿圖I的VII-VII線觀察的剖視圖,圖8是圖7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B部放大圖,圖9是圖7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C部放大圖。
并且,圖10是沿圖I的X-X線觀察的剖視圖,圖11是圖10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D部放大圖,圖12是圖10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E部放大圖。如圖I及圖6所示,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具備底面20a,與排水彎管管路12連接,與上方污物承接面18相比位于下方;及壁面20b,連接該底面20a與上方污物承接面18的下緣部18a。另外,凹部20的底面20a形成朝向位于后方的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向下傾斜的傾斜面。并且,如圖I、圖2及圖6所示,至少是與凹部20的中央部M相比位于前側的壁面20b的區域Rl (以下稱“前側區域R1”)形成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凹部20的內部)傾斜的傾斜面。由于從吐水口 22流入凹部20內的洗凈水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凹部20的壁
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并沿著壁面20b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的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20的橫向上擴散,而是在形成縱向回旋的水流F4縱回旋流)之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另一方面,形成凹部20的后方側壁面20b的區域R2以下稱“后側區域R2”)形成從上方朝向下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從吐水口 22吐出的洗凈水在形成沿著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回旋的回旋流FI、F2或來自吐水口 22的下降流F3之后,當到達凹部20的后方側壁面20b后,則朝向凹部20內形成水流F5并以較強的水勢流入,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接著,如圖I及圖6至圖9所示,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的傾斜面相對于便器本體2的鉛垂面Pl以規定的傾斜角度β傾斜,沿著前側區域Rl的壁面20b的周向且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凹部20的內部)傾斜。在此,關于傾斜角度β,優選設定為大于O度且在15度以下,最優選設定為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同樣,如圖10至圖12所示,處在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與后側區域R2之間的中間區域R3的壁面20b為,與前側區域Rl的壁面20b同樣,相對于便器本體2的鉛垂面Pl以規定的傾斜角度β傾斜,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凹部20的內部)傾斜。此外,關于該中間區域R3的壁面20b,即使設定為不傾斜(傾斜角度β=0度)也可以。另外,關于凹部20的前側區域Rl與中間區域R3的壁面20b的傾斜角度β,不局限于設定為沿著壁面20b的周向成一定的角度,也可以是在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的規定角度的范圍內沿著壁面20b的周向連續變化。下面,根據圖2及圖13至圖15,對內緣部16的內緣導水路16a的導向部16c進行詳細說明。內緣部16的內緣導水路16a的導向部16c配置在與吐水口 22橫向相對的內緣導水路16a內的下游端側(后方側)。形成該導向部16c的流路16d的底面為,形成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側向下傾斜的傾斜面16e。另外,隨著從圖13所示的上游側經過圖14所示的中間向圖15所示的下游側前進,在導向部16c的傾斜面16e中,朝向凹部20側的向下傾斜變大,導向部16c的流路斷面S3的斷面積隨著向下游側前進而慢慢變小。被從吐水口 22向內緣導水路16a吐出、形成回旋流Fl且到達導向部16c的洗凈水為,通過沿著導向部16c的傾斜面16e流動,從而形成朝向凹部20側向下傾斜的水流F6(下降流F6),并被導向到凹部20內。而且,該下降流F6通過與凹部20內的縱回旋流F4合流,從而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 (參照圖I的水流F7)。下面,根據圖I至圖16,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作用(動作)進行說明。圖16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的洗凈水 流動情況的立體示意圖。開始時,當操作用于便器洗凈的操作桿(未圖示)后,設置于貯水箱4的排水閥6則打開,貯水箱4內的洗凈水從洗凈水流出口 4a流入導水路10的入口部10a,經過導水路10的拐角部IOb (參照箭頭Fl)從吐水口 22吐出。此時,由于從導水路10的入口部IOa至拐角部IOb這個區間的斷面呈左右方向上長的扁平形,所以,流過該區間的導水路10的洗凈水在導水路10的扁平部分被整流為扁平狀態的洗凈水流,從吐水口 22被吐出時,成為不在上下方向上擴散而在左右方向上存在擴散的扁平狀態的吐水形式。另外,從吐水口 22吐出的洗凈水為,在內緣部16與污物承接面14之間的內周面上從吐水口 22向便器前方方向吐出并成為水平方向的水流,形成在盆部8的外周側即內緣導水路16a回旋的回旋流Fl和在上方污物承接面18回旋的回旋流F2,同時形成沿著吐水口 22的底面IOc及內緣導水路16a的底面16b朝向凹部20側向下傾斜而流下的下降流F3。并且,由于從吐水口 22流入凹部20內的洗凈水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并沿著壁面20b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的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20的橫向上擴散,而是形成縱向回旋的水流F4 (縱回旋流)。然后,該縱回旋流F4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另一方面,當回旋流F2回旋至盆部8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的后方側附近時,則成為向凹部20內流下的水流F5。另外,從吐水口 22沿著內緣導水路16a流動且到達導向部16c的回旋流Fl則沿著導向部16c的傾斜面16e流動,成為朝向凹部20內向下傾斜的水流F6。并且,該下降流F6通過與凹部20內的縱回旋流F4合流,從而成為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的水流F7。此時,通過虹吸的吸引力和被朝向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的水流F7推入的推入力,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之前集中在凹部20的中央部M附近的污物被有效地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根據上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在從吐水口 22吐出而流入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的洗凈水是沿著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的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20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橫向擴散,而是形成在凹部20內縱向回旋的水流(縱回旋流)F4。然后,該縱向回旋的洗凈水由于能夠通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而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因此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從具備在便器本體2的寬度方向上長的扁平形流路斷面SI的導水路10向盆部8吐出的洗凈水形成以下水流在盆部的外周側(例如盆部8的內緣導水路16a、上方污物承接面18)回旋的水流FI、F2 ;同時通過導水路10的傾斜的底面IOc朝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側向下傾斜從而形成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下降的水流F3 (下降流)。然后,在流入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中,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的洗凈水由于是沿著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的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20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橫向擴散,而是在形成在凹部20內縱向回旋的水流F4 (縱回旋流)之后,能夠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通過這樣的在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產生的洗凈水的縱回旋流F4、和在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回旋的回旋流F2的相輔相成的效果,能夠有效地
抑制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在凹部20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橫向擴散。另外,能夠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從導水路10的吐水口 22向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中的壁面20b的后側區域R2吐出的洗凈水為,在沿著該凹部20壁面20b的后側區域R2的從上方朝向下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以較強的水勢流入凹部20內之后(參照水流F3、F5),能夠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而且,在流入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凹部20的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的洗凈水因沿著與凹部20的中央部M相比位于前側的壁面20b配置的傾斜面而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內側流動,所以不會在凹部20外側的上方污物承接面18上橫向擴散,而是在形成在凹部20內縱向回旋的水流F4 (縱回旋流)之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以上的結果是,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在流入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中,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的洗凈水在沿著凹部20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內側流動而形成縱回旋流F4之后,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時,由于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的底面20a朝向位于其后方的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向下傾斜,所以能夠順暢地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因此,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在流入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的洗凈水中,由于從凹部20的底面20a向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流動的洗凈水沿著相對于便器本體2的鉛垂面Pl呈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的傾斜角度β的凹部20壁面20b的前側區域Rl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20內側流動,所以能夠順暢地形成縱回旋流F4,并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入口 12a。因此,能夠更有效地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能夠進一步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從吐水口 22向盆部8的內緣部16吐出的洗凈水在沿著內緣導水路16a流動后,能夠被導向部16c底面的傾斜面16e引導到盆部8的污物承接面14的凹部20內,成為朝向凹部20向下傾斜的下降流F6,在凹部20內與縱回旋流F4合流。因此,由于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作為水流F7從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所以能夠提聞污物排出性能。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由于能夠使從盆部8的凹部20流入排水彎管管路12的洗凈水量為大流量,所以能夠提前啟動虹吸式便器洗凈時的虹吸作用,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而且,在上述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I中,雖然以應用于虹吸式沖水大便器的形式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并 不局限于這樣的形式,也可以應用于其他沖水大便器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應用于利用盆部內的水的落差產生的流水作用沖走污物的所謂的沖落式沖水大便器等的虹吸式沖水大便器以外的便器形式。另外,也可以應用于以下沖水大便器,即在盆部的積水部的上方位置形成噴射吐水口,吐出從貯水箱經過導水路供給來的洗凈水,從該噴射吐水口吐出的洗凈水產生使積水部的積水在上下方向上回旋的回旋流。在此情況下,由于從噴射吐水口吐出且在上下方向上回旋的回旋流沿著凹部壁面的傾斜面從下方朝向上方且向凹部內側流動,所以形成在凹部內縱向回旋的水流。然后,由于該縱向回旋的洗凈水能夠通過以較強的水勢流入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而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流入排水彎管管路,因此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另外,關于上述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I的內緣部16,雖然以如下所謂的開放式內緣型的形式為例進行了說明,即內緣部16的內周面形成懸伸的形狀,以便洗凈水不會向外飛濺,沿內緣部16的周向形成的內緣導水路16a的內側是敞開的,但是并不局限于這樣的形式,也可以應用于其他形式。即,作為內緣部的其他形式,也可以是省略內緣部的懸伸形狀的邊緣部分即所謂的無邊緣形式的內緣部的形式。或者,也可以應用于以下所謂的箱式內緣型的形式,即在沿內緣部的周面形成的封閉的箱形通水路上設置多個出水孔,使水從該出水孔吐出流下。
權利要求
1.一種沖水大便器,其為利用從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洗凈便器本體并排出污物的沖水大便器,具有 盆部,具備污物承接面和位于上緣部的內緣部; 吐水部,向所述盆部吐出從所述洗凈水供給單元供給來的洗凈水; 及排水彎管管路,其入口與所述盆部的下方連接,排出污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具備上方污物承接面,與所述內緣部連接;及凹部,連接于該上方污物承接面與所述排水彎管管路之間,該凹部具備底面,與所述排水彎管管路連接,與所述上方污物承接面相比位于下方;及壁面,連接該底面與所述上方污物承接面的下緣部,該壁面的前側區域形成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吐水部形成導水路,導水路具備在便器本體的寬度方向上長的扁平形的流路斷面,以形成所吐出的洗凈水在所述盆部的外周側回旋的回旋流和向所述凹部方向流動的下降流,該導水路的底面具備朝向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側向下傾斜的傾斜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形成其凹部壁面的后側區域從上方朝向下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所述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是沿著與所述凹部的中央相比位于前側的壁面而配置的。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形成其凹部底面朝向位于后方的排水彎管管路的入口向下傾斜的傾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為,其凹部壁面的前側區域的傾斜面相對于便器本體的鉛垂面呈大于O度且在10度以下的傾斜角度。
6.根據權利要求I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的內緣部具備從所述吐水部沿著所述污物承接面的上緣形成的內緣導水路,該內緣導水路具備設置在與所述吐水部橫向相對的位置上的導向部,形成該導向部的流路的底面具備朝向所述盆部的污物承接面的凹部側向下傾斜的傾斜部。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沖水大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沖水大便器是虹吸式便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沖水大便器,能夠使較大流量的洗凈水從盆部流入排水彎管管路,能夠提高污物排出性能。具體為,本發明的沖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備污物承接面和位于上緣部的內緣部;吐水部,向盆部吐出從貯水箱供給來的洗凈水;及排水彎管管路,其入口與盆部的下方連接,排出污物,盆部的污物承接面具備上方污物承接面,與內緣部連接;及凹部,連接于該上方污物承接面與排水彎管管路之間,該凹部具備底面,與排水彎管管路連接,與上方污物承接面相比位于下方;及壁面,連接該底面與上方污物承接面的下緣部,該壁面的前側區域形成從下方朝向上方向內側傾斜的傾斜面。
文檔編號E03D11/08GK102877532SQ20121023236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14日
發明者米田敏文, 井上正明, 山崎優 申請人:Toto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