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利工程坡面防護結構的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水利工程護坡多為密封的漿砌塊石或混凝土護坡,內外水體不能自由交換,也不利于水生物的繁衍,而且其外觀灰暗,視覺效果較差。近年,隨著環境水利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一些小型河道率先建設了抗風浪能力較小的生態型護坡,如護土磚、綠化混凝土等,但這些小型生態護坡不適用于波浪力和水流力較大的大江大河。因此,需要研制一種消浪能力強、抗沖刷能力大的生態型護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浪能力強、抗沖刷能力大的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砂墊層、碎石墊層和干砌塊石基層,干砌塊石基層的上側設置有植綠層,所述植綠層設置有用于種植綠化的填土。所述植綠層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護坡網,所述護坡網為矩形的金屬網,護坡網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固定柱。所述植綠層為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內設置有所述填土。所述的空腔體護面層由混凝土螺母塊或混凝土格柵構成。所述砂墊層設置在坡體上,坡體的上部設有花池。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強度和穩定性較好,適應性較廣,不僅具備一定的消浪、抗沖能力,而且內外水體能自由交換,利于水生物的繁衍,具有生態、環保功能,整個護坡結構安全性大、景觀效果佳。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護坡網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如圖1-2所示,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砂墊層6、碎石墊層5和干砌塊石基層4,干砌塊石基層4的上側設置有植綠層3,所述植綠層3設置有用于種植綠化的填土。所述植綠層3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護坡網9,所述護坡網為矩形的金屬網,護坡網9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固定柱8,護坡網9可以是在本支護結構使用較一段時間后再附加,也可以在本支護結構制造過程中直接附加,四根固定柱8將護坡網9牢牢固定在植綠層3上。所述植綠層3為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所述的空腔體護面層由混凝土螺母塊或混凝土格柵構成),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內設置有所述填土。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植綠層3為耐腐蝕布袋層。所述砂墊層6設置在坡體上7,坡體7的上部設有花池I,花池內種植花木,使本支護結構更具觀賞性。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強度和穩定性較好,適應性較廣,不僅具備一定的消浪、抗沖能力,而且內外水體能自由交換,利于水生物的繁衍,具有生態、環保功能,整個護坡結構安全性大、景觀效果佳。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 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砂墊層、碎石墊層和干砌塊石基層,干砌塊石基層的上側設置有植綠層,所述植綠層設置有用于種植綠化的填土 ;所述植綠層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護坡網,所述護坡網為矩形的金屬網,護坡網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固定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綠層為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耐腐蝕布袋層或空腔體護面層內設置有所述填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水利工程生態護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體護面層由混凝土螺母塊或混凝土格柵構成。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墊層設置在坡體上,坡體的上部設有花池。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水利工程坡面防護結構的技術領域,特指一種水利工程生態支護結構,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設置的砂墊層、碎石墊層和干砌塊石基層,干砌塊石基層的上側設置有植綠層,所述植綠層設置有用于種植綠化的填土;植綠層的上表面還設置有護坡網,所述護坡網為矩形的金屬網,護坡網的四個角上均設置有固定柱。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強度和穩定性較好,適應性較廣,不僅具備一定的消浪、抗沖能力,而且內外水體能自由交換,利于水生物的繁衍,具有生態、環保功能,整個護坡結構安全性大、景觀效果佳。
文檔編號E02B3/12GK203129085SQ20122072297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明者王繼仙, 呂希宏, 黃景業, 王宗旭 申請人:王繼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