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包括排水溝(1)、沉淀池(2)、降水井(3)、后澆帶排水盲溝(4)和蓄水池(5),后澆帶排水盲溝(4)位于基坑內的后澆帶(12)的下方,后澆帶排水盲溝(4)呈網狀分布,后澆帶排水盲溝(4)的一端與降水井(3)的側壁連接,降水井(3)布置在基坑的四周,每個降水井(3)都設有一個抽水管(6),抽水管(6)的一端位于降水井(3)的底部,另一端與沉淀池(2)連接,沉淀池(2)的外側圍基坑一周設有排水溝(1),沉淀池(2)與排水溝(1)通過排水管(17)連接,所有的沉淀池(2)都通過管道連接到蓄水池(5)。本實用新型起到節約用水和降低施工成本的作用。
【專利說明】
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建筑基坑是指為進行建筑物(包括構筑物)基礎與地下室的施工所開挖的地面以下空間。為建筑基礎開挖的臨時性坑井稱為基坑。基坑屬于臨時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個空間,使基礎的砌筑作業得以按照設計所指定的位置進行。
[0003]目前基坑施工過程中存在基坑排水困難:由于基坑面積大,基坑存有大量的滲水、雨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存在困難,也不能直接排入環繞工程周邊的江河,以防污染水源。
[0004]為了緩解水資源危機,作為用水大戶的施工企業,應采取積極措施,節約用水。在施工過程中,優先采用非傳統水源,盡量少用市政自來水。
[0005]所以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建立一套排水及水資源利用系統就非常有必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未解決基坑排水困難以及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
[0007]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8]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包括排水溝、沉淀池、降水井、后澆帶排水盲溝和蓄水池,后澆帶排水盲溝位于基坑內的后澆帶的下方,后澆帶排水盲溝呈網狀分布,后澆帶排水盲溝的一端與降水井的側壁連接,降水井布置在基坑的四周,每個降水井都設有一個抽水管,抽水管的一端位于降水井的底部,另一端與沉淀池連接,沉淀池的外側圍基坑一周設有排水溝,沉淀池與排水溝通過排水管連接,所有的沉淀池都通過管道連接到蓄水池。
[0009]所述的后澆帶排水盲溝的溝底口寬度400mm,上口寬度為600mm,深400mm,縱向排水坡度為0.5%,溝內埋有De200的PVC管,管四周填入易滲水材料,PVC管上鉆有Φ 10?Φ 15小孔。所述的易滲水材料是頁片巖或卵石。
[0010]抽水管底部設有潛水泵,潛水泵的吸水口裹有一層鋼絲網,吸水口下方的降水井底面上墊有碎石。
[0011]抽水管為DN200的鍍鋅鋼管,抽水管下方設有自動抽水浮標。
[0012]排水溝的尺寸為400mm X 400mm,施工環路以0.5%的坡度坡向排水溝,坡頂水溝以
0.5%的坡度,引流到就近的沉淀池。
[0013]沉淀池的尺寸為長2m,寬2m,高2.5m,沉淀池四個角上設有沉淀池構造柱,沉淀池墻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沉淀池墻內外面抹防水砂漿,沉淀池上方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并預留500mmX500mm的預留孔,平時用蓋板封住;預留孔下方的池側壁上預埋鋼爬梯;底部留一個300mmX 300mm清掏口。
[0014]蓄水池的尺寸為長4m,寬2m,高2.5m,蓄水池四個角上設有蓄水池構造柱,蓄水池墻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蓄水池墻內面抹M7.5水泥砂漿,蓄水池上方設有混凝土壓頂。
[0015]整個系統中設有12個降水井,分別與12個沉淀池連接,所有沉淀池連接到I個蓄水池。
[0016]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如下:
[0017]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設計合理,解決了基坑排水的問題,并且在排水困難及施工用水緊張的情況下,解決了施工廢水外排污染環境,以及廢水利用的問題,在水資源匱乏及施工廢水外排困難地區,起到節約用水和降低施工成本的作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沉淀池的平面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沉淀池的立面圖。
[0021]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蓄水池的平面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的蓄水池的立面圖。
[0023]I排水溝、2沉淀池、3降水井、4后澆帶排水盲溝、5蓄水池、6抽水管、7施工環路、8抽水管預留孔、9管卡、10地下室頂板、11地下室外墻、12后澆帶、13水泥磚墻、14自動抽水浮標、15碎石、16地下室、17排水管、18沉淀池構造柱、19沉淀池墻、20排水管預留孔、21預留孔、22沉淀池圈梁、23鋼爬梯、24、出水口、25清掏口、26蓄水池構造柱、27混凝土壓頂、28進水口、29蓄水池圈梁、30蓄水池墻。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5]如附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包括排水溝1、沉淀池2、降水井3、后澆帶排水盲溝4和蓄水池5,后澆帶排水盲溝4位于基坑內的后澆帶12的下方,后澆帶排水盲溝4呈網狀分布,后澆帶排水盲溝4的一端與降水井3的側壁連接,降水井3布置在基坑的四周,每個降水井3都設有一個抽水管6,抽水管6的一端位于降水井3的底部,另一端與沉淀池2連接,沉淀池2的外側圍基坑一周設有排水溝1,沉淀池2與排水溝I通過排水管17連接,所有的沉淀池2都通過管道連接到蓄水池5。
[0026]所述的后澆帶排水盲溝4的溝底口寬度400mm,上口寬度為600mm,深400mm,縱向排水坡度為0.5%,溝內埋有De200的PVC管,管四周填入易滲水材料,PVC管上鉆有Φ 10?Φ 15小孔。所述的易滲水材料是頁片巖或卵石。
[0027]抽水管6底部設有潛水泵,潛水泵的吸水口裹有一層鋼絲網,吸水口下方的降水井3底面上墊有碎石。
[0028]抽水管6為DN200的鍍鋅鋼管,抽水管6下方設有自動抽水浮標14。
[0029]排水溝I的尺寸為400mmX 400mm,施工環路7以0.5%的坡度坡向排水溝I,坡頂水溝以0.5%的坡度,引流到就近的沉淀池2。
[0030]沉淀池2的尺寸為長2m,寬2m,高2.5m,沉淀池2四個角上設有沉淀池構造柱18,沉淀池墻19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22,沉淀池墻19內外面抹防水砂漿,沉淀池2上方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并預留500mmX 500mm的預留孔21,平時用蓋板封住;預留孔21下方的池側壁上預埋鋼爬梯23 ;底部留一個300mmX 300mm清掏口 25。
[0031]蓄水池5的尺寸為長4m,寬2m,高2.5m,蓄水池5四個角上設有蓄水池構造柱26,蓄水池墻30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29,蓄水池墻30內面抹M7.5水泥砂漿,蓄水池5上方設有混凝土壓頂27。
[0032]整個系統中設有12個降水井3,分別與12個沉淀池2連接,所有沉淀池連接到I個蓄水池5。
[0033]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基坑中產生的地下水通過后澆帶排水盲溝4和后澆帶墊層面流入降水井3,當降水井3中水面的高度到達自動抽水浮標14的高度時,自動抽水浮標14浮起來,并發動潛水泵開始抽水,使降水井3中的水通過抽水管6進入沉淀池2,進行沉淀。
[0034]基坑頂面的水通過排水溝I匯集,然后通過排水管17流入沉淀池2,進行沉淀。
[0035]當沉淀池2里的水沉淀完成后,然后通過泵將其打入蓄水池5中,可以供施工過程中使用。(蓄水池低于沉淀池,應該是自流方式由沉淀池流入蓄水池)
[0036]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包括排水溝(I)、沉淀池(2)、降水井(3)、后澆帶排水盲溝(4)和蓄水池(5),其特征在于:后澆帶排水盲溝(4)位于基坑內的后澆帶(12)的下方,后澆帶排水盲溝(4)呈網狀分布,后澆帶排水盲溝(4)的一端與降水井(3)的側壁連接,降水井(3)布置在基坑的四周,每個降水井(3)都設有一個抽水管(6),抽水管(6)的一端位于降水井(3)的底部,另一端與沉淀池(2)連接,沉淀池(2)的外側圍基坑一周設有排水溝(I ),沉淀池(2)與排水溝(I)通過排水管(17)連接,所有的沉淀池(2)都通過管道連接到蓄水池(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澆帶排水盲溝(4)的溝底口寬度400mm,上口寬度為600mm,深400mm,縱向排水坡度為0.5%,溝內埋有De200的PVC管,管四周填入易滲水材料,PVC管上鉆有Φ10?Φ15小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易滲水材料是頁片巖或卵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抽水管(6)底部設有潛水泵,潛水泵的吸水口裹有一層鋼絲網,吸水口下方的降水井(3)底面上墊有碎石。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抽水管(6)為DN200的鍍鋅鋼管,抽水管(6 )下方設有自動抽水浮標(14 )。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排水溝(I)的尺寸為400mmX 400mm,施工環路(7)以0.5%的坡度坡向排水溝(I ),坡頂水溝以0.5%的坡度,引流到就近的沉淀池(2)。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沉淀池(2)的尺寸為長2m,寬2m,高2.5m,沉淀池(2)四個角上設有沉淀池構造柱(18),沉淀池墻(19)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22),沉淀池墻(19)內外面抹防水砂漿,沉淀池(2)上方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并預留500mmX500mm的預留孔(21),平時用蓋板封住;預留孔(21)下方的池側壁上預埋鋼爬梯(23 );底部留一個300mmX 300mm清掏口( 25 )。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蓄水池(5)的尺寸為長4m,寬2m,高2.5m,蓄水池(5)四個角上設有蓄水池構造柱(26),蓄水池墻(30)為240墻,里面設有圈梁(29),蓄水池墻(30)內面抹M7.5水泥砂漿,蓄水池(5)上方設有混凝土壓頂(27)。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排水及循環水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整個系統中設有12個降水井(3),分別與12個沉淀池(2)連接,所有沉淀池連接到I個蓄水池(5)。
【文檔編號】E03F5/10GK203947484SQ201420291414
【公開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4日
【發明者】張早訓, 楊秀云, 徐望寧, 李青林, 李學良, 張士友, 范欽鋒, 霍霽霜, 王力, 徐小軍, 于萬慶, 劉志紅, 李東柱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