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中,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1)將冷卻水引流至脫硫工藝水箱(2)并引流至機力塔池(3);清凈水池(4)中的水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引流至尖峰水池(5);排水泵房(6)中的水分別引流至非經常廢水池(7)、回用水池(8)和含煤廢水間(9);回用水池(8)中的水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引流至灰場(10)和煤場(11),所述回用水池(8)還連接綠化用水母管(12)以用作綠化用水;鍋爐疏水管道(13)和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14)中的水分別通過機組排水槽(15)回收至所述機力塔池(3)。所述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能夠減少電廠水資源的消耗、節約水資源。
【專利說明】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資源分級利用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系生態平衡與和諧環境的重要基礎。我國水資源總體狀況并不富裕,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衡,與生產力布局、礦產資源分布不相匹配,使用效率不高,致使全國大部分地區呈現水資源緊張局面,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電力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重要能源行業,同時也是工業用水大戶,在我國水資源節約工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緊迫的戰略性任務。
[0003]目前,電廠的發電機組技術水平、工藝水平的相對落后,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并且電廠各機組單元的獨立運行且用水方式單一,普遍采用一次利用、用完即廢的方式。例如,如圖1所示,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I中的水目前直接排放至工業下水井,最終從排水泵房6外排;綠化用水母管12連接生活水供水管(即采用生活用水作為綠化用水);尖峰冷卻裝置和脫硫用水對水質要求不高卻耗水量巨大,目前尖峰水池5和脫硫工藝水箱2采用水質優良的輔機循環水作為水源,因此耗費大量優質水;機力塔耗水量巨大,目前機力塔池3中的水全部來自輔機冷卻水等等。
[0004]有鑒于此,需要提供一種能夠節約水資源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該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能夠減少電廠水資源的消耗、節約水資源,降低電廠生產成本。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在該系統中: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將冷卻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引流至脫硫工藝水箱并將所述冷卻水作為水源引流至機力塔池;清凈水池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并且所述清凈水池中的水作為水源通過管道引流至尖峰水池;排水泵房中的水通過管道分別引流至非經常廢水池、回用水池和含煤廢水間;回用水池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并同時作為噴灑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灰場和煤場,并且所述回用水池還連接綠化用水母管以用作綠化用水;并且,鍋爐疏水管道和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中的水分別通過機組排水槽回收至所述機力塔池以作為機力塔的水源。
[0007]優選地,所述鍋爐疏水包括爐膛吹灰疏水、空氣預熱器吹灰疏水和暖風器疏水。
[0008]優選地,所述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所述鍋爐疏水管道和所述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均設置有開關閥。
[0009]優選地,所述清凈水池中設置有PH值檢測裝置。
[0010]優選地,所述清凈水池中設置有氯離子含量檢測裝置。
[0011]優選地,所述清凈水池中設置有鎂離子含量檢測裝置。
[0012]優選地,所述非經常廢水池與所述清凈水池相互連通。
[0013]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電廠的各個機組單元整合為一體,使得各個機組單元的排水二次利用到對水質要求不高的機組單元,從而減少電廠水資源的消耗、節約水資源,降低電廠生產成本。
[0014]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16]圖1是現有技術的電廠水資源利用示意圖;
[0017]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的示意圖。
[0018]附圖標記說明
[0019]1、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
[0020]2、脫硫工藝水箱3、機力塔池
[0021]4、清凈水池5、尖峰水池
[0022]6、排水泵房7、非經常廢水池
[0023]8、回用水池9、含煤廢水間
[0024]10、灰場11、煤場
[0025]12、綠化用水母管13、鍋爐疏水管道
[0026]14、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 15、機組排水槽
[0027]16、開關閥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29]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通過對比圖1和圖2,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在結構上的改進。具體地,參見圖2所示,在該系統中: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I將冷卻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引流至脫硫工藝水箱2并將所述冷卻水作為水源引流至機力塔池3 ;清凈水池4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且所述清凈水池4中的水作為水源通過管道引流至尖峰水池5 ;排水泵房6中的水通過管道分別引流至非經常廢水池7、回用水池8和含煤廢水間9 ;回用水池8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同時作為噴灑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灰場10和煤場11,并且所述回用水池8還連接綠化用水母管12以用作綠化用水;并且,鍋爐疏水管道13和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14中的水分別通過機組排水槽15回收至所述機力塔池3以作為機力塔的水源。
[003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電廠的各個機組單元整合為一體,使得各個機組單元的排水二次利用到對水質要求不高的機組單元,從而減少電廠水資源的消耗、節約水資源,降低電廠生產成本。
[0031]在本實用新型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中,具體地,所述鍋爐疏水13包括爐膛吹灰疏水、空氣預熱器吹灰疏水和暖風器疏水。
[0032]在本實用新型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中,優選地,所述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1、所述鍋爐疏水管道13和所述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14均設置有開關閥16,從而方便調整系統中液體的流向及流量。
[0033]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中的其他管道也可以相應地設置有開關閥16。
[0034]在本實用新型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中,更優選地,所述清凈水池中設置有PH值檢測裝置、氯離子含量檢測裝置和鎂離子含量檢測裝置,從而便于調整系統各部分中的液體中的PH值以及氯離子和鎂離子的含量。
[0035]在本實用新型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中,具體地,所述非經常廢水池與所述清凈水池相互連通。
[0036]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37]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0038]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在該系統中: 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I)將冷卻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引流至脫硫工藝水箱(2)并將所述冷卻水作為水源引流至機力塔池(3); 清凈水池(4)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且所述清凈水池(4)中的水作為水源通過管道引流至尖峰水池(5); 排水泵房(6)中的水通過管道分別引流至非經常廢水池(7)、回用水池(8)和含煤廢水間(9); 回用水池(8)中的水作為濕法脫硫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所述脫硫工藝水箱(2)并同時作為噴灑用水通過管道引流至灰場(10)和煤場(11),并且所述回用水池(8)還連接綠化用水母管(12)以用作綠化用水; 并且,鍋爐疏水管道(13)和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14)中的水分別通過機組排水槽(15)回收至所述機力塔池(3)以作為機力塔的水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鍋爐疏水管道(13)包括爐膛吹灰疏水、空氣預熱器吹灰疏水和暖風器疏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氣預熱器和風機的冷卻水管道(I)、所述鍋爐疏水管道(13)和所述一級換熱站疏水管道(14)均設置有開關閥(16)。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清凈水池(4)中設置有PH值檢測裝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清凈水池(4)中設置有氯離子含量檢測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清凈水池(4)中設置有鎂離子含量檢測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廠水資源分級利用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經常廢水池(7)與所述清凈水池(4)相互連通。
【文檔編號】E03B1/02GK203977492SQ201420365721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日
【發明者】馬元坤, 秦松 申請人: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神華國能集團有限公司, 神華國能寧夏煤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