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抓斗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
背景技術: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長江航運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也給長江中上游的航道治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長江中上游,特別是處于丘陵和高山峽谷地區的千里川江,屬大型山區河流,著名的長江三峽位于其間;宜賓-重慶段,為丘陵地區,灘多流急(流速高達3.5m/s),且河床多為粒徑較大的卵石層覆蓋,空隙為砂、礫石填實,結構緊密;部分河段礁石林立,限制船舶吃水,枯水季節河寬僅150~250m,實行控制的單行航道有多處,嚴重地妨礙了航運事業的發展。三峽大壩蓄水135m高程時,回水只到忠縣,即使三峽大壩蓄水175m高程時,重慶江津以上水位仍保持原狀。很顯然,要提高航道等級,該段航道需進行整治的工程量很大,抓斗挖泥船通常是單斗作業,可配備不同類型的抓斗,以適應不同硬度的土質,可以挖掘N值小于15的淤泥、一般粘土、松散的沙質土;N值15~25的中等沙土;也可挖掘N值25~40的硬粘土、夾石砂質土和砂礫;甚至可以挖N值大于40的風化碎巖。除適應土質范圍廣外,還廣泛適用于狹小水域(港池、碼頭、以及堤堰和堤岸)的挖泥作業。挖掘深度較大,其中鋼索抓斗最大挖深可達80米,為挖掘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但現有的挖泥抓斗對堅硬的土質特別是巖石層河床底的挖掘極其艱難,挖泥量的大小十分有效,導致挖泥效率低下,不能夠很好的配合裝載船達到邊挖邊裝的效果,而且挖泥抓斗已老化、生銹和被腐蝕較嚴重,給保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題。
所以,如何設計一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成為我們當前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包括外表面設有H87防腐蝕涂料層的裝置本體,所述裝置本體的頂部設有承重梁,所述承重梁的頂部設有液壓管、固定鋼板、鋼索和線纜管,所述固定鋼板與承重梁緊密焊接,所述鋼索嵌入在固定鋼板中,所述固定鋼板的側面設有對稱的懸掛孔,所述懸掛孔的內表面設有光滑耐磨層,所述承重梁的兩側的底端分別設有動力臂,所述承重梁與動力臂通過五角螺栓固定連接,所述動力臂的側面設有液壓泵和動力梁,所述液壓泵嵌入設置于動力臂中和所述動力梁連通,所述動力梁的底端安裝有工作艙,所述工作艙與動力梁固定連接,所述工作艙的內部設有第一動力齒輪,所述工作艙的底端設有對稱的第一活動臂和第二活動臂,所述第一活動臂的內部均設有第二動力齒輪,所述工作艙與第一活動臂通過第一活動軸活動連接,所述第一活動臂和第二活動臂通過第二活動軸活動連接,所述動力臂的底端安裝有大容量抓斗,所述大容量抓斗與第二活動臂固定連接,所述動力臂和大容量抓斗通過活動螺栓活動連接,所述大容量抓斗的內部設有涂有過氯乙烯漆的抓斗內壁,所述抓斗內壁與大容量抓斗無縫焊接。
進一步的,所述大容量抓斗的底端設有合金抓頭,所述合金抓頭與大容量抓斗緊密焊接。
進一步的,所述抓斗內壁的底部均分布著多個直徑在0.5cm到1cm的漏水孔,所述漏水孔呈網狀均勻排列。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動力臂的內部設有傳動鏈條,所述傳動鏈條貫穿于工作艙和第一動力臂,所述第一動力齒輪和第二動力齒輪通過傳動鏈條活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大容量抓斗的頂端設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與活動螺栓活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液壓管與液壓泵液壓傳動,所述液壓泵的側面設有防水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該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采用液壓動力源,而挖泥船能夠方便液壓傳動裝置的安裝,加上該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設有懸掛孔和液壓管更家方便了與挖泥船的配合,能夠方便進入不同的水域和地形進行作業,極大的提高了使用效率,減小了工人不必要的勞動時間,實現了該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廣泛的使用性和便捷性,合金抓頭能夠方便抓斗進入堅固的巖石河床進行作業,而且能夠方便對更深的泥層進行挖掘,減小了抓斗的挖泥阻力,同樣提高了該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的工作效率,此外,該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外表面涂有H87防腐蝕涂料和過氯乙烯漆能夠有效的防止河水和海水的腐蝕和造成裝置生銹,極大的延長了使用壽命和減少了保養費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發明的局部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中:1-裝置本體;2-承重梁;3-大容量抓斗;4-動力臂;5-液壓管;6-固定鋼板;7-鋼索;8-懸掛孔;9-線纜管;10-五角螺栓;11-動力梁;12-工作艙;13-活動螺栓;14-第一活動臂;15-抓斗內壁;16-第二活動臂;17-第一活動軸;18-漏水孔;19-第二活動軸;20-合金抓頭;21-連接軸;22-液壓泵;23-第一動力齒輪;24-第二動力齒輪;25-傳動鏈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船載式立方挖泥抓斗,包括外表面設有H87腐蝕涂料層的裝置本體1,所述裝置本體1的頂部設有承重梁2,所述承重梁2的頂部設有液壓管5、固定鋼板6、鋼索7和線纜管9,所述固定鋼板6與承重梁2緊密焊接,所述鋼索7嵌入在固定鋼板6中,所述固定鋼板6的側面設有對稱的懸掛孔8,所述懸掛孔8的內表面設有光滑耐磨層,所述承重梁2的兩側的底端分別設有動力臂4,所述承重梁2與動力臂4通過五角螺栓10固定連接,所述動力臂4的側面設有液壓泵22和動力梁11,所述液壓泵22嵌入設置于動力臂4中和所述動力梁11連通,所述動力梁11的底端安裝有工作艙12,所述工作艙12與動力梁11固定連接,所述工作艙12的內部設有第一動力齒輪23,所述工作艙12的底端設有對稱的第一活動臂14和第二活動臂16,所述第一活動臂14的內部均設有第二動力齒輪24,所述工作艙12與第一活動臂14通過第一活動軸17活動連接,所述第一活動臂14和第二活動臂16通過第二活動軸19活動連接,所述動力臂4的底端安裝有大容量抓斗3,所述大容量抓斗3與第二活動臂16固定連接,所述動力臂4和大容量抓斗3通過活動螺栓13活動連接,所述大容量抓斗3的內部設有涂有過氯乙烯漆的抓斗內壁15,所述抓斗內壁15與大容量抓斗3無縫焊接,方便打撈泥土。
進一步的,所述大容量抓斗3的底端設有合金抓頭20,所述合金抓頭20與大容量抓斗3緊密焊接,方便對河床堅固的巖石層進行作業。
進一步的,所述抓斗內壁15的底部均分布著多個直徑在0.5cm到1cm的漏水孔18,所述漏水孔18呈網狀均勻排列,所述漏水孔18能夠將抓斗內壁15中打撈起來的泥土進行瀝水,減少能耗,增加挖泥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動力臂14的內部設有傳動鏈條25,所述傳動鏈條25貫穿于工作艙12和第一動力臂14,所述第一動力齒輪23和第二動力齒輪24通過傳動鏈條25活動連接,所述工作艙12內部的第一動力齒輪23能夠通過傳動鏈條25帶動第二動力齒輪24將第二活動臂16運動,實現挖泥過程。
進一步的,所述大容量抓斗3的頂端設有連接軸21,所述連接軸21與活動螺栓14活動連接,所述大容量抓斗3能夠方便深入泥土完成挖泥過程。
進一步的,所述液壓管5與液壓泵22液壓傳動,所述液壓泵22的側面設有防水層,所述液壓泵5能夠提供動力源。
工作原理:首先,通過內表面設有光滑耐磨層的懸掛孔8與挖泥船的吊架進行連接,然后通過液壓管5和線纜管9與挖泥船的液壓傳動裝置連接,固定鋼板6和鋼索7能夠方便吊起裝置本體1,挖泥抓斗工作時,液壓管5和液壓泵22帶動工作艙12內部的第一傳動齒輪23運動,第一傳動齒輪23通過傳動鏈條25帶動第二傳動齒輪運動,使第一活動臂14和第二活動臂16通過第一活動軸17和第二活動軸19做周期的往復運動,也就實現了大容量抓斗3的挖泥和釋放的過程,挖泥過程中,動力臂4通過活動螺栓13和連接軸21的靈活運動,使大容量抓斗3調成豎直狀,并能夠快速的深入泥層,合金抓頭20能夠方便大容量抓斗3在堅固的巖石河床作業時,減小巖石造成的抓斗損壞,并能夠增大挖泥效率,抓斗內壁15涂有過氯乙烯漆能夠在長期的作業中減小腐蝕和生銹,漏水孔18能夠在大容量抓斗3離開水面后的進行瀝水,以便減小損失的能耗。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