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綠化排水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建筑物地下進行排水的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及排水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地樁與建筑物之間沒有具體的排水結構。隨著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增加,由于地樁處滲水不均勻,導致建筑物地樁與建筑物之間抗浮不均勻,就會導致建筑物地樁上面各個角度壓力不均勻,從而導致建筑物的傾斜、開裂的情況,且容易滲水、漏水,從而影響建筑物的整體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應用于地樁與建筑物之間進行排水,保證了地樁與建筑物之間水壓的平衡,避免了建筑物的傾斜、開裂以及漏水的情況,從而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的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及排水系統。
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包括排水板本體,所述排水板本體上設有一體成型的橫向與豎向交叉分布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板本體的至少兩個側邊還設有用于各排水板之間相互連接的連接銷。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槽橫向與豎向交叉垂直分布在所述排水板本體。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槽采用“U”型結構或“V”型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槽的寬度為20-80mm,深度為30-60mm。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板本體和排水槽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板本體的耐熱性達到90℃,耐寒性達到-60℃,其拉伸強度大于40N/cm,拉斷伸長率大于25%,抗壓強度大于300kPa,撕裂強度大于100N,穿刺強度大于300N。
進一步的,所述排水板本體的長度為50-150cm,寬度為30-120cm,高度為5-10cm。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內排式排水系統,將多個所述的內排式排水板結構進行組裝拼接起來,且水平部分通過連接銷連接固定,彎角部分采用連接彎角連接固定。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彎角采用軟連接結構,且設有與排水槽適配的排水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彎角的角度為30-150°。
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及排水系統,改變了傳統的凹凸排水板的排水結構,并將該排水結構應用于地樁與建筑物之間進行排水,保證了地樁與建筑物之間水壓的平衡,避免了建筑物的傾斜、開裂以及漏水的情況,從而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排水板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彎角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排水系統的一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包括排水板本體1,所述排水板本體1上設有一體成型的橫向與豎向交叉分布的排水槽2,所述排水板本體1的至少兩個側邊還設有用于各排水板之間相互連接的連接銷3。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
所述排水槽2橫向與豎向交叉垂直分布在所述排水板本體1,有助于多向進行排水,提高排水效率,且垂直交叉設置減少水流阻力,增加水流通過率。所述排水槽2采用“U”型結構或“V”型結構。所述排水槽2的寬度為20-80mm,深度為30-60mm。
所述排水板本體1和排水槽2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成,所述排水板本體1的耐熱性達到90℃,耐寒性達到-60℃,其拉伸強度大于40N/cm,拉斷伸長率大于25%,抗壓強度大于300kPa,撕裂強度大于100N,穿刺強度大于300N,強度高,拉伸力強,從而可以有效增加使用壽命。
所述排水板本體1的長度為50-150cm,寬度為30-120cm,高度為5-10cm,以便適應不同排水場合使用。
如圖4所示的一種內排式排水系統,通過將多個上述的內排式排水板結構進行組裝拼接起來,并且將排水槽的槽口朝下設置,水平部分通過連接銷3連接固定,彎角部分采用如圖3所示的連接彎角4連接固定。
其中,所述連接彎角4采用軟連接結構,且設有與排水槽2適配的排水結構,以便在拐角處進行有效的內部排水。所述連接彎角4的角度為30-150°,以便適應不同角度場合的安裝使用。
本實用新型的排水結構在具體安裝時,在建筑物地樁形成時,先在地樁上鋪設一層薄的混凝土層,然后在該混凝土層上鋪設一層無紡布層,然后在無紡布上鋪設本實用新型的排水結構,最后在該排水結構上進行建筑物主體施工。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內排式排水板結構及排水系統,改變了傳統的凹凸排水板的排水結構,并將該排水結構應用于地樁與建筑物之間進行排水,保證了地樁與建筑物之間水壓的平衡,避免了建筑物的傾斜、開裂以及漏水的情況,從而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