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錨索,尤其是涉及一種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
背景技術:
對開挖深度大于10m的深基坑進行開挖時,為防止基坑開挖施工引起地表位移,防止基坑周邊已有建筑物發生過量變形與破壞,以保證深基坑下安全施工,并減小深基坑對附近已有建筑、道路的影響,需對基坑進行及時、穩固支護。現如今,對基坑進行支護時,通常采用的是排樁加錨桿支護方案,具體是采用單排鉆孔灌注樁加單層土錨桿相結合的樁錨式支護方案。但上述排樁加錨桿支護方案存在施工過程復雜、施工效率較低、投入成本較高等問題,并且施工成型的排樁加錨桿支護結構的支護效果較差,不能簡便、快速且及時對深基坑進行有效支護,尤其對于深基坑來說,所采用錨桿的錨固力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使用效果好,采用多道鋼絞線并通過兩次注漿,能有效提高錨固力。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在于:包括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所述錨索本體包括多道鋼絞線,所述一次注漿管、二次注漿管和多道所述鋼絞線均沿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均綁扎固定在所述錨索本體上;多道所述鋼絞線之間通過多個架線環固定連接為一體,多個所述架線環沿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方向由后向前進行布設;所述錨索本體分為自由段錨索和位于所述自由段錨索前側的錨固段錨索,所述錨固段錨索中由后向前設置有多個對中支架,多道所述鋼絞線均支撐在所述對中支架上。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多個所述架線環呈均勻布設,相鄰兩個所述架線環之間的間距為1.5m~2.5m;多個所述對中支架呈均勻布設,所述錨固段錨索上對中支架與架線環呈交錯布設。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對中支架為星形支架,多道所述鋼絞線沿圓周方向由前至后支撐于對中支架外側。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錨索本體中鋼絞線的數量為三道,所述架線環為由鐵絲彎曲而成的三角形環,三道所述鋼絞線均位于所述三角形環內,且三道所述鋼絞線分別布設在所述三角形環的三個頂角上。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錨索本體中多道所述鋼絞線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二次注漿管位于多道所述鋼絞線之間中部,所述一次注漿管位于多道所述鋼絞線外側。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均管壁上開有多個注漿孔的注漿鋼管。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自由段錨索中每道所述鋼絞線上均套裝有外護管,所述外護管的前端與其內側的鋼絞線之間通過黃油封堵層進行封堵。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錨索本體的前端同軸套裝有導向帽,所述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的長度均小于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
上述深基坑支護施工用預應力錨索,其特征是:所述架線環和對中支架呈平行布設且二者均與所述錨索本體呈垂直布設。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加工制作簡便且投入成本較低。
2、結構設計合理,包括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錨索本體包括多道鋼絞線,一次注漿管、二次注漿管和多道鋼絞線均沿錨索本體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均綁扎固定在錨索本體上;多道鋼絞線之間通過多個架線環固定連接為一體,錨索本體分為自由段錨索和位于自由段錨索前側的錨固段錨索,錨固段錨索中由后向前設置有多個對中支架,多道鋼絞線均支撐在對中支架上;這樣,通過多個架線環將多道鋼絞線組裝為一體,并通過多個對中支架進行對中控制,能簡便、快速將本實用新型放入錨索孔內。
3、施工簡便且使用效果好,將常規錨索換成鋼絞線并通過先后兩次注漿,能有效提高錨索的錨固力,先將錨索放入錨索孔內,再先后進行兩次注漿,然后對錨索張拉預應力,使錨索與周圍土體間產生微變形和摩阻力,從而能有效增強基坑支護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使用效果好,采用多道鋼絞線并通過兩次注漿,能有效提高錨固力。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導向帽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自由段錨索中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的布設位置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錨固段錨索中對中支架所處位置處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的布設位置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錨固段錨索中架線環所處位置處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和二次注漿管的布設位置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對中支架; 2—鋼絞線; 3—導向帽;
4—架線環; 5—外護管; 6—黃油封堵層;
7—二次注漿管; 8—一次注漿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3、圖4及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錨索本體、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所述錨索本體包括多道鋼絞線2,所述一次注漿管8、二次注漿管7和多道所述鋼絞線2均沿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均綁扎固定在所述錨索本體上;多道所述鋼絞線2之間通過多個架線環4固定連接為一體,多個所述架線環4沿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方向由后向前進行布設;所述錨索本體分為自由段錨索和位于所述自由段錨索前側的錨固段錨索,所述錨固段錨索中由后向前設置有多個對中支架1,多道所述鋼絞線2均支撐在所述對中支架1上。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架線環4呈均勻布設。
實際加工時,相鄰兩個所述架線環4之間的間距為1.5m~2.5m。
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架線環4之間的間距為2m。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相鄰兩個所述架線環4之間的間距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對中支架1呈均勻布設,所述錨固段錨索上對中支架1與架線環4呈交錯布設。
本實施例中,所述對中支架1為星形支架,多道所述鋼絞線2沿圓周方向由前至后支撐于對中支架1外側。
所述星形支架上設置有多個供鋼絞線2卡裝的卡裝槽。
本實施例中,所述錨索本體中鋼絞線2的數量為三道,所述架線環4為由鐵絲彎曲而成的三角形環,三道所述鋼絞線2均位于所述三角形環內,且三道所述鋼絞線2分別布設在所述三角形環的三個頂角上。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錨索本體中鋼絞線2的數量以及各鋼絞線2的布設位置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錨索本體中多道所述鋼絞線2沿圓周方向均勻布設。
并且,所述一次注漿管8位于多道所述鋼絞線2之間中部,所述二次注漿管7位于多道所述鋼絞線2外側。
本實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均管壁上開有多個注漿孔的注漿鋼管。
本實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上所開的多個所述注漿孔均呈均勻布設,且多個所述注漿孔呈梅花形布設。所述注漿孔的孔徑為Φ5mm,相鄰兩個所述注漿孔之間的間距為250mm。
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加工完成后,采用膠帶對所述注漿孔進行臨時封孔。
實際加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上所開注漿孔的孔徑和間距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自由段錨索中每道所述鋼絞線2上均套裝有外護管5,所述外護管5的前端與其內側的鋼絞線2之間通過黃油封堵層6進行封堵。并且,所述外護管5為PVC塑料管。
實際加工時,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的直徑均為Φ20mm~Φ30mm。本實施例中,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均為DN20鋼管,DN20鋼管的公稱直徑為20mm。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的直徑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錨索本體的前端同軸套裝有導向帽3,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的長度均小于所述錨索本體的長度。
實際加工時,所述一次注漿管8和二次注漿管7均通過多道鐵絲綁扎固定在所述錨索本體上。
如圖2所示,所述導向帽3為鋼帽。所述鋼帽包括同軸套裝在所述錨索本體前端的圓柱形管段和同軸布設在所述圓柱形管段前端的圓錐形節段。所述圓柱形管段的長度為150mm,所述圓錐形節段的橫截面為等邊三角形。實際使用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所述圓柱形管段的長度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架線環4和對中支架1呈平行布設且二者均與所述錨索本體呈垂直布設。
并且,每道所述鋼絞線2與架線環4之間均通過鐵絲進行綁扎固定。
實際施工時,先采用鉆機由后向前在所述邊坡內鉆取供本實用新型安裝的錨索孔,再將本實用新型放入所述錨索孔內;之后,通過一次注漿管8向所述錨索孔內注入水泥砂漿,再通過二次注漿管7向所述錨索孔內注入水泥漿;待通過一次注漿管8注入的水泥砂漿和通過二次注漿管7注入的水泥漿均達到設計強度后,按照常規錨索的張拉及封錨方法,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預應力張拉及封錨施工,施工簡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