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配網架空線路建設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螺旋地樁。
背景技術:
配網架空線路拉線是對電桿進行加固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的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主要采用拉盤固定的傳統施工方法,由于拉盤自身重量大,且需要開挖才能安裝,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的主要工時和人力耗費都集中在拉盤的搬運和安裝上。目前也有一些新型替代技術的出現,但替代技術一般存在地樁結構復雜導致生產制造造價高的缺點,或者部分簡單結構的地樁需要打樁機輔助施工,而打樁機械需要重錘結構,自重較大,在山區等地形難以搬運。
因此,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地樁替代技術,同時具備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安裝方法簡便、輔助機械輕便等特征,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螺旋地樁,解決了目前的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主要采用拉盤固定的傳統施工方法,由于拉盤自身重量大,且需要開挖才能安裝,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的主要工時和人力耗費都集中在拉盤的搬運和安裝上,目前也有一些新型替代技術的出現,但替代技術一般存在部分新型地樁結構功能復雜,導致生產制造造價高、操作流程繁瑣,不適應基層班組人員使用和簡單結構的地樁往往需要打樁機輔助施工,而打樁機械需要重錘結構,自重較大,在山區等地形難以搬運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螺旋地樁,包括:主體、人力驅動手柄、機械驅動接口,所述主體包括螺紋部分;
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垂直于所述主體;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可拆卸的金屬橫桿;
所述機械驅動接口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頭部焊接連接;
所述主體頭部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尾部連接;
所述主體、所述人力驅動手柄、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優選地,所述螺紋部分的寬度為100-300mm。
優選地,所述螺紋部分的尺寸為1-3米。
優選地,所述人力驅動手柄長度為所述螺旋地樁總長度的20%~25%。
優選地,所述人力驅動手柄與所述主體頭部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螺母六角形。
優選地,所述機械驅動接口與所述人力驅動接口焊接連接。
優選地,所述螺紋部分由帶狀鋼材切削加工后扭轉成形。
優選地,所述人力驅動手柄由金屬桿構成。
優選地,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直接切削加工成形。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螺旋地樁,包括:主體、人力驅動手柄、機械驅動接口,所述主體包括螺紋部分;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垂直于所述主體;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可拆卸的金屬橫桿;所述機械驅動接口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頭部焊接連接;所述主體頭部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尾部連接;所述主體、所述人力驅動手柄、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本實施例中,應用上述地樁時,采用人力或機械方式,使其主體部分(即螺紋部分)埋入地下,多個平面同時收到上層土壤的重力,從而產生較大的抓地力,能夠滿足防風拉線的需要,本地樁與現有傳統地樁及各式新型改進地樁相比,結構簡單,無需特種輔助工具,生產成本低、施工造價低,便于推廣使用,可以節約大量成本,顯然,該地樁以螺紋形態埋入地下,其體積小,埋入地下時無需大面積挖掘地面、無需重型機械輔助,在人力條件滿足時可純人力施工、在受力較大時可采用小型機械輔助施工,施工方便,利于提高埋設效率,解決了目前的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主要采用拉盤固定的傳統施工方法,由于拉盤自身重量大,且需要開挖才能安裝,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的主要工時和人力耗費都集中在拉盤的搬運和安裝上,目前也有一些新型替代技術的出現,但替代技術一般存在部分新型地樁結構功能復雜,導致生產制造造價高、操作流程繁瑣,不適應基層班組人員使用和簡單結構的地樁往往需要打樁機輔助施工,而打樁機械需要重錘結構,自重較大,在山區等地形難以搬運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螺旋地樁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螺旋地樁,用于解決目前的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主要采用拉盤固定的傳統施工方法,由于拉盤自身重量大,且需要開挖才能安裝,配網架空線路拉線安裝的主要工時和人力耗費都集中在拉盤的搬運和安裝上,目前也有一些新型替代技術的出現,但替代技術一般存在部分新型地樁結構功能復雜,導致生產制造造價高、操作流程繁瑣,不適應基層班組人員使用和簡單結構的地樁往往需要打樁機輔助施工,而打樁機械需要重錘結構,自重較大,在山區等地形難以搬運的技術問題。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螺旋地樁,包括:主體、人力驅動手柄、機械驅動接口,所述主體包括螺紋部分;
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垂直于所述主體;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可拆卸的金屬橫桿;
所述機械驅動接口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頭部焊接連接;
所述主體頭部與所述人力驅動手柄尾部連接;
所述主體、所述人力驅動手柄、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進一步地,
所述螺紋部分的寬度為100-300mm。
進一步地,
所述螺紋部分的尺寸為1-3米。
進一步地,
所述人力驅動手柄長度為所述螺旋地樁總長度的20%~25%。
進一步地,
所述人力驅動手柄與所述主體頭部可拆卸地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
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螺母六角形。
進一步地,
所述機械驅動接口與所述人力驅動接口焊接連接。
進一步地,
所述螺紋部分由帶狀鋼材切削加工后扭轉成形。
進一步地,
所述人力驅動手柄由金屬桿構成。
進一步地,
所述機械驅動接口為直接切削加工成形。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螺旋地樁,主要由螺紋部分、人力驅動手柄、機械驅動接口三個部分組成。
所述的螺旋地樁主體螺紋部分由帶狀鋼材切削加工后扭轉成形;人力驅動手柄由普通金屬桿構成,中央固定在主題上,形成一雙邊對稱的手柄;機械驅動接口為外觀類似螺母的六角型,可加工成型后焊接至整體上。人力驅動手柄、機械驅動接口及螺紋部分的中心線應同軸。整體加工過程簡單,不需要特種加工機械,造價低。
螺旋部分有100~300mm不同寬度,對應不同使用情況,螺旋部分寬度越大,在相同條件下旋入的阻力越大、在固定狀態下能夠提供的拉力也越大。因此需要根據土質,選取螺旋寬度,土質越松軟,選取的寬度應越大。
所述的螺旋地樁主體螺紋部分有1~3米不同尺寸,由于超過3米對安裝造成難度,一般需要超過3米時可由兩條螺旋地樁依次旋入、首尾相接而成。
當需要超過3米時時,需要兩條螺旋地樁首尾相接組成,則此時地樁需要加裝螺旋接口,在下樁的頂部和上樁的底部分別加工螺紋。施工時,先將下樁擰入,再將上樁對準連接口順時針擰入,即可形成一整體。
為便于操作,所述的螺旋地樁的人力手柄長度為總體長度的20%~25%,人力手柄活動固定于整體上,不需要使用或安裝完成后可以拆下。
所述的機械驅動接口不對后續工作造成干擾,故一般不取下,采用焊接連接或直接切削加工,以保證其在較大扭矩下不產生滑移變形,機械驅動接口、人力驅動接口分別位于主題部件的上部和上中部,人力驅動手柄通過插進去和抽出來實現與螺紋部分的連接,如圖1所示。
應用上述地樁時,采用人力或機械方式,使其主體部分(即螺紋部分)埋入地下,多個平面同時收到上層土壤的重力,從而產生較大的抓地力,能夠滿足防風拉線的需要。
顯然,該地樁以螺紋形態埋入地下,其體積小,埋入地下時無需大面積挖掘地面、無需重型機械輔助,在人力條件滿足時可純人力施工、在受力較大時可機械輔助施工,施工方便,利于提高埋設效率。
使用時,人力安裝過程如下:將人力驅動手柄居中固定在主體部分上,在需要固定的地方用小鏟挖出約3~5cm的孔坑,將地樁地面尖端對準孔坑,垂直于地面、順螺紋方向旋轉,旋轉人力驅動手柄時應順勢施加一不大的下壓力。由于螺紋的作用,旋轉過程中地樁整體被壓入土中,到主體螺紋部分全部被旋入土中、地面以上無可見螺紋即完成安裝,無需夯實或回填土。如總體長度在1.5米以下,則一人操作即可,總體長度在1.5米以上則需兩人操作。
機械安裝過程如下:將旋轉機械固定口調節到機械驅動接口合適的大小,并固定好。在需要固定的地方用小鏟挖出約3~5cm的孔坑,將地樁地面尖端對準孔坑,垂直于地面、順螺紋方向,開啟旋轉機械,同時應順勢施加一不大的下壓力。由于螺紋的作用,旋轉過程中地樁整體被壓入土中,到主體螺紋部分全部被旋入土中、地面以上無可見螺紋即完成安裝,無需夯實或回填土。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螺旋地樁結構簡單,接口友好,有兩種驅動模式,適用于山區等特殊地形,可以極大地減少電網施工建設成本;使用簡單的結構便能滿足防風拉線固定拉力的需要,可取代原有的大型拉盤,在運輸、安裝等施工過程中對現有技術進行了總大改進。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螺旋地樁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