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盥洗室用品,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便器。
背景技術:
市場上銷售的便器如虹吸式便器和沖落式便器主要是利用S彎管道實現儲水,防止反味及排污,其S彎排污管道的進污口與便池底部貫通,出水口與下水道連通,進污口和出水口之間中部向上凸起,其頂部的排污口高于進污口和出水口,且高于便池底部,實際上構成了由高位的排污口、高位的便池和低位的貫通管形成的連通器式排污管道。由于便器采用陶瓷燒制而成,因此其為固定式連通器結構,常態時便池內部能夠儲存一定高度的水,從而防止下水道的異味上返至室內。
然而,這種固定式連通器的排污結構具有難以克服的兩大弊端:一是排污費水:為了使便池底部的污水逆勢而上,通過高位的排污口,必須在單位時間內向便池內注入一定量的水,使S彎管道內部瞬間產生真空吸力,才能將低位的污水向上抽,并通過排污口流至下水道,因此,這種排污形式必然是費水的,如果細水長流,用再多的水也無法將污物排凈;二是S彎管道容易被堵塞:在使用過程中,水垢和脲堿會不斷粘附在固定的S彎管道內壁上,并且不會脫落,使得排污管道內徑越來越小,因難以排污而報廢。
目前至少約有兩億臺陶瓷便器在使用,以10年壽命計算,每年報廢的約有兩千萬臺,經濟損失巨大,而且陶瓷的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非常嚴重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便器,以解決現有便器排污費水和容易堵塞等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便器,便器本體,在所述便器本體的底部排泄口處設有外導管,在所述外導管的出水端口上套接有柔性套管,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為排污口,在所述便器本體上設置有可向上翻起以將柔性套管挑起從而使排污口高于外導管出水端口的翻板,以及控制所述翻板在便器排污時得以下移的翻板控制機構,通過控制排污口的上下移位實現便器的儲水和排污。
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拉繩、杠桿和配重,杠桿的一端與所述翻板鉸接,在杠桿上設置有配重,所述拉繩設置在按鈕與杠桿之間,且其經由定滑輪改變運動方向與杠桿的另一端相連接。
所述翻板與翻板控制機構鉸接,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拉繩、杠桿、配重及翻板啟閉機構,所述翻板啟閉機構一端與所述杠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翻板鉸接,在所述杠桿上設置有配重,所述拉繩連接在所述按鈕與杠桿之間。
所述翻板啟閉機構包括與所述杠桿鉸接的半圓形齒輪和與所述翻板鉸接的圓形齒輪,所述半圓形齒輪與圓形齒輪嚙合。
所述翻板啟閉機構包括相互鉸接的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杠桿鉸接,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翻板鉸接。
所述翻板啟閉機構包括第一撥桿和第二撥桿,所述第一撥桿的一端與所述杠桿鉸接,所述第二撥桿的一端與所述翻板鉸接,所述第一撥桿的另一端位于第二撥桿的另一端下方且兩者相貼合。
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翹桿、拉繩、杠桿和配重,所述按鈕與翹桿的一端相連接,翹桿的另一端與拉繩相連接,所述拉繩經由定滑輪改變運動方向使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翻板未貼合柔性套管的一側;所述杠桿設置在所述出水端口下方,其一端與所述翻板鉸接,另一端設置有配重。
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踏板、壓桿、翹桿、杠桿和配重,所述壓桿包括第一壓桿和第二壓桿,所述踏板與第一壓桿相連接,所述第一壓桿、第二壓桿分別位于翹桿兩端上方,所述第二壓桿與所述杠桿的中部鉸接,所述杠桿的一端與翻板鉸接,另一端設置有配重。
所述便器本體為座便器,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水箱、拉繩和杠桿,在所述水箱內設置有按鈕、壓桿、翹桿和配重,所述壓桿一端與按鈕相連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翹桿中部上方,所述翹桿一端與所述拉繩相連接,另一端設置有配重,且所述杠桿的支點設置于其中部與所述配重之間,所述拉繩另一端與杠桿相連接,所述杠桿與翻板鉸接。
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剛性桿、杠桿和配重,所述杠桿穿過并鉸接在所述翻板上,在所述杠桿的右端設置有配重,所述杠桿左端與剛性桿下端相連接,所述剛性桿上端與按鈕相連接。
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翹桿、拉繩及扭簧,所述翹桿右端與按鈕相連接,所述拉繩一端與翹桿左端相連接,另一端經定滑輪改變方向與翻板遠離出水端口的一側相連接,所述扭簧與所述翻板的下端相連接,以挑起或翻下所述翻板。
所述便器本體為蹲便器,所述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拉繩、配重、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拉繩的一端與所述按鈕相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杠桿相連接,在所述第一杠桿上設置有配重,第一杠桿的另一端與第二杠桿的一端鉸接,第二杠桿的另一端與翻板鉸接。
一種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便器,包括便器本體,在所述便器本體的底部排泄口處設有外導管,在所述外導管的出水端口上套接有柔性套管,所述柔性套管的自由端為排污口,在所述便器本體上設置有將柔性套管挑起或使其下移的控制機構;所述控制機構包括按鈕、翹桿、杠桿、第一拉繩、第二拉繩、配重、第一定滑輪及第二定滑輪,所述按鈕設置在翹桿的一端上方,所述翹桿的另一端與桿桿鉸接,所述杠桿的另一端與第一拉繩相連接,所述第一拉繩及第二拉繩均與配重相連接,第二拉繩的另一端經由第一定滑輪及第二定滑輪改變方向而設置在柔性套管靠近出水端口的一側。
本發明通過在便器本體的底部排泄口設置外導管,在外導管的出水端口上套接柔性套管,并采用翻板控制機構控制翻板的位置,從而控制柔性套管上下移位,進行排污或儲水液封。當柔性套管自由端的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即常態時,便器本體內可以儲存一定高度的水,解決了無水便器本體使用時容易臟池的問題;當柔性套管自由端的排污口低于或等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即其為出水端口的延伸體時,沖水直排,不產生水垢,用水量少,沖洗干凈。
本發明在使用過程中,柔性套管不斷被擠壓、揉搓、彎曲、挺直,始終處于變形狀態,在柔性套管的內壁不會生成水垢和尿堿層,解決了管道堵塞的問題,可長時間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是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座便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齒輪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轉輪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撥桿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近拉式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壓桿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扭簧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腳控式翻板控制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下拉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水箱式翻板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蹲便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便池,2、出水端口,3、柔性套管,31、進污口, 32、排污口,4、翻板,41、旋轉軸,42、扭簧,5、按鈕,6、拉繩,61、第一拉繩,62、第二拉繩,7、杠桿,71、第一杠桿,72、第二杠桿,8、配重,91、半圓形齒輪,92、圓形齒輪,101、第一轉輪,102、第二轉輪,111、第一撥桿,112、第二撥桿,12、翹桿,13、定滑輪,131、第一定滑輪,132、第二定滑輪,14、剛性桿,15、踏板,16、壓桿,161、第一壓桿,162、第二壓桿,17、水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闡述,下述實施例僅作為說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座便器包括便器本體,座便器上的水件可采用常規水件,在便池1的底部排泄口處設置有外導管,在外導管的出水端口2上套接有柔性套管3。柔性套管3由具有韌性、耐酸、耐堿、可承受高強度屈服載荷的喜水柔軟性材料制成,并牢固套接在出水端口2上,作為出水端口2的延伸體,進行排污。柔性套管3與出水端口2套接的固定端為進污口31,自由端為排污口32。在便池1上出水端口2的開口方向設置有翻板4,該翻板4具有旋轉軸41,其在翻板控制結構的控制下以旋轉軸41為軸進行旋轉擺動,完成對柔性套管3的控制,以將柔性套管3挑起,使柔性套管3的排污口32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2,進行儲水液封,或者使柔性套管3的排污口32下移,以利排污。
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拉繩6、杠桿7、配重8和定滑輪13,拉繩6的上端與按鈕相連接,另一端經定滑輪13改變運動方向與杠桿7的右端相連接,在杠桿7上設置有配重8,且杠桿7的左端與翻板4鉸接。
柔性套管3與翻板4在常態下均處于豎向狀態,如圖1中的實線位置所示,此時,柔性套管3的排污口32高于便池1的出水端口2和柔性套管3的進污口31,由排污口32、處于較低位置的出水端口2及便池1構成了一個連通式排污管道,這樣便池1內可以儲存一定高度的水。
當需要排污時,向下按動按鈕5,通過杠桿原理,拉繩6帶動杠桿7進行順時針轉動,從而使翻板4以其旋轉軸41為軸逆時針轉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柔性套管3在自身的彈力和污水的壓迫下,瞬間呈現為如圖1所示的虛線位置。這樣,柔性套管3的排污口32的高度等于或低于位置不變的柔性套管3的進污口31和依然高位的便池1,使平衡的儲水管道變成了有落差的出水管道,則便池1內的污水依靠自身的勢能,在不需要外力的情況下,自行通過柔性套管3的進污口31和排污口32流入下水道。隨著部分凈水的補充沖洗了便池1內壁,可將污水排凈,不留殘液。
當排完污水后,松開按鈕5,壓力消失,在配重8的作用下,翻板控制機構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32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2,優選處于豎向,即圖1中所示的實線位置,處于可用狀態。
在使用過程中,柔性套管3不斷被擠壓、揉搓、彎曲、挺直,始終處于變形狀態,水垢和尿堿層不會在柔性管內壁生成,不易產生管道堵塞。
經試用,本發明的排污口可上下移位式直排節水座便器實現了小水用0.3L,大水用2.5L的節水效果,比傳統所謂節水便器小水用3L,大水用6L的用水量節水80%以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齒輪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2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拉繩6、杠桿7、配重8和翻板啟閉機構,翻板啟閉機構包括半圓形齒輪91和圓形齒輪92,拉繩6的一端與按鈕5相連接,另一端與杠桿7相連接,在杠桿7上設置有配重8,杠桿7的另一端與半圓形齒輪91鉸接,圓形齒輪92與翻板4鉸接,半圓形齒輪91和圓形齒輪92嚙合。
當需要排污時,向下按動按鈕5,通過杠桿原理,拉繩6帶動杠桿7進行順時針轉動,從而使翻板4以其旋轉軸41為軸逆時針轉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柔性套管3在自身的彈力和污水的壓迫下,其排污口32低于位置不變的柔性套管3的進污口31和依然高位的便池1,使平衡的儲水管道變成了有落差的出水管道,則便池1內的污水依靠自身的勢能,在不需要外力的情況下,自行通過柔性套管3的進污口31和排污口32流入下水道。隨著部分凈水的補充沖洗了便池1內壁,可將污水排凈,不留殘液。
當排完污水后,松開按鈕5,壓力消失,在配重8的作用下,翻板控制機構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2,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轉輪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3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拉繩6、杠桿7、配重8和轉輪,拉繩6的上端與按鈕5相連接,下端與杠桿7相連接,在杠桿7上設置有配重8。轉輪包括第一轉輪101和第二轉輪102,第一轉輪101的右端和第二轉輪102的左端鉸接,第一轉輪101的左端與杠桿7的右端鉸接;第二轉輪102的右端與翻板4鉸接。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拉繩6帶動杠桿7順時針運動,從而使第二轉輪102逆時針運動,翻板4以其旋轉軸41為軸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配重8的作用下,第一轉輪101與第二轉輪102呈一定角度,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4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撥桿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4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拉繩6、杠桿7、配重8和撥桿,撥桿包括第一撥桿111和第二撥桿112。拉繩6的上端與按鈕5相連接,下端與杠桿7的左端相連接,在杠桿7中部設置有配重8。杠桿7與第一撥桿111的左端鉸接,第一撥桿111的右端與第二撥桿112的左端相貼合,第二撥桿112的右端與翻板鉸接。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拉繩帶動杠桿7順時針運動,從而使第一撥桿111順時針運動,第二撥桿112逆時針轉動,進而帶動翻板4以其旋轉軸41為軸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配重8的作用下,杠桿7逆時針運動,使第一撥桿111也逆時針運動,從而使第二撥桿112順時針運動,經由翻板旋轉軸41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5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近拉式控制機構,如圖5所示,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翹桿12、杠桿7、配重8、第一拉繩61、第二拉繩62及兩個定滑輪,第一定滑輪131及第二定滑輪132,按鈕5與翹桿12的右端相連接,翹桿12的左端與杠桿7的右端鉸接,杠桿7左端與第一拉繩61上端相連接,第一拉繩61下端與配重8相連接,第二拉繩62的下端也與配重8相連接,第二拉繩62的另一端經第一定滑輪131和設置在便池1側壁上的第二定滑輪132改變方向設置在與柔性套管3的右側壁上。
當按下按鈕5時,在翹桿12的作用下,第一拉繩61向上運動,并帶動配重8及連接配重的第二拉繩62向上運動,則經第一定滑輪131與第二定滑輪132,第二拉繩62對柔性套管3的牽引力變小,使柔性套管3逐漸落下,趨于橫向,進行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配重8的作用下,第二拉繩62對柔性套管3的引力增大,逐漸抬起柔性套管3,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6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壓桿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6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剛性桿14、杠桿7和配重8,剛性桿14的上端與按鈕5相連接,下端與杠桿7左端鉸接,杠桿7穿過并鉸接在翻板4上,在杠桿7的右端設置有配重8。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剛性桿14向下運動,帶動杠桿7經由翻板旋轉軸41逆時針運動,從而帶動翻板4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配重8的作用下,杠桿7順時針運動,從而使翻板4順時針運動,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7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扭簧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7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翹桿12、拉繩6以及改變拉繩運動方向的定滑輪13,翹桿12的右端與按鈕5相連接,其左端與拉繩6相連接,拉繩6連接在翻板4的左側,翻板下端與扭簧42相連接。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翹桿12順時針運動,帶動拉繩6向上運動,在拉繩6的拉力下,翻板4及扭簧42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扭簧42回位,使翻板4順時針運動,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8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腳控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8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踏板15、壓桿16、翹桿12、杠桿7和配重8,壓桿16包括第一壓桿161和第二壓桿162,踏板15設置在第一壓桿161的上端,第一壓桿161的下端與翹桿12右端相連接,翹桿12左端與第二壓桿162下端相連接,第二壓桿162與杠桿7中部相連接,杠桿7左端與翻板4鉸接,右端設置有配重8。
當踩下踏板15時,在壓桿16的作用下,翹桿12順時針運動,帶動杠桿7逆時針運動,從而使翻板4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踏板15時,在配重8的作用下,杠桿7順時針運動,帶動翻板4順時針運動,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9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下拉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9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壓桿16、翹桿12、拉繩6、定滑輪13、杠桿7和配重8,按鈕5設置在壓桿16上端,翹桿12右端與壓桿16相連接,翹桿12的左端與拉繩6相連接,拉繩6經由定滑輪13改變方向,并連接在翻板4上,杠桿7的左端鉸接在翻板4上,在杠桿7的右端設置有配重8。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杠桿7順時針運動,帶動拉繩6向上運動,從而拉動翻板4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杠桿7右端配重8的作用下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10
本實施例中的座便器采用水箱式翻板控制機構,如圖10所示,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水箱17、拉繩6及杠桿7,在水箱17內設置有按鈕5、壓桿16、翹桿12及配重8,按鈕5設置在壓桿16上方,翹桿12中部與壓桿16相連接,翹桿12的左端與拉繩6相連接,翹桿12右端設置有配重8,并且翹桿12的支點靠近于配重8;拉繩6下端與杠桿7相連接,杠桿7右端與翻板4鉸接。
當向下按壓按鈕5時,翹桿12在壓桿16作用下逆時針運動,經由拉繩6使杠桿7逆時針運動,從而帶動翻板4逆時針運動,消除對柔性套管3的推力,實現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在翹桿12右端配重8的作用下,翹桿12順時針運動,向上拉動拉繩,使杠桿7順時針運動,經由翻板旋轉軸41將翻板4抬起,給予柔性套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實施例11
本發明也可制成蹲便器,如圖11所示,蹲便器主要是在便池1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端口2,在出水端口2上套接有柔性套管3。在出水端口2的開口方向設置有翻板4,該翻板4具有旋轉軸41,其在翻板控制結構的控制下以旋轉軸41為軸旋轉擺動,完成對柔性套管3的控制,以使柔性套管處3于橫向或豎向,進行排污或液封。
翻板控制機構包括按鈕5、拉繩6、配重8、第一杠桿71和第二杠桿72,拉繩6的一端與按鈕5相連接,另一端與第一杠桿71相連接,在第一杠桿71上設置有配重8,第一杠桿71的另一端與第二杠桿72左端鉸接,第二杠桿72的右端與翻板4鉸接。
當向下按動按鈕5時,通過杠桿原理,拉繩6帶動第一杠桿71進行順時針轉動,帶動第二杠桿72順時針轉動,從而使翻板4以其旋轉軸41為軸逆時針轉動,消除對半排污管3的推力,進行排污。當松開按鈕5時,整個翻板控制機構在配重8的作用下,第一杠桿71和第二杠桿72逆時針轉動,帶動翻板旋轉軸41將翻板4抬起,給予半排污管3推力,使其排污口高于外導管的出水端口,處于可用狀態。
蹲便器也可采用上述實施例中的齒輪式翻板控制機構、轉輪式翻板控制機構、撥桿式翻板控制機構、近拉式控制機構、壓桿式翻板控制機構、扭簧式翻板控制機構、腳控式翻板控制結構、下拉式翻板控制機構及水箱式翻板控制機構等。